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海瑞这一次没有走开,说道:“阿母,要责骂您老责骂就是。让儿子挑水吧。”
老人没接言,她的两只手同时握住两桶水的木把一提,偌大的两桶水竟被她提起了!这位老人提着两桶水健步向一座屋子的大门走去。
字幕:海母谢氏。
海瑞空手拿着扁担一步步紧跟着走去。
15福建南平教谕署后宅厨房
一个偌大的蒸笼盖被揭开了,一大片白白的热气腾漫开来。
蒸笼里是满满的一个一个用荷叶包着蒸好的荞麦粑。
站在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眼睛亮了,张着嘴:“阿母,好多粑粑。”
满头大汗的那个中年女人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显出了那双透着忧郁的眼,她从蒸笼里拿出一个荞麦粑在手掌里翻着,对那女孩:“阿囡,阿爹要出远门,这是给阿爹路上吃的。阿囡要吃,明天阿母给你蒸。这一个给阿婆送去。”
女孩咽了口唾沫,懂事地点了点头,双手接过那个荞麦粑走了出去。
16福建南平教谕署后宅正房外
女孩双手捧着荞麦粑走过来了,远远地看见父亲拿着扁担站立在门口,孩子便放慢了脚步,小心翼翼地走去。
突然,屋内传来了好响的泼水洗地声,接着一片水珠从门口溅了出来。女孩立刻站住了,这儿离父亲也就一丈远。站在门口的海瑞也看见了女儿,立刻给她递过一个眼神,示意女儿过来。孩子捧着荞麦粑走过去了,走到门边,海瑞又向屋里摆了下头。
女孩走到门口的正中:“阿婆,您老吃粑粑!”
屋里开始还是沉默,接着传来海母的声音:“什么粑粑?”
女孩:“荷叶米粑。阿母蒸了一笼子,说阿爹出远门,路上吃的。”
“谁说阿爹出远门!”海母严厉的声音从屋里传出。
孩子懵住了,好久才小声答道:“阿母说的……”
海母出现在门口,望着孩子:“阿囡,去告诉你阿母,就说阿婆还没死呢。”
海瑞听到这句话立刻在门口跪了下去。女孩也吓着了,跟着跪了下去。
17福建南平教谕署后宅
天渐渐黑了,上弦月若有若无地浮在南边的院墙上。墙面上爬着的青藤和墙脚下丛生的乱草中各种虫都鸣叫起来。
正屋的门还是开着,没有点灯,也没有声响,黑洞洞的显出格外的沉寂。
远山尽头最后一点天光也收去了,南墙上那一弯月光便亮了起来,照着仍然跪在门外的海瑞,和这时已经跪趴在门槛上睡着了的女儿。
海瑞慢慢站了起来,弯下腰轻轻地抱起女儿,又望了一眼黑沉沉的屋内,默默地向院墙那边的侧门走去。
《大明王朝1566》 第五章(8)
18福建南平教谕署后宅海瑞卧房
床上那块青色的包袱布还平摊在那里,包袱布上叠着几套衣服、几本书和一扎文稿。
豆粒般大的灯火旁,妻子坐在那里出神。
海瑞抱着女儿进来了,妻子连忙站起,接过女儿。
海瑞也不跟她说话,走到墙边那个大木柜前,卷起木柜上的一床印花薄被,又向门口走去。
“明天还走不走?”妻子在背后轻问道。
海瑞在门边略停了一下,还是没接言,走了出去。
19福建南平教谕署后宅正房
这里就是海母的卧房。夹着薄被走到门边,海瑞先将鞋脱了,摆在门外,光着脚走了进去。嚓的几点火星,海瑞手里的火绒点亮了小木桌上的油灯。接着他将夹着的薄被放在木桌边的单人睡榻上,然后向大床望去。
粗麻蚊帐依然挂着,海母蜷曲着身子面向里边,也没有盖东西,就那样躺着。
海瑞慢慢走了过去,轻轻拿起床头的薄被单覆盖在母亲身上,却没有盖她的脚,那双光着的老人的大脚依然露在被单外面。
海母依然一动没动。海瑞便在床边的凳子上静静地坐了下来。
院外起了微风,虫鸣声断断续续地传来。灯火前有了蚊虫在忽隐忽现地飞着。海瑞拿起了蒲扇,便去给母亲的床上扇赶蚊虫,赶完了蚊虫,又去解蚊帐上的铜钩。
“不要放。”海母吭声了,依然面对着床里边。
“是。”海瑞又把帐子挂上了,拿着蒲扇轻轻地在床边扇着。
“我问你。”海母还是那样躺着。
“是。”海瑞答着。
从床里边的方向可以看见,海母两眼大大地睁着,望着帐墙:“那封信说的意思,你再跟我说一遍。”
“是。”海瑞从怀中又掏出了那个信封,便要去掏信。
海母:“我不听他们那些官话。你只把叫你去的那个地方的事跟我说。”
海瑞:“是。阿母,您老知道我们这边的田是卖多少石谷一亩吗?”
