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中国名女人的赚钱智慧 作者:张亿-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是因为穷怕了,李桂莲很快就找到了生产致富的办法。大连港口有从事贸易的地理优势,很多日本与韩国商人来到这里,将自己的服装拿给当时加工费用很便宜的中国工厂加工制造。李桂莲带领自己的这些农民员工,帮当时大连一些国有工厂做他们不接的散单。
当时的外商喜欢直接与服装加工厂接洽,他们需要在技术上精密把关,在工艺上有更密切的交流。来到杨树房的工厂,外商看见农民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用简陋的设备做衣服时立刻就皱起了眉头……尤其是当他们看见那些工人的手上还沾满了种菜时留下的土。然而李桂莲却很真诚、敏感,她马上问:“你们有什么不满意吗?”当她知道了原因以后,就在工厂门口放了水盆,让工人们在进厂做工前把挖地瓜沾上土的手洗干净。
曾经的往事总是一幕幕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在那样的环境下,她走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这是一个普通小女子的坚韧,也是一个值得我们仰慕的榜样。
大杨集团副总裁刘文献谈起李桂莲时说:“她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智慧程度却很高。她每天都在学习,并且眼光非常独到,都是和国际大师学习,一般的水平,她是看不上的。”
细数她的合作伙伴,里面有日本赫赫有名的青山集团,有意大利有名的GFT集团,后来又和阿玛尼合作,这都是世界顶级的时装厂商。
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杨集团以前瞻的眼光、雄厚的实力、战略性的判断成为大连乃至全国服装产业的先行者。
现在,大杨集团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联合国”,7名来自全球各地负责销售和市场的外籍管理人员已经在大连的大杨集团办公室上班,另外大杨集团还在海外聘用了30多名设计师和营销人员。
创建高档服装品牌的道路注定漫长而寂寞,但李桂莲却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着这个过程。“每个客户都是我们服装的活广告。如果一位男士穿上我们的西服很得体,我就是送,也一定让他穿上;而有些不合适我们服装风格的男士,哪怕他再怎么想买我们的衣服,我也要想方设法劝他脱下来。”她说。
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这不是因为李桂莲是一个农民,也不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更不是因为她所拥有的巨额财富,而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她带领的大杨集团走过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而且成为了中国一流的服装企业。
李桂莲赚钱智慧之:具有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
一个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其领导者若是没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这样的成绩是万万不能取得的。李桂莲就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比别人看得更准,下手更稳。
建厂伊始,李桂莲就立下了远大目标:要跨出国门挣洋钱。“搞经营做买卖,眼睛不能只盯在国内市场上,要敢于参与国际竞争。”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可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
1981年的春天,大连市一家大服装厂厂长找到李桂莲,说他们与一家美国公司签订了一个条绒西服合同,整装由46块面料组成,要求3天内拿出样品,准备去西欧参加博览会。如果3天拿不出样品,这家美国公司不但会另选厂家,还要索赔。这对当时一个规模不大的服装厂厂长来说,确实是一道难题。
李桂莲隐隐感觉到,加工这批高档出口服装,是她们小厂创信誉、挤进国际市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她决心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可有位厂领导却担心地说:“这批西服别说干,咱厂这些乡巴佬连看也没看到过!这不是冒险吗?”李桂莲则说:做这批西服要说冒险,主要是时间紧、技术质量要求高,但如果我们干好了,一是可以巩固与大连外贸方面的关系;二是可以一举进入国际市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后面。那位厂领导被李桂莲说服,立即着手组织人马到大连拉布料,并立即投入生产。3天3夜,李桂莲与干部、工人吃在车间,干在车间。第3天中午,400件样品终于赶制出来了。
当李桂莲和技术人员赶到机场把样品送到外商面前时,外商吃惊了。他对样品很满意,但不相信是农村小厂做出来的,所以当即退了机票,非要到厂里亲眼看一看不可。他来到厂里,直奔车间,既不坐下,也不喝水,顺着车间流水线逐道工序查看并撕破一件西服做破坏性试验。最后满意地笑了,连声夸OK!OK!并当场拍板:16000件条绒西服全在这里做。这时,小厂沸腾了,工人们回家拿出鞭炮放了起来。
李桂莲在客户关系培育方面也具有十分超前的眼光,她懂得舍小利,向前看的深刻道理。大杨集团在欧洲的第一位客户贝尔马公司就是一个例子。
贝尔马公司是一家西班牙公司。1988年当大杨集团与他们合作的时候,贝尔马公司的规模还很小,每年的服装订单只有1万件档次较低的夹克衫。但由于这家公司是大杨集团在欧洲的第一家客户,李桂莲仍给予了高度重视。
当有一次欧洲货币贬值,贝尔马公司进口成本加大时,李桂莲主动为其开发出可替代的国内面料,降低了对方的成本……这些措施不仅使贝尔马公司发展成为欧洲一家重要的服装进口商,而且使大杨集团与之长达10多年的合作关系更加牢靠,双方已经成为了重要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现在,贝尔马公司每年给大杨集团的订单增加到100多万件。李桂莲通过类似的方法,和20多家欧洲客户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李桂莲赚钱智慧之:眼光放在全世界
李桂莲,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女性。从最早的缝纫互助组到现在上市公司的集团一把手,她创业将近30年了。在大的思路上,她绝不是一个小女人,她更懂得发展对于一个企业的深刻意义。
多年出口服装加工的经历,10多年国际市场的闯荡,李桂莲的视野更加开阔,她带领的企业也日益发展壮大。但是,她这时却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辛辛苦苦生产的服装,被外国老板们缝上自己的牌子,到市场上赚取十几倍、几十倍的利润,我们为什么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裳,为什么不能创造自己的名牌?
