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 >

第7章

08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说:我一定竭尽全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于是刘备对刘禅说:我死之后,你要把丞相看作父亲一样,和他共同治理蜀汉。刘备又留下遗书,叮嘱刘禅不可懈怠。凡事不能以为是小恶就随便做,也不能以为是小善而不去做。这年五月,刘备的梓宫运回成都,葬在惠陵,谥号昭烈皇帝。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皇帝位,史称后主,改元建兴。刘禅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由于刘禅庸碌无为,不谙政事,蜀国政事无大小,全由诸葛亮决断定笃。正如后主对诸葛亮所说的那样:“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辅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和孙吴的联盟。刘备东征孙权失败,不但使蜀汉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而且导致了内部政局的不稳。为了稳定政局,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全力对付曹魏, 诸葛亮于223 年派邓芝出使孙吴。双方经过谈判,孙权断绝同曹魏的关系,重新和蜀汉结成联盟。此后,吴蜀双方使臣往来不断,蜀汉减轻了东顾之忧。外交上的成功,为诸葛亮集中精力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叛乱,提供了有利条件。
  225 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
  蜀汉的南部地区,包括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通称南中地区,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称之为“西南夷”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设想“南抚夷越”,把这里建成刘备集团的统治后方。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选派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的安远将军邓芳治理南中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备东征失败后,南中四郡益州(今云南晋宁)、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牂牁(今贵州贵阳一带)、越帯ń袼拇ㄎ鞑啦猓嗉谭⑸伺崖摇A醣杆篮螅窈捍臣枘眩罡鹆寥弥掷钛细崖沂琢臁⒁嬷菘さ暮鹤搴狼康刂饔宏'写了一封信,劝他权衡利害,停止叛乱,以图“抚而不讨”,但遭到雍辏Ь芫宏'回信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现在天下分裂,三国鼎立,使我们不知所归。企图自立一方。诸葛亮考虑到刘备刚死,内部不稳,对南中的叛乱分子暂时采取了克制态度。
  吴蜀联盟的恢复,内部政局的稳定,使平息叛乱的时机成熟起来。诸葛亮进军南中,兵分三路。诸葛亮率西路攻打越帯母叨ㄔ碇衣识肪ゴ驙櫊樀闹彀罨致手新肪敝敢嬷莸挠宏'。诸葛亮和马忠率领的东西两翼很快打败叛军,先后收复越瘡、牂牁。然后诸葛亮指挥三路大军会合,集中围攻叛乱中心益州。
  诸葛亮的军队到达益州时,叛军内部发生分裂,雍辏П簧保钡厣偈褡迨琢烀匣翊嬗宏'为头领,继续与蜀军对抗。孟获勇猛顽强,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威信很高。当蜀军即将与孟获交战时,诸葛亮突然下令,对孟获只能生擒,不许伤害。原来,诸葛亮率军出发时,前来送行的参军马谡曾对他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进入益州后,诸葛亮获悉,孟获虽然作战勇敢,却缺少谋略,估计打败他不成问题。这时,诸葛亮想起马谡的临别赠言,觉得这是施行“攻心”战术的一个良好时机,于是决心从孟获入手,改变南中地区过去经常叛乱的局面,治理好南中。果然,经过一场激战,孟获兵败被捉,事后诸葛亮让军队摆开阵势,让孟获观看,以便观察孟获的态度。诸葛亮一面陪着观看,一面故意问孟获:你看,这样威严的军队你能打得赢吗?孟获很不服气地说:先前我不知虚实,所以被你用计打败。如果再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能够打败你们。诸葛亮听了他的话,笑了笑,爽快地放他回去,让他整军再战。孟获回去后集合好部众后,果然又来交战,又战败被捉。诸葛亮见他还不服气,又放走了他。如此一捉一放,前后七次。孟获逐渐认识到诸葛亮智谋高强,却并不存心与“夷人”为敌。他手下的“夷人”也逐渐弄明真象,不愿再打下去了。当最后诸葛亮又要放他走时,孟获心悦诚服地对他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后来被广泛传播。此后,诸葛亮相继平定南中其他地方,一直打到南边的滇池(今云南晋宁东)。每平定一处,诸葛亮都保留原有少数民族的部落组织,留用原有的酋长,对一些有影响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还授予高官。诸葛亮的军队纪律严明,禁止烧杀抢掠,注意搞好同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样,诸葛亮妥善地解决了蜀汉政权和南中地区的关系。诸葛亮班师后,并没留驻大批军队,而是继续采取拉拢安抚的政策。为了改变南中地区的落后面貌,诸葛亮派人在这里推广汉族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倡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后来南中发展成为蜀汉政权比较稳定的后方和财政收入来源地。那里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被大量地运送出来,补充了蜀汉政权的财政和军事之需。蜀汉政权从南中征得的大批士兵,发展成为一支作战勇敢的“飞军”。诸葛亮在世时,南中地区一直比较安定,这与诸葛亮善于调整民族关系是分不开的。
