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股色股香 >

第32章

股色股香-第32章

小说: 股色股香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颐堑墓墒欣铮行┤丝梢钥幢鹑说呐疲梢宰鞅祝梢愿阏┢⒊醋鳌⒉僮莨杉劭梢运凳堑欠逶旒!
  王晓野笑着说,“吴老,您真抬举了我们的股市!它可比您想像的还要黑得多!”
  如果说长江流域是浓香型酒发酵的地域,那么黄河流域的清香型酒却一直在以另一种形式发酵,汾酒和二锅头都是从那儿的水土中发酵出来的。陈邦华被“双规”后,身心就如同进了发酵池,继续自己人生的发酵。纪委派出的调查组对他不断审讯,但他始终什么都不说,调查小组也拿他没办法,最后只能以那块手表作为受贿证据交由检查院对他起诉。可就在检查院准备起诉时,一个懂得打假的检查官发现那块劳力士手表是个假货,其真实价值才100元港币。他的受贿罪名因此无法成立,其“双规”就被撤销,陈邦华又自由了!
  正如王晓野经常唠叨的那样:自由首先意味着无依无靠!经过两年多的风风雨雨,陈邦华已不可能官复原职。事实上,经过这次折腾,他已被发酵成一个新人。那些因为他的坚强不屈而未受牵连的官员个个明哲保身,并未如他想像的那样对他进行拯救和安排,使他看透人间冷暖。自己从前的位置早已有人坐稳,马副省长已经退居二线,马川和陈融则躲着他,尤令其内心痛。上级想让他去人大或政协挂个职,被他婉言谢绝,他对官场已心灰意冷。在被“双规”的漫漫长夜,他悟出了新的人生观,所以干脆办了离休手续,成了一个平民。
  但他又不是一般的平民,而是经由“贵族”而降下的平民,其沧桑之感更为刻骨铭心。尽管没有了从前权力的依靠,但也少了权力的羁绊,另一种自由度反而较从前大增。他有了更多时间考虑下一步谋生的手段。想来想去,他想到了炒股,因为这既和他原来的工作有关,也是他最努力钻研的领域。炒股还会使他每天关注国内外大事,不致于和社会脱节。再说,那500万股湘北天乐仪表B股也必须处理。于是他和代他持有股票的人取得了联系,商讨今后如何运作这一块股票。
  人算就是不如天算!还没等陈邦华想好下一步,中国的B股市场就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2001年2月19日,B股对国内居民开放。政策刚一公布,所有B股立刻全线暴涨。这就是计划经济的诡诈!又是中国特色。
  B股1991年在中国诞生,是指中国上市公司专门发行的仅供境外投资者买卖的股票,与此对应的就是A股,即供境内中国居民买卖的股票。B股推出的最初两年最火,平均股价升了一倍以上。但很快这股热情就开始消退,因为1993年中国证监会又推出了H股。由于H股在香港上市,受监管的程度远高于B股,故投资者的信心更大。而B股市场的规模有限,整体成交量又少,国际投资者的资金进出也不方便,因此真正对B股市场感兴趣的国际投资者并不多。从此B股市场进入萧条状态。
  但B股市场断断续续也出现过火爆行情,这主要源自于国内投资者的参与。理论上讲,B股不允许境内投资者参与,但由于B股长期不景气,为刺激这个市场,中国证监会对境内投资者的参与相对容忍,因为境内投资者的参与使B股市场规模扩大,成交量倍增,由此境外投资者的兴趣也被带动起来。
  由于投资界要求B股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证监会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和讨论之后,才终于宣布了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结果境内投资者手中的外汇资金立刻潮水般涌入B股市场。第一个星期内,所有B股股票无一例外地每天都处于10%涨停版的状态。一个月之后,B股股票已平均上涨了两倍以上,高的可达四倍和五倍。
  天乐仪表的股价从最初的发行价1。00港元狂涨到5。00港元。凭长期在政府工作的经验,陈邦华知道中国股市基本是一个政策市,因为大的机会由政策驱动,而并非由市场支持,行情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一定要见好就收。陈邦华果断地让朋友将手中的500万股全部抛掉,套现2500万港元。如果说被“双规”是飞来横祸,那么现在新的B股政策则是天降横财。在陈邦华抛货之后,B股市场果然开始下跌,陈邦华卖出了该股的一个历史最高价!
