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武将列传 >

第16章

中国武将列传-第16章

小说: 中国武将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的《说唐》,是比《隋唐演义》更加偏离历史,是如讲古一般,非常充满故事色彩的东西。根据《说唐》,李世民在带领程知节前往前线侦察时,突然遭到尉迟敬德的急袭,在程知节一番奋战之后,两人依然被捕。正当尉迟敬德要夸耀其武略时,程知节道:你不过只是井底之蛙罢了!我还有个大哥秦叔宝,在他面前,你根本就不算什么!尉迟敬德大怒,说对方说谎。程回道:是真的,如果你认为我说谎的话,就让我去把秦叔宝带来。然而尉迟敬德却说,怎么可能让你这么简单地逃掉。因此程知节也只有把年轻的君主——也就是李世民——当做人质留下,说如果自己没回来的话,那君主就任你看是要烧还是要煮,随便处置吧!李世民虽想说这个人怎么这样,但也只有相信程,于是尉迟敬德就把李世民留下,让程知节快马回去迎接秦叔宝。
  像这样的故事,其实真的是很有趣,让人一面读一面就想笑。只不过,日本人最初在接触《说唐》之时,我想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乐趣,最好是能够先读过《隋唐演义》,在大致了解其背景后再来看《说唐》,就会比较有意思了。
  尉迟敬德在出仕于李世民后,就以其武勇而活跃。至于秦叔宝这个人,则由于他在战场上曾经受过很多伤,因此其实他以后就没有那么活跃,而让尉迟敬德取代其第一武将的地位。关于尉迟敬德,在《隋唐演义》中是以神勇来形容,至于秦叔宝就没这么说过了。举个例子来说,在《隋唐演义》的书末介绍中曾说,尉迟敬德的武艺高强,可说在其生涯及战场上,从来没有负过伤。让人感觉似乎带着点神秘的气息。在年龄方面,由于尉迟敬德也较之年轻十岁左右,因此在以后他也一直守护着李世民,甚至还有带着他突破敌军重围的记录,在在显示他的活跃。
  不过,这个人却在太宗李世民从高句丽远征归来之后,就突然舍弃了一切的地位而引退,并离开长安住进了乡下的道观,也就是道教的寺院中。在此一面修行仙术,一面欣赏音乐、下围棋,同时还与附近的小孩子们一同游玩,在过了十数年的岁月后,才悠悠地告终其七十四年的生涯。说实在的,像这样不以重臣的职位继续留在岗位,也没有破灭死亡,真的可说是悠然自适的人生了。
  再说到同时代的罗士信——他倒是一直和秦叔宝在一起。这个人虽然只比太宗李世民小个一岁,但却在二十岁时死亡。原因是他在与敌作战之中被捕,虽然受到劝降,但因遭其拒绝之故,因此就被处刑。
  不管是罗士信、秦叔宝,还是其他的人,隋末的武将们大都曾经换过好几任的君主,这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遇到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他的君主之前,是不会妥协的。罗士信也是曾换过君主流浪过,最后才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而在加入了李世民之后,即使敌人劝降,他也不愿答应,因此才被杀死。
  日本在中日战争时也有过一段不说中国人的坏话不行的时代,说是中国人可以数度转换君主,和日本人此起来可说是忠义之心甚薄什么的。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中,碰到不合的君主时,家臣还是可以离开的。只是在接续江户时代下来的体制中,却有了如果君不君,臣还是必须要臣的说法,非常的武士道就是将这种观念形式化,因而变得十分伪善。也有人说日本人是“忠臣不事二者”,而中国人则否,基本上,“忠臣不事二君”的说法就是从中国所衍生的,以这样的观点来说中国人的坏话,未免流于滑稽。
