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乘无量寿经解+ >

第58章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58章

小说: 大乘无量寿经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钟磬、琴瑟、箜篌乐器,不鼓自然皆作五音。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各持花香,来于虚空,散作供养。
  上段经文复明弥陀第十四「触光安乐愿」之成就。愿文中「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即此处「睹斯光者。。。。。。。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又《光明遍照品》云:「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故今云:「蜎飞蠕动,睹斯光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忧恼,莫不解脱」。钟磬、琴瑟、箜篌等等乐器,毋须弹奏,自然发声,故云「不鼓自然皆作五音」。十方天人来散花香,皆表殊胜快乐之象。
  经中详谈见佛、见光、见土等等瑞相。或以此有着相之失,惜彼未知净宗之妙,端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故不必拨相求道,离事见真也。且此经纯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一花一香无非帝网之珠。一一圆明,一一胜妙,一一皆是一真法界之全体。圆明具德,不可思议。
  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见此土,亦复如是。悉睹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及比丘众,围绕说法。
  「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见前注。极乐不离自心,理也。「过于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国」,事也。理事无碍,故十万亿程,即在目前。故《观经》云:「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会众诚感,佛力加威,净秽两土,互现目前。「如净天眼,观一寻地」。彼土圣众,皆见此界释尊,于会众中,说此「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阿弥陀经》谓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末法众生情执深重。于此最极圆顿、一乘了义、究竟方便之妙法,不能信及,反生疑谤。是以本品礼佛见光,此世界中二万人,亲见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亲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为作证明,令生正信。欣乐愿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皆获四悉檀之益。今仰体圣心,傍引数经,以证极乐妙有,免堕偏空。(一)《观经》云:「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二)《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云:「时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如来会中,所有诸菩萨摩诃萨(一万二千人),芯刍(二万人)、芯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梵王、帝释、护世四王并余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悉能见彼极乐世界,及见无量光如来。菩萨、声闻大众围绕。光明炽盛,如妙高山。」(三)《十往生经》云:「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一切大众,亦皆起立合掌,共观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包括一切大众),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皆悉七宝、七宝山、七宝国土;水鸟树林,常吐法音,彼国日日常转法轮。」以上皆证当时印度人民,或数以百计,或以万计,亲睹极乐依正庄严。西方有世界,有佛阿弥陀,此两有字,应深着眼。
  总之,本品具四悉檀:(一)极乐依正现前,是世界悉檀。确显妙境,令众欢喜,生欣求心。(二)阿难大众,欢喜作礼,称念圣号,是为人悉檀。令生善故,持名往生是善中之善故。(三)破疑生信,是对治悉檀。疑根未断,即是罪根。信力圆时,全成佛力故。(四)心佛不二,妙感难思。事理不二,妙境现前。是第一义悉檀。圆彰性具,令入实相故。如《无量寿起信论》云:「右明无量光明遍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就如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  慈氏述见第三十九
  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严,唯是金口所宣。现则与会圣众,亲述自眼所见。复睹极乐胎生之众,困于疑城,更明疑惑之过。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极乐世界宫殿、楼阁、泉池、林树,具足微妙、清净庄严不?汝见欲界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诸香华,遍佛刹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汝闻阿弥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对曰:唯然已闻。佛言:汝见彼国净行之众,游处虚空,宫殿随身,无所障碍,遍至十方供养诸佛不?及见彼等念佛相续不?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皆是化作,汝悉见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阿难结集经藏,慈氏当来下生,故佛以此微妙法门嘱咐二人。
  首示极乐妙严,诸天雨华之象,令作见证。「色究竟天」者,为净居天之一,乃色界天最胜之处,乃证不还果圣者所居之处。不还果梵名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则不再生欲界,必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故名不还果。净居有五天:一、无烦天。二、无热。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俱舍颂》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今慈氏菩萨所见诸天散花,重证经文「一切诸天皆赍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彼佛」,所见依报庄严。复证第卅九愿:「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
  次则亲闻弥陀说法,法音宣流,普度十方。此证经文「佛语梵雷震,八音畅妙声。」及菩提树王「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树王所说,正是弥陀法王之梵音也。
  三见彼国圣众,游行十方,供养诸佛。是证第十一「遍供诸佛愿」之成就。
  四复见圣众念佛相续,是即弥陀本愿之核心。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凡夫发心,十念顿证不退。大士行径,十地不离念佛。是故凡夫念佛而得往生;既往生已,仍复念佛。念念相续,尽未来际。故佛特示大士,令亲见作证也。
