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成就,而中國學者多半沿襲日人之說(如梁啟超抄襲日人
望月信亨之說),我在這裡且依柏木弘雄在《大乘起信論
122頁
?研究》的各說綜合,簡介較具代表性的說法。
首先就中國撰述說言,提出此說最強有力的主張與論據
的是望月信亨與村上專精二位。望月曾費二十五年以上的光
陰考察《起信論》的撰述時地課睿谝痪哦瓿霭妗
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把多年來發表的論稿重予綜合修正﹔
又在一九三八年出版《講述大乘起信論》,稍加補訂。望月
中國撰述說的要點大致如下﹕(1)《歷代三寶記》的記述
純屬杜撰,《法經錄》所載則表示卓越的見識。(2)舊譯
論序乃係偽作,序中有關漢譯的記事毫無根據。(3)《起
信論》的用語時有摺凑嬷B所譯經論的一般譯法之處。(4
)《起信論》是依據偽妄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而成立的。
(5)《起信論》引用了中國撰述的偽經《仁王般若經》與
《菩薩瓔珞本業經》,又其中「對治邪執」一章所舉出的五
種人我見,乃是為了破除當時在中國流行的有關大乘佛教中
法身、如來藏等的異說,尤其是為了破除羅什、道生、僧肇
等人之說。(6)在《起信論》的章句之中,有自梁代以前
已譯成的多種經論抄襲的痕跡。(7)《起信論》中的「法
身、報身、應身」三身說,乃是從北地諸經論採取三身名稱
,又從南方攝論系採取三身涵義而形成的折衷說。據此,《
起信論》的撰述年代,應在真諦譯出《攝大乘論》與《金光
明經》之後。(8)「體、相、用」三大之說,如從其與佛
身論的關係這一點去看,則可看成吸迹钡厝碚f(開真合
應)的一種折衷說。(9)書中真如講成「大總相法門體」
,攝一切法,是依據地論宗南道派的真如依持說的。(10)
書中阿梨耶識講成「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且界定之為真妄和合, 同時還說具有「覺?不覺」二義﹔這
是針對地論宗南北兩派以及攝論系學派有關阿梨耶識的真妄
、依持說、識體數目等等的異說,設法折衷眨偷南敕ā
(11)阿梨耶識、 五意、意識的心識說次第乃是基於《四
卷楞伽經》的略說三識說, 至於業識、轉識、現識、智識、
相續識與分別事識的名稱, 則是糅合《四卷楞伽經》與《十
卷楞伽經》的識說而形成的。 (12)望月認為《大乘止觀
法門》的作者應是曇遷。 他又根據日本偽作者與曇遷之間的
關係, 推斷《起信論》出自曇遷之師曇遵(即南道地論學派
始祖慧光的門徒)的口述, 而由曇遷筆錄(亦有可能包含曇
遷自己的添加部分)。 (13)傳說由實叉難陀重譯的新本
, 乃是為了應付法相宗學者針對起信論說所提的疑難嘗試而
成的一種工作。
村上專精基本上採取類似的看法,於其論文《大乘起信
論?關??史?研究》(一九一九年)主張,偽作者屬於攝
論系,可能是隋文帝在
123頁
京師召見過的九江道尼之類的人物。他又在同年出版的《續
編》提出第二說,認為《起信論》的旨趣是在論述《華嚴經
》、《楞伽經》與《勝鬘經》的義理,作者可能是一位北方
地論師。村上第二說的主要論據有以下三點。(1)真諦所
譯出的《攝大乘論》以及其他唯識方面的論書,皆有分別性
、依他性、真實性的三性說﹔但在《起信論》,連三性的名
目都不存在。(2)《起信論》提及業相、轉相等九相,卻
無八識、九識之說。又,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
的名目來自《楞伽經》的識說,不可能配應《攝大乘論》唯
識說中的八識。(3)包括《攝大乘論》在內的真諦所譯經
論,皆在八識差別之上論及種子熏習,卻不在真如與無明之
間論及及熏習。關於真如與無明之間的相互熏習,實以《起
信論》為肇始。換句話說,替代阿賴耶識的真如為根本的真
如緣起說,是有了《起信論》最初提出的真如受熏說之後才
成立的。因此,《勝鬘經》、《寶性論》、《佛性論》等的
如來藏說,應該看成《起信論》真如緣起說所由形成的跳板
。村上認為,《起信論》是建立在《華嚴經》立場的新思想
,眨蛠K揚棄龍樹以來的中觀論系與無著、世親的瑜伽唯識
系這兩派大乘思想,而此論所云「摩訶衍」或絕對大乘的語
