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3俄罗斯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3俄罗斯-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智慧故事总集3俄罗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躇的特点,并且已经败了一次,存在着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 

所以施用了一条疑兵之计:他就亲自签发了许多命令,让信使通知各地将领 

带兵来沿海地区集结。事实上,这些将领有的远在内地,有的根本不存在, 

而且他让这些信使故意走进瑞典军的防区,甘心情愿地让瑞典人俘虏去。 

     查理十二看了彼得大帝的调兵信件,亲自审问了信使。他作出了判断: 

俄国的兵力出乎意料的强大,即使能攻占沿海地区,也会陷入彼得大帝布下 

的圈套中去,所以主动地将军队撤了回去。 

     彼得大帝利用这宝贵的时间,修建成了彼得堡,从此俄国再也不怕瑞典 

军的进攻了。 


… Page 7…

                              滚下山去的将领 



     这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进攻战,俄军著名将领米洛拉多维奇的军队远证瑞 

士,经过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咬住了瑞士军队的尾巴,士兵们求战心切,想 

一口吃掉这支敌军。 

     然而,又一座山峰矗立在前进的路上。俄军费尽力气爬上了山顶,这时 

已人困马乏,疲惫不堪。再往下一看,山的彼侧悬崖峭壁,简直无路可走, 

而瑞士兵正在山脚下的村子里安营扎寨,严阵以待。他们幸灾乐祸地望着山 

顶的俄军,看他们如何下得山来。 

     俄军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进攻无路,后退则前功尽弃,他们拥挤在狭 

窄的山顶,惶恐不安地望着陡削的山坡和村边的敌军阵地,不知如何是好, 

只有倒抽冷气的份儿。 

     米洛拉多维奇心里很清楚,在山顶多逗留一分钟,部队的士气就会降低 

一分,战士们的恐慌厌战情绪就会增长一分,战斗力也会减少一分。在这种 

情况下,即使部队下了山坡,也会吃败仗,如果自己下死命令让部队下山, 

战士是被迫的,因而必将斗志消沉,无法迎敌,这该如何是好? 

     这时,在米洛拉多维奇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幕壮烈的战斗场景:那是在 

若干年前,他作为一个年轻的将领跟随彼得大帝出证瑞典,俄军的阵脚在瑞 

典军队猛烈的冲击下,开始动摇了,士兵们开始溃退,将军们束手无策,面 

面相觑。就在这时,只见彼得大帝跳上战马,抽出宝剑,大喊一声,面对蜂 

拥而上的瑞典军队杀去。正在纷纷溃逃的俄军像是突然服了一帖清醒剂,在 

惊愕之余,奋不顾身地跟随皇帝勇猛拼杀,瑞士军队终于抵挡不住锐利的攻 

势,败下阵来。 

     想到这些,米洛拉多维奇对士兵大叫一声,“看吧!看敌人怎样来俘虏 

你们的将军吧!” 

     话音未落,他一个翻身,从山峰的悬崖上滚了下去。 

     俄军见此情景,将胆怯、惊恐、动摇的念头一扫而光,他们学着统帅的 

模样一起滚下山坡,顿时杀声四起,震撼山谷。 

     瑞士军队做梦也没想到俄军会不顾死活滚下山来,现在轮到他们动摇、 

惊恐和胆怯了。此长彼落,士气影响了战斗的进程,俄军如饿虎扑入了羊群, 

很快打败了敌人。 


… Page 8…

                              俄军的蘑菇战术 



     19世纪中期,俄国与土耳其间爆发了为时三年的克里木战争。当时土耳 

其与法、英等国结成同盟,在太平洋地区也同时攻击俄国。 

     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兵力极为微弱,可以用于海战的舰船寥寥无几,还 

有一些滥竽充数的民船,海军兵力也只有1000余人,面对强大的同盟军的海 

军,简直是以卵击石。但是统领俄军远东军的将领穆拉维约夫是个卓越的军 

事指挥员,他把有限的兵力压缩在最主要的战略要地,将全部兵力投入固守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 

