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 >

第60章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本驼妫嵝叭胝!保ā豆愫朊骷肪硭模┱獾磊睿抟煺叫挤鸾涛蹋皇背吧舷拢鸪煞纭5簿驮谮畎浞⒑蟛痪茫剁遣还怂涣鞣诺牟焕常渡衩鹇邸烦涫低晟疲薅┒ǜ澹⒃谇子阎写ィ僖淮蜗蚍鸾谭⒊隽颂粽健
  为了不让范缜的《神灭论》在更大的范围流传,当时最高的僧官大僧正法云上书给梁武帝说:“范缜所著《神灭论》,群僚尚不知道它的观点,先以奏闻。”提醒梁武帝萧衍用皇帝的威严压服范缜。萧衍欲崇尚佛教,当然也必须搬开《神灭论》这块绊脚石。但为了表示他的宽宏大量,他首先解除了对范缜的流放,将他召回京师建康,并授以中书郎和国子博士的官衔。紧接着,梁武帝又布置了对范缜的围攻。为了确保一举成功,他颁布了《敕答臣下神灭论》的诏书,为这次围攻的总动员令。他在诏书中首先定了神不灭的调子。诏书说:“观三圣设教,皆云神不灭。”同时,训斥范缜“不求他意,妄作异端”,“违经背亲,言语可息”。并引经据典,说灵魂不灭在儒家经典里是有记载的。据《礼记·祭义》说,只有孝子才能使死去的亲人享受祭品。《礼记·礼运》说,如果在祭祀前三天进行斋戒沐浴,就能见到所祭祀的鬼神。但是,为了表明自己并非以势压人,梁武帝又虚伪地把这次围攻加上学术讨论的装潢,他说:“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则有佛之义既踬,神灭之论自行。”(见《弘明集》卷十)所谓“设宾主”,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问答体论文体;所谓“就佛理以屈佛理”,言外之意是让范缜放弃真理。
  范缜对此毫不示弱,他坚持真理,绝不妥协,勇敢地接受了梁武帝萧衍以及众僧名士的挑战,并将《神灭论》改写成有宾有主、一问一答的文体,共设三十一个问答。萧衍见范缜不肯就范,于是唆使光禄寺大僧正法云写了《与王公朝贵书》,发动朝野僧俗,一齐上阵,轮番向范缜展开进攻。先后参加围攻的有六十四人,共拼凑了七十五篇文章。可是,他们多是无真才实学的御用文人,才华、文笔、思辨能力距范缜相去甚远,只能以谩骂代替争论。他们指责范缜“欺天罔上”、“伤化败俗”,叫嚣取缔“妨政实多”的《神灭论》。范缜从容自若,沉着应战,据理驳斥,史称“辩摧众口,日服千人”(《弘明集》卷九)。当然,围攻者中也不乏辩士。东官舍人曹思文,能言善辩,笔力不凡,接连写了《难神灭论》和《重难神灭论》,但与范缜交锋后,亦一筹莫展,不得不承认自己“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锋锐”。
  在这场论战中,范缜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被载入史册。梁武帝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既不贬黜,也不升擢范缜,让他位居国子博士,直至死。《神灭论》也未予以取缔。
  大约天监十四年(515),范缜病逝,终年约六十五岁。他有文集十五卷。范缜有一子,名胥,字长才。他继承父志,传父业,亦有口才。官为国子博士。
  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为人正派,为坚持真理,不怕威胁利诱,不惜放弃高官厚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向唯心主义宗教神学展开斗争,写下了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神灭论》。他在形神关系的论证上,他的思想深度和逻辑的严谨不仅超越了在他之前的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在整个中国封建思想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他那种为坚持和捍卫真理而斗争的勇气,更是难能可贵。李延寿在《南史·范缜传》的论中,曾对此作出了中肯恰当的评价:“缜婞直之节,著于始终,其以王亮为尤,亦不足非也。”
  第三节郦道元家世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生年据后人推算,可能在北魏和平六年(466)或延兴二年(472)①,卒于孝昌三年(527)十月。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封建官宦世家。曾祖郦绍,原是后燕慕容宝的濮阳太守。
  祖父郦蒿曾任天水太守。父亲郦范,在拓跋焘时曾“给事东宫”,赐永宁男爵,以后晋为子爵、侯爵,封冠军将军,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等职。郦道元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他父亲任青州刺史期间度过的。郦范死后,道元袭爵永宁侯,按惯例降为伯爵,任尚书主客郎中。太和十八年(494)随孝文帝北巡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抚冥(今内蒙古四王子旗东南),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四镇。太和十九年(495)任治书侍御史。景明中(500—503)任冀州东府(治信都,今河北冀县)长史。景明末,任颍川(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市)太守,永平中(508—511)任鲁阳(今河南鲁山县)太守。延昌末,任东荆州(治比阳县,今河南泌阳县)刺史。正光五年(524)任河南(今河南洛阳市)尹。孝昌元年(525)以后,授官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孝昌三年(527)十月,道元和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被萧宝夤的部下杀死在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主要著作有《水经注》40 卷,《本志》13 篇和《七聘》诸文。但流传至今的只有《水经注》一种,其余均已失传。