  五复令见诸鸟说法,以证《小本》中「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弥勒白言:世尊,我见极乐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处于宫殿。又见众生,于莲华内结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缘故,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有胎生者,有化生者」。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于莲华中,自然化生。」是名化生。「胎生」者,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极乐。于佛五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生极乐国。但于五百岁中,花不开放。处花胎中,不能见佛闻法,故曰胎生。或名边地。《会疏》曰:「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指尚未成人)。胎言其闇,借此况彼耳。非胎胞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疏意为:所谓胎生者,只是疑惑未尽,闇障犹存,未能见佛闻法,故以胎儿为喻。若论其实,一切往生之人皆是化生。并无胎生也。且边地之人虽云处胎,不但无处胎之苦,所受快乐,犹如夜摩天人,在宫殿中。夜摩天乃欲界第三天,在四天王天、忉利天之上,彼天中人时时唱言快哉快哉!可见其中天人之乐,甚矣。
  慈氏见已,复问「何因缘故」有此二生,今既见果,欲明其因。「因缘」者,《会疏》云:「亲生为因,助发为缘。胎化皆藉因缘。故对其果,问其所由也。」又《楞严经长水疏》云:「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边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本品明胎生之因,劝生深信,免堕边地疑城,五百岁中,不见佛僧,不闻经法。望西云:「边地胎生,同体异名。」《略论》云:「又有一种往生安乐,不入三辈中。。。。。。。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可见望西正承昙鸾师旨也。《略论》复云:「边地者,其言五百岁中,不见闻三宝,同边地之难。或亦于安乐国土,最在其边。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边示其难。胎言其闇。此二名皆借此况彼耳。(谓边与胎皆是喻也。)非是八难中边地,亦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五百年后还得见闻三宝故,故知非八难中边地也。」又「疑城」者,若人于疑心中,念阿弥陀佛,则生极乐边地之七宝宫殿中,五百岁中,不得闻三宝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如《守护国界主经》云:「若人命终之时,预知时至,正念分明,洗浴着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见佛相好,众善俱现。定知此人决定往生净土。若人念佛持戒无精进心。命终亦无善相,亦无恶相。地府不收,安养不摄,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断,生于疑城。五百岁受乐。再修信愿,方归净土。」可见信愿二者实为往生见佛之根本。
  此外更有懈慢国,或称懈慢界。在此土至极乐国之中途。生此国者,染着其国土之快乐,而起懈怠骄慢之心,不更进而生于极乐,故称为懈慢国。如《菩萨处胎经》曰:「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前后发意众生,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深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准上经义,懈慢国亦属边地疑城之类。
  「不了佛智」者,昙鸾师《略论》云:「不了佛智者,谓不能信了佛一切种智。不了故,故起疑。此一句,总辨所疑。下四句一一对治所疑。」净影、法位、元晓诸师均同上之说,以「不了佛智」一句为总。余四为别。《净影疏》云:「初言“不了佛智”此句是总。“不思”等别。佛智渊深,余不能测,名“不思智”。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言“不可称”。于诸法门,知之穷尽。名为“广智”。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唐海东元晓师更于余之四句,配当四智。如《宗要》云:「此言“佛智”,是总标句。下之四句,各显四智。“不思议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作不思议事。谓一念称名,永灭多劫重罪。十念功德,能生界外胜报。如是等事,非其所测,是故名为“不思议智”。“不可称”者,是妙观察智。此智观察不可称境。谓一切法,如幻如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非逐言者所能称量,是故名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广度,不同小乘。谓游无我,故无不我。无不我,故无不等摄。(其义为:悉皆平等摄受。)以此同体智力,普载无边有情,皆令同至无上菩提。是故名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正是如来大圆镜智。始转本识,方皈心原。一切种境,无不圆照。是名为大圆镜智。此一智中,有五殊胜:如解脱身二乘同得。如是镜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无等”。是一胜也。如前三智,菩萨渐得,大圆镜智,唯佛顿证,更无余类,故名“无伦”。是二胜也。过于“不思议智”为“最”;逾于“不可称智”为“上”;宽于“大乘广智”为胜,是为第三、四、五胜也。是故名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又《会疏》曰:「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大也。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上之三说互相发挥,《净影疏》简述其要;《宗要》广演其义;《会疏》会归净宗。故并录之。
  经云:「以疑惑心」者,以不能信了佛智,故生疑惑。疑有四意。以下广摄昙鸾、元晓、峻谛,并兼取憬兴等,诸师精意,简化其文字而综述之。
  一者不信「不思议智」,故疑但念阿弥陀佛,未必得生极乐。不知不思议智有大威力,非思量所能及。一切万法无非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变万化,无量无边。安得以凡夫有碍之情识,疑彼如来无碍之妙法,岂知一面之镜,能现万像。千年积薪,一火烧尽。故至心一念称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十念必生又何足异。
  二者不信「不可称智」,不了佛智体绝对待,离过绝非。昙鸾师曰:「不可称智者,言佛智绝称谓(不可称量),非相形待(不相对待)。何以言之?法若是有,必应有知有之智。法若是无,亦应有知无之智。诸法离于有无。故佛冥诸法,则智绝相待。以知取佛,不曰知佛;以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知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以非非知非非不知取佛,亦非知佛。佛智离此四句」。离此四句,即离百非。佛智离四句、绝百非,体离对待,故曰「不可称智。」智不可称,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称也。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称智。」
  三者不了「大乘广智」,疑佛不能实度一切众生,复疑一切念佛众生岂能皆得往生净土。故于阿弥陀佛作有量想。对治此疑,故言「大乘广智」。此智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也。欲明佛智,无所运载。运载一切,皆入无余,故曰大乘。其所运载,无限无际,故名广智。又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故能广契群机,悉皆度脱。如来大悲大智,于诸有缘,无不运载而入涅槃。开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义,令诸有情以念佛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故能令念佛众生皆生净土。又世界非有边非无边。亦绝四句。佛令众生离此四句,名之为度。其实非度非不度,非尽非不尽。
  四者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疑佛不得一切种智。疑是故,于念佛往生法门,不能正信,乃感胎生。元晓师意,如是佛智,只应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如何仰信?应如《起信论》所云:「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