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唯识通论 >

第4章

唯识通论-第4章

小说: 唯识通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論,二十唯識論,然今述此學大成後之宏傳,故未及於二師
        也。

        

                  四、唯識義旨

        

            史事既陳,次應明義旨。一釋名義,次明宗旨。釋名義
        者,云何名唯識?何者名唯識?言唯識者,唯謂簡持,識謂
        了別,簡無外境 (境者所緣所懀Яx) 持有自性,無有彼法,
        但有此法,故云唯也。了謂覺了,別謂分別,能覺了境,能
        分別事,故名識也。即用顯體,故說名識,即心異名。說唯
        識言,即顯外境皆無,但有內識也。既諸世間,皆共許知除
        識以外有我有法,云何說言唯有識耶?以彼我法,性不成故
        ,但由自心執著生故。云何不成?此不詳辨,論時至處,當
        更確陳。彼我法等由執起者,可云非有,色聲等法眼識等緣
        ,現所知故,云何非有唯有識耶?被色等法,雖亦非有,然
        即由識所變現故,離識更無別自性故,即識為性,故名唯識
        。或復色等,雖亦有性,

        

        375頁

        

        然識生時必仗識起,心不生時境即不生,心生起時即帶色起
        ,為自相分,作親所緣,故諸色等皆不離識。不離識故,說
        言唯識。即以此理說如是言:

                  世間諸法,若有若無,若假若實,或由執起,或
              隨心生,俱識所變,皆不離識,故言唯識。        

        亦可說言:
                  世間諸法若離識者,性相體用皆無所有,識以外
              法一切都無,故言曰唯識。        
        

            是知諸法苟離於識,一切俱無;苟不離識,一切可有。
        即以是義,知唯識言,非謂世間餘法都無但唯一識;又更不
        可謂但有自識,他識俱無。故成唯識論為答他疑,說如是義
        :
                  奇哉固執,樱幧桑M唯識教,但說一識。不
              爾云何?汝應諦聽,若唯一識,甯有十方,凡拢鸨
              ,因果等別,誰為誰說?何法何求?故唯識言有深意
              趣。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
              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
              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
              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
              有色等。……        
        

        又復應知言識有者,亦非遂謂如實為有;但謂依他如幻有耳
        。故成唯識論復作是言曰:

                  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
              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

              

        376頁

              

               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唯識意義,略如是說。若如是知,不落疑見。

            所謂何者名唯識者,既一切法皆不離識,故一切法唯識
        。然別釋者,唯遮外境我法有故,遍計唯識﹔識表色等不離
        心故,依他唯識;唯識真如,理遍萬法,恆常不改,真實不
        虛故,圓成唯識。又此圓成實性,是唯識理;諸佛菩薩證斯
        理已開示眾生,名句文義,是唯識教;諸行修者,依此教理
        ,以漏無漏聞思修慧,現比量智,作是觀者,曰唯識觀,亦
        曰唯識行;依斯觀行入真現觀,斷障證空,成菩提涅槃,得
        大轉依,曰唯識果;去佛既遠,現覺難知,諸大論師以聞思
        慧,依拢陶恚榷葏⒒芰⒛芷疲邢涤薪y,以闡明
        如斯教理行果,令法久住,利樂有情,是曰唯識學。如是一
        切俱名唯識。

            唯識宗旨,有總有別:所云總者,一切佛法無不為令眾
        生拔一切苦得究竟樂故,無不背棄流轉趣向還滅故,諸菩薩
        等六度萬行戒定慧三無不為得菩提涅槃二轉依故,即以是故
        ,成唯識論說如是言:
                  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述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
              斷二重障故;由我法執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
              ;斷障為得二勝果故:由斷續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
              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        

        

        377頁

        

        是即總以生解斷障,證二空,得二轉依,以為宗旨也。

            所云別者:雖諸佛法俱以菩提涅槃為目的,然三藏既殊
        ,三學復異,今此唯識既特明唯識理,但屬於慧學,故此宗
        旨亦正以明唯識理得如實智以為旨也。此中又有總別,於中
        總者,如唯識論云:
                  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
              理如實知故。
        此即總以達二空,明唯識理,以為旨也。別中別者:雖諸眾
        生總迷唯識,然所迷謬種種不同,若不能遮種種異執,於唯
        識理終不能證,故此教旨要能遮遣種種異執,方便令彼於唯
        識理如實證知,故唯識論復作是言:
                  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或執外境如識非無,或執內
              識如境非有,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執離心無別心所
              ;為遮此等種種異執,令於唯識深妙理中得如實解,
              故作斯論。                

