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5-伤寒明理论 >

第4章

465-伤寒明理论-第4章

小说: 465-伤寒明理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太阳传阳明。则二三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 
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 
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 
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 
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则少阴之邪。传于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为里热已极矣。 
所谓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谓其热能消水也。所以伤寒病至六七日。 
而渴欲饮水。为欲愈之候。以其传经尽故也。是以厥阴病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愈者是也。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敛成热。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 
病患虽渴。欲得饮水。又不可多与之。若饮水过多。热少不能消。故复为停饮诸疾。 
经曰。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勿多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 
少。不能消之。使更与人作病也。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 
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又曰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 
散。至于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欲润其燥而生津液也。凡得 
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支、结也。喘咳噎哕。干呕肿满。下利小便不利。数 
者皆是饮水过伤。而诊病之工。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卷中

属性:伤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振者。皆责其虚寒也。 
至于欲汗之时。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振 
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 
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诸 
如此者。止于振耸尔。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为振振摇者。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 
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经曰。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 
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 
汤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卷中
战栗
属性:伤寒战栗。何以明之。战栗者。形相类而实非一也。合而言之。战栗非二也。析而分 
之。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战摇者是也。栗者心战是也。战之与栗。内外之诊 
也。昧者通以为战栗也。通为战栗。而不知有逆顺之殊。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者。即此观之。战之与栗。岂不异哉。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也。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 
邪不能与之争。则便汗出而不发战也。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 
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经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虚。是以 
发战者是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栗 
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方其 
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于正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 
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证多不得解。何者。以阴气内盛。正气太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 
剂。与其灼艾。又焉得而御之。 

卷中
四逆
属性: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伤寒始者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之时。则一身 
手足尽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 
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之少阳也。伤寒脉浮。手 
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传邪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 
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已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 
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者皆是寒冷 
之物。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虚寒之证也。又有四逆诸汤。亦治四逆手足 
寒。方用干姜、附子热药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 
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 
四逆汤温之。大须识此。勿令误也。四逆与厥相近而非也。经曰。诸四逆厥者。不可 
下。是四逆与厥有异也。吐利烦躁见四逆者死。是恶见其四逆也。诊视之间。熟详 
究之。 

卷中

属性: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经曰。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为之冷也。经曰。伤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知内陷 
者。手足为厥矣。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发动其热也。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 
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则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也。大 
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进退之别。经曰。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 
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厥四日。厥少热多。其病自愈。厥四日。 
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病至厥阴。传经尽也。 
当是之时。阳气胜阴。厥少热多。其病则愈。若或阴气反胜。阳不得复。厥多热少。其 
病则逆。厥为阴气至也。热为阳气复也。至于下利。则曰先厥后发热而利。必自止。 
见厥复利。厥者复为热。为阳气得复。而利必自止。热者便为厥。是阴气还胜也。故复下利矣。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客 
于胸中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经曰。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 
病在胸中。当吐之者是矣。厥为阴之盛也。若更加之恶寒而蜷者。阴气之极也。则难可制。经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 
手足厥冷者。不治。是厥冷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卷中
郑声
属性: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孔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 
人殆。是谓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经曰。 
虚则郑声。今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以此为虚。从可知矣。又郑声者。重语也。 
正为声转也。若声重而转其本音者亦是矣。昧者殊不知此。妄以重为重叠之语。 
与谵语混而莫辨。遂止以身热脉数。烦渴便难而多言者为谵语。以身凉脉小。自 
利不渴而多言者为郑声。如此则有失仲景之本意。兼郑声淫之语以正之。则郑 
声不为重叠。正为不正也。况仲景之书。三百九十余证。曲尽伤寒形候。未有脱落 
而不言者。若是郑声为多言。则于三阴门中。亦须条见。所以郑声别无证治者。是 
不与谵语为类也。虽曰虚矣。止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声而不正也。明者鉴此。 
幸详究之。 

卷中
谵语
属性:伤寒谵语。何以明之。谵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 。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 
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 
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出。识昏不知所以然。遂言无伦次而成谵妄之 
语。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语言 
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见其热之轻重也。谵语与独语。虽间有妄错之语。若与 
人言有次。是热未至于极者也。经曰。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是病独 
语未为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见觉。甚则至于叫喊而言语也。言 
语不休者。又其甚也。至于乱言者。谓妄言骂詈。善恶不避亲疏。为神明已乱也。经 
曰。诸逆发汗微者难瘥。剧者言乱。是难可复制也。谵语之由。又自不同。皆当明辨 
之。有被火劫谵语者。有汗出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 
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过经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经曰。大热入胃中。水 
竭躁烦。必发谵语。又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是因被火劫谵语 
也。汗出谵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 
故也。是汗出谵语者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是下利谵语者也。 
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是下血谵语者也。谵语有 
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是谓燥屎在胃谵语者也。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是三阳合病谵语者也。过经谵语者热也。当 
以汤下之。是过经谵语者也。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 
卫。是以有通津液后自愈。是亡阳谵语也。诸如此者。脉短则死。脉自和则愈。又身 
微热。脉浮大者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实则谵语。气收敛在内。而实者本病 
也。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者。皆为逆也。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 
利者亦死。谓其正气脱绝也。能知虚实之诊。能识逆从之要。治病疗病。则不失矣。 