海母:“丰年五十石,歉年四十石……问这个干什么?”
海瑞:“朝廷调儿子去浙江的那个淳安,现在的田只能卖到八石谷一亩了。”
海母:“那里的田很多吗?”
海瑞:“不是。有句话说浙江,七山二水一分田,指的就是山多水多田少。扯平了最多两个人才有一亩田。”
海母:“那为什么还卖田,卖得这么贱?”
海瑞:“被逼的。”
“怎么逼的?”海母坐了起来。
海瑞连忙扶着母亲在床头靠坐好了,接着说道:“官府,还有那里的豪强。”
海母不说话了,两眼先是望着床的那头出神,接着慢慢望向了海瑞。
海瑞:“朝廷为了补亏空,要把浙江的田都改种桑苗,好多出丝绸,多卖钱。官府那些人和地方的丝绸大户认准是个发财的机会,就要把百姓的田都买了去,还想贱买。他们串通好了,趁着端午汛发大水,把河堤毁了,淹了两个县。百姓遭了灾,他们也不贷粮给灾民度荒,就为逼着百姓卖田活命。”
海母:“这么伤天理的事,朝廷就不管?”
海瑞沉默了。
海母盯着他:“说呀。”
海瑞:“说出来阿母会更担心了。”
海母:“先说。”
海瑞的目光避开了母亲,望着下面:“这些事朝廷都知道。”
海母震惊了,过了好久才又问道:“是朝廷让他们这样做的?”
海瑞:“是朝里掌权的人。说明了,就是严阁老那一党的人。”
海母两眼睁得大大的,坐在那里想着。过了好一阵子,突然伸出一只手,在海瑞坐的床边摸着,像是要找什么东西。
海瑞握着母亲的手:“阿母,您老要找什么?”
海母:“信!”
海瑞连忙从怀中掏出谭纶的那封信,递给母亲。
海母拿着那封信,盯着信封出神地看着。小木桌上那盏油灯漫过来的光到了床头是那样暗淡,她显然不像是在认上面的字,而是像要从这封信里面穿透进去,竭力找出那中间自己感觉到了却又不知就里的东西。
海瑞当然明白母亲此时的心情,低声说道:“给儿子写信的这些人都是朝里的忠臣。调儿子去淳安当知县就是他们安排的。”
海母的眼睛仍然望着那封信:“安排你去和那些人争?”
海瑞:“是。”
“那么多大官不争,叫一个知县去争?”海母的双眼从手里的信转向了海瑞。
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从正中间将一团乱麻倏地劈成了两半,许多头绪立刻从刀锋过处露了出来!可再仔细去想,这一刀下去虽然一下子斩露出许多头绪,那一团乱麻不过是被斩分成了两团乱麻。头绪更多了,乱麻也就更乱了。海瑞不知道怎么回答母亲,默在那里。
《大明王朝1566》 第五章(9)
《大明王朝1566》 第六章(1)
1北京往杭州的驿道上
从北京赴任杭州的高翰文却是另一番光景。前面是四骑护驾的兵,后面也有四骑护驾的兵,马车两旁还有两骑随从,此行便显得十分煊赫。按规制,杭州知府上任用这样的排场,便是僭越。可这是严世蕃的安排,在外人看来也就是内阁的安排,一路上奔越数省,各驿站更换好马,人尚未到浙江,声势足以宣示朝廷改稻为桑的决心压倒一切!
