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65-伤寒明理论 >

第6章

465-伤寒明理论-第6章

小说: 465-伤寒明理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之者是也。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自心下至小腹。以手摄按 
之。觉有满硬者。则当审而治之。如少腹觉有硬满。盒饭问其小便。若小便不利者。 
则是津液留结。可利小便。若小便自利者。则是蓄血之证。可下瘀血。经曰。伤寒有 
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 
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皆须抵当丸下之愈。阳明 
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亦是蓄血之证。蓄血于下。所以如狂者。 
经所谓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是也。血瘀于下。所以喜忘者。内经曰。血并于下。乱 
而喜忘者是也。二者若有其一。则为蓄血证明矣。蓄血之证。又有轻重焉。如狂也。 
喜忘也。皆蓄血之甚者。须抵当汤丸以下之。如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则为蓄血 
之轻也。须桃仁承气汤以利之。医之妙者何也。在乎识形证。明脉息。晓虚实。知传 
变。其于形证之明者。众人所共识。又何以见其妙。必也形证之参差。众人所未识。独先识之。乃所以为妙。且如病患 
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 
令已下。脉数不解。发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抵当汤主之。 
当不大便。六七日之际。又无喜忘如狂之证。亦无少腹硬满之候。当是之时。与承 
气汤下者多矣。独能处以抵当汤下之者。是为医之妙者也。若是者。何以知其有 
蓄血也。且脉浮而数。浮则伤气。数则伤血。热客于气则脉浮。热客于血则脉数。因 
下之后。浮数俱去则已。若下之后数去。其脉但浮者。则荣血间热去。而卫气间热 
在矣。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也。及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者。则卫气间热去。而荣血间热在 
矣。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饥。 
血至下焦。若下不止。则血得以去。泄必便脓血也。若不大便六七日。则血不得出 
泄。必蓄在下焦为瘀血。是须抵当汤下之。此实疾证之奇异。医法之玄微。能审诸此者。真妙医也。 

卷中
劳复
属性:伤寒劳复。何以明之。劳为劳动之劳。复为再发也。是伤寒瘥后。因劳动再发者是 
也。伤寒新瘥后。血气未平。余热未尽。劳动其热。热气还经络。遂复发也。此有二种。 
一者因劳动外伤。二者因饮食内伤。其劳动外伤者。非止强力摇体。持重远行之 
劳。至于梳头洗面则动气。忧悲思虑则劳神。皆能复也。况其过用者乎。其饮食内 
伤者。为多食则遗。食肉则复者也。内经曰。热病已愈。而时有遗者何也。以热甚而 
强食之。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薄。两阳相合。故有所遗。经曰。病已瘥尚 
微烦。设不了了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夫伤寒邪气之传。自表 
至里。有次第焉。发汗吐下。自轻至重。有等差焉。又其劳复则不然。见其邪气之复 
来也。必迎夺之。不待其传也。经曰。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 
食加大黄。且枳实栀子豉汤则吐之。岂待虚烦懊 之证。加大黄则下之。岂待腹 
满谵语之候。经曰。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以汗解之。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亦是便要折其邪也。盖伤寒之邪。自外入也。劳复之邪。自内发也。发汗 
吐下。随宜施用焉。呜呼。劳复也。食复也。诸劳皆可及。御内则死矣。若男女相易。则 
为阴阳易。其不易自病者。谓之女劳复。以其内损真气。外动邪热。真虚邪盛。则不 
可治矣。昔督邮顾子献。不以华敷之诊为信。临死致有出舌数寸之验。由此观之。 
岂不与后人为鉴诫哉。 


