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知识的获得仅靠闻见还不够,必须经历一番亲自动手的功夫。以实践为
基础的认识论是认识论上一个显著的提高。
他反对恪守书本、专事讲诵的方法,认为学的方法不以读书为主,而是
以习行为主,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即所谓“学
而必习,习又必行”。把实践经验看得比书本知识更为重要,要求学者“向
①
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不仅如此,习行还是做学问、培
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习行原则成为其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
“习行”原则是与他的“经世致用”观点分不开的。他认为,人们获得
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实行”、“实用”,以服务于人们。一方面,习行是获
取知识的基础;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习行即把所学所知运用于实践,发挥“为
生民办事”、“为天地造实绩”的功效。
主动方法是反对理学教育中静坐领悟法,习行方法是反对书本、讲诵教
学方法。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而习行以主动为基础并成为教学法中的核心。
颜元深刻地批判了理学思想,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唯物主义的教育理论
和主张。努力倡导“实实、实习、实用”的“经世致用”的教育,对中国近
代教育的革新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的唯物主
义教育思想并不彻底,甚至带有某些偏见,如复古倾向,过份强调感性和行
动,读书无用论等,但主导思想是进步的、民主的,在教育思想史上有一席
之地。
3.戴震的教育思想
(1)生平、教育活动及著作
戴震 (1723—1777年)字东原,安徽休宁人,生活于雍正、乾隆年间,
杰出的反理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戴震的祖、父皆为布衣,自幼好学,善独立思考,学有成效。
20岁时开始教书著述。近40岁时中举,后奉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曾入四库馆编书,并讲学于山西寿阳书院,晚年主讲于浙江金华书院。
戴震知识渊博,一生笔耕不辍,后人将其著作刊成《戴东原先生全集》,
共收著作22种,计104卷。其著作大体可分为三方面:①小字(即语言学);
②测算;③典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 《孟子字义疏证》和《原善》,是他
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充分显示了反理学的思想光辉。
(2)反对理学的思想
程朱理学在明清被奉为官方哲学,其理论基础是“理为气先”、“理为
事先”,一方面对物质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作了歪曲的解释;一方面极
力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伦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集中推
行封建伦理中的一切糟粕。明清统治者凭借政治手段大力发挥它的作用,以
此作为专制主义统治的思想基础。
戴震重新解释了物与理的关系,认为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是阴阳五行不
① 《习斋先生言行录》。
… Page 110…
①
断运转,而其实质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所以万物本体是“气”而非
②
“理”,而“理非他,盖其必然也,天地之常”。理即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③
“就事物而言,非事物之外别有理义”,理存在于事物内,有物质才有理。
他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批驳了理学的唯心主义理论基础。
戴震反对理学的先天道德论,提出“有物必有则”的道德观。认为道德
④
起源于“人伦日用”,说:“人伦日用,其物也”,仁、义、礼“其则也”。
“人伦日用”是“仁义礼”的物质基础。他说:“使舍人伦日用以为道,是
⑤
求知味于饮食之外矣。”据此,批判了理学的道德脱离现实生活,高于一切,
凌驾、主宰一切的观点,反对以单一的道德标准评判复杂的现实生活。
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信条,戴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欲
是“以生以养之事”。欲望是人类赖以生、养的事物和行为,如果没有生养、
欲念,人类就无法生存、繁殖,世界亦无所谓存在和发展。即“天下必无舍
生养之道而得保存者”。②、欲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条件。他说:“无欲则无
⑥
为矣,有欲而后有为。” 有了欲念,才能得到赖以生养的事物,因而获得了
前进的动力。无欲无为的寂灭状态只会带来世界的毁灭,也失去“理”。③、
用初步的平等、民主思想批判“以理杀人”。他认为,“理”压制人的正当
需求和人性发展,说:“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谓之
⑦
理。” “理”为“治人者”所操纵,出现“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
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
的局面。“天理”面前,平等、公理、尊严、自由全都荡然无存,所以“理”
①
是在杀人,并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4)
反对“去人欲”,主张“去私”。戴震认为:“欲之失为私,私则贪邪随之。”
②他严格地区分了“欲”和“私”,欲是正当的,而私是邪恶的,私导致思想
上的执迷不悟和行动上的为非作歹。所以他主张:“节其欲而不穷人之欲”,
使得“我之情挈人之情,情得其乎”,用己推人,强恕去私。
戴震反理学的思想中还体现了他的道德观和“强恕去私”的道德教育论。
(3)关于教育目的
戴震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众的利益和生存发展要求。他说:“古
③
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为学不以重
视民众需要、体察民众情感,不以服务于民众为目的,就会拘泥于教条,陷
入主观武断,“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的困境。所培养出来的人不辨人情是
① 《疏证》。
② 《绪论》。
③ 《疏证》。
④ 同上书。
⑤ 同上书。
⑥ 同上书。
⑦ 同上书。
① 《疏证》。
② 《疏证》。
③ 《与某书》。
… Page 111…
④
非,对一切绳之以理,“其绳以理平于商韩之法”。他们杀人的手段甚至比
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手段更为严酷。戴震认为,只有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才
