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成效者颇多。延续阶段。主要是戴震的传人,其中焦循、凌廷堪、汪莱、
阮元等汉宋合流派对科技教育贡献尤为显著。他们在数学、天文、天算方面
有较大成就,代数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关注机械等技术。阮元积极培养科技
人才,设自然科学科取士,在其所办的“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中大力扶
持科学技术。
该派学者大多以科技知识为实学,将其视为经学教育的大端,科技教育
被列为传经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了读书人学习科技的兴趣,促使政府
重视科技,保存和整理了大批科技书籍,科技上有所创新。这些推动了对传
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另一大贡献是将考据方法引入科技教育领域,重视文献
研究,客观上发掘和整理了大批古典科学著作;注重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
严谨学风,对科学思维形成有积极影响。
但是,钻研科技不是乾嘉学派的直接动因,他们为治经而钻研科技,视
钻研科技为手段的结果,是使科技受到很大限制。作为封建文化专制的畸形
产物,它不可避免地走向极端,学风日益陷于烦琐,脱离实际,脱离生产,
脱离对自然的直接探讨和研究。这些对科技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更不
利于其长远发展。所以说,乾嘉学派只是促使科技教育曲折前进,最终又束
缚了它的发展。
③另外两大思潮的影响。对科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有理学和启蒙思
想运动中实学思潮。
理学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对科技教育产生过促进作用,但当专制主义统治
达到空前程度后,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统治阶级推行文化专制、控制
思想的工具。理学教育充斥于文教乃至社会各领域,极端蔑视实用科学研究,
压制、排斥科技教育;抛弃科学成份,散布迷信、落后思想,成为阻碍和破
坏科技教育发展的消极力量。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在亡国灭族的危机下,反省传统教育弊端,关心
… Page 101…
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要求改变只重人伦道德的单一教育局面;大力提倡
实学,普遍视科技知识为实学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了科技教育的活跃与发
展。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以及后来的颜元、李塨等都身为著名的科技
专家或科技教育倡导者。实学思想为古代科技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科技教育衰落原因及启示
清代科技教育走向衰败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制度、文教政策、文化意
识和教育体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清代采取专制主义的文教政策,奉理学为官方哲学,科技教育受到排斥,
沦为理学教育的附庸,因而不能独立发展;“重道轻艺”的传统文化意识沉
淀下来,使人们对科技有着浓厚的心理隔膜,科技被视为“奇技淫巧”而遭
受贬低,人们缺乏教学科技知识的兴趣;偏重形象思维、宏观研究和和主观
思辩,而忽视逻辑思维、微观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益于
人文科学发展,而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阻碍;另处,自我封闭也使外来科技
知识遭到盲目抵制、排斥,等等。诸如此类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清代的科技教育不能有效地促进科技的发展,而西方近代科技的兴起,
传统的科技教育更暴露了其弊病。传统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
要,科技发展呼唤着新型的教育体制,而这种新的教育体制只能在新的政治
制度中产生。
我国古代的科技教育也有一定可取之处,如重视科技人才的德育,重视
科学思维方法训练,教学手段方法富有创造性等。
… Page 102…
十二、王夫之、颜元、戴震的教育思想
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生平、教育活动及著作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
阳石船山,故人称船山先生。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士大夫世家。
王夫之青少年时代广泛地阅读经史书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曾组
织“匡社”,效法“东林”“复社”。明亡后举义兵抗清,因敌不寡众而失
败,一度逃亡到南明政府,后辞官归里。王夫之保持气节,晚年隐居湘西一
带荒山野岭之中。发愤著述,并对及门诸子讲学,四十年如一日,把学术研
究和长期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主要著作有后人汇编的《船山遗书》、《四书
训义》、《周易外传》、《俟解》等,其中尤以《俟解》一书集中体现了他
的教育思想,是晚年之作,较为成熟。
王夫之是17世纪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是
中国的古代精神财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2)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观
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理学,
建立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历史观,其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的最高
峰。
他提出唯物主义的理气统一学说。他说:“天人之蕴,一气而已,从乎
①
气之善而谓之理,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意思是说,气(物质)是天
地人类最本质的因素,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还说,气是“聚散变化”的,
物质在不断运动。理气关系是“气在理中,气无非理”,理依气而存在。又
提出器先道后的唯物主义关系,认为客观具体事物先于其规律而存在,是规
律的来源,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夫之哲学思想最大特色便是他的“日生日成”人性论。他超出了以往
哲学家在人性认识上限于善恶之争的局限,主张人性是后天学习而成的。认
为人性是一种“气禀”,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发展能力。人性又是不
②
断发展变化的,“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人性有“先天之性”与“后
天之性”之分,但二者都在不断生长发展。人性这种潜在的能力,其发展取
决于“习”的作用,即是环境的影响和实施教育的结果。反对“生而知之”
的先验论观点,强调了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性形成中
具有重要作用。他还提出了“理欲皆自然”的观点,认为欲是自然的生理需
要,不是人为能泯灭的,驳斥了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缪论。王夫之
的理欲关系统一论要求重视人性,重视人的正当欲望,把正当的物质利益要
求看作人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在社会政治观上,他主张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物质条
件的逐步改善的结果,即所谓“衣食足”而“天下治”。他还反对“一姓私
天下”的封建专制主义,希望统治者能关注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这是资
