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通论-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恩洋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3冊
大乘出版社出版
1978年11月初版
頁351…392
351頁
一、佛法總論
將通論唯識,先總論佛法,支由本起故,學從教生故。
何故名佛法?何因說佛法?何者為佛法?
諸法實相因果體用究竟證覺,一切智智,如是覺者是稱
曰佛。佛既覺證如是實相,還以世俗言說詮表其義開示眾生
,是之曰法。此法佛之所說,依主得名,故名佛法。
何因說佛法者?悲眾生故,佛說於法。眾生云何足悲?
苦故足悲。眾生有何苦?曰: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
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一切無常五取蘊苦;廣而言
之有百一十苦, (見瑜伽) 約而言之曰苦苦、壞苦、行苦;
佛視眾生無處無時而非苦者,是故興悲。興悲何故說法?曰
:為拔彼苦故說於法。蓋眾生一切苦由貪瞋惡行之所招也,
貪瞋等行緣愚癡而起也﹔由愚癡
352頁
故迷謬法性,由迷謬故興起執著,由執著故而起貪瞋,貪瞋
故惡行,惡行故招苦;將拔其苦,當拔其因,愚癡者一切苦
之因也;對治愚癡必由智慧,引生智慧必由於教;佛為對治
眾生根本愚癡而拔彼一切苦故,以是因緣而說佛法。
何者為佛法者?曰:佛法無邊,區以別之曰教、理、行
、果。所云教者:我佛世尊,動止語默,放光變化,無非教
也,然今所說指佛音聲名句種種施設,釋迦如來以聲為教體
故。如是拢讨^即十二分教:一契經,二應頌,三記別,四
諷頌,五自說,六緣起,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
,十一希法,十二論議。如是十二分教二藏所收:曰聲聞藏
,曰菩薩藏。於二藏中又各分三:曰素呾溃慌我
阿毘達磨;初謂契經,次云眨卧茖ΨāS闪x事體制別
故教分十二,由乘別故藏分為二,由戒定慧三學別故藏分為
三。如來一代教法此中求也。
所謂理者:即教所詮,二諦四諦,緣性緣生,三性三無
性,無量無邊皆理也。然略說少分,大小乘共,不共外道,
有四囗陀南:曰一切行無常,曰一切法無我,曰涅槃寂靜,
曰有漏皆苦。
何謂一切行無常?諸有生者必歸滅故,相續轉變不常住
故。知無常者有二利益:一了緣生實相,二得貪癡對治。所
謂緣生實相者:世間萬象建立於因果,由因招果,由果酬因
,因果感赴萬象森起而秩序不亂,是故善有其果,惡有其報
,轉變生起功不唐捐,相似相續妙用無盡。此之因果,依無
常立。諸有怖畏無常者,以為諸法凝然無壞無滅,而不知使
世間萬法皆凝然者,則一切
353頁
事象皆作變轉,無變轉故即無有用,惡者常惡不可改故,劣
者恆劣不可進故,用義既無因果即失,因果既失則善可無功
惡亦無報,含識精進努力奚為?抑使諸法恆不滅者,滅既不
成生亦不立,待生有滅,待滅有生故。譬之稼穡,由種而芽
,由芽而根莖花葉,轉變相續終復成種。使原始種子恆無滅
者,則芽不生,芽如常芽則根莖花葉亦復不生,世間萬象恆
爾頑然。是故諸法相生,即迭相滅,苦無有滅,即無有生,
妙用既無,乾坤頓息,以是因緣背無常義即背緣生,知無常
者即達緣生實相也。所謂得貪瞋對治者:一切惡業由貪瞋起
,一切貪瞋由執著諸法恆常可信保起,苟知諸行無常義者,
了達盛衰電轉暫有即無,有生必滅無可信保,我我所執便爾
輕微,然則何事足貪復足瞋者?惡行既息,善法斯生,善法
既生,惡行斯息,喜、捨、慈、悲成出世種,是為對治貪瞋
義。
何謂一切法無我?曰:一切法者謂有為無為,有為法者
即前諸行,諸行流轉不恆不常,因果感赴有功用故,是名有
為。此無為者,即彼諸有為法實相實性,周遍恆常無轉變故
,無有起滅無作用故,故名無為。何者為我?曰主宰義是我
義,實體義是我義,如世間言我作我受我欲我行,皆謂有其
實體能主宰事物故名我也。然此我者實為妄執,諸法中求皆
不可得。所以者何?諸有為法待因緣生,生已即滅,無有主
宰,不常住故。諸無為法即有為法實相實性,無有作用,無
別實體故。既都無我,亦都非我,故曰一切法無我。知法無
我者有二利益:一者通達諸法實相,二者
354頁