1996年1月,大杨集团在推出自己的服装品牌“创世”一年之后,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服装市场新闻发布会。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杨集团先后在东北、华北的大中城市建立了28个服装专卖店和连锁店。“创世”牌服装后来被消协评为质量信得过品牌,又被科委授予“中华服装精品”称号。
1997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名优新产品(技术)博览会上,来自中国的“创世”牌西服引起了评委和100多位服装专家的注意,经过苛刻的评审,最后,他们毫不吝啬地把一枚国际金奖给了这个品牌。
大杨集团还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搭起T型台,中外名模身着74种款式的女时装、职业装和晚礼服尽情表演。美国的著名黑人模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到过世界各地进行服装表演,从来没有这么激动,大杨集团的女装色彩和设计款式太贴近生活了,不但可用来表演,而且下了舞台,也可在家里和工作单位穿着。”
闯荡新世纪的国际市场,就必须有一个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团队。从很早开始,李桂莲就着手为组建大杨集团的“新生代”奔波。她不惜重金,招聘国内外的优秀管理、技术人才。她制定的用人标准是:招聘对象必须是30岁上下的复合型人才,到任后不配翻译、司机,给的专车自己会开,与外商打交道会讲外语,给的电脑自己会用。她要用这样一批知识型、专业性的年轻人才组成新生代的经营团队,一起闯荡国际市场。如今,大杨集团已招聘了数十名优秀人才,担任公司各部门及各分公司的领导。
大杨集团不仅从意大利招聘来一名著名服装工艺师,以意大利面料、辅料、版型设计,创造创世品牌新形象,而且从日本聘来3名工艺师,进行新型服装设计。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里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这是李桂莲最爱唱的歌。
李桂莲带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1.首先要给自己塑造一种性格,在困境中坚忍不拔、绝不认输的性格。如果你的性格天生不是如此,那么一定要记住这样两个字:坚持!
2.做事情要具有超前的意识,机遇总是在来临之前就已展露它的端倪,在这个时候抓住它,你才比别人更占有成功的先机。
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杰出者,因为时代变了,机遇也在不停地变化。所以在这个已经世界相通的时代,请把你的眼光放得更远、更广!
庄淑芬
如果你问谁是台湾广告界最德高望重的女人,毫无疑问,答案必定是庄淑芬!