義,不可能在無著、世親以後的印度佛教找到根據。
望月、村上二氏的中國撰述說大有影響,譬如梁起超的
《大乘起信論考證》(一九二四)的論旨來自此說。湯用彤
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也說﹕「但《起信》既可疑,
序文亦不可據。時賢於此多有論列,茲不詳敘」,而將此論
書排除於真諦譯本之外。林彥明所著《起信論?新研究》則
更進一步推斷,《起信論》是在老莊思想影響下成立的偽作
。戰後我國田養民氏(即曇瑞法師)向日本枺蟠髮W提出的
博士論文《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一九七八年台
北?地平線出版社中文初版,楊白衣所譯),則下結論說﹕
「以真諦三藏為其代表,從各經典摘其精髓翻譯,把它歸迹
於如來藏哲學思想,而中國的文豪及以中國文學之手法予以
撰修,使其成為卓越的中國化佛書。因此,完成後依例規以
其代表者真諦三藏之名義發表,並洠觞N不可思議之處。由
實伲蟻碚f,這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晶。要之,
大乘起信論哲學思想之摘精翻譯之功,應歸於真諦三藏,而
其文章撰修之功,應歸於梁代譯經場之諸大文豪」。(裕9)
田氏之說雖未正面支持中國撰述說,實伲掀虼苏f,因所
謂「摘精翻譯」並未假定有一梵本就叫 《大乘起信論》
(Mahayana…sraddhotpada…sastra),在印度早先存在之故。
124頁
主張印度撰述說的日本學者,可由前田慧雲、境野黃洋
、松本文三郎、羽溪了諦、常盤大定、鈴木宗忠、宇井伯壽
、平川彰等人所代表。其中最有權威的一位是宇井伯壽,他
的基本論點可以歸荆缦隆#ㄔ'10)(1)《歷代三寶記》有
不可信懀帲P於真諦譯出的記述部分,由於資料來自
真諦真傳弟子曹毘的《別歷》,故有可信之點。(2)傳說
是智愷所撰的舊譯論序應該看成後世偽作。因此,由於論序
之中年數與干支不符合而產生的所有成立年代說必須拋棄。
關於譯出年代,祇取五五○年此說為是。(3)《法經錄》
所記太過簡單,很難構成伲烧嬷B譯出的根據。(4)關於
作者與譯者的古來疑惑與否定說的根據皆非確實,因此向來
所傳「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之說最為可取。不過,此
一馬鳴乃是傳記與年代不明的印度的馬鳴。(5)真諦譯出
《起信論》的當時;譯語仍需依靠他人創製;因此《起信論》
譯語與其他真諦所譯論書譯語的比較並非先決問睿#ǎ叮
真諦進入中國的年代是五四六年,加上他以前的游歷,大致
可以推算原作者是四二○─五○○左右的人士。
平川彰在他的《大乘起信論》(一九七三年)主張,《
起信論》思想是印度佛教教義的直接延伸,云﹕「從《起信
論》本文來看,或從真諦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文獻來看,我們
可把《起信論》看成印度撰述,即《寶性論》、《楞伽經》
出現稍後,一位印度大乘佛教徒所撰出者。」(裕11)平川又
在《印度佛教史》附加以下三點。(1)在六世紀後半的中
國佛教主要學者之中,不可能推出真諦以外的《起信論》作
者。(2)就文體言,具有「…故」形式而表示理由的文字
常在主張命睿幔慌c後文連起的用例甚多,可為梵文
翻譯的例證。(3)漢譯《寶性論》中三聚(正定、不定、
邪定)之說很簡略,但在《起信論》中則相當詳細。又,阿
彌陀佛信仰在《起信論》中亦被提及,不唯想見作者知悉如
來藏思想與彌陀信仰的關聯,故如此提起。這些思想內容都
是此論實為印度佛教教學直接延伸的證明。
柏木弘雄大體上承接宇井、平川二位的說法,也認為《
起信論》是在第五到第六世紀之間成立,可能是在印度或中
國(或扶南等地),亦即在印度佛教思潮的直接延長線上,
有此理論的構築,而由真諦或他周邊的譯經場中某位人士在
中國譯出。一方面由譯者誦出,另一方面則有包括中國佛教
學者在內的譯經場工作人員集體加以潤飾,而成立之為現存
的定本。柏木認為,我們如果假定《起信論》純屬某一中國
佛教徒所作,則不得不同時設想此位作者的其他論著並未流
傳下來。但是,具有
125頁
如此獨創性的作者卻未留下其他任何論稿,實在是奇異不過
,祇好說是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完全與世隔離的孤獨思想家。