        蓋大法難言,眾生多執,諸佛菩薩為破彼執,說種種言,然
        彼不能如言遣執轉復執墮言中,佛為破我執,說十二處教:
        眾生即依教執心外有境;為破法執故說一切皆空,即復於言
        中計識亦都無;此小乘人惡取空者,所以迷唯識也。佛為彼
        迷唯識理故,是故復說三界唯心,染淨由心等;然彼不知此
        唯識言,但避外境,不表內法唯有一心,一類菩薩遂復執言
        唯一意識,用別體同;或餘部執,但有於心,無別心所;如
        此二種,是謬唯識。況復外道迷唯識故,起餘我法執﹔諸同
        乘者

        

        378頁

        

        謬唯識故,轉復執無內境根等。或復聞說唯識,不知但為遣
        法執故,遂復執有真實唯識可唯,不達依他如幻,於真唯識
        理又豈能證?夫迷唯識者,固無入道之門;謬唯識者,亦錯
        證真之路;正理既謬,出離何期,故造論者,總以破遣如斯
        謬執,顯示真唯識理以為宗也。

            以上三家,言雖有其總別,義實互為因果。蓋證菩提,
        必由智慧;欲成智慧,必遣邪執;迷謬唯識,是邪執也;邪
        執遣已,正智方生﹔正智既生,菩提涅槃於焉遂證。本末合
        說,唯識一宗總以破執達理生智證果以為宗也。雖然,如上
        唯識三說,述記如次說為安慧火辨護法之言,即於此中別得
        一義;蓋火辨世親同時,唯識之教初明,迷者多而謬者少,
        故但破外執,不遣內計。 '一意識師攝大乘有敘無破。' 初
        興之學,但宜爾也。至於護法,此學之興已二百年,信者既
        多,由是謬者亦眾。明者已明無事再立,謬者既謬不可長謬
        ,否則真理轉復耄',藥復生病也,故護法特以破謬執明唯
        識正理以為宗也。

        

                  五、唯識所明

        

            唯識所明者:如前章云,一唯識言總目教、理、行、果
        及學,故其所明,量亦如是。然就成唯識論等所言,可略分
        為二:一者境事唯識,二者觀行唯識。

            言境事唯識中,又有二:一遮遣外境,二顯識性相。遣
        外境又二:一者破計所執,如成唯識

        

        379頁

        

        初二卷中所破外小,若我若法,實我主宰,時、方、大梵,
        極微,外色,不相應行,無為法等是也。二者辨境由識變,
        如論七卷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一頌
        以往,廣以教理釋諸妨難,成立唯識。又如攝大乘論中說如
        是頌: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願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由此諸頌,總以四因知所緣境隨心轉變,皆不離心,是
        故無別外境,境但識變。所謂四因者:一者相摺R相智,二
        無所緣識智,三自應無倒智,四隨三智轉智。三智者:一隨
        自在者智轉智,二隨觀察者智轉智,三隨無分別智轉智。如
        次應知。如是外法非有故,境但識變故,唯識之義理善安立
        。又如二十唯識攝大乘等,皆廣顯斯義。此述略義未廣宣說
        ,詳待中篇。

            顯識性相中又分二:一者顯相,二者顯性。顯相者,一
        顯能變,如成唯識論二卷以往,說三能變,成立八識七識,
        備明相應諸心所等,乃至第七卷中辨心意八種異同皆是也。
        二顯所變,即

        

        380頁

        

        如同卷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頌以下,乃至十因四緣五果廣
        顯識變因果,及一切有情生死相續十二有支異熟感赴等,皆
        是也。顯性者,一說三性,二釋三無性,三結歸唯識實性。
        如八卷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諸頌以往,乃至此諸法勝義亦
        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等諸頌釋所明是也。唯識一
        宗從法相出,故說識性依三性明,復以唯識攝彼三性,故論
        說言: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眾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
              誑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於此橫執我法有
              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花等,性相都無,一切皆名遍
              計所執;依他起上彼所妄執我法俱空,此空所顯識等
              真性,名圓成實,是故此三不離心等。        
        