  有了这2500万港元之后,陈邦华从事股票投资的信心大增,他准备在这一行做大,让生命再创一次辉煌!他广泛联络以前的各种关系筹集资金,结果他总共筹集到三亿资金,成立了一个国内流行的私募基金;并将其命名为“通才基金”。
  陈邦华的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凭借其过去在政府的背景,专门在各级政府部门收买内线,靠内幕消息炒作;第二种是狙击已上市的公司,即先锁定一批经营不佳的上市公司,通常是所谓戴上ST(SpecialTreatment)帽子的公司,也就是连续两年亏损而被监管当局认定有重大问题的上市公司,然后在市场上慢慢收集其股票,等到筹码收集完成后,就去找主管的政府部门,先用包括金钱在内的各种手段把主管官员搞定,让他们公开表态支持其收购这家上市公司。到了这个阶段,他进可攻,退可守,既可将公司收购,又可凭借收购公司的烟幕故意将有关消息让主管官员证实,等股民们对这家公司充满憧憬而抢购这只股票时再逐步出货套现,盈利退出。
  陈邦华的运作模式非常成功,到2001年年底,他的三亿资金就增值到五亿,因此他吸引了更多的机构资金,许多已经在股市上圈到大钱的公司也将资金交给他管理,最后他的私募基金膨胀到18亿人民币,他成了叱咤风云的私募基金老总。
滺u书擝 UUtxTM 铨文吇扳越镀

正文 第四节 字数:4202
  2002年3月,通才基金锁定了一家名为太阳电子的上市公司准备炒做。太阳电子是地处江南省的一家国企,要成功炒做,在江南要找的主管官员是张北凌,可是陈邦华知道张北凌的个性,所以不敢直接找他。有人建议他去找已被提拔为证管办副主任的王道可,他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马上通过其高层关系安排他去拜会王副主任。
  陈邦华不知王道可就是王晓野,但王晓野却知道来访者陈邦华是何许人。当有人安排他去见陈邦华时,他一听这个名字吃了一惊,接着甚感荒诞,本欲敬而远之以免麻烦缠身。但有一瞬间他仿佛从陈邦华身上看见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一种冒险欲引得他心里直发痒,所以经过考虑后他答应了这次会面。陈邦华进来之前,他脑子里又浮现出与他在酒店“幽会”的情形,由此联想到电影《教父》和《美国往事》里密谋和谈判破裂的种种戏剧化场面,顿时心生一计。
  陈邦华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王道可用转椅的背面对着来客。
  “是陈总吗?”陈邦华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但耳熟。
  “是的!”陈邦华赶紧回答。可他仍不见人,心里便一阵发毛。他从未见过领导以这种方式会客。陈邦华心慌意乱之际,王晓野的高背椅开始缓缓朝他转过来。
  现在他已正面对着陈邦华,但他手中的报纸挡住了面部。接下来的是尴尬的沉默。陈邦华想说什么,又缩回去了。
  突然,王晓野如电影镜头的切换一般,猛地将面前的报纸放下,一双眼睛正好和陈邦华的目光齐齐对准。陈邦华当时的那一惊非同小可,他差点叫出声来,嘴张开后了好久没合拢。
  “请问,您,您……您是王道可王主任吗?”他的嘴有些哆嗦,目光充满惊恐,脑海里顿时闪过出很多可能性。在“双规”期间,办案人员为了逼他交代问题,早已让他经历了各类稀奇古怪的审讯、安排、暗示和心理折磨,有时甚至日夜不停,所以他本能地以为办案组又来用什么花招来找他麻烦了。
  “本人正是王道可!难道您认识我吗?”王晓野问。
  “可是,这,这怎么可能呢?您不是曼哈顿证券的总裁王晓野吗?”他已经很紧张了。
  “哦,那个王晓野啊!他早回美国了。我叫王道可,是王晓野的双胞胎弟弟,所以长得很像。”王晓野一脸正经。
  “可是双胞胎也不可能这么像吧,连声音和眼神都这么像!难道我见了鬼?”陈邦华禁不住自言自语,神情焦虑。他真的怀疑中纪委或检察院又在设圈套让他跳进去。于是他咬紧牙关,干脆什么也不说了,呆呆地站在那儿发愣。这是他最后的也是最坚强的一招,就是闭口不说。
  王晓野一看这阵势不对,估计真把他给吓住了,没准拿自己当了纪检委安排的诱饵,于是赶紧笑着说,“陈总,让您受惊了!我在跟您开玩笑呢!我就是王晓野!您再仔细看看?”陈邦华这次仔细将王道可端详了一番,然后慎重地点了点头,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现在叫王道可呢?而且成了政府官员?”
