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将列传-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且,高祖刘邦在项羽败亡取得天下之后也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张良立定战略、韩信指挥军队,而萧何则负责稳固后方,自己就是靠着这三人而取得天下的。这段话真的是非常有名,在日本,只要是提到项羽和刘邦的时代,就几乎都会提到这段话,尤其是写给那些商务阶级所看的历史书中,更是百分百一定会出现。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人,组织是比较容易获得胜利的。但当我在所闻这句话时,想到的却是另一方的个人项羽反而应当更了不起才是!重点是,相对于刘邦、张良、韩信、萧何等的组合,项羽一个人却能与之对抗,能力不是更强吗?只不过这在商场上倒是不适用的。这样说来,大家对于这些人具体的作为,应该都已经知道了才是,我想在这儿就不必再一一加以详述,但我个人倒是比较想在项羽身上多下些工夫。总之,对我个人来说,在这个时代里,项羽这个人是最了不起的,我认为他是个能够代表时代的人物。
那么,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又是作何感想呢?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司马迁相当喜欢项羽这号人物。他对项羽身为政治家的情况虽然多做批判,写了他不少不好的地方,看来好像根本不可能喜欢这个人,但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史记》的“项羽本纪”就可以明白,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之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是于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全文甚长,在此节略。像这样的名文、名场面,如果不是很喜欢项羽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写出来的。若是讨厌这个人的话,大可写项羽垓下被围,脱出后死亡,此乃恶报等等……就可以做一个交代了。然而他却将项羽之最终心境变化等,详细留下了名闻天下的文章。
在项羽脱出垓下城包围后,他的军队一一被讨灭,到最后只余下二十八骑。然而在此时,项羽依然没有屈服,带领这二十八骑直冲汉军,讨伐了数百人之多,还一度逼退汉军。在此之时,汉军有数万大军,而项羽方面则只有二十八骑,经过一番追逼后,项羽一方居然只损失两骑。
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据海音寺潮五郎的指摘,只损失两骑的“只”,一言就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本来在此应该是不需要特别写下这种事情的,然而从“将数万的汉军驱散,而细数我方只损失两骑”的这段文字中,充分鲜明地显现出项羽的武勇,以及其战斗之巧妙。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也只有发出:啊,原来如此!而不由得慨叹起来。
总之,在汉语中,文言文的表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时使用的是“亡其两骑耳”,以一个“耳”字就表现了复杂的心情。而能够从这一个字中读出这些背景的海音寺,我认为他也很厉害,毕竟自汉文的参考书中,也没有一处能够看出司马迁是对项羽寄与同情的文字。就是因为他能够这样写,所以他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托大的看法,然而为何司马迁要特别点出“只失去两骑”这件事呢?加上“耳”这个字之后,语感就大大不同了!我认为,如果不能够看出这一点的话,自然也就难以理解司马迁的心情了。
大体上来说,项羽这个人自二十四岁起兵,死于三十一岁,从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还不是人格成熟悉的年龄,他只是努力释放出自己的才能,直到自己的生涯结束。我想司马迁应当是对其相当爱惜的。而海音寺也明白指出,二十几岁纯情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胜过像刘邦那样五十几岁的老成的。确实,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理由。
在刘邦获得胜利之后,虽然不仅只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而获胜,而是因为辅佐的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相当具有才能,不过,能够驱使他们的人却是自己,所以刘邦依然还是有着自大的心情。
“项羽本纪”也依然给予日本人相当大的影响,像是在日本古书的《保元特语》中就可见。在此书中,有个威风出场的源为朝,而源为朝的部下就是二十八骑,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从项羽最后的二十八骑中演化而来的。
随着刘邦的统一天下,像是韩信等的功臣也都遭到肃清,而只让自己一族当上诸王。这里的王,并不是如同西洋史中的国王一般,而比较带有王子的感觉。重点就在于是皇族的男子。而在这个时期,也有着“非刘氏者即非人”的说法,这句话被日本《平家物语》的作者读到后,就写下了“非平氏者即非人”的台词。
就是这样的关系,像是《保元物语》中的源为朝,其人物造型就受到“项羽本纪”相当大的影响,像这种日本文学作品受到汉文学影响的情形并不少见,在此暂且打住。
在这场楚汉争霸的争战中,帮助刘邦的将军尚有他人,但在项羽、张良、韩信的面前,其他的将军似乎就没有出场的必要了。
此较有名的大概就属樊哙了,这个人非常努力。在武田泰淳所着的《史记的世界》中有记载,在读到樊哙的传记时,竟发现他在那一场战役中斩了多少人,在那一场战役中又杀了多少人,都有数字罗列。然而就因为只有这些数字,才能够令人感到他似乎还蛮历害的。不过,若从整体看来,我还是不会把他和韩信并列,如果只能看这种数字的话,那可真是对不起韩信了!