如說此一假定亦有可能,那麼這位思想家在當時的中國佛教
學者之中,算是例外的印度學者了。(裕12)柏木自己由於採
取印度大乘教義直接延伸之說(而非鐵定的印度撰述說),
故雖提及此一假定的可能,卻無認真考懀У囊馑肌
以上簡介具有代表性的兩派說法。我們從這些說法至少
可以看出,關於《起信論》的撰述時地以及作者屬誰的問睿
,迄今仍無定論。同時我們也發現到,即使作者係印度人,
《起信論》不是普通意義的譯本,不論就其思想表達,文體
或結構,有如一部新的創作。就這一點說,田養民氏所云「
這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晶」,實伲线h較平川、
柏木二位日本學者的主張(即《起信論》係印度大乘佛教的
直接延長)為優。我們更可進一步說,《起信論》既對印度
後來的大乘佛教思想開展毫無影響,它是否有其梵文原典,
祇不過是文獻考證上的枝節問睿W钪匾囊稽c是,它對整
個枺鼇喆蟪朔鸾趟枷氲拈_展關係極其密切,影響極其深遠,
祇說它是印度佛教的「直接延長」,就思想文化開展史言無
甚意義。
在「實謂」層次我們應該關注的第二項是,真諦舊本與
實叉難陀新本的版本比較問睿!镀鹦耪摗繁疚牡墓艑懕尽
刊本不少,自日本德川時代的僧濬鳳潭(一六五九─一七三
八)刊行《大乘起信論義記會本》(即《起信論》本文與《
賢首義記》的會本)以來,已廣為使用。明治以後在日本出
版過的真諦舊本之中版本較好的共有望月信亨《大乘起信論
之研究》卷末所載「大乘起信論本文、新舊兩本並異本對照
」(一九二二)、宇井伯壽譯裕А洞蟪似鹦耪摗罚ㄒ痪湃
)以及中川善教編著《大乘起信論…併科?校異》(一九五
六)。對照新舊兩譯的版本,除上述望月的「新舊兩本並異
本對照」之外,又有衛藤即應的《新譯對照大乘起信論選裕
》(枺可瓡暌痪乓晃迥臧妫②癫看让魉帯秲勺g
對照大乘起信論》(法藏館一九五○年重版)以及明石惠達
《兩譯對照內容分科、大乘起信論》(永田文昌堂一九六四
年重版)。
《起信論》不像《六祖壇經》更不像《道德經》那樣產
生相當嚴重的版本問睿,F存《起信論》諸本在文字上差異
不大,故對「《起信論》作者實際上說了甚麼﹖」的「實謂
」問睿齺K無學者之間的歧見異議。而新舊兩本之間,就用辭
與思想言,也無顯著的差異大體說來,新本之中段章分科的
修辭法,基本上吸收汨本用法,祇是稍缺汨本在結構上的
126頁
整合性而已。柏木弘雄在他那《大乘起信論?研究》,專設
一章新舊兩本的比較研究,且列出兩本全文,指出文字同異
之處,對於我們的《起信論》兩本對照研究,方便不少。不
過,兩本之間在思想內容既無重大變更,又就枺鼇喆蟪朔鸾
思想的開展歷程考察,舊本始終一枝獨秀,新本則未曾發摚
過甚麼作用,它的存不存在並不重要。因此,我們對於《起
信論》「實謂」問睿慕鉀Q,可以專用舊本,當做原作者(
不論是誰)實際表達出來的整套內容﹔新本則供補充即足。
我們依此有關「實謂」問睿募俣ǎ丝蛇M而探討「意謂」
問睿
(三)「意謂」層次
我們都知道,「實謂」與「意謂」之間存在著詮釋差距
﹔也就是說,《起信論》作者實際上表達了甚麼,並不必等
於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甚麼。我們在「意謂」層次所關注的
是,《起信論》中重要語句的茫j意義,以及此論所包含的
多層義理及其相互關聯。我們柝散整卷《起信論》,究竟能
夠分析幾層義理出來﹖
依我多年來的自我探討,我認為大乘佛法至少可以析出
以下十八門義理,即(1)不二門(the trans…metaphysical
gate),(2)判教門(the metaphilosophical gate),
(3)二諦門(the paramarthalsamvrti gate),(4)教
化門(the pedagogical gate),(5)實相門(the
ontological gate),(6)緣起門(the cosmological
gate),(7)心性門(the metapaychological gate ),
(8)解脫門(the enlightenmental or soteriological
gate),(9)心識門(the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