① 《读四书大全说》。
② 《尚书引义》卷三。
… Page 103…
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3)论教育作用与道德教育
在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上,他认为二者是相互关联的。“王者之治天下,
不外政教之二端,语其本末,则教本也,政末也。语其先后,则政立而后教
①
可施焉。”看到了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即作为施教的先决条件。但治理
国家大事的根本之道仍在教育,它的影响才最深远。要使国家兴盛,必须“学
校兴”、“长养人才”。他也看到了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只有社会物质
条件逐步改善了,“乃可为文。”所以要发展文化教育,就要发展生产力,
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是比较客观和唯物主义的认识。
王夫之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清除险恶之人,培养大批“仁育义植
之士”,这些人能“救人道于乱世”,通过他们可以“固其族而无忧”,因
而把教育作为强国的“财、兵、智”三纲领之一。
从其人性论出发,王夫之阐述了“性与习成”的教育个体作用论。他认
为,人性这种发展潜能是“屡移而异”的,“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
随着生活和学习的变化而变化,即“习成而性与成”。教育即是一个习性的
过程。人人都具有先天之性,但这是天然素质,只是人皆具有的受教育的基
础,如何把这种潜在的认识能力转化为现实,使其得到增强和发展呢?他认
为,是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他反对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的先验论观点,
认为这些都是后天形成的。“学为成人之道”,通过学习、教育才能“立教
者增于有生之后”,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和形成思想品德。但教育必须顺乎
其性,即依据一定规律。教育还可以革除人发展中可能形成的恶习。他还重
视作为广义教育的后天环境的影响,认为人的发展是先天遗传、环境和教育
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改造和优化环境。人不是环境
①
和教育的被动产物,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谓“教在我,而自得在彼”,说
明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王夫之的理欲统一道德教育观是与他的“理欲自然”人性论联系在一起
的,和理学家对立理欲关系、扼杀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信
条相对立。他主张“天理”寓于“人性”之中,二者统一,并不矛盾。即所
② ③
谓“有欲斯有理”,“终不离欲而别有理”,欲是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④
既然“理与欲皆自然而非人为”,也就没有必要人为地去禁欲、绝欲、压制
人性。相反,教育要尊重人性发展,满足人们正当的欲望,要提倡推己及人,
适当节欲而反对无条件地灭欲。这种理欲统一的道德观反映了人性的初步觉
醒,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启蒙作用,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
用。
(4)教学思想
①知行并进论与学思相资论。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王夫之既不同于程朱
① 《礼记章句》卷五。
① 《四书训义》卷十一。
② 《周易外传》。
③ 《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④ 《张子正蒙注·诚明篇》。
… Page 104…
学派的知先行后说,也不同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他认为,前者错误地割
裂了知行的统一,而后者混淆了知行的区别。他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① ②
说:“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又说:“知行相资认为用”。他这样解
释知行关系:任何道理都离不开事物而单独存在,只有在充分了解事物的基
础上才能获得知识;行又是检验知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行为的检验,才能
证明所获知识是否可靠。“知行并进,行先知后”说是教育理论上一个重大
突破。一方面他肯定知源于行,行可以检验知,知以行为目的,从而否定了
传统教育中脱离实践、死读书、学习空疏废用的学风;另一方面强调知行虽
③
相互为用,但不能混淆,“则于其互用,益知其必分矣”,既反对了单凭直
觉顿悟,又反对了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
王夫之发展了孔子以来教育家关于学思关系的正确思想,认为学与思是
相互结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他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
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相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
之灵……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博;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
④ ⑤
必勤” ,还说:“乃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教学必须做到两者
统一,相辅相资才能共同发展。学要虚心,学以长知;思则不墨守陈规,发
挥能动性,进行独立思考。王夫之并没有抹煞二者的区别,而认为在不同阶
段学思各有其功效:在“格物”阶段,以学问为主,思辩辅之;在“致知”
阶段,以思辩为主,而学问为辅之。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感性知识转化为理
性知识,这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必须有艰苦的思维活动。
②教学原则和方法。第一立志
王夫之认为,人生必须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志向,为学者首先要立志,“志
立则学思从之,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
①
倦而日新” 。志向确立,学习才有明确的方向,并沿着目标克服困难前进。
又说:“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立志务必专一,“志于彼又志于
②
此” ,简直等于无志。
立志向有差别,君子要“志于仁”。教师负有帮助学生立志的任务,“善
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
第二自勉自得,发挥主观能动性
王夫之主张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更应高标准要求自己,说:“学者
③
不自勉,而欲教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 自勉是学有成就的
关键,如果学不自勉,苟且度日,那么一辈子也只能陷入不知不能的境地。
与自勉相结合的是“本心乐为”,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
生达到“本心乐为”的境界而后学习才能努力前进,卓有成效。
他还主张自得,即学习积极性原则。他说:“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
① 《尚书引义》。
② 《礼记章句》。
③ 《礼记章句》。
④ 《四书训义》卷六
⑤ 《四书训义》卷六。
① 《张子正蒙注》卷五。
② 《俟解》。
③ 《四书训义》卷二十五。
… Page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