     土耳其盟军多次寻找俄军决战而不得,由于远征在外补给困难,不敢拖 

延时日,只得强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这里正是俄军的防守之处,而且 

城墙坚固,使盟军劳而无功,强攻而不得。 

     就在盟军进退维谷的时候,突然来了三个美国人,他们自称是从在远东 

捕鲸船上逃出来的,说:“据我们所知,这里城防坚固,海战不利,但可从 

陆路攻入。” 

     美国当时也是盟军的友好国家,盟军将领当然相信美国人的话,就改道 

从陆路进攻。谁料陆路小路崎岖,根本无法行军,勉强行走,却落入了俄军 

的伏击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残兵败将只得逃回船上,而且由于相持日久, 

整个舰队退到美国待命。即使到这时,他们也不知道那三个美国人是俄军的 

奸细呢还是办了坏事的同盟者。 

     盟军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又补充兵员卷土重来,他们以加倍的火力 

猛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谁知他们耗费大量兵力和军火攻占的却是一座空 

城。穆拉维约夫已将兵力撤离港口,集结于阿穆河河口,盟军寻找了许久, 

才找到了俄军的下落,他们便丢弃了那座毫无价值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空 

城,从陆地去进攻俄军。 

     谁料想,就在盟军在美国休整期间,穆拉维约夫已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他大量地将惯于作战的哥萨克族民移居到空旷的远东地区。这时这些强悍的 

哥萨克处处设伏来袭击登陆的盟军。这样就牵制住了盟军的力量,始终无法 

吃掉俄国的弱小的舰队。时间一长,盟军又退兵回到美国去休整了。 

     穆拉维约夫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使敌人疲于奔波,不战自退。 


… Page 9…

                              俄军巧施易帜计 



     在克里木战争中,土耳其及其盟军进攻远东地区,仅是全面战争中的一 

个侧翼行动,其主要的军力则投放在黑海。由于盟军船多兵足,他们专门组 

织了一支补给舰队。这支舰队由土耳其海军元帅奥斯曼统率,以保障盟军的 

生命线。 

     俄军舰少兵寡,于是避实就虚,专找这支以木制运输船为主的补给舰队 

作战。在高加索西海岸的巴统,俄军找到了战机,袭击了这支补给舰队,迫 

使它退入锡诺普海湾等待盟军来援。 

     一天早晨,锡诺普湾被浓雾笼罩,一支不明身份的舰队从远处徐徐向海 

湾驶来,奥斯曼立即警觉起来,他将运输木船困在内间,而将担任护卫任务 

的铁甲战船在外侧警戒,严阵以待。 

     浓雾渐渐消散,奥斯曼终于看清了来舰悬挂着“米”字旗,他不由大喜 

过望,他盼到英国援兵来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及至靠近,8艘英国军舰突然一齐转身,将黑洞洞的炮口对准着土耳其 