遍能對治一切遍計所執,遍能息除一切貪瞋癡慢﹔義趣無邊
此不具述。
所謂涅槃寂靜者:梵云涅槃,此謂圓寂,圓謂圓滿不可
增減,寂謂寂靜不可變壞,是即諸法真實體相圓成實性也。
亦即前云無為法也。即此又名自性涅槃。自性涅槃者,自性
即涅槃也。蓋諸法法性安住恆然,本無有生後亦無滅,無增
無減,無欠無餘,故謂圓寂。即以是故,涅槃寂靜。蓋諸法
法性雖自清淨,然諸眾生愚癡所覆恆起種種遍計所執,煩惱
顛倒無靜息時。然此眾生雖於法性恆起顛倒,然彼法性非即
隨彼而有顛倒而有損益,性常恆住不可破壞,故曰涅槃寂靜
也。即依此自性涅槃寂靜義故,有餘無餘無住擇滅得涅槃名
,功德圓滿故曰圓也。煩惱斷淨故曰寂也。即此涅槃斷障證
果,無顛倒,無增減,如如相應,寂然安往,以是因緣得名
涅槃寂靜也。證自性涅槃故得證法身,得擇滅涅槃故得解脫
身。
何謂有漏皆苦?曰:諸有為法又別二種:一者有漏,二
者無漏。漏者流轉義,煩惱雜染是為漏因,業果異熟是為漏
果,因則取相執著纏俊Y使自惱惱他,果則生老病死愁嘆憂
悲無安無樂無不皆苦;善等心心所法雖非煩惱,然有無明俱
故,取相執我,仍非寂靜,是三界因;靜懀o色受果有盡,
還歸墮落;善惡無記若因若果無不皆苦,故曰有漏皆苦也。
知有漏皆苦者,於世間法無貪無戀,勤求出離。
即此四囗陀南印諸法理周盡無遺,順之者為佛法,背之
者為外道。表之如次:
355頁
┌有漏……皆苦……┐
┌有為┤ ├諸行無常┐
│ └無漏………………┘ │
一切法┤ ├無我
└無為…………涅槃寂靜………………┘
所謂行者:佛法言行依教理出,有其宗旨,有其方法。
言宗旨者:趣涅槃故。涅槃寂靜是安樂解脫身故,有漏皆苦
不可希戀故,流轉還滅為內法外道拢朔卜蛑滞荆史鸱
言行以證涅槃為唯一宗旨也。然在佛法雖同向涅槃,然有以
自度自了為究竟者,有以一切眾生同得解脫為究竟者,前者
智悲薄弱是稱小乘,後者悲智廣大是為大乘。又小乘人怖畏
生死耽著涅槃故,煩惱既盡身智亦滅。大乘人雙證二空我法
俱遣故,生死亦不怖涅槃亦不耽,生死也而無染污,涅槃也
而起妙用,即於生死而證涅槃,善根無盡,悲願無邊,此菩
薩所以稱摩訶薩也。所云方法者:將證涅槃須用功力,必有
能證方證所證故。此能證者是為無漏智慧。是故佛法修行非
斷有為以求無為,但興起引發無漏有為以對治有漏有為耳。
無漏既起,有漏即滅,有漏既滅,執障斯破;執障既破,真
性即顯;無為涅槃,由斯遂證。佛法修行,方法如是。又清
淨智慧從定乃生,寂靜禪定從戒所獲,是故戒定慧三功夫漸
次。又修所成慧依於聞思,故聞思修又為修行必經之次第也
。至於大小乘人志願既異,故其行也廣狹亦殊;小乘人但觀
四諦緣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等而護拢蟪
356頁
人則須六度萬行始成菩提也。
所云果者:菩提涅槃為二轉依。然又隨大小乘修行不同
而證果有異。聲聞菩提不證法空,鏡智等智亦不能起,功用
狹劣斯為小也。於四涅槃亦缺無住。唯大菩薩證佛果時,四
智四涅槃一切圓證,是之謂大菩提大涅槃大轉依也。
佛法者,聞如是教,達如是理,修如是行,證如是果,
畢竟離染,畢竟證淨,拔一切苦,得究竟樂,我佛以大悲而
興如是教,菩薩以大願而宏如是法而學如是法,所謂佛法如
是如是。
二、略述諸宗
總論佛法已,次略述諸宗。支互相生,增上引發故;展
轉破立,勝義乃彰故。
述宗有二:初述諸宗緣起,次述諸宗宗義。
我佛說教,殊勝真實;依而行之,斷障證果;可尊,可
崇,可依,可恃,故名宗也。然佛在世,以一切智應一切機
,以一音聲說一切法,是故機感雖殊,宗唯是一。自化緣既
畢,金埽溆埃妒莻鞣〝z生者有賴於眾拢菪帮@正者責
在乎菩薩。是故飲光憂喜集結三藏,迦旃尼子制作婆娑。至
乃龍樹提婆暉光般若,無著世親闡演瑜伽,遂使微言絕而復
續,大義耄Ф鴱驼茫∽诋斾h而靡旗,外道聞聲而變色,至
功彌乎天地,大德潤及群生,諸宗之興其何能已。然佛法無
邊,
357 頁
而聞者量局;至理無相,而言詮難兼﹔是故信乎此者或惑於
彼,明於俗者或昧於真,遂至小宗互謗空有相譏,凝雲糾紛
凝結不解,分隔拢裕袇T法業,蓋自大天五事以還而法門
以之多事也。雖然,至理因諍論而彌明,思辨以破難乃益精
,自小乘而般若,自般若而瑜伽,終之以唯識。千餘年間,
展轉破立,智海騰波,潮音競響,溢溢洋洋,諌延^也哉。
是故欲窺佛法之廣大,不可不知諸宗之緣起。異部宗輪論曰:
