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a5的好人系列6极端自我就是王简体中文 >

第21章

a5的好人系列6极端自我就是王简体中文-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记得我们的第一本书《勾魂夺心洗脑催眠》刚上市不久时,我们曾经要将书摆卖在马来西亚的一间小型连锁书店,但书店方面拒绝了我们。第二年我们拿了《财色战场》和《勾魂夺心洗脑催眠》再和他们洽谈,这次他们更明确的拒绝我们,他们说:「这么邪的书,我们是不卖的,以后你们不用再拿书来了。」
老实说,当时我听到这种话,是觉得很生气的,还对李老师开玩笑的说:「他妈的,真想拿石头去丢他店面的玻璃窗。」不过,这个生气大概只是维持了五分钟,我就讲了一个点子出来,我和李老师就大笑一顿。
我当时所想到的点子很简单,既然这家薄有一点名气的书店拒绝卖我们的书,我们就在广告上写:「我们的书太具争议性,连某某书店都不敢卖。」这就可以变成我们的卖点。
很奇怪的在我一想到这个点子时,我的气就没有了。注意,我不是原谅了他们,我只是觉得如果我把挫折变成能帮我赚钱的时候,思考的方向就不同了。我觉得你他妈的不买我们的书,我就用你来做我的宣传卖点。
我能够很快的转换思考,就是长期间What和How的问题的思考习惯。
这个点子我们有没有执行?
有,但马来西亚的报馆的广告编辑部不批准我们在广告上如此做。原因是马来西亚的广告是不准指名道姓的批评另一品牌,而且若在广告上写「XX书店也不敢卖我们的书」,又制造不到我们原要的效果。美国是可以如此做的,只要你的广告是事实就可以。
(注:这家小型连锁书店后来也跟我们订书。)
仙人考题
在这文章的开端,我们假设了一个仙人,祂只能答你一个问题,而且不管你问甚么,祂都有答案。你要怎样问呢?
你当然可以问你这一世能不能成为千万富翁,然后仙人就会告诉你说:「不能。」
接着祂就「咻」一声化作青烟消失了,祂可能想不到祂的任务可以这么快完成,只留下一个很无奈的你。
但是,聪明的你就应该问:「如果我要成为千万富翁,我要怎样做?」
这样,祂才会给你细节上的答案和方法,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有价值。
但偏偏就有些「普通家」喜欢问「能不能」的问题。
他们给自己的解释是:「我知道『能』我就放胆去做啊!若我知道不能,我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去做一个没结果的付出。」
但这就是「普通家」不及「极端人」的地方。
要知道所有的人都会选择骗自己,不过「普通家」和「极端人」因为骗自己的时机不同,最后的境界就有天渊之别了。
(注:下一章会让坦白的成功人士或「极端自我」的人有会心的微笑,终于明白甚么叫做「借假修真」。但你若能够在会心微笑之后,选择不相信我们,恭喜!你是「游戏人间」的高手中的高手。我们两个《奸的好人》作家向你致敬。)
第五章 借假修真,以骗悟命
有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忘掉计划
做生意能否全依计划而行?
壹传媒的总裁黎智英某次被邀请做演讲,据说未轮到他上台前,有个成功的企业家在台上分享其经验,说他如何有远见、闻一知十、消息如何灵通,又如何设目标的按计划进行、克服挑战、得到成功……
黎智英一听,心想:「Bullshit!放屁!」
他认为做生意是可以有计划,但战场可不会按着原先的计划发展,他觉得该企业家是在尝试为自己制造孔明的先知先觉形象。
曾经也有记者问澳门的赌王何鸿燊:「在未来的十年,何先生有甚么大计?」
赌王答得很坦白,他说难道真的有人能够设定了计划,然后百分百依语划行事吗?所谓的生意计划,几乎没有一个是可以依计而行的,因为现实中的变动实在太多了!
多少个企业家可以如黎智英和何鸿燊般坦白?
中国的赌王之王
当年邓小平南巡,大声疾呼:「我们要改革!要开放!」邓小平下决定时并不知道当时的「中国」会变成今天的「中国」。如果现在是失败的话,你又会否觉得邓小平是笨蛋呢?