舰队,刹那间,“米”字旗降落下来,白“十”字的俄国军旗迅速升起,原 

来这是一支俄国易帜的舰队,奥斯曼不由大惊失色,指挥部属仓促应战。 

     但为时已晚,土耳其的炮手尚未到位,俄舰的720门大炮就一齐打响了, 

仅几分钟时间。就把土耳其的运输木船打得碎木横飞,尸体飘浮。土耳其满 

装弹药的船只也被打得起火爆炸,顿时,水啸冲天,火映水面,土耳其舰队 

丧失了战斗能力。 

     这时,岸上的38座土耳其炮台赶忙开火救援,但俄舰已进了炮台的射击 

死角,土耳其的海岸炮火不仅打不到俄军,而且由于硝烟弥漫,视野模糊, 

反而打到了自己的舰船上。 

     奥斯曼见大势已去,下令突围,但俄军已包围严密,哪能容他逃脱,不 

久,奥斯曼的旗舰击中下沉,自己也被俄军俘虏。 

     此役,俄军巧施“易帜”计,抢到了有利的战机和主动的地位,以极小 

的代价换取了巨大的胜利,共击毁土耳其舰船15艘,伤敌3000余人,俘敌 

200余人,将锡诺普海岸的土耳其炮台夷为废墟,取得了黑海的制海权。 


… Page 10…

                              库图佐夫增火计 



     1812年,拿破仑亲自统帅法国军队,浩浩荡荡远征俄罗斯,打算一举征 

服俄国! 

     强大的法军重兵集结马洛雅罗拉维茨城郊,准备悄悄地完成对俄军铁桶 

样的包围。试图强迫俄军在不利条件下进行决战,诱其入网。白天,两军对 

垒,鼓角之声不绝于耳。夜深了,俄、法营地都点燃起堆堆篝火,均用来防 

止对方偷袭。人光映天,对方的一举一动几乎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时,俄军的统帅是库图佐夫(公元1745—1813年)。这位久经沙场的 

老将心急如焚,身上担子压得不轻啊!如果此仗一败,兵败如山倒,别说这 

些士兵兄弟会血洒战场,更可能使俄国成为法国的隶属国,那么自己岂不沦 

为历史罪人?他的双眉越皱越紧,难道就此坐而待毙?难道真的无路可走 

了? 

     他凝视双方军营,燃烧的“毕毕剥剥”的满山遍野的篝火,在黑暗的汪 

洋里伸着通红的舌头,舔得他浑身发热。忽然他灵机一动,马上叫来传令兵: 

命令部队增添篝火! 

     一会儿,俄国军队的营地内,点燃起双倍的篝火。 

     拿破仑出来巡查,心中猛地一惊:呀!俄军阵地怎么增添了这么多篝火? 

肯定援兵已到!要不是今夜巡查,我 

     不是被蒙在鼓里吗?好险呐! 

      “撤!”拿破仑一声令下。放弃决战的法军,人喧嚷,马嘶鸣,践踏着 

凌乱的簧火,汇成逃亡的洪流。 

     库图佐夫见法军如潮后退,马上组织军队乘势反攻,反败为胜。 


… Page 11…

                             巧设情节获出版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著长篇小说 《怎么办?》的出版过程中, 

闪现着作家在险恶的环境下战胜令人憎恶的沙皇书报检查制度的智慧之光。 

     1802年7月7日。沙皇宪兵以“国事犯”的罪名把车尔尼雪夫斯基关进 

了圣彼得堡罗要塞阿历克赛三角堡一间阴暗潮湿的单人囚室。但是森严的牢 

房关不住他的思想。车尔尼雪夫斯基向负责审理他案件的戈里岑公爵声称, 

他事先巳支取过一笔稿费,要为 《现代人》杂志写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 

小说。在得到准许后,这位“国事犯”仅仅用了110天时间,就在次年4月 

4日写完了全书。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代“新人”、平民知识分子出身的一代 

革命民主派,描写了这一代新人的生活、斗争、理想和情操。试图回答“俄 

国向何处去?”“俄国人民究竟应该怎么办:。”这样一些极端重要的问题。 

因此,小说取名为《怎么办?新人的故率》。 

     这样一部充满着革命民主色彩的小说,当然通不过沙皇书报检查机关审 

查官的严关。为了迷惑书报检查机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 

了明暗两条情节发展的线索,给小说的真实内容“盖上一层迷雾”。 

     明线描写中学生薇拉的母亲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强迫她嫁给一个流氓阔 

少。薇拉抗拒母命,在绝望中被大学生普罗霍夫用假结婚的方法救出,两人 

后来真的结为夫妻。不久薇拉对普罗霍夫的同学吉尔沙诺夫产生了真正的爱 

情。普罗霍夫知情后,为了成全两人,制造自杀假象,离家出走,使薇拉和 

吉尔沙诺夫结成了美满的家庭。数年后普罗霍夫化名毕蒙特从海外归来,同 

卡杰琳娜结婚,并同薇拉一家为邻,友好相处。 

     暗线则围绕着薇拉在革命者启发指引下由一个普通妇女成长为“新人” 