马车内的高翰文一路心潮汹涌。中进士点翰林不到四年,便膺此重任。平生以孟子王者师学为圭臬,追求的也正是这般驷马风尘、经营八表的快意人生。严世蕃的重用让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但严府毕竟不被理学清流所看好,自己此行在清誉上便有了诟病。改稻为桑的国策要推行,几十万灾民要赈抚,如何两全,连一向以干练著称的胡宗宪都一筹莫展,自己这一去能否成此两难之功,心中实是没底。极言之,这一次就算推行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倘若引起民怨,朝野如何看他,毁誉也实在难料。但翰林院那种清苦毕竟难挨,储才养望本就为了施展,水里火里挣出来便不枉此生。因此一路上更不停留,日夜兼程。其时又正当五月下旬,骄阳高照,他干脆命人把车轿上的顶也卸了,门帘窗帘也取了,以符风餐露宿之意。跑快了有时候还站了起来,凭轼而立。车风扑面,衣袂飘飘,悲壮踌躇,总是千古之感。
马队就这样跑着,高翰文也好长一段路程一任颠簸神在身外,突然感觉到车慢了下来,衣袂也就不飘了。举目望去,原来前面不远处是一驿站。
2驿站院中
前驾的四匹马刚走进这个驿站的大门便都停住了。
这是个县驿,院子本就不大,这时里面已经散落了十几匹马,一些亲兵正在给那些马喂水添料刷洗皮毛,里面也就没有了空地,高翰文的马队挤不进来了。
“怎么回事?”高翰文的随从走了进来,大声问道。
先前进来的四骑兵也没答话,只是示意他看眼前的情形。
那随从向那些正在忙着的亲兵:“京里来的,你们谁接站?”
那些亲兵该喂水喂料的还在喂水喂料,该刷洗毛皮的还在刷洗毛皮,竟无人理他。
那随从提高了声调:“有人接站吗?”
高翰文这时也走了进来。
见到他,马厩里一个驿卒才苦着脸走了过来:“见过大人。”
高翰文的随从:“我们是京里来的,去杭州赴任,怎么没人接站?”
驿卒一张脸还是苦着:“大人们都看到了,前拨到的马我们都没有料喂了,这不,连我们的口粮都拿了喂马了。”
高翰文一行朝院子地上的马槽望去,马槽里果然盛着黄豆小米,却又不多,那些马正在抢着嚼吃。
那随从却不管这些:“我们的马总不能饿着赶路。”
驿卒:“那贵价就去同他们商量吧,看他们愿不愿让些料。”
高翰文接言了:“他们是谁的马队?”
驿卒显然有些使坏:“小人哪敢问,看阵势好像比二品还大些。”
那随从一怔:“是不是胡总督的人马?”
驿卒:“大约是吧。”
“我们走。”高翰文说了这句,转身便走。
“请问是不是高府台高大人?”一个声音这时在后面叫住了他。
高翰文停住了,又慢慢回过身来。
胡宗宪的亲兵队长向他走来了。
亲兵队长:“请问是不是新任杭州知府高大人?”
高翰文望着他,过了一阵才答道:“我就是。”
亲兵队长:“我们大人在这里等高大人有好一阵子了,请高大人随我来。”说着便摆出一副领路的样子。
高翰文本不想见他,可胡宗宪毕竟是浙直总督,现在公然来请了,犹豫了一下,也只好跟着亲兵队长向里面走去。
3驿站客舍
高翰文一进房门便停住了脚步,眼睛停在了前面椅子上那人身上。
那个人正是胡宗宪。这时他好像是病了,正闭着眼靠坐在椅子上,额头上还敷着一块湿手帕。
亲兵队长快步走了过去,轻轻揭开他额上的手帕,又轻声禀道:“部堂,高大人来了。”
胡宗宪慢慢睁开了眼,望着站在门口的高翰文,点了点头,手一伸:“请坐。”
高翰文仍站在那里:“请问是不是胡部堂胡大人?”