佛涅槃後,百有餘年,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
號無憂,統攝瞻部,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
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後即
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說部,二說
出世部,三雞胤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
出一部,名多聞部。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更
出一部,名說假部。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捨
邪歸正,亦名大天,於大眾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玆乖諍分為三部
: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眾
部四破,或五破,本末別說,合成九部。……其上座
部經爾所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為兩部
:一說一切有部,一名說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
雪山部。後即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
部,名犢子部。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
部:一法上部,二賢冑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
。次後於此第三百年
358頁
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自稱我襲采菽氏師。
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
善歲部。至第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
量部,亦名說轉部,自稱我以慶喜為師。如是上座七
破,或八破,本末別說成十一部。……
如是小乘諸部,大眾有九,上座十一,合二十部,如次
興起,蘊處界三言多溺有。龍猛菩薩證極喜地,七百年時出
生於世,採集大乘無相空教,宗般若經,造中論等,究暢真
要,除彼有見。拢崞诺戎T大論師,造百論等,弘闡大義。
由是眾生復惡取空,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
通,事大慈尊,遠宗釋迦深密等經,近依慈氏瑜伽大論,宏
大乘三性唯識非空非有之教。其弟世親紹隆其學,作唯識論
等,廣演厥旨。由是以還,大乘教中般若瑜伽兩宗對峙。然
各行其道,未見乖諍。至於清辯護法兩論師出,而後互有微
辭也。諸宗緣起,如是如是。然此皆限於印土本宗,若夫其
流傳於中土者,則台賢禪淨三論慈恩成實俱舍地論攝論及律
宗等,宗派雖多,要皆承西土餘緒,不能出此諸宗範圍也。
又在西方瑜伽宗後,真言繼起。此宗亦傳龍猛之教,開元之
世傳來枺粒两癃q盛行於西藏日本也。
述宗緣起已,次略述諸宗宗義。先明同義次明別義。何
謂同義?曰:諸宗大小雖殊,然既同宗佛教,宗義旨趣何能
大乖。上章論佛法別以教理行果四事,此之四者皆諸宗所不
能背者也,是故諸宗同義即上章所述四事也。一者教,俱宗
佛教;二者理,俱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
359頁
漏皆苦之理;三者行,俱修戒定慧趣出世行﹔四者果,俱求
菩提涅槃之果;是則諸宗同義也。至其別義,以次明之:一
者小乘二十部總以法有我無為宗。所謂法者有為無為是為法
,所謂我者我及我所並稱我。故曰有為無為有我及我我所無
也。知無我者,能捨貪癡,能斷結俊瑹⿶兰瓤眨鶚勊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