  南中平定后,蜀汉后顾之忧解除。诸葛亮于是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
  北伐中原,出师未捷北伐曹魏,统一中国,是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既定目标。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北伐的条件已不具备,但诸葛亮并没放弃北伐的计划。这时北伐,虽然不可能统一曹魏,却能够起到以攻为守的作用。
  建兴四年(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其子曹叡即位。消息传来,诸葛亮认为这是进攻曹魏的一个好时机,于是在227 年春领兵二十万进驻汉中,伺机北伐。随行的有老将赵云、魏延、吴懿等,还有年轻的参军马谡。临行前,诸葛亮虽然对政府人员作了细致的调整安排,但他对成都的政治还是不放心,尤其是对庸碌无能的后主刘禅不放心,因此给刘禅上了一个奏章,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出师表》除了陈述北伐目的,表明统一中原的壮志外,主要是劝说刘禅认清蜀汉在三国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希望他能励精图治,从执法、用人、纳谏等方面交待刘禅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实际上,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诸葛亮自己的政治和思想主张。诸葛亮希望这些思想和主张,能够在他北伐时得到贯彻执行。
  228 年春,诸葛亮用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战术正式北伐。由赵云、邓芝为疑军,进驻箕谷(今陕西褒城北),扬言要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打郿城(今陕西眉县北);诸葛亮率领主力,向西北的祁山(今甘肃礼县东)方向进攻。曹魏的天水(今甘肃甘谷)、南安(今甘肃陇西)、安定(今甘肃镇原)三郡很快归附蜀军,天水将领姜维也向诸葛亮投降。诸葛亮的进攻,使魂国朝野震动。魏明帝曹叡亲自坐镇长安,一面派大将军曹真驰援郿县,防御赵云;一面派名将张郃领兵五万西拒诸葛亮。
  诸葛亮得知张郃率大军西来,立即派马谡扼守咽喉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马谡自幼熟读兵法,能说会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刘备临终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历来重视马谡的兵法,对刘备的评论不以为然,还是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所以这次出征,诸葛亮派马谡作了北伐的先锋。马谡到街亭后,自恃兵法稔熟,既不遵守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劝阻,弃城不守,舍水上山。张郃见势,切断水源进行围攻。蜀军因为缺水,饥渴难熬,不攻自乱,张郃乘机带兵出击,结果蜀军大败,马谡狼狈逃出。街亭失守,蜀军丢掉进攻的据点和有利形势。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出师不利。诸葛亮见整个战略部署被打乱,不宜再战,只好放弃到手的陇西三郡,退回汉中。第一次出兵祁山,就这样失败了。诸葛亮回到汉中,忍痛挥泪,处死了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诸葛亮认为自己错用马谡也有责任,于是自贬三等。但诸葛亮并不甘心这次北伐的失败,而是抓紧励兵讲武,准备新的北伐。
  228 年冬,曹休被孙吴大将陆逊打败,魏军主力东下增援,诸葛亮乘机再次北伐。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包围陈仓(宝鸡东)。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曹魏守将郝昭率领一千多名守军拼死拒守,蜀军在二十多天里多次进攻,也没攻下。眼看魏军援兵来临,自身粮食告尽,诸葛亮只好再次无功而还。
  229 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攻取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二郡,诸葛亮留下将兵据守,自己回到汉中。
  231 年春,诸葛亮经过两年准备,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这一次,诸葛亮为解决粮食运输问题,使用了叫做“木牛”的独轮小车,准备与魏军进行长期作战。魏明帝将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从荆州调来,迎击蜀军。司马懿了解蜀军远道而来,粮食有限,于是有意避开蜀军主力,凭险坚守。诸葛亮急于决战,百般刺激司马懿主力出动,司马懿始终拒不出战。双方相持一个多月,蜀军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战斗的胜利,却一直未能与魏军主力决战。这时,蜀军的粮食运输又出了问题。诸葛亮不得不再次退兵。
  234 年春,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这次北代,诸葛亮准备了三年时间。他不仅设计了称为“流马”的运输工具,而且与孙权约定了同时举兵伐魏。诸葛亮这次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安营扎寨,再次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长期作战,诸葛亮一到渭水前线,就分兵屯田。司马懿仍然采取坚壁拒守的对策,不与蜀军交战。两军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想尽办法挑动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一次,诸葛亮让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想用羞辱的办法激怒他出战,也没有奏效。这时,出兵与诸葛亮呼应的孙权出师不利,退回江南。诸葛亮不由得忧虑起来,担心曹魏援军到来。到这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诸葛亮自觉不妙,密奏后主说:我如有不幸,后事可托付蒋琬。刘禅立即派李福探望病情,并询问了许多军国大事。几天后,李福去而又返,诸葛亮病情已经恶化。诸葛亮对李福说: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我之后蒋琬可接替我。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替,诸葛亮说费祎可替。李福再问后面的接替者,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李福走后几天,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54 岁。