  之前说过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可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功绩最多,因此李渊的长男李建成虽然当上了皇太子,然在唐取得天下之后,后继者的问题果然就浮上了台面。在制度上,当然应该是由皇太子继位,一这点并没有疑义。可是由于李世民的功绩较大,再加上在李世民的部下中,有许多非常有力的将军。因此这时身为李建成部下的魏征就曾劝说过:如果你想要平安无事继承皇位的话,就一定要把李世民杀掉。如此一来,就可以用兄弟之争乃是身为次男的李世民无礼的说法,让别人知道皇太子也不是默默地坐以待毙的。
  因此这就成了吃人或是被吃,不管哪一方当上了皇帝,而另一方就一定会被杀死的状况,两边针锋相对。从李渊的角度来看,自然不希望儿子们互相杀来杀去,可是如果选了其中一方为后继者的话,那另一方又绝对会叛离,实在不知如何是好。就在难以决断之中,发生了有名的玄武门之变。在此,发生了兄弟相残的悲惨事件,总之,在此事件之中,与其说是一步,不如说李世民只以半步之差获胜,成功地打倒了其兄长。
  于是,李世民接受了父亲的让位——这时候,父亲也到了不让位不行的地步,这对李渊来说也是莫可奈何的事,再怎么说,李世民的功绩最大乃是事实。就这样,李世民即位成为大宗皇帝。
  我们现在虽然称其为太宗皇帝,但这和前面也曾经提过的梁武帝的情况相同,乃是历史上的称呼方式。由于这是在其死后才给的名字,因此在其生前是绝不会这样称呼的。这件事在井上柘美子小姐的短篇中,玄宗皇帝出场时也曾提过玄宗乃是死后的庙号,因此在生前是不可能这样称呼的,而唤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此,我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做一番提醒,此乃因为我也觉得必须要做这样的事才行。之前,我读到一份写到隋炀帝与日本圣德太子的奇幻小说,里头就有炀帝的臣下向炀帝称呼“炀帝陛下”的场面。在此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前面说过的,“炀帝”乃是死后的谥号,生前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另上个则是“炀帝”这个谥号其实意思是非常不好的,指的乃是为女所溺因而误国的君主,因此如果向炀帝本人称呼“炀帝陛下”的话,这名臣下不当场被砍头才怪呢!
  当然,并不会因为有这样的例子,我就说这本小说不行,说实话,我想我自己也还是有不少的错误,只不过没发现罢了。
  中国在明代以后,实行一世一元的制度,也就是说,一位皇帝就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以年号来称呼,就非常容易了解了。
  在此,李世民当上了皇帝,而死后,则被给予了太宗这个庙号。所谓的太宗,一定是给予第二位皇帝的称号。第一位则称为太祖或是高祖之类,只要说到太宗的话,那就一定是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记住了这点之后,我想在历史考试中,应该是有所帮助的。
  李世民在即位后,赦免了兄长的谋臣魏征并加以重用。魏征这个人也认为在其生涯之中终于遇到了合适的君主,而尽其忠诚。所谓的“人生意气”,就是魏征在叙述其欣喜高歌时所写下的诗词,而这首诗也收于《唐诗选》中,算是首蛮有名的作品。
  在太宗即位三年后,他发动了讨伐突厥的大军。
  突厥,并不能单纯以骑马民族——也就是中国北方作乱的骑马游牧民族——来看待,当时的突厥帝国几乎支配了几个欧亚大陆的中央部份,其领域甚至可说比唐帝国还要广,连咸海一带都为其领土。因此,只要在北方有这个大敌国存在的一日,就很可能会侵入而来,唐的国境也难以安定。出兵虽然是发生在太宗即位三年之后,然而在此之间也不是说李靖就完全什么事都没有做,恐怕在这三年间,他都一直在研究对突厥作战的战略,以及养成骑兵什么的才是。而在此时,正巧出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突厥内部发生了分裂。