药方论序
属性: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耦、复七方 
是也。是以制方之体。欲成七方之用者。必本于气味生成。而制方成焉。其寒、热、温、 
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是 
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主对治疗。由是而出。斟酌其宜。参合 
为用。君臣佐使。各以相宜。宣摄变化。不可胜量。一千四百五十三病之方。悉自此 
而始矣。其所谓君臣佐使者。非特谓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中药一百二十种为 
臣。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三品之君臣也。制方之妙。的与病相对。有毒无毒。 
所治为病主。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择其相须相使。制其相畏相 
恶。去其相反相杀。君臣有序。而方道备矣。方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 
臣。九佐使也。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全。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 
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所谓远近者。身之 
远近也。在外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其气为近。在内者身半以下。同地之阴。其气 
为远。心肺位膈上。其脏为近。肾肝位膈下。其脏为远。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 
偶。制大其服。肾肝位远。数多则其气缓。不能速达于下。必剂大而数少。取其气迅 
急。可以走下也。心肺位近。数少则其气急。不能发散于上。必剂少而数多。取其气 
易散。可以补上也。所谓数者。肾一、肝三、脾五、心七、肺九。为五脏之常制。不得越者。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又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薄。随其攸利而施 
之。远近得其宜矣。奇方之制。大而数少。以取迅走于下。所谓下药不以偶。偶方之 
制。少而数多。以取发散于上。所谓汗药不以奇。经曰。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处 
方之制。无逾是也。自评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 
之祖。是以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特为枢要。参今法古。不 
越亳末。实乃大圣之所作也。一百一十二方之内。择其医门常用者方二十首。因 
以方制之法明之。庶岁少发古人之用心焉。 

卷下诸药方论
桂枝汤方
属性:经曰。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 
也。盖桂枝汤。本专主太阳中风。其于腠理致密。荣卫邪实。津液荣固。寒邪所胜者。 
则桂枝汤不能发散。必也皮肤疏凑。又自汗。风邪干于卫气者。乃可投之也。仲景 
以解肌为轻。以发汗为重。是以发汗吐下后。身疼不休者。必与桂枝汤。而不与麻 
黄汤者。以麻黄汤专于发汗。其发汗吐下后。津液内耗。虽有表邪。而止可解肌。故 
须桂枝汤小和之也。桂味辛热。用以为君。必谓桂犹圭也。宣道诸药。为之先聘。是 
犹辛甘发散为阳之意。盖发散风邪。必以辛为主。故桂枝所以为君也。芍药味苦 
酸微寒。甘草味甘平。二物用以为臣佐者。内经所谓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以 
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芍药为臣。而甘草为佐也。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二物 
为使者。内经所谓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姜枣为使者也。姜枣味辛 
甘。固能发散。而此又不特专于发散之用。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 
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所以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则不待行化。而 
津液得通矣。用诸方者。请熟究之。 
桂枝(君三两去皮) 芍药(臣佐三两) 甘草(臣佐二两炙) 大枣(使十二枚擘) 生姜(使三两切)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 
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 
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 
汗。后服小促使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 
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麦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卷下诸药方论
麻黄汤方
属性:本草有曰。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实为寒邪在表。皮腠坚实。荣卫胜。津 
液内固之表实。非腹满便难之内实也。圣济经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气胜而中蕴。 
轻剂所以扬之。即麻黄葛根之轻剂耳。麻黄味甘苦。用以为君者。以麻黄为轻剂。 
而专主发散。是以为君也。桂枝为臣者。以风邪在表又缓。而肤理疏者。则必以桂 
枝解其肌。是用桂枝为臣。寒邪在经。表实而腠密者。则非桂枝所能独散。必专麻 
黄以发汗。是当麻黄为主。故麻黄为君。而桂枝所以为臣也。内经曰。寒淫于内。治 
以甘热。佐以辛苦者。是兹类欤。甘草味甘平。杏仁味甘苦温。用以为佐使者。内经 
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者荣之主也。伤寒荣胜卫固。血脉不利。是专味甘之 
物以缓之。故以甘草杏仁为之佐使。且桂枝汤主中风。风则伤卫。风邪并于卫。则 
卫实而荣弱。仲景所谓汗出恶风者。此为荣弱卫强者是矣。故桂枝汤佐以芍药。 
用和荣也。麻黄汤主伤寒。寒则伤荣。寒邪并于荣。则荣实而卫虚。内经所谓气之 
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者是矣。故麻黄佐以杏仁。用利气也。若是之论。实 
处方之妙理。制剂之渊微。该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见功焉。 
麻黄(君三两去节) 桂枝(臣二两去皮) 甘草(佐使二两炙) 杏仁(佐使七十枚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 
合。缓取微汗。并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卷下诸药方论
大青龙汤方
属性:青龙东方甲乙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主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开甲。则 
有两歧。肝有两叶。以应木叶。所以谓之青龙者。以发散荣卫两伤之邪。是应肝木。 
之体耳。桂枝汤主中风。麻黄汤主伤寒。二者发散之纯者也。及乎大青龙汤则不 
然。虽为发汗之剂。而所主又不一。必也中风脉浮紧。为中风见寒脉。是风寒两伤 
也。伤寒脉浮缓。为伤寒见风脉。是风寒两伤也。风兼寒。寒兼风。乃大青龙汤专主 
之也。见兹脉证。虽欲与桂枝汤解肌以祛风。而不能已其寒。则病不去。或欲以麻 
黄汤发汗以散寒。而不能去其风。则病仍在。兹仲景所以特处大青龙汤。以两解 
之。麻黄味甘温。桂枝味辛热。寒则伤荣。必以甘缓之。风则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 
寒两伤。荣卫俱病。故以甘辛相合。而为发散之剂。表虚肤缓者。则以桂枝为主。此 
以表实腠理密。则以麻黄为主。是先麻黄后桂枝。兹麻黄为君。桂枝为臣也。甘草 
味甘平。杏仁味甘苦。苦甘为助。佐麻黄以发表。大枣味甘温。生姜味辛。温辛甘相 
合。佐桂枝以解肌。石膏味甘辛微寒。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则伤阳。寒则伤阴。荣 
卫阴阳。为风寒两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也。必须轻重之剂以同散之。乃得阴阳 
之邪俱已。荣卫之气俱和。是以石膏为使。石膏为重剂。而又专达肌表者也。大青 
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经曰。若脉微 
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即此观之。剂之轻重可见矣。其用汤 
者。宜详审之。 
麻黄(君六两去节) 桂枝(臣二两去皮) 甘草(佐一两炙) 杏仁(佐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佐三两切) 大 
枣(佐十枚擘) 石膏(使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止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一作逆)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又温粉方 
白术 本 川芎 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令匀。粉扑周身止汗。无 本亦得。 

