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打败西夏统军仁多■丁,擒获士兵100 人。鉴于前线宋军接连失利,
于十一月间班师回原驻地。
2。夏胜宋败的原因
公元1082 年(夏大安八年,宋元丰五年)正月,宋神宗下令追究这
次战争失败的责任。高遵裕责授郢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种谔、王中
正、刘昌祚并降官。五路伐夏,以宋方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
点:
第一,神宗命将非人,使这次战争缺乏卓越的富有军事才能的统帅
来正确指导这次战争。当神宗打算用宦官李宪、王中正为统帅时,宋臣
孙固反对道:
“伐国大事,而使宦者为之,士大夫孰肯为用。??今举兵五
路并进,而无大帅,就使成功,兵必为乱。”③
同知枢密院吕公著也反对任用宦者为帅,但神宗未能采纳这种意见。直
至五路伐夏失败之后,神宗才认识到自己命将非人的错误,他对孙固说:
“若用卿言,必不至于此”。④/TITLE》
在答文彦博的手诏说:
“朕涉道日浅,昧于知人,不能图任将帅,以天赐可乘之机,
上为祖宗殄灭一世仇,深为厚颜。??”⑤
此时的神宗虽然已经幡然悔悟,但大错已经铸成,只有望洋兴叹了。
第二,战略部署有失允当。这次战争,神宗采用五路并进,分进合
击的战略方针。但该方针一出笼,就有人提出异议,并指出了它的危险
性。如宋臣赵咸指出:
“诸路之帅,皆欲直趋兴州,覆其巢穴,臣等以为进兵深入,
西贼引避,迁其居民,空其室庐,实有深计。盖使我军进无所得,
退无所恃,食乏兵疲,然复邀我归路,自当坐致困弊。”①
战争的实践证明了赵咸议论的正确性。当宋军进入夏境,五路并进
之时,由于宋军行动迟缓,各路互不统属,显得力量散慢,给西夏以可
① 《宋会要辑稿》第179 册,《兵部》一四之一八。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 《长编》卷313,元丰四年六月甲申。
④ 《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
① 《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乙丑。
乘之机。西夏统治者最初针对宋军五路并进的态势,采用分路全面防御
之策。史载:
“梁氏闻汉兵四出,分遣诸监司兵,委大帅梁永能总领拒之。
永能折作三溜,一以当路,一以旁伏,一以俟汉兵营垒未定,伺隙
突击,又于通道堑绝山谷设为阻险,守备甚谨”。②
处处设防的结果,由于兵单力弱,招致了诸如米脂砦、高川石峡、磨哆
隘、龛谷等一连串阻击战的失败,但西夏统治者并未气馁,他们及时接
受教训,召开军事会议,重新讨论作战方针。史载:
“梁氏问计于廷,诸将少者尽请战,一老将独曰:‘不须拒之,
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
无食,可不战而困也’。粱后从之。”①
由于及时采取了坚壁清野,诱敌深入,断敌粮道,集中优势兵力同敌作
战的正确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转失败为成功。
第三,宋军缺乏统一指挥,领兵将领未能协同作战,也是失败的重
要原因。
按照宋神宗的要求,宋军将领应当服从李宪的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应当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但进军的实际情况却是各自为战。五路人马
除刘昌祚与高遵裕两军先后攻抵灵州城下外,其余各路均不能按期出兵
和到达目的地。如种谔所率之军,按照原定计划,本应从鄜延西进,会
师灵武,但“谔迂枉不进”②,竟率师至银州、石州和夏州,迁延时日,
无功而还。同时,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如泾原路副总管刘昌祚,受外戚
高遵裕节制,昌祚攻占鸣沙川,逼近灵州城下,城门未及关闭,先锋几
乎夺门而入,但高遵裕嫉妒刘昌祚独立大功,“驰遣使止之??命按甲
勿攻。”③由于忌贤妒能,坐失战机,遵裕围灵州城十八日,不但未能攻
下,反被夏人挖开七级渠水所灌,军溃南遁,狼狈不堪。
3。战争的性质及其对宋夏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性质,对宋来说是一场掠夺性的不义战争,而西夏则是
防御性的正义战争。其所以如此,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首先,
从宋夏军民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看,其性质很清楚。由于赵宋统治者发动
这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夺取“陷没百年”①的银、夏、绥、宥诸州,
一举荡平西夏,在进行战争的过程中,执行了一条错误的民族歧视和民
族屠杀的“杀人夺地”②的政策。因此,西夏人必然要奋起反抗宋朝的入
侵。至于北宋军民对这场不义战争,也采取不支持和不合作的态度。如
负责这场战争转运粮草的李稷,驱迫民伕运粮,“民苦折运,多散走,
不能禁”③。即以逃亡拒运的方式表示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抗议。同时,那
些亲身参加这场战争并从灵州前线溃退下来的士兵,不仅怒不可遏地活
② 《西夏书事》卷25。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335,《种谔传》。
③ 《宋史》卷349,《刘昌祚传》。
① 《长编》卷328,元丰五年七月。
② 《长编》卷405,元祐二年八月丙子。
③ 《长编》卷319,元丰四年十一月甲申。
埋了平时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军官,“士卒乃敢攘夺公私之物,至剥
夺军官衣服,生埋掩之。”而且“自去巾栉辫发诈为蕃兵,追夺财物,
军器什物,弃毁满野。④即用实际行动表示强烈反对这场不义的战争。
其次,一些看问题比较客观的赵宋臣僚并不否认这场战争的非正义
性。如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认为:“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寨,
皆是彼田”⑤。苏辙也认为神宗熙宁以来的对夏战争(包括这次战争),
“曲在朝廷”⑥,等等。这场战争甚至连亲身参加战争洗礼的环庆帅高遵
裕的机要秘书、主掌机宜文字的张舜民也持不赞成的态度。他作灵武诗
云:
(一)“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将何攀折赠行人。”
(二)“青铜峡西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莫上望乡台。”
由于张舜民用诗的语言抨击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因此使他受到
了谪迁降职等处分。“坐谪监邕州盐米仓,又追赴鄜延诏狱,改监彬州
酒税”①。
这次战争给宋夏双方都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和影响。
对宋来说,损兵折将,劳民伤财,不但未能打垮夏国,反而使边患
更多。正如大臣富弼所说:
“灵州之役,中国竭公私之力以事诛讨,未能大创西人,而使
其得吾士马,取吾器械,收吾金帛粮食以贻北敌,借兵求援,其为
边患,岂非反增强悍乎”②?