  分裂就产生了抗争,而对唐来说,这时也正值整军随时准备出发的状态,于是太宗皇帝就命令李靖出击。这时李靖所率的骑兵队,我想应该可称为中国历中上最强的骑兵部队之一才是。
  大体上,光是带领他们的人就很够瞧了!他的副将是李绩,其他则还有程知节与尉迟敬德等,全都是名将。首先,他们一举袭向突厥的根据地,而突厥方面则认为,就算唐要攻过来,由于其是以步兵为主力,因此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没想到十日左右便往其根据地急袭而来,而在一日之间便将其陷落。此时突厥的可汗,也就是他们的王慌忙地逃逸。不过,就算说是逃逸,他还是带着数十万的骑兵部队,准备伺机反击。
  在冬季的蒙古高原,也就是敌地之中,李靖以骑马民族为对手,深入其中与其以骑兵战正面相接,却一次次地获得了胜利。甚至还派遣分支部队趁着雾气前进,突然对敌人的后背进行突击,可见其对地理方面也做了一番研究。
  就这样,突厥的可汗遭到了逮捕,而突厥帝国就此灭亡。
  随便说某人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也许大过妄为,因为在世界历史上,这样的人算是很少见的。可是就李靖来讲,光是从他以骑马游牧民族帝国为对手,深人敌地,正面以骑兵战与之挑战而将其灭亡,我想就可以说李靖真的是个骑兵战的天才了!
  话题有点说远了,不过像在日本史中说源义经乃是个骑兵战术的天才,我却觉得那感觉大不相同。义经之所以被这样认为,乃是因为他在一谷的战役中反败为胜的表现,可是那却不应该说是骑兵战术。确实义经会以骑马做为短距离高速移动的方式,可是在到了战场之后,自古以来就是在两边报上名号后就展开单挑作战的。就如熊谷直实与平敦盛所言,是乘马一对一对决,在落地之后还要互斩以分出胜负。这样子根本不能说是骑兵的集团战法,说义经是骑兵战术的天才,其实是抬举他了。义经所做的事,和成吉思汗等的骑兵战术完全不同,这点在数十年前海音寺潮五郎先生便曾指出,只不过由于这说法已经一般化,因此义经为骑马战天才的错误认知才会继续流行下来。
  虽然很可惜,但基本上,在日本的历史里并没有骑兵战术的天才。因为并没有这个必要的缘故。因此,当蒙古袭来、第一次接触到骑兵的集团战术之时,日本才会那么慌乱,就是因为不曾见过的缘故。
  真的谈得有点过头了,还是赶快在此打住吧!
  就这样,李靖建立了灭亡突厥帝国的大功。在此之后,虽然也有与西方异民族为对象的作战,不过大抵上李靖站在第一线的出征,也在此告一段落了。
  而在此,更年轻的——这时才三十岁左右的李绩,便取代了其地位而为唐军部的第一把交椅。
  说起李绩的功业,第一就是灭亡高句丽一事。高句丽在《隋唐演义》中写作“高丽”,总之就是在经过了约七十年,自唐以前就存在于中国东侧国境的国家。之前隋炀帝曾经三度发动大远征军前往,然而均遭到了失败的命运。除了补给难以连系的问题,高句丽的军队也很强盛,甚至还是在后方发生叛乱,于败死了数十万人之后,竟还可以成功地保卫其国家。
  其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高句丽的内部发生了战争,大致也就是重臣要除去国王之类的事情,让太宗下了出兵的决心。只不过,由于隋炀帝曾经失败,因此就有人反对,可是,由于有和隋炀帝之比较,太宗的意志反而更坚持。于是,尉迟敬德就是想要阻止其出兵的人,不过太宗并没有听从,因此只有拖着过六十岁的身体继续在战场上立功。这时,秦叔宝已死,而惟一可能劝谏太宗的魏征也死了。
  惟一的例外就是李绩,他积极提出为了安定东方国境,就必须要出兵的赞成意见。
  于是太宗也展开了三度对高句丽的远征,但是也没有成功。