  王晓野让他先坐下。陈邦华这才惴惴不安地坐下,但仍心有余悸。王晓野说,“咱们先长话短说。渤大机械H股上市之后,不光您那儿发生了很多事,我们公司也出了事。因为孙总去世,收购泡汤,股价就跌乱了套,客户损失惨重,公司为追究责任,就把我炒掉了。我回美国呆了半年,后来国内招聘海外金融人才,我就回国应聘找到了这份工作,并改成现在这个名字,目前已经两年多了。我的顶头上司就是您的老熟人张北凌。”
  陈邦华听到这儿才大大松了一口气。“怪不得孙总出事后就再也找不到你人了,问陈融他们也都说不知道。”随后陈邦华仍然小心翼翼地说,“王主任,我实在没料到会这么巧,对王总变成王主任毫无思想准备。我知道张主任在这里当一把手,但他的性格你也知道,和我一直不对路,求他办事肯定没戏,所以我才通过关系找副主任王道可,但万万没想到就是您!”他突然把你变成了“您”。
  “陈总,您可千万别用‘您’,否则我可真不知怎么跟您说话了。来来,喝茶呀?”他亲自为陈邦华递上茶,然后和他在沙发里对视而坐。这是他俩第三次在沙发中对视而坐。在刚刚坐下的一刹那,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前两次的单独会面,尤其是第一次会面的尴尬。
  此刻连陈邦华的恐惧也变成了一种怪诞!正是王晓野的那块“豪华表”把他送入“双规”,也同样是那块表帮他洗清了罪名;是王晓野分给他的那500万股股票将他套牢多年,但也同样是那500万股让他鲤鱼翻身,成了今天叱咤风云的私募基金老总。真可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王晓野见到陈邦华之后感觉还是不同:陈邦华消瘦了不少,也苍老了许多,跟以前那个白胖、敦实的副市长相去甚远。是陈邦华的傲慢导致了自己与陈融的重新合作;也同样是陈邦华逼自己从裕兴证券手里接过华北食品这个烂摊子,他才为此找到了郑雄;而郑雄和陈融后来的利害之争又迫使自己亡命天涯,弃商从官!
  王晓野和陈邦华在戏台里正好互换了角色:陈邦华由官而商,而王晓野则由商而官!但他们演的还是同一台戏!人间的戏尽管花样繁多,但主旋律一直是人与自己的博弈,也就是神与撒旦的游戏!从视觉、味觉和嗅觉上讲,这幅图很像猪肉和酱油烧成的红烧肉:亮晶晶的肉皮、白乎乎的肥肉和咖啡色的瘦肉互相依傍,互为表里,但层次清晰,创造出一个热乎乎的、香喷喷的境界,色、香、味俱全,怎能不流传千古,令人垂涎欲滴呢?不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饕餮就是这样被勾引而成的!