实际上,韩信这个人乃是名将中的名将,无论在战术指挥,还有用兵等方面都非常杰出,只不过在政治判断力上似乎有所欠缺就是了。
总之呢,最后在结果就是刘邦成为汉高祖。本来,刘邦这个名字在《史记》上是没有出现的。在上头只有写道姓为刘,字为季。刘邦这个名字是出现在《汉书》。惟“邦”这个字究竟是否为其本名,已经无从查考。本来,名字不清楚的话,大抵上都是因为其出身较低之故,然而一个开国皇帝如果本名不清的话,似乎并不太好,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适当地安上一个字也说不定。
※※※
项羽
名籍。纪元前二三二~前二○二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出身。秦末混乱时期之武将。幼时因受叔父项梁养育而移往会稽。自幼就有不少豪放的逸话,即使诸事不学,但一定要学兵法这段尤其有名。在秦末的动乱中与项梁共同举兵,以旧体制派的身份拥立楚王之孙——心,而兵临天下。项梁战死后依然统率楚军西进关中,立楚王为义帝,而自称霸王,意图裁量天下。后来则与举起叛旗的汉王刘邦展开楚汉之争,在每次个别战役中均压倒刘邦,惟因政治力及组织力较弱,终反被对方压倒。纪元前二○三年与汉结成和平条约,将天下二分分别支配。之后汉随即背信,为打倒项羽而将之围困垓下。这时的四面楚歌故事,以及与爱姬虞美人别离之歌等皆相当有名。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书》卷三十一《项羽传》
张良
字子房。?~纪元前一六八年。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为汉帝国建国时之谋臣。本来为韩之世族的后裔,在国家灭亡后带着怨恨投入家财求取刺客,可惜力士以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博浪沙一地袭击东游之始皇帝一事失败,张良只好改变姓名逃亡。在逃亡中遇到黄石老人授与《太公兵法》。后混入任侠之徒中,在陈胜、吴广举事之乱中与从者百余人共同呼应,最后以韩王成之司身份进入刘邦手下,在鸿门宴中从项羽手中将之救出,因而开始活跃。在韩王成为项羽所杀之后,正式进入刘邦的帷幕之中,以其纵横无尽之谋略为汉帝国的成立建立大功。除了替创业未久的汉帝国订下基础外,独排众议将定都之地从洛阳改至长安一事亦为人所知。
——《史记》卷五十五《留候世家》、《汉书》卷四十《张良传》
韩信
?~纪元前一九六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出身。活跃于秦时代以至于前汉初期中,有功于汉帝国之建国。在年轻时曾因贫穷而接受洗衣女之布施、以及忍耐街头无赖的要求自胯下钻过之“胯下之辱”等许多逸话留传。在秦末乱动中,先意图投靠项梁及项羽,然不为所用,而后进入四川出仕汉高祖,授予击破项羽之策。由于其军功而与张良、萧何同被列为建国功臣并受封。由于战略与统兵优越,因而在帝国明确完成后就被逐渐疏远,后来更为害怕其实力之吕后与萧何以谋计诛杀全族。于赴刑场之时大叫之“狡兔死、走狗烹”之句子尤为有名。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候传》、《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庐吴传》
更多精彩图书尽在…逐浪原创文学 (zhulang)
光荣与寂寥 前汉时代
在此,伟大的汉帝国时代开始了。
第十九位的周亚夫,他的父亲是周勃。在下头的说明中也会提到,周勃这个人仕奉刘邦亦曾立下武勋,乃是汉帝国之重臣。他的个性正直,刘邦曾经说过,把事情交给他是绝对不会错的。基本上,刘邦这个人本身是比较随便的,因此周勃这个人比刘邦要来得正经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此我想到另一件事,也就是和刘邦有关的有名逸事。项羽被打败——这真是有名的故事,在后世也是常常被拿出来谈,不管项羽胜过刘邦多少次,只是在最后一战中失败,就失去了天下。在作战之中,当我方的状况相当恶化的时候,如果想要逃走的话,就会想到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反正只要在最后一战中获得胜利就行了!而像现代的职业棒球比赛也是一样,只要在第九回结束之前获得胜利就行了。而拳击赛也是相同,只要最后还站在擂台上的人,就是胜利者。
就在刘邦已不知第几次败给项羽的时候,乘车逃走的途中,这时车子的御者叫做夏侯婴,当时刘邦的孩子也在车子上,而当快要被敌人追上之时,刘邦一心慌,就把孩子往车外放出。然而夏侯婴却把车子停下,将小孩拾起之后继续逃。刘邦生气地说道:我是为了要让重量减轻,所以才把孩子丢弃,为何你又把他给拾回来呢?这样不是更慢了吗?这故事十分有名。
在司马辽太郎所着的《项羽与刘邦》中写道:这并不是非常无道,而是在儒家的伦理中,把双亲看得比小孩子重要之故。极端地来说,小孩子死了还可以再生其他的小孩,但如果刘邦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点对我个人来说,也是个蛮新鲜的见解。