能“王道备”,王道既备,乐土才会出现,人民生活才能进步和发展,教育
目的即在于培养能承担这种责任的人才。洪榜说:“先生抱经世之才,其论
治以富民为本。”可见,戴震一生的治学和教育都是为了“富民”,培养经
世致用、利济苍生的人才。这种观点和空谈心性的理学教育截然相反,和实
学思潮倒不无相似。
(4)关于教育内容
基于对理学的深恶痛绝,戴震提倡以经学教育内容取代理学教育内容。
他说:“士不通经,则材不纯,识不粹,不足以适于化理……通经欲纯粹其
①
材识,然后可俾之化理斯民,克敬其身,供其职。”论述了经学教育的重要
性。他反对理学“空凭胸臆为圣贤立言”,而主张“平心体会经文”,教育
要“以《六经》、孔、孟之旨,还之《六经》、孔、孟”。从六经通义理,
是戴震通经致用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六经》的高度评价也反映了他
的经世致用思想。
戴震还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段玉裁说:“先生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
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各物无由以通其语言。”要弄懂经
文,就必须训诂、考据,同时也不能缺少天文地理、制度、工艺、数学等实
用知识。他曾说:“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不知鸟
②
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承”等等。戴震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本质上是为经学本身服务的,但毕竟突破了经文框架的限制。他曾设想将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七经分
为5大门类:训诂篇,即语言学;原学篇,即天文数学;学礼篇,指社会政
治;水地篇,指地理、工程技术;原善篇,即道德、哲学。他以解释七经的
形式,阐述了自己较系统的学科理论。这个新的学科理论体系构想,反映了
明中叶后西方科学知识输入的影响,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市
民阶级兴起的对知识的客观需要。
自然科学方面,他的最大成就是他在四库馆时搜集校注的许多已散失的
古算书,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后人将这些刊为《算经十书》,
一直留传至今。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一活动反映了他关于教育
内容的新主张。
(5)论“扩充”的教育作用
针对理学家“不必问学以扩充之”的教育主张,戴震论证了扩充的重要
作用。理学家认为,人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变坏是因为理为形气所污
坏,故学“以复其初”。戴震认为,这是在否认教育的作用。像人的身体成
长需要饮食营养一样,品德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由蒙昧至圣智的
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教育实现的。他说:“人之初生,不食则死;人之幼
稚,不学则愚。食以养其生,充之便长,学以养其良,充之至于圣人、贤人,
④ 《疏证》。
① 《凤仪书院碑》。
② 《与仲明论学书》。
… Page 112…
其故一也。” ①
戴震的“扩充”的教育作用论不同于程朱理学“学以变化气质”的教育
作用论。理学家认为,人禀受不同“理”则形成不同的“性”,有“天命之
性”与“气质之性”之分。戴震继承了孔孟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自有
生则能知觉运动”的善端,通过教育以扩充原有善端,不断扩充、不断进步。
“扩充”的教育作用论带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他提出:“学以牖吾心知”,
经过教育“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即使下愚也“无不可移”的观点,强调
了教育的积极意义和学习的重要性。
(6)“明理解蔽”的教学方法
戴震认为,“私”和“蔽”是人获取知识、形成品德中最大障碍。学习
①
的任务就是要“明理解蔽”,即“解蔽莫若学”。何谓“蔽”?他说:“蔽
也者,生于心也为惑,发于政为偏,成于行为缪,见于事为凿、为愚,其究
②
为蔽之以己。”受到蒙蔽的结果是思想上陷入迷惑,政治上不公正,行动上
错误,处事昏昧。究其来源,在于不顾客观事实,主观武断,而这些正是理
学家们的通病。戴震指出:“若夫古贤圣之由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
③
行以扩充之者,岂徒澄清哉。”要达到“致其心之明”、“自能权度情无几
微差失”的境界,就必须抛弃理学提倡的顿悟澄清、静坐内省的唯心主义认
识论和实际做法。反之,要学习广博的知识,要勤恳好间,要明辨是非,要
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戴震认为,“去蔽莫如学”,强调了教育“去蔽”的重要作用,认为通
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能够“致心知之明”或扩充“心知”之明,发展思维能
力,有助于明白事情。但这种学习必须是深入了解、掌握学习内容精神实质,
能吸收为己所用的学习。他以人饮食、消化、吸取营养这一过程为例做了生
动的比喻,饮食在于吸收营养以“为我之血气”,“非复为所饮食之物”。
“问学犹饮食,则贵其化,不贵其不化”。“化”即学习之要旨。学习不是
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经文,而是在博学基础上,提出质疑,只有这样,学到
的知识才能真正消化,才是自己真正学到的知识。学习须充分发挥学者的主
①
观能动性,“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其左右逢其源”,又说:“学
②
不足以益吾智勇,非自得之学也”,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消化所教学的
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增进个体的才能和勇气。这样,蒙蔽自然去
掉,“理”不但不会失去,还会明晰起来。
戴震深刻地批判了理学,反对理学的禁欲主义、教条主义,重视物质利
益和公共意志,具有初步的民主、平等思想。反映到教育上来,提出包括社
会、自然科学的新型教育内容体系和“明理解蔽”的教学论体系。他赋予“理”
以新的涵义,反映了某些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总之,他的思想动摇了理学的
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打击了维持数百年之久的唯心主义的理学教育的权威,
① 《疏证》卷下。
① 《原善》。
② 《原善》。
③ 《疏证》。
① 《疏证》。
② 《与某书》。
… Page 113…
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唯物主义教育理论,承上启下地影响了唯物主义教育思
想的发展。
… Page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