  他们两位都已不是初恋的少年,而是久经情场的老情人,彼此熟悉对方的身体、语言、好恶甚至呼吸,调情速度大大加快。王晓野很快就了解到,陈邦华来见他的目的,是为了重组江南省已经ST的上市公司太阳电子集团,因为没有省证管办的批准和协助,重组不可能完成。按理说与ST有染本是件坏事,然而ST公司却很快形成了中国股市的一道独特风景:ST板块。正因为ST意味着有问题,股价较低,所以引来很多人炒作ST板块,甚至以ST公司为平台进行重组。
  太阳电子就是这样一只ST股票。其前身为东海市电器设备厂,创建于1972年,刚开始是一个地方国营生产马达的小企业。1988年,该厂争取到一个国家投资项目,将工业电池和小型发电机确定为主营业务,并于1998年将厂名改为太阳电子产业集团,花了近千万元经费搞上市指标和攻关。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集团终于在1999年成功上市,其控股股东仍然是政府。由于国企体制的原因,加之管理混乱,又没有业绩和题材的支撑,与众多的上市公司一样,太阳电子在上市的第一年盈利,第二年便开始亏损,第三年继续亏损,于是被戴上了ST的帽子。
  陈邦华在最初研究太阳电子时,发现该公司像一个骗局,烂得无药可救,到处是假账和谎言,公司上市融资获得的数亿资金,也并未被投入主营业务,而是投到其时正在增资扩股的南海证券公司购买了10%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但陈邦华如同一个目光如炬的淘金者,在阴暗之处发现了闪光点:电池和电机的题材介于传统和高科技之间,易用高科技包装炒作,他手头的两项“科技成果”正好可直接派上用处;太阳电子不务正业的投资理念正合其口味,他们显然都对实业没兴趣,因为那是条漫长而艰险的道路,远不如资本运作赚钱快。更重要的是,他透过太阳电子看到了一个令他惊喜的矿藏:太阳电子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南海证券。在中国,证券公司是一种稀有资源,如果能控制一家证券公司,其资本运作的广度和深度会大大加强。半年前陈邦华已经开始暗中通过不同的账户收集太阳电子的股票,他要一箭双雕:既通过重组炒高太阳电子获利,又通过控制太阳电子来操控南海证券。但他清楚:只有与上市公司紧密合作,并获得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可能操作成功,这正是他通过关系找到王道可的原因。
  王晓野表面波澜不惊,但随谈话的深入,他却感觉自己不知不觉介入了一种半公开的阴谋――难道是阳谋?他不禁问自己。他知道这些已经ST的上市公司积重难返,要将其炒做成功必然会有各种猫腻,所以帮这种忙有风险,他不会轻易出手。但是当陈邦华进一步透露出对南海证券的兴趣之后,王晓野心里立刻一动。他的第一反应是:陈融不是在南海证券吗?他立刻被想像力带入了一连串由此衍生的交易和戏剧化场面,并夹杂着当年被陈融陷害而逃出香港的回忆,这过程有点像导演对剧本的憧憬和演绎。
  显然陈邦华将是这幕戏的主角!王晓野沉默片刻后,对充满期待的陈邦华说,“ST企业一直是政府头痛的问题,帮他们重组本来就是我们证管办的职责。原则上,只要你们的重组计划可行,我们会考虑批准。当然,你们和太阳电子管理层要沟通好,要取得他们的支持,现在找他们的人不少。不过,我会给太阳电子的齐总打招呼,并找机会专门将陈总介绍给他。”
  王晓野话语虽短,但态度已经明确。陈邦华有些意外,因为官场上的交易没有相当的成本和时间铺垫很难到达这一步。他心里暗暗感谢王晓野,因为王晓野一点也不像自己当年官气十足,更没让自己难堪。那给王晓野的回报是什么呢?可是王晓野已将话题转到了重组中的一些技术问题。陈邦华发现,王晓野比自己对太阳电子的问题和优势更清楚。他这才意识到王晓野不仅仅是官员,而且是投资银行家。
  陈邦华虽满怀喜悦,但还是想弄清王晓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