  诸葛亮死后,军中大将姜维和杨仪依诸葛亮生前部署,秘不发丧,整军从容撤退。司马懿闻迅来追,杨仪作出反击态势,司马懿怕中诸葛亮计,不敢再追。蜀军从容进入斜谷后,才下令发丧。诸葛亮北伐曹魏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的北伐,是蜀汉封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为维护鼎立局面、扩大统治势力而进行的兼并战争。严格说来,蜀、魏双方都不存在诸葛亮所说的“有道”与“无道”的区别,但从当时蜀汉偏居益州一隅的情势看,诸葛亮的北伐却又是必要的。诸葛亮以益州与土地四倍于己、人口五倍于己的曹魏抗衡,又遇到司马懿这样的名将,其北伐无功,也属情理之中。但我们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诸葛亮的北伐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就抹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他为蜀汉统一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
  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到成都,官民哀恸,奔走哭泣。蜀汉北伐大军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为纪念诸葛亮生前的品德和功绩,封赐诸葛亮谥号为忠武侯。依照诸葛亮遗嘱,蜀国将他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南),以提醒后人不要忘了北伐曹魏,统一中国。
  诸葛亮生前曾给刘禅上过一个奏章,说自己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供给全家子弟的生活之需。自己常年在外任职,衣食依赖国家,不曾有任何积蓄和产业。他死后,经过清点,果如其言。足见诸葛亮身居相位,却能严格要求自己。
  诸葛亮早年无子,其兄诸葛瑾将儿子诸葛乔过继给他。诸葛乔后来虽然做了驸马都尉,诸葛亮对他依然管教很严,外出打仗时,常让他承担艰苦的运输任务,可惜诸葛乔25 岁时就死了。诸葛亮晚年又得一子诸葛瞻。诸葛亮死时,诸葛瞻才8 岁。后来,魏灭蜀时,诸葛瞻驻守涪城(今四川绵阳),经过苦战,以身殉职。他的儿子诸葛尚,当时年仅10 岁,听说父亲阵亡,也冲入敌阵战死。所以后人称赞诸葛亮祖孙三代是“三世忠贞”。
  诸葛亮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加入刘备集团之前,为青少年成长时期,共27 年;第二个时期是帮助刘备创立和巩固政权的时期,从公元207 年到222 年,共16 年;第三个时期是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北伐曹魏的时期,从223 年到234 年,共12 年。
  诸葛亮后半生28 年的历史活动,充分表现了他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卓越见识和才能。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说:诸葛亮作为丞相,能够安抚百姓,建立法规,整顿官职,遵循权制,开诚布公;对尽忠而有益于国家的人,即使有仇隙,也必赏无疑,对犯法和玩忽职守的人,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定惩罚;对真正服罪吐真情的人,罪虽重也可以释放,对狡辩抵赖掩过饰非的人,罪过虽轻也一定严惩;为善不论多么轻微,都加以奖赏,作恶不论多么细小,都加以贬责;处理政事精练,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对人的观察循名责实,对虚伪的人不予录用;因为他用心公平,赏罚分明,所以举国之人对他既畏惧而又尊敬,刑法虽然严峻却没人抱怨。诸葛亮可称得上是懂得治国之道的优秀人才,与管仲、萧何等差不多。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论,虽然不免美化夸大之嫌,但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葛亮的个人品德才能和他治蜀的功绩,值得我们参考。
  第三章孙权、周瑜、鲁肃、陆逊第一节孙权①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是东吴政权的开国皇帝。
  孙坚、孙策的起兵孙权的父亲孙坚,少为县吏。史书称他“世仕吴”,又说他“孤微发迹”②,孙家大概是浙东地区一个门第不算高的豪族。熹平三年(174),孙坚以吴郡司马的身份募召精勇千余人,协助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的州郡兵,共同镇压了会稽的许生起义。黄巾大起义爆发后,中郎将朱儁表坚为佐军司马。时孙坚为下邳丞,他以跟随他的乡里少年,又募商旅及淮、泗精兵,总共一千多人,组织成他的基本队伍,跟随朱儁向黄巾军挥舞屠刀。中平四年(187),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任孙坚为长沙太守: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农民军都被他压平。关东州郡起来讨董卓时,孙坚也起兵响应,并进军中原,成为袁术的部下。在州郡兵中,孙坚的军队是一支少有的劲旅。他曾在阳人(今河南临汝西)大破董卓的队伍,董卓迁都长安后,他又进军收复了东汉的京都洛阳。初平二年(191),袁术派孙坚往攻刘表,在围攻襄阳的战斗中,孙坚被黄祖的部下射死。
  孙坚的长子、孙权的哥哥孙策,在孙坚进军中原时,与家人徙居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