  在途中第五十六位叫做薛仁贵的这个人,曾演出穿着白色武装斩杀高句丽军士,并且将敌人驱散的勇猛场面。关于这故事,有本叫《薛仁贵传》的书,描写薛仁贵与其一族的武勋,创造了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隋唐演义》或《三国志》的故事,在其中有着详尽的描述。
  这时对高句丽的远征已经失败。
  虽然唐太宗后来在还算在年轻的时候就死亡,但他与李绩还是有三十年以上的亲密友情。这时的太宗皇帝正因挑选后继者失败而非常担心自己死后的事情,而由于李绩的才能自己最清楚,不管是从李绩与朝廷的关系,还是李绩与太宗个人的信赖关系,太宗都相信自己在死后,李绩一定也会对自己的儿子和对自己同样尽忠。可是,在一些小地方他又抱着怀疑,于是就想出自己将李绩贬到地方,然后自己的儿子在即帝位之时,再将李绩给召回,并给予和以前一般的高位的话,那么李绩不就会感念自己儿子的恩惠而对其尽忠了吗的方法。
  其实,这行事非常不像太宗,他还不如干脆就握着李绩的手,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说不定还来得好些。然而他却在死前玩弄了这样的手段。在太宗死后,继位的儿子高宗皇帝就依计将李绩召回,并重新给予高的位置,然而这时的李绩大概就因为一些不满的感觉吧,后来在高宗想要将自己父亲的爱人武曌,也就是则天武后纳为皇后的时候,虽然其他的重臣都持反对情况,然李绩却回说那是陛下的家事不便过问,就这样认可了高宗皇帝与武曌的婚事。
  当然,也有李绩这个人对于宫廷内的权力斗争等事情毫不关心的说法,但我的看法则是比较偏向他就不管这一切,随便你去的感觉。
  其后,李绩又重新演练出了征讨高句丽的新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
  这是相当壮大的一种作战计划,首先是将身为高句丽友好国的百济灭亡,然后再以百济为前线基地,向南往高句丽进攻。另一方面,从西方再以唐之正规军出击,自南与西两方夹击高句丽。这战略最后获得了成功,与中国对抗了七十年的高句丽就这样被灭。这时的李绩已是七十五岁的高龄,而在功成名就的次年,他就以七十六岁的年纪死亡。
  在这时,跟随太宗李世民一起打天下而成功统一天下的战友已经一个都不在,而转移至下一个世代去了。
  我想在这儿大概是说得太多了。
  总之,说到下一个世代,那就是第五十五位的苏定方和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了。
  当李绩远征高句丽时,在其下的包括有苏定方、薜仁贵、以及另外一位虽然没有被归入名单中,但我仍想一提的刘仁轨。这个人我本想加入名单中,但毕竟有着人数的限制。他就是在白江口这个地方与日本军作战,而将之全灭的人。白江口在日本史上称为白村江,而由于这次的败战,古代日本就完全失去了伸展大陆势力圈的能力。
  在隋的时代中,苏定方这个人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一起上战场,据说是个非常勇猛果敢的人。在年龄方面,他和李绩并没有相差太多,因此说是下一个世代也有一些不正确。
  这个人在李靖灭亡突厥之战中就已经开始加入,其后就以程知节副将的身份,与西方的异民族交战。他并不是一个优等生型的人,常会吹嘘一些有的没的,像是在灭亡百济之时,他就曾经写过当时池中有龙飞出,自己本欲将之捕获,可惜失败的报告书。
  其后,他在前往西域方面时,也曾立下不少的武勋。
  如果从受人民欢迎的这点来看的话,第五十六位的薛仁贵可说是具压倒性的高票。因此,在《薛仁贵传》中,苏定方这个人就不是什么好角色了,在书中他还曾利用阴谋陷害薛仁贵的孩子们。另一方面,得到非常好的角色设定的是程知节,这个人本来应该是在九十岁左右死亡的,然而在《薛仁贵传》中,他却上直活到一百二十岁,还帮助过薛仁贵的孩子。
  在中国来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