卷中
短气
属性:伤寒短气。何以明之。短气者。气短而不能相续者是矣。似喘而非喘。若有气上冲。 
而实非气上冲也。喘者张口抬肩。摇身滚肚。谓之喘也。气上冲者。腹里气时时上 
冲也。所谓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短气 
也。经所谓短气者众。实为难辨之证。愚医莫识之。为治有误者多矣。要识其短气 
之真者。气急而短促。谓之气短者是也。短气有责为虚者。有责为实者。要当明辨 
之。经曰。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此为短气之虚 
者也。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此为短气之实者也。又有属表。 
又有属里者。要当审视之。经曰。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与其风 
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汤主之者。是邪气在表而 
短气者也。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与其太阳病。 
医反下之。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是 
邪气在里而短气者也。虚也。实也。在表也。在里也。皆作短气。又何以辨其虚实也。 
大凡心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也。腹濡满而短气者。邪在表而为虚也。 
大抵短气为实。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水停心下。亦令短气。金匮 
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微者短气。即此观之。短气之由亦众矣。必审其形候。使的而不惑。必审其邪气。在表 
里之不瘥。随症攻之。了无不愈者矣。 

卷中
摇头
属性:伤寒摇头。何以明之。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阳之脉。皆上于头。诸阴脉皆至颈胸中 
而还。阳脉不治。则头为之摇。伤寒摇头有三。皆所主不同也。有曰摇头言者。里痛 
也。以里有痛者。语言则剧。欲言则头为之战摇也。有曰独摇头。卒口噤。背反张者。 
痉病也。以风盛于上。风主动摇故也。里痛非邪也。痛使之然。痉病非逆也。风使之 
然。至于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又谓之心绝。盖心藏神。而为阴之本。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阳相根。则荣卫上下相随矣。绝则神去而阴竭。阳无根者。 
则不能自主持。故头为之摇矣。王 曰。滋苗者以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内绝 
其根。外作摇头。又何疑焉。心绝者真病也。风痉里痛者。邪气也。观其头摇。又当明 
其臧否焉。 

卷中

属性:伤寒螈 。何以明之。螈者筋脉急也。 者筋脉缓也。急者则引而缩。缓者则纵而 
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者。名曰螈 。俗谓之搐者是也。黄帝内经曰。病筋脉相引 
而急。名曰螈 。螈谓若契合之契也。行则缓。卧则紧。从则纵。 疾之纵者。谓若放 
纵之纵也。以急为螈。以缓为 。理至明矣。螈 者。风疾也。而癫痫则螈 焉。伤寒 
螈者。邪热气极也。热盛则风搏并经络。风主动。故四肢螈 而不宁也。故风温 
被火者。曰发微黄色。剧者如惊痫。时螈 。言其热气之剧盛也。伤寒病至于发螈 
者。疾势已过矣。多难可制。内经曰。太阳终者。戴眼反折。螈 绝汗乃出。大如贯 
珠。着身不流。是见其螈 。为已过之疾也。又有四肢 习。为四肢动而不止。似螈 
而无力。不得伸缩者也。此为肝绝。螈 之证虽难已。若能以祛风涤热之剂。折 
其大热。则螈 亦有生者。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死不旋踵。经曰。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卷中
不仁
属性:伤寒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谓不柔和也。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 
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 
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内经曰。荣气虚则不仁。针经曰。 
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经曰。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即是言之。知 
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为不仁者明矣。经曰。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言此 
厥者。是正气为寒气所乘。为厥气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盖以郁冒。为昏冒 
不仁。为不知痛痒。得不为尸厥之厥耶。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 
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 
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诊太子为尸厥。以郁 
冒不仁为可治。刺之而得痊济者。实神医之诊也。呜呼。设或脉浮而洪。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此又为命绝。虽越人其能起之欤。 

卷中
直视
属性:伤寒直视。何以明之。直视者。视物而目精不转动者是也。若目精转者。非直视也。 
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目者心之使也。神所寓焉。肝之外候也。精神荣焉。针经 
曰。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之睛。精为瞳子。筋之精为 
黑睛。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睛。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 
为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