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关于这颗心4 >

第2章

关于这颗心4-第2章

小说: 关于这颗心4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次我去见阿姜曼[7]。当时我才刚开始修行,曾读过《古学处注释》[8],并有深入的了解。接着继续读《清净道论》,其中包括《戒广说》(Slanidesa)、《定广说》(Samdhinidesa)与《慧广说》(Pa耨idesa)。我的脑袋胀得像快爆炸一样! 

  读完那本书后,我觉得它超出人类的修行能力之外。但接着我反省佛陀不会教导不可能修行的东西,他既不会教,也不会说,因为那些事对自己与别人都无益处。《戒广说》已太繁杂,《定广说》更是如此,《慧广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坐下心想:〃算了!我无法再往前进,前面已经无路了。〃那种感觉就好像已到了穷途末路。
死背所有的戒律是不可能的字体 '大 中 小' 在这阶段,我努力想突破修行的困境。我被困住了。此时恰好有个机会去见阿姜曼,我问他:〃尊贵的阿姜,我应该怎么做?我正要开始修行,却不知正确的道路。我有许多疑惑,修行时完全找不到依据。〃 

  他问我:〃问题是什么?〃 

  〃在修行过程中,我挑选《清净道论》来研读,但它似乎不可能付诸修行。《戒广说》、《定广说》与《慧广说》的内容似乎完全不切实际,我不认为这世上有人能实践它,它太过繁杂。要记住每条规则是不可能的,它超出我的能力之外。〃 

  他对我说: 

  没错!那里面有很多东西,但实际上只有一点点。若我们要考虑到《戒广说》里的每条规定,那真的很困难。但事实上,《戒广说》是从人心发展出来的。若训练心让它有惭与愧,我们就能有所防护,言行也会更加谨慎。 

  这将能让人少欲知足,因为我们不可能照顾太多事。一旦如此,我们的正念就会增强,随时都能保持正念。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要努力维持完全的正念,谨慎的态度将会被培养出来。每次你对某事感到疑惑时,不要说它或反应它,若有任何事不了解,就去请问老师。尝试遵守每条戒律确实很烦人,但应该检讨是否准备接受自己的过失。我们接受它们吗? 

  这个教导非常重要。知道每条戒律不是那么重要,但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训练自己的心。 

  你读过的所有东西都是从心生起,若心还没具有敏锐与清明,就一直都会有疑惑。你应该尝试把佛陀的教诲引入内心,让心安定下来。无论出现什么疑惑,只要放下它。若你不确定真的知道,就不要说它或做它。例如你怀疑〃这是对是错〃,你无法真的确定,就别说、别做它,不要抛弃你防护的心。 

  当坐着聆听时,我深思这个教导,它符合佛陀所说衡量教导是否真实的八种方法:任何谈到少烦恼、出苦、离欲、少量知足、不慕名位、无渴爱和远离、勤奋精进以及维持自在的教导,都是佛陀教法真实的法与律(Dhamma…vinaya)的特征,任何抵触这些条规的则不是。 

  若真心诚意,就会有惭愧,会知道何时心中有疑惑,我们将不会做它或说它。《戒广说》只是文字,例如惭愧在书中是一回事,但在我们心中则是另一回事。 

  跟随阿姜曼学习戒律,我学到很多东西。当坐着聆听时,了解也随之生起。
只借由听闻,无法真的了解戒律字体 '大 中 小' 因此,关于戒律,我学了很多。在雨安居时,我有时会从晚上六点一直读到翌日凌晨。我充分了解它,将所有《古学处注释》涵盖的犯戒[11]因素都写在笔记本上,放在袋子里。我真的在这上面下了很多工夫,但到后来我慢慢放下。它太多了,我不知何者为本何者为末,而全盘接受。当了解得更完全时,我放开它,因为它太沉重了。我只将注意力放在心上,慢慢抛开书本。 

  不过,当我教导此地的比丘时,仍以《古学处注释》为标准。多年来在巴蓬寺,我亲自对大众宣读它。在那些日子里,我会登上法座,一直持续到晚上至少十一点或午夜,有时甚至到凌晨一两点。我们有兴趣并修持它,听过诵戒后,会去深思所听闻的内容。你无法只借由听闻,就真的了解戒律,听过后必须检视它,并进一步地探究。 