            諸識性相若有若無若假若實,隨應即是三性攝也。餘義
        宏廣,如論自明,恐繁且止。

            觀行唯識者,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成唯識論九卷十卷
        唯識行位具廣宣說。玆略言者,諸菩薩等最初發心求住唯識
        ,乃至成佛畢究證淨,位既懸殊,能觀所觀智境亦異。初資
        糧位但樂多聞,於唯識教深心信解﹔次加行位起四尋思四如
        實智,已能修觀而未證得;於見道位真現觀中,唯識始證﹔
        修習位中,修有差別:初四別證,五地合觀,七地長時,八
        地任撸辆烤刮唬m不更修,念念具能緣真俗識。於資糧
        位,應知即以唯識拢桃詾樗墸月勊苫鄱鵀槟芫墸浑m
        未現觀斷伏煩惱所知二種,然信此故,亦能少分伏除二麤現
        行。於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法,如次能觀能取所取唯識無
        境,乃至觀空識亦都無。最後見道證無所得。故說頌言:

        

        381頁


                  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心,義相既滅除,審觀唯
              自想,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樱
              無所得。        
        

        修唯識觀雖通諸位,然加行位從假入真,功夫次第最為明著
        。故諸學者,應於此位特尋求也。然即於此而得一義,觀唯
        識者於彼最後當捨此唯識,乃能得證真唯識。亦猶之修空觀
        者,空亦復空,乃能得證如實真空,是知菩薩造論乃至佛說
        種種施設,皆唯方便,都非究竟。唯為遣執,非詮實相。真
        勝義中,性離言故,非空不空無識非識,識且難名何唯不唯
        ,故觀唯識應於此義諦審研幾,庶於真道能速悟入。我佛說
        言,法譬於筏,豈不然歟?否則藥反增病,可哀也已。又復
        應知,法不孤起,道不能單行;戒定慧三大有漸次。唯識者
        佛法法門之一門,慧學者六度萬行之一學。苟無餘法增上資
        長,真唯識觀豈能修證?況加行道中,依明得明增印順無間
        四三摩地,乃發四種尋思實智乃得漸次入見道中,故知真智
        依定起也。而定及慧,又依戒起。菩薩大戒,以菩提為因,
        以大悲為建立。是故資糧位中,必於福德智慧,善備無邊,
        而後加行乃可引發。修真唯識者,安可知此忘彼,不慇求也
        。唯識所明略述如是,於彼正義當應審求,於所未明當詳他
        宗。博大會通,是在智者。

        

                  六、唯識與餘宗之異同及其對佛法之關係

        

        382頁

        

            唯識所明遮無外境顯有內心,我法非有,空識非無,非
        有非空,義符法相。故瑜伽唯識,自昔咸皆混為一談。至我
        竟師,乃明其非是。大論序十義對觀,真實序六事顯別,大
        小廣狹,本原不侔也。今略言其異,亦有三端:一者瑜伽之
        教普被三乘,戒定慧三,修行證果無不備明﹔唯識之教,為
        大乘說,於三學中唯專於慧,獨詳於境,行果俱略,是為廣
        狹不同也。二者,瑜伽說俗諦事,三科平列,有十善巧;唯
        識獨詳一識,總攝三科。平等總攝,義又不同。瑜伽唯識俱
        明三性,於三性中俱詳依他,然真實品論依他起自性,謂從
        眾緣所生自性;攝大乘論則謂阿賴耶識為種子虛妄分別所攝
        諸識,一以一切有為為依他起,一以識言顯依他起,亦此義
        也。三者世尊設教二諦盡之,勝義諦中一法不立,唯說一空
        ;世俗諦中萬法俱顯,非唯一識﹔故瑜伽言,三科齊引,四
        諦並張,是如實說。唯識遣境,表唯一心,是密意說。權實
        不同,其異三也。然拢苑簭V應病施方,人地時機種種不同
        ,故諸經中多隨順教。瑜伽大論,總抉拢裕痪駬穹种校
        廣抉擇。至于唯識,時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