只不过,这依然是违背了人情,因此夏侯婴才一次又一次地停车把小孩子抬回。在司马迁的《史记》特别将这件事情写出,他并没有对其做判断,我想大概也是要把对于这件事交给读者来判断吧!幸好,后来所有的人都得救,算是一个好的结果。而从这样的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刘邦这个人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是很难取得天下的,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是凡人无从了解的。相对地,在项羽这方面,当其感受到激发时,也会将敌人全都杀死,其所代表的意味如果要拿来理解的话,似乎也不是非常正常,而难以肯定接受的。只不过,比较起来,刘邦这个人还是比较给人不好的感觉就是了。
不好意思,我好像离题了,现在要谈的是周亚夫。
周亚夫这个人最初乃是因为父亲身为功臣,所以才出仕的,大概在纪元前一六二年,他继承父亲之位为候,并以将军的身份负责北方的防卫,也就是与匈奴作战。这时,汉文帝——也就是高祖的子孙——在到访阵中的时候,却受到兵士的阻挡而无法进入。总之,兵士们是遵守着就算是皇帝,没事也不能随便进入阵中的军律就对了!文帝倒没有因此而生气,反而十分感佩,称赞他是个真正的将军。
其后,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这乃是吴王、楚王等七王——之前也曾说过,所谓的王指的都是王子,全都是汉皇室的一族这七王领有非常广大的领土,也拥有自己的军队,再加上非常任性,根本就对中央政府的命令置若罔闻。如此一来,景帝就想要缩减他们的领土、削弱他们的势力。这自然造成了他们的不满,于是七国之王联合叛乱,导致汉帝国进入半混乱的状态。
在此,景帝将进言建议削弱七国的人给杀了,希望能够平息吴楚等七国的不满,然而却没有用,因而只好派周亚夫为将军前往平定乱事。周亚夫首先就施行不让敌军团结的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从敌军根据地出发的部队,从中间加以分断,使补给断绝。而当其慌忙回返时,便加以各个击破,让一场本来声势十分浩大的叛乱,在三个月间便遭到平定。
之前,吴楚七国也曾送使者前往匈奴,告知请其一同出兵,共同将汉帝国灭亡,然在匈奴还来不及出动之前,叛乱便已平定,因而并没有成功。
这样的叛乱和在秦朝末年自然发生的全国性大叛乱有所不同,而只是贵族因不愿自己的权势受到削减所起的叛乱,由于这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因而有人认为这也是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周亚夫虽然建立了非常的武勋,但后来在一些事情上与景帝不合,甚至还被怀疑谋反,最后竟绝食而死,结局非常地悲剧化。
再接下来,则终于进入了武帝的时代。
在此先来看看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直到这个霍去病为止,都是曾在《史记》上出现过的人物,而《史记》的世界,也是在这第二十二位的霍去病后告终。由于《史记》这本书日本人已经相当熟悉,因此在此就不再多言。
现在回到第二十位的李广,这个人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是以率领骑兵活跃的人物。他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加入军队,勇敢无人可以并称。李广同时也是使弓的名人,留下一则“箭立于石”的故事。当时,中国有许多老虎出没,某一天,李广远远见到老虎,于是拉弓射出,没想到老虎却完全没有倒下。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于是便靠近察看,才知道那是一块形如老虎的巨石。本来,箭是不可能射在石头上的,然而这时箭却立于石中,因而表示李广这人弓箭威力之强,从此即以勇之名人而出名。
之后,以对匈奴的北方防卫为主,他立下相当的武勋,不但他个人武艺高强,在领军上也有一套,相当受到匈奴的注目,称呼他为飞将军。
李广虽然以匈奴为对象立下不少令人恐慌的大功,惟其后多少也有些失败,还遭到嫉妒。其实,当他来到阵中时,兵士们必定欢声雷动,平常看来虽然轻松,然而一旦进入战斗,却能够带领整合全军,对敌方使出尖锐的攻势大破敌军。当其获胜之后,自是会获得许多的奖赏,然他会将所有的奖赏完全分给兵士,自己则过着贫乏的生活,也因此获得兵士们深厚的信任。
还有一次,当文帝出去狩猎的时候,眼前突然跳出一只大老虎,李广立刻跳出与老虎扭打,最后以短剑将老虎刺死。看到这情景的文帝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道:你晚生了五十年,若是早五十年出生的话,就能够跟随高祖打天下而成为大诸候了!因而对他感到十分惋惜。
在这儿我想到一件事必须要先提,那就是我在“私撰中国历代名将百人”这篇文章中,曾经写过两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