  虽然我研读这些东西许多年,但知识仍不完整,因书本中有许多地方意义并不明确。从读这些书至今,过了这么久的时间,我对各种戒律也已有些遗忘,但我心中并无欠缺或疑惑,只有了解。我抛开书本,专注于开发内心。心对戒律具有评断,无论在公开或私下的场合,它都不会做错误的事。我不杀生,即使是小生命,例如有人要求我以手压死一只蚂蚁或白蚁,我办不到,即使给我一大笔钱也一样。虽然是只蚂蚁或白蚁,对我而言,它的生命比一大笔钱更有价值。 

  动机是戒的根本 

  不过,我还是有可能造成昆虫死亡,例如有东西在我腿上爬,而我将它拨开时,也许它就死了。当我审视内心时,并无犯罪感、犹豫或疑惑。为什么?因为我并无杀害的动机。 

  〃动机是戒的根本〃,过去在我真正了解之前,确实为这类事情深受困扰。我会认为犯戒。〃犯什么戒?没有动机啊!〃〃确实没有动机,但你还是不够小心!〃我会如此地反复发愁与忧虑。 

  因此,戒律是可能干扰修行者的东西。但它也有其价值,如同老师们所说:〃对于不知道的戒,都应该学习,若不知就应去问那些知道的人。〃他们确实强调这点。
不知戒条就难免违犯字体 '大 中 小' 现在若不知戒条,就无法觉知有所违犯。例如华富里省(LopBuri)寇翁高寺(WatKowWongGot)有位长老阿姜保(AjahnPow),有天一群女众前来请问阿姜保时,他的一位摩诃弟子坐在身旁。〃隆波!我们想邀请你一起去旅行,你会去吗?〃隆波并未回答。身旁的摩诃弟子以为阿姜保没有听见,因此他说:〃隆波,隆波!你听到了吗?这些女众邀你去旅行。〃他说:〃我听到了。〃女人再问一次:〃隆波!你会去吗?〃 

  他只是坐着默不作声,因此邀请的事也就不了了之。她们离开后,摩诃说:〃隆波,你为什么不回答她们?〃 

  他说:〃哦!摩诃,你不知道这条戒吗?刚才在这里的全都是女众,若女众邀请你和她们去旅行,你不该答应。若她们自行安排,那就没问题。如此一来,若我想去就可以去,因为我并未参与安排。〃 

  摩诃坐在那里心想:〃啊!我真是出丑了。〃 

  戒律里有规定,安排计划,然后和女众一起出游,即使是团体而非一对一,也是违犯波逸提罪。 

  再举另一个例子。在家人会把钱放在盘子里供养阿姜保,他则会拿出接受布,从一端捏住。但当他们将盘子放在布上时,他会将手抽回,撂下摆在上面的钱。他知道钱在那里,但对它不感兴趣,只是起身走开。 

  这么做是因为戒律规定,若人对金钱无欲求,就无须禁止在家人供养;若对它有欲望就必须说:〃居士!比丘不允许接受这个。〃他必须告诉他们这一点。若你对某样东西有欲望,就必须禁止人们供养不被允许的东西,不然只需把它留在那里,然后离开。 

  虽然阿姜保与弟子们共住多年,还是有些弟子不了解他的修行,这是很可惜的事。就我自己而言,我深入观察与思维阿姜保许多细微的修行观点。 

  对戒律有所疑惑,当下修行 

  戒律甚至可能造成比丘还俗,当他们研读它时,各式各样的疑惑都会生起。他们回头检视过去:〃我的受戒仪式是适当的吗?[15]我的戒师清净吗?我受戒时坐着的比丘们,没有人知道任何有关戒律的事,他们坐的距离适当吗?唱诵正确吗?〃这些疑惑不断浮现,〃我的受戒堂是适当的吗?它那么小……〃他们怀疑每件事,因此陷入人间地狱中。 

  因此,在知道如何奠定心的基础之前,它可能真的很难。你必须非常冷静,不能贸然行事;但只是冷静而不深入观察,同样不对。我曾困惑到想还俗,因看见自己与一些老师修行上的许多过失。那些疑惑使我心劳意攘,无法入睡。 

  我愈疑惑就愈精进修行。一有疑惑,当下立即修行。当智慧生起时,事情便开始改变。很难描述所发生的改变,心持续改变直到不再疑惑为止。我不知它如何改变,若我试着告诉别人,他们可能也不会了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