卷下诸药方论
小青龙汤方
属性:青龙象肝木之两歧。而主两伤之疾。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则为荣卫之两伤。 
故以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则麻黄汤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汤可以散。 
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麻黄汤所能发。桂枝汤所能散。乃须 
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 
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 
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 
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 
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 
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 
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心下有水气散行。则所传不一。故又有增损之证。若渴 
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味辛温。燥津液者也。去之 
则津液易复。栝蒌根味苦微寒。润枯燥者也。加之则津液通行。是为渴所宜也。若 
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气下行。渍入肠间。则为利。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 
满。麻黄专为表散。非下利所宜。故去之。芫花味苦寒。酸苦为涌泄之剂。水去利则 
止。芫花下水。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溏。 
又曰。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噎为胃气虚竭。麻黄发汗。非胃虚冷所宜。 
故去之。附子辛热。热则温其气。辛则散其寒。而噎者为当。两相佐之。是以祛散冷 
寒之气。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水蓄在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 
满。凡邪客于体者。在外者可汗之。在内者下之。在上者可涌之。在下者可泄之。水 
蓄下焦。渗泄可也。发汗则非所当。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专行津液。内经曰。热 
淫于内。以淡渗之。渗溺行水。甘淡为所宜。故加茯蓄。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喘为 
气逆。麻黄发阳。去之则气易顺。杏仁味甘苦温。加之以泄逆气。金匮要略曰。其形 
肿者。故不内麻黄。乃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喘逆形肿。标本之疾。加减所同。盖 
其类矣。 
麻黄(君三两去节) 甘草(臣三两炙) 桂枝(臣三两去皮) 芍药(佐三两) 
五味子(佐半升) 北细辛(佐三两) 干姜(使三两) 半夏(使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卷下诸药方论
大承气汤方
属性:承顺也。伤寒邪气入胃者。谓之入腑。腑之为言聚也。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水 
谷会聚于胃。变化而为荣卫。邪气入于胃也。胃中气郁滞。糟粕秘结。壅而为实。是 
正气不得舒顺也。本草曰。通可去滞。泄可去邪。塞而不利。闭而不通。以汤荡涤。使 
塞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