  《水经注》三国魏人写的《水经》,记述河流137 条,郦道元从小就喜爱读它。此外,他还喜欢读《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等。他觉得这些书写的不够周详和完备。他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古代地理书籍对照,发现地理现象是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发展的。上古的情况已很渺茫,因为部族的迁徙,城市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名称的更异,都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不把这些变化了的地理现象及时记录下来,后人就无法弄明白。由此他认识到,把经常变化的地理现象尽可能详细地记载下来是非常必要的。于是他决定选取《水经》为蓝本,为之作注。他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古今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古迹等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从而达到“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①的目的。这样一来,《水经注》在内容和文字上都大大超过《水经》,河流数目由《水经》的137条增加到1252 条①,而文字则三十倍于《水经》,达到31 万多字,成为当时一部内容空前丰富的地理巨著,是北魏以前中国地理的总结②。它在地理学上① 赵贞信:《郦道元之生卒年考》,《禹贡》半月刊,7 卷1—3期,1937 年。王成组在《中国地理学史》中提出生于455 年。
  ① 王先谦:《水经注合校》序。
  ① 《唐六典》工部·水部郎中注。
  ② 侯仁之、黄盛璋《选释》,《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63 年。取得的成就主要有四项,分述如下。
  一、《水经注》在水文地理上的成就《水经注》讲的是陆地上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条,名称有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峡、谷、瀑布等,并按次序描述其发源、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流程、方向以及水量的季节变化,河水的含沙量,河流的冰期等。在给河流命名时,它有一定的指标,如河流的干支关系,长短大小,独流入海还是汇入大河等。如经水的指标是:“水出山而流入海者”;枝水是:“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川水是:“出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③。在描述河流的发源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紧紧抓住各个河源的自然地理特点作仔细描述。如卷九《清水》、《沁水》和《淇水》三篇中,所记三条河流都发源在太行山东麓或黄土高原,但在郦道元的笔下,这三个河源具有各不相同的河源类型。清水是一条以山麓分布的诸陂散泉为水源的河流,“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沁水是一条以山涧小溪为源流的河流,“三源奇注,迳泻一隍,又南会三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之也”。淇水则是一条以山崖断层瀑布为水源的河流,“水出山侧,颓波崩注,冲击横山,山上合下开,可减六、七十步,巨石磊场换蚪В憷戒莸矗仆鬃に⒎眨粑砗稀薄H晁姆⒃吹兀涝苟哉盏赝己偷胤街荆鬃越幸巴獠榭保缓笮慈胱⑽摹
  黄河的流域范围和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郦道元大都引用历史文献予以说明,少数是他亲自调查的结果。如黄河支流白鹿渊水,“南北三百步,东西千余步,深三丈余。其水冬清而夏浊,停而不流。若夏水洪泛,水深五丈,方乃通注”①,这是道元调查以后的记录。
  《水经注》中有不少运河和农田水利的记载。把先秦、汉晋以来各地泽渚、陂塘、堤堰的兴废状况作了较详细的陈述。以陂来说,共记载109 个陂,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有28 项。象都江堰、白渠、龙首渠、成国渠、灵积渠、郑国渠、六门碣等,都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
  《水经注》不仅记载有水河道,而且还注意记载无水旧河道。所记“今无水”的旧河道约24 条。它可以为今天寻找地下水提供线索。
  《水经注》记载的洪水,不仅有当时的,也有历史上的。这些历史水文资料是道元经过实地考察收集来的,非常宝贵。如穀水在魏太和四年(480)发大水,“暴水流高三丈”。道元进一步考察,发现穀水千金堨的石人记载了“太始七年(361)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迸瀑,出常流上三丈”②。在伊阙左壁上,道元也发现了测水石铭上的记录:“黄初四年(223)六月二十四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比已下”③。
  郦道元非常重视收集历代河水和泉水颜色的资料,水色不同,反映河水的所含物质有差异。黄河水色黄浊,因为水中含黄泥多,达到“一石水六斗泥”的程度。黄河、渭水的水色有时变赤,可能是含有大量氧化铁。有的河水呈黑色,有的呈绿色,而庐陵郡(今江西吉水县)南城中有一口井“其水③ 《水经·河水注》卷一。