如果是从「正在做」的那段时间来判断,真正的问题就出现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改革中国时,他要让中国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站在共产的社会主义来看他的决策,就是不「共产」了,他反而是在做着一件错事。
结果邓小平成功了、中国成功了,大家以结果来判断过程,今天普罗大众皆说邓小平很伟大、有远见。
有些较敏感的评论家则认为与其说邓小平有远见,不如说他有大丈夫赌一赌的勇气。他当年做下这个「改革开放」的抉择时,他根本不能肯定成效到底有多大。
不过,我看到的邓小平则非「远见」,也不是有「赌」的勇气。我看到他有另一种思想……
NLP大师「多刀斩一麻」的抉择方法
NLP的其中一位著名研发者就是Robert Dilts,他也是个治疗高手,其中比较出名的故事,就是他帮助他的母亲转换信念,从而根治了她的癌症。
曾经有一次在课程中,他被问及:「NLP有上百种不同的治疗技巧,而每一个客人的问题都具独特性,你在做辅导治疗时,以你这么多年的老经验,你怎样判断这个客人适合采用哪种技巧呢?」
Robert Dilts抓抓后脑、尴尬的笑笑说:「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哪种技巧适合哪个客人的哪个问题……我只是将十八种兵器,一件一件的掷在他身上,他总会被一件兵器插到吧。」
这可说是个很有智慧的答案,Robert Dilts也算是一个坦白的强者。
有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忘掉计划
大部份人的计划是这样的:脑袋大概想了一个大方向,从那个方向再分段定下多个不同等级和不同时段的目标(长中短期等),一环扣一环的,然后再从短期目标拉回「目前」,再问自己目前最基本的第一步要做甚么,然后就去做。
当计划到达了某个预定的时段,或者出现了计划预定的某个成绩,实行者就开始进行计划中的第二步,如此类推。
其实,更正确的做法是当你从最终最远的目标,回想到最初第一步之后,你最好将计划中接下来的其他步骤全部忘掉。
把你的资源和精神,只集中在第一步即可。我告诉大家,计划中的第二步是很少机会依时、依境出现的。现实中的第二步,就是从你走过的第一步经历中衍生和推算出来的。
权谋法则
大部份的计划,只有第一步是真的,对其他的步骤采取不执着的态度。

计划是用来骗自己的
换句话说,所有的计划都是假的,它是用以借假修真,骗你走出第一步而已。
一旦你走出第一步,借假修真的目的已经达成,「计划」先生就可以功成身退,你则继续走下去。你万勿把本来是借假修真的东西当真。
计划弄出来以后,就要将它放在脑中的档案,是用来安心而已,用来安抚自己的理性。因为心安了,所以脑袋能挪出了一些空间,人才能变得灵活,才不会过度紧而忘记将记忆档案中所知道的对策,拿出来运用。
基本上,Robert Dilts在做NLP疗法时,他观察了一个客人后,只要他一觉得有哪个技巧最可能有效的,他就马上出招,也不去分析,也不去考虑。
如果有效,继续。如果没效,他才想:「咦?他刚才好像有这X反应,还有哪招是可能能够帮到他的?」想完后,再出招。有时候还会将不同的招式合起来的用。
太过于执着NLP技巧的步骤或方法的学员,看到大师出招,通常会眼花缭乱,而且心里还会问:「咦?为甚么你出手的和你教我们的有点不一样?」
执着了计划的下场
跟足计划的人只有两个可能性下场:一、跟不到而崩溃;二、可以跟到计划走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好成绩。
这就好像你已经准备好一张清单,设定了在约会时跟对象要讲甚么话、做甚么举动,但怎知有意料以外的事情发生时,结果你的全盘计划将崩溃,因为你不知道该如何再讲下去。
或者在演讲时,若完全跟着自己所定下的讲稿去讲,那将是一个没有惊喜的讲座,而且一旦有参加者忽然抛出一个你没想过的问题或状况,你的整个演讲计划就会崩溃。
我以前的一个股东,他所定的计划是最完善的,从何日要花多少钱,到何月我们就会赚到多少钱,到何年我们的公司会有多少现金、资产、员工等等计算,他都可以一一的将细节拟定。哇!简直比算命的还夸张不知多少倍。
权谋法则
过度详尽的「计划书」就会变成「废话书」。
我从不定甚么长中目标与计划,因为我的方法是从每个小变化做起,我称这种做法为「街头策略」。
街头生活的抉择法
这种模式就好像一个身无分文、手无寸铁的人流落在完全陌生的街头上,而这个街头是三教九流、龙蛇混杂的地方。你要在这街头活下去,就每一分每一秒都要不断的做决定。
你必须要很快的就做难做的决定,如果决定一做错了,你得马上又从这个错开始,再做下一个决定。
街头上所做的决定,你不能投以太多的感情,更不能太过顾着自己或家人的感受,因为你「没有时间」去感受。所以,这些人会对情绪和感受不大看重,而且还会带有一点Psychopath的能量。
一个搞笑版的「街头生活抉择法」就是周星驰在《功夫》里面的其中一幕:他和伙伴假冒黑社会份子来到卧虎藏龙的功夫小镇,打算收保护费,结果没收到保护费,他还被众人包围时,他实时下决定说:「要一个对一个的打。」
然后,他看到人群后有一个弱质的瘦男人,于是挑战他,岂知这个瘦男人一站起来有七呎高,星爷只好马上又转换下一个决定,说对方这样瘦,不应该欺负他……
权谋法则
越竞争和变化越大的行业,就是一个很大的「街头环境」,这些业者就越需要明白「街头生活」的抉择模式。
所以,能在「街头环境」活下来的,一就是具有一点Psychopath的能量,再不然就是被环境磨练出来。