的历和展开,写的是“杰出的新人”们的地下革命活动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为了骗过审查官,暗线的主要情节分散穿插在明线的情节之中,有的浓笔一 

抹,有的一闪而过,有的含蓄暗示,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并且采取寓言式 

的表达方法,用隐语、比喻和日常生活事件来暗示重大的内容。例如“严格 

主义”、“特别的人”、“最高尚的人”、“聪明的好人”暗指革命者;“未 

婚妻”暗指革命事业;“地下屋”暗指沙皇的黑暗统治;“布景的转换”暗 

指社会变革;反动势力被称为“腐朽的泥土”;人民则被称为“纯良的泥土”。 

书中描述的春游、舞会、茶会,实际上是指革命者的宣传组织活动。为了更 

好地掩护暗线的革命内容,在明线的结构安徘上“故弄玄虚”,在小说一开 

头就展开了普罗霍夫自杀的场面,摆出这是一本三角恋爱小说的架势,留下 

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 

     这些巧妙的障眼法,果然使负责审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官员中计,以为 

这真是一部恋爱小说,同意把稿件寄给《现代人》杂志。书报检查官别凯洛 

夫一见邮包上监狱审讯部门的火漆印,也立即通过了审查。 

     小说在《现代人》杂志3、4、5期上连载发表后,沙皇政府终于发觉上 

了大当,小说立即遭禁,书报检查官也被撤职。但为时已晚《怎么办?》震 

撼了俄国文坛,成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教科书”,激励着人们投身到反对 

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洪流中去。 


… Page 12…

                              铅笔上发现糖精 



     19世纪70年代,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巴尔 

的摩大学进行芳香族磺酸化合物的实验,目的是提取香料。实验相当复杂, 

他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才回家。 

     这一天,是法利德别尔格的生日,上班之前,他的妻子特地提醒他,今 

天有客人,希望他早一点回家。但是,法利德别尔格进入实验室以后,就专 

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直到夜幕沉沉,他才匆匆赶回家。向久等的客人打过招 

呼后,为了说明回家迟的原因,竟又介绍起自己的实验来。他还摸出那枝本 

应留在工作台上做记录用的旧铅笔,一边写一边解释他的实验。直到他的妻 

子提醒他,客人还饿着肚子,他才恍然大悟,连手也没顾得上洗,就跑进厨 

房帮助妻子端盘子上菜,并亲自分切妻子精心烤制的香酥鸭、牛排。 

     吃着吃着,有位客人忽然说:“我们俄罗斯人烤鸭子是不加糖的,这烤 

鸭加了糖,倒是别有风味,可惜糖加得多了点。”另外几位客人也感到菜有 

点甜。 

     法利德别尔格的妻子连忙解释:“除了还没有上来的甜点以外,任何菜 

我都没有放过一丁点糖。我做菜的技术不高,请多包涵。” 

     客人纷纷说:“真的很甜,只是甜得不均匀,你自己尝尝。”法利德别 

尔格和妻子尝了鸭和牛排,果然有的部分很甜,比加了糖还甜,法利德别尔 

格看到客人都惊愕不止,打趣地说:“大概是什么精灵要让我的生日过得更 

甜蜜些吧!”他随手把一块捏了半天的面包送到嘴里,刚嚼了两口,就惊奇 

地喊起来:“面包更甜,甜得发苦。真见鬼。”客人尝尝主人妻子送上的面 

包,却并不甜。但出于礼貌,他们没有再多评论。 

     客人走后,法利德别尔格便要寻个究竟。他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