  ① 《水经·河水注》卷五。
  ② 《水经·榖水注》。
  ③ 《水经·伊水注》。
  色半青半黄,黄者如灰汁,取作饮粥,悉皆金色,而甚芬香”①。
  《水经注》共记伏流30 余处②,其名称有伏流、潜水、重源。但书中对黄河重源说的传播,对济水三伏三见的讹传,则是《水经注》的不足。所记30 余处伏流,大部分是可靠的。道元还把有些伏流周围的岩溶地貌作一番描述。有的伏流,道元还记有长度。
  对我国北方河流的冰期,《水经注》也有记载,如黄河孟津河段的冰层厚度是:“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③《水经注》记载的湖泊类型名称有14 个,即湖、泽、海、坈、陂、浦、渊、潭、池、薮、渚、塘、淀、沼等。其中有非排水湖,如蒲昌海、卑禾羌海(青海湖)等;有排水湖,如彭蠡泽、洞庭湖、叶榆泽等;有的是人工湖,如芍陂、长湖等。有的湖泊记载了面积大小,大的如洞庭湖,“湖水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④,小的如华池“池方三百六十步”⑤。《水经注》记载的湖泊,反映了分布不均的特点。广大朔北地区只有屠申泽;而在河南汝河流域的平舆县,安徽淮河流域的新息县则湖泊分布比较稠密,有湖陂27处。此外还记载了季节湖和沿海泻湖。
  郦道元多次记载排水湖与河流之间的水文关系,表明湖泊可以调节河流水量。洪水期,河流将洪水排入湖泊;旱季,湖泊又把湖水补给河流。
  二、《水经注》在地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郦道元在《水经注》中阐述的关于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长期观察,确认水的侵蚀力量很强,“水非石凿而能入石”①,“触石成井”②。他不仅解开了安喜县(今河北定县东南)城角下面出现成堆积木之谜,而且体现出他具有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思想。书中写道:“余考记稽疑,盖城(指安喜县城)地当初,山水漭荡,漂沦巨栰,阜积于斯,沙息壤加,渐以成地。板筑既兴,物固能久耳。”③秦氏建元中(374 年前后)又发大水,冲崩两岸,安喜城也崩了一角,露出了古代沉积下来的积木。这就是积木的来历。郦道元的分析判断很正确,运用流水侵蚀、搬运、沉积的原理,解释了积木的来历,很了不起。这个卓越的思想,为流水地形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国古代地质学理论作出了贡献。
  《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化石,包括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如会稽有古脊椎动物残骸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庄浪县)僵人峡有人类化石,湖南湘江流域石燕山有腕足动物壳体化石,湖南湘乡有鱼化石。
  郦道元很注意收集矿物、岩石资料,所记矿物有20 余种,岩石19 种。
  如盐矿,不仅记载种类,池盐、井盐、岩盐、海盐、戎盐,而且所记产地很广,西到天竺,东至海,北到黄河流域,南及长江流域。
  ① 《水经·赣水注》。
  ②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第43 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 年。
  ③ 《水经·河水注》卷一。
  ④ 《水经·湘水注》。
  ⑤ 《水经·河水注》卷四。
  ① 《水经·河水注》卷四。
  ② 《水经·滱水注》。
  ③ 《水经·滱水注》。
  《水经注》中记载温泉31 个,其中可供治病的12 个。有的温泉“赴集者常有百数”①。各地温泉水温差异很大,有的暖、有的热;有的炎热特甚,可燖鸡豚;有的炎热倍甚,下足便烂;有的炎势奇毒,可以熟米。从低温到高温有五个等级。在当时无温度计的条件下,作者能用不同程度的词汇作出区别,很不容易。它为我国地热变迁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此外,道元还记载了温泉中的矿物质和生物,以及用温泉种稻等。
  《水经注》中有丰富的地貌学内容。就地貌类型说,有31 种,如山、岭、原、丘、坂、阜、洞穴、沙漠等。有的名称一直使用至今。《水经注》记载了岩溶洞穴46 个,按洞穴结构、性状特点取不同名称。描述内容有洞穴大小,洞穴结构,洞穴气候,洞穴水文,洞穴利用,洞穴生物等。
  三、《水经注》在生物地理学方面的成就《水经注》全书所记植物品种大约140 余种②,不算多,但各地的植被状况却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如“林木茂密”、“多木无草”、“无木多草”、“少草木”、“无草木”、“无树木”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林木茂密”和“无草木”两种。书中记载了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记载了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也记载了我国西部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对植被垂直分布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是“由地迥多风所致”①。书中记载的动物种类大约有100 多种②,很有特点:第一,明确记载了动物的分布界线,说“瞿塘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③。第二,记载了各地的特种动物,如伊水的鲵鱼,若水的象、犀、钩蛇,叶榆河的猩猩、髯蛇,吊鸟山的候鸟,沔水的猴猿、野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