街头环境抉择法的第一个口诀是:先生存下来,然后再打算。
在台湾有趋势专家之称的詹宏志先生说过:「我对成功的定义就是做对的事情比做错的事情多一点点而已……事实上,我做决策,采取行动,往往都会出错,问题是出错时,我就想办法补救,将错的纠正成对的。成功与失败到在对与错之间的平衡,也都只是多一点而已,换句话说,错的比对的多一点,就是失败!」因此詹宏志做事是作最坏的打算。他告诉我们他最大的错误就是办《明日报》,今天PC HOME的成功,还有以前的城邦组成,都是对与错之间的平衡。
换句话说,詹宏志也是「街头抉择策略」的能者。
活在当下的人如何做决定
我当年被宗教打击后,从香港回到马来西亚,由于脱离了社会三年,心感彷徨。当时我内心只关心一个问题—「生存」。
没有梦想、没甚么计划,更没时间去想甚么人生方向的问题。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的人,通常也没有时间去想过去:谁对不起你、你有没有不愉快的过去、有没有创伤等。换句话说,当时的我只是「活在当下」。
(注:我还未去香港前,常常关心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偏偏那时是我人生中最脆弱的时刻,常想起自己不愉快的过去。)
我当时只想将目前的问题解决,而这种感觉就像香港人所讲的「煮到甚么来就吃甚么,吃了再打算。」
权谋法则
只有实在太空闲的人才会想「人生方向」,然后继续的被这问题迷惑得更深。
这段时间,「街头生活」磨练了我做决策的专注力,前让我可以很快的判断出目前最重要的事,以及要做甚么。
见步行步的思想
比如说,我们写好第一本书时,我不懂甚么印刷技术,也没有排版方面的知识,出书只是很单纯为了在某个场合的演讲,要卖我们的产品,当作是额外的收入,同时也当作是我们做讲师的一个履历,起码交出一本书的成绩单。我不知道其他人的看法,但写不成书、没能力整理出一套思想架构的讲师,我是没信心跟他学的,因为写书时的架构整理,远比演讲更细致。
结果我们印的书几乎卖完,你说我们的信心是否变大了?然后我们就根据这个据点再想:「可以交给书局吗?」就这样一直的做,然后在马来西亚的书市做出成绩,再从这个据点问:「能销到国外吗?」一直做到现在。(嘿嘿,我们现在还问了「能不能销到美欧日?」的问题。)
我们设目标的方法很单纯,就是把目标设在下一步。这种设目标的方法,看起来不太像我们这种「兴风作浪」者的风格,你们因此可能会问一小步一小步的走,走到甚么时候?
权谋比喻
人是会长大的,小孩子的一步和大人的一步,以及和巨人的一步,其实是不同距离、不同境界。
我当年从港回马后,所用的「街头生活」计划模式及我们进入出版业的模式,其实就是邓小平「摸石过河」的思想。
权谋法则
「摸石过河」就是走了一步,才看下一步,看到了一步,再走一步。
邓小平没有勇气,也不需要勇气
邓小平「摸石过河」的心法就是:不要被未来远景和长期目标所骗,把眼光放在可看到的「下一步」。
千万也不要迷信需要万事俱备才开始去挑战自己,这就是「普通家」的见地。
在「普通家」眼中,「摸石过河」的人(如邓小平)好像很有勇气、胆量,他们看到「极端人」在没有准备之下,竟然敢放手一搏。不过,这个判断是错的。
邓小平当年「摸石过河」,根本不是靠赌的勇气,他靠的是「接受事实」。
安全感的假象
「极端人」看穿了「计划」的真面目,所以不被「计划」所骗;他看破了「万事俱备」的真相,所以不迷信「准备好」的那种安全感。
他接受了「计划」和「准备」都是幻象,请问,他还需要「勇气」吗?
权谋法则
「普通家」的安全感来自于完善的计划和准备。「极端人」的安全感来自于不相信有安全感这回事。
所以,「普通家」眼中看「极端人」很大胆,其实是有偏差的。因为如果你是以「普通家」的见地来做「极端人」的行为,你确实是「赌」,确实需要勇气。
不过,「极端人」完全看透了迷惑住「普通家」的幻象,所以在他的眼中,他根本不是「赌」,也不需要「勇气」,他只是要接受事实。
权谋法则
「极端人」肯不断的实践,不能靠勇气,因为勇气会时有时无,所以他靠的是见地。
不是胆量的大胆
曾经有人问江老师一个问题:「你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讲师,之前甚么都没有做过,你没有职场经验、没有做过销售、没有做过传销。为甚么你一出道却会有胆量到传销公司演讲?甚至到大企业做销售培训?」
—确实,江老师在九八年回马之前,完全没有打过任何工。虽然在加拿大曾做过收银员、餐馆带位和清理员(Host and buss boy)、搬货的苦力,但在他的定义中,这些都不算是甚么工作,只是帮他赚取生活费的劳力付出而已。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讲师」,第一份事业也是「讲师」,当时他开始做讲师时,他已经三十岁了。在一般人眼中,三十岁才出来工作,已算是迟熟型了。
一九九九年,他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堂销售课程,训练一家传销公司的经销商,之后还到过跨国大企业训练他们的销售员,而在那之前,他完全没有从事过任何销售业,也没有卖过任何东西,但他却教他们如何销售。
所以这个学员才会问:「为甚么你有这个胆量?」
他的答案是:「我根本没有想过胆量不胆量的问题。」
这就是「极端人」和「普通家」的分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