在早年阳盛阴衰的广告界她不仅为女性企业领导人开了先锋,更参与打造了台湾广告界成就傲人的奥美王朝。
她平静微笑中的一种咄咄之气,靓丽而优雅的迷人打扮,令人过目难忘。
作为一名成功女性,她坚信职业女性可以同时拥有美丽与智慧。
她的经历
庄淑芬,生于台湾,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
从学校毕业后做了几年贸易,在报社当过记者,皆不顺利。后又在台广做过国外部的英文助理,后改做AE。
其后又经历了联广、华商、国泰建业等台湾本土广告公司,于1985年正式加入奥美广告公司至今。
1990年,至伦敦奥美广告公司工作。
1991年3月,她升任台湾奥美广告公司总经理。
2000年1月,她升任台湾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董事长。
1987年,译著《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1996年,译著全新版《如何做广告》,并为中国时报写作专栏。
1996—1997年,连续两年当选台北市广告人经营者联谊会(4A)理事长。
1997—1999年,天下杂志连续票选评鉴奥美广告为“最佳声望标杆企业”之一:多年来台湾奥美广告在诸多媒体票选中,均获选为台湾大众传播系学生心目中最想进入的广告公司。
2004年2月,出任奥美中国副董事长、奥美北中国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开始到内地工作。
永远的奥美情人
儿时的庄淑芬家境十分富有,家宅很大,前店后院,有花有草。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庄淑芬从小就受到了厚重的文化熏陶;当她还是一个七八岁孩子的时候,便开始看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没有挑选地看了很多。看得多了,便产生当作家的梦。没事的时候,她就在家里写好多稿子,并投给一个叫《国语时报》的小学生报纸。
年轻的父母对庄淑芬的爱好总是很鼓励,从不横加干涉。当时的庄淑芬喜欢读书,又喜欢画画,还拉过一段小提琴,学的东西十分博杂。
喜欢文学的庄淑芬最终没有成为作家而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广告人。文学相对来说较为孤独,不如广告接触面宽泛,符合她稍略“叛逆”的性格。
大学时,庄淑芬从台南到了台中,在东海大学念历史系。学校在山上,学生去市区说下山,回去说上山。“上山下山”,一个个都仿如都市中的隐士。东海大学是台湾最早实行通才教育的大学之一,教学方法很开放,有些考试可以带书进去。比如音乐课的考试,老师可能只是在教室里放音乐,让学生听里面有多少种乐器。
课余,庄淑芬修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如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等。这些副修的课程让庄淑芬在踏入广告界后一直受益,但她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仅仅是因为自己感兴趣就修了这些课程。
从台南出去的人大多会带着几许青涩和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但庄淑芬却不会。有着侠女个性的她常常跟社会系的同学交往,跟他们一起做实地考察。那时寒暑假,大学生都会去玩、去参加夏令营;而庄淑芬却一直在打工,她在邮局作收银员、在学校图书馆打工……别人大学玩四年,她工作了四年。“念书时,父母不担心我的学习,他们担心的是婚姻、家庭等其他方面。因为我比较独立,有想法。”很早便进入社会体验生活,这些经历让庄淑芬比同龄人多了几分的成熟。
毕业后,庄淑芬很明确自己想要的是做记者或者进入大众传播行业,因为她从小就对写作、绘画等人文艺术感兴趣。但理想与现实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她像很多其他的大学生一样,在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的那一刻,她也曾感到沮丧、感到人生的灰暗。无奈之下,她去了贸易公司,但由于对这个行业一点兴趣都没有,她一年换了四个工作。那是她人生中一段灰暗的时期,可是不服输的个性仍然在激励着她,简历还在不停地投出去。
经过第一年的挫败后,庄淑芬不想再重蹈覆辙,她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她转而追求广告,先是进台广的国际客户部当英文助理,凭着努力一路拼搏而来,足迹遍布台广、联广、华商等台湾本土广告公司。
1985年,台湾奥美正式成立,庄淑芬也开始了她的奥美历程。
在积极推行奥美思想的同时,她狠抓培训工作,力求奥美精神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庄淑芬既能创意又能管理,她一直孜孜不倦地传播奥美精神和广告文化。她著述甚丰,先是译著了《广告大师——奥格威未公诸于世的选集》、新版《如何做广告》,随后创作了风行一时的《奥美有情》。她历任《中国时报》、天下杂志、《Cheers》等的专栏作家,亦兼任着奥美内部刊物《观点》的总编辑,多年身体力行的笔耕,直接促成了《奥美的观点》的成书。
在并不太多可以真正称得上是广告人的人群中,庄淑芬有着一般人少有的综合素质。她非常敏感、激情、努力。她把AE概括为要有一身热情,这个人必须经常性地对品牌采取主动性的关怀,拥有独树一帜的建造蓝图,最好此君心中还带有自动发电机,遇到挫折时能自我充电、迅速恢复,必要时还要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硬本领。
庄淑芬是个工作狂,“我那时从业有十几年,从周一到周日不停地工作,一个人作两三个人的工作。”1990年赴伦敦奥美工作,是她的一个转折点。“在伦敦上班比较有规律,朝九晚五,下班后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下班后我会去看画展、听音乐会、逛街,周末去海德公园、牛津、剑桥。”那是她人生中最没有压力的一段时间,很愉快。她开始想人生不能只有工作,必须让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平衡。从伦敦回去不久,庄淑芬被升为总经理,在伦敦的舒适生活至此告一段落。
2003年3月,庄淑芬出任北京奥美集团董事长,这对她而言又是生活中的一个大转变。“北京有种粗糙、大气的感觉,特别有潜力和机会。而上海跟香港、台湾很接近,我要换就换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这意味着许多事情的从新开始,也意味着惯有的生活计划被打乱,北京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战场。”庄淑芬认为这是自己与北京的一段缘分,也是一份真正的挑战。
这就是庄淑芬,她目标明确,方法对路,一步步走在自己的旅程上。
庄淑芬赚钱智慧:选自己爱好的事情做事业
庄淑芬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