胡宗宪:“鄙人就是。”
高翰文立刻深揖了下去:“久仰。属下高翰文。”
胡宗宪:“请坐吧。”
高翰文只得走到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胡宗宪望向了他:“我虽然还是浙直总督,但按规制,你归浙江巡抚直管,我们之间没有差使授派。我今天见你,只是为了浙江,为了朝廷。”
高翰文没有看他,低头接道:“部堂大人有话请说。”
胡宗宪这时却望向了亲兵队长:“把我们的马料分一些给高府台的马队。”
“是。”亲兵队长走了出去。
胡宗宪这才又转向高翰文:“高府台知不知道,淳安和建德一共有多少灾民,到今天为止,浙江官仓里还有多少粮,照每人每天四两发赈,还能发多少天?”
高翰文答道:“淳安的灾民是二十七万,建德的灾民是十一万。发灾以前官仓里有二十万石粮。三十八万灾民,每人每天按四两赈灾,每天是七千石。现在二十天过去了,官仓里剩下的粮约有五万石,最多还能发放十天。”
胡宗宪点了点头:“你还是有心人。十天以后,你打算怎么办?”
高翰文慢慢抬起了头,望向胡宗宪:“部堂大人是在指责属下?”
《大明王朝1566》 第六章(2)
胡宗宪没有接言,只是望着他。
高翰文:“‘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是属下提出来的。十天以后当然是让那些有钱有粮的人拿出粮来买灾民的田,灾情解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再责成那些买了田的大户去完成,于情于理于势,眼下都只有这样做。”
胡宗宪:“那么高府台准备让那些有钱有粮的人拿多少粮来买百姓的田?”
高翰文一怔,接着答道:“千年田,八百主。买田历来都有公价,这似乎不应该官府过问。”
胡宗宪:“十天过后,赈灾粮断了,灾民没有了饭吃,买田的人压低田价,官府过不过问?”
高翰文先是一愣,接着答道:“天理国法俱在,真要那样,官府当然要过问!”
胡宗宪:“哪个官府?是你杭州知府衙门,还是巡抚衙门,藩臬衙门?”
高翰文慢慢有些明白胡宗宪的话中之意了:“部堂大人的意思是浙江官府会纵容买田的大户趁灾情压低田价?”
胡宗宪深深地望着他:“要真是这样,你怎么办?”
高翰文沉默了,许久才又抬起了头:“属下会据理力争。”
胡宗宪:“怎么争?”
高翰文又被问住了,望着胡宗宪。
胡宗宪:“那时候,你既不能去抄大户的家把他们的粮食拿给灾民,也不能劝说灾民忍痛把田贱卖出去。两边都不能用兵,灾民要是群起闹事,浙江立刻就乱了。你在朝廷提的那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奏议就成了致乱之源!高府台,这恐怕不是你提这个奏议的初衷吧?”
高翰文这才震撼了,问道:“我该怎样去争,请部堂明示。”
胡宗宪:“‘以改兼赈’的方略是你提出来的,你有解释之权。第一,不能让那些大户低于三十石稻谷的价买灾民的田。这样一来,淳安、建德两县百姓的田就不会全被他们买去。譬如一个家有三兄弟,有一个人卖了田,就可以把卖田的谷子借给另外两个兄弟度过荒年。到了明年,三分有二的百姓还是有田可耕,淳安和建德就不会乱。”
高翰文深深地点了点头,接着问道:“那今年要改三十万匹丝绸的桑田数量便不够。请问部堂,如何解决?”
胡宗宪叹了口气:“这条国策本就是剜肉补疮。可现在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