一语道破了宋朝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对西夏来说,同样付出了很大代价。为了阻止宋军实现一举灭亡西
夏的战略目标,“悉其精锐,渡河保兴、灵”③。造成前线空虚,使宋军
顺利占领银、石、夏、宥诸州,并控制了横山北侧的废城和旧砦,从而
使横山境内200 里地区的老百姓不敢耕种。同时由于战争,宋朝罢岁赐,
绝和市,造成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虏中匹帛五十余千,其余老
弱转涉,牛羊堕坏,所失盖不可胜数④说明这场战争同样给西夏带来了很
大的危害。
第六节 宋夏永乐之战与秉常复位
一、永乐之战
灵武之战失败后,总统五路的败军之将李宪不甘心失败,向宋神宗
“上再举之策”。他鉴于灵武之战分兵的教训,建议这次会合各道军队,
④ 《长编》卷321,元丰四年十二月癸亥。
⑤ 《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53,《论西人请地乞不拒绝札子》。
⑥ 《栾城集》卷38,《论兰州等地状》。
① 《宋史》卷347,《张舜民传》。
② 《西夏书事》卷26。
③ 《东都事略》卷127,附录五《西夏传》。
④ 《宋文鉴》卷55,苏轼《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
然后攻其必救之地。具体做法应该集中主力于泾原一路,然后边进军边
筑堡障。“自西宁寨进置堡障,直抵鸣沙城(今宁夏中卫县境),以为
驻兵讨贼之地,如此,则灵州不攻自拔,河外贼巢必可扑灭”①。另外一
些大臣如种谔、沈括等则极力主张经营横山,巩固和扩大占领范围,并
最终夺取横山地区。种谔经营横山的建议是从银州筑城开始,其次迁移
宥州于乌延,然后再修筑夏州、盐州、会州和兰州。认为只有这样,才
能使“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
灵,可以直覆巢穴”②。沈括经营横山的建议,更为简单明确,那就是在
夏州西八十里筑古乌延城。神宗表示赞同,派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
舜举往相其事。由李稷负责兵饷粮运,又令沈括率兵同往经办。禧至鄜
延与沈括商议,改变主意,上疏请先城永乐。永乐接宥州,附横山,距
故银州城25 里,北倚山,南临无定河,三面皆绝崖而无水泉,种谔对此
提出异议,认为筑永乐城非计,但徐禧不听。公元1082 年(夏大安八年,
宋元丰五年)八月,徐禧发蕃汉军民用了14 天的时间筑完永乐城,赐名
“银川寨”。同时命曲珍率领800 士兵戍守。徐禧、沈括、李舜举等皆
还米脂。因为永乐地处险要,西夏发兵以死争之。“夏兵二十万屯泾原
北,闻城永乐即来争”③。徐禧闻报,留沈括守米脂,自己同李舜举、李
稷赴援,及到永乐,夏兵倾国而来,禧以兵万人,列阵于永乐城下,部
将高永能,请乘夏兵尚未列好阵势之时出击,徐禧不听。夏人以铁骑(即
著名的“铁鹞子”骑兵)渡无定河,有人建议乘其“半济击之”①,禧又
不听。夏军渡无定河,大败宋将曲珍,将永乐城重重包围。夏兵切断水
源,士兵绞马粪汁为饮料,渴死大半。沈括、李宪闻讯赶来救援,因受
夏兵的阻击,无法到达。时天下大雨,夏人环城猛攻,永乐城被攻陷。
这次战争,宋方损失惨重。“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
夫二十余万”,连统兵主帅徐禧也不能幸免。“(徐)禧、(李)舜举、
运使李稷皆死于乱兵”②。
这次战争之所以惨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徐禧的妄谋轻敌和坐
失战机而造成。
二、秉常复位
秉常囚禁以来,梁太后为了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转移国内人民
视线,连年发动对宋战争,结果“岁赐”与“和市”两绝,物价飞涨,
老百姓因负担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不能进行正常生产(横山边民更是
不敢耕种),生活饥寒交迫,对梁氏集团的倒行逆施极为不满。在这种
情况下,梁太后与弟梁乙埋商议,决定让秉常于1083 年(夏大安九年)
闰六月,正式复位。
但秉常复位后并未掌握实际权力。实权仍掌握在梁太后和梁乞逋③手
① 《宋会要辑稿》第186 册,《兵部》二八之二六。
② 《长编》卷328,元丰五年七月。
③ 《宋史》卷334,《徐禧传》。
①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③ 梁乞逋,绝大多数史籍作梁乙逋。惟沈括《梦溪笔谈》作梁乞逋。据西夏陵区正献王墓出土的西夏文残
中。梁太后一面遣使与宋通好,称臣纳贡。宋朝也因此恢复西夏岁赐;
另方面,为了继续掌握军权,稳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梁乙埋仍然不断
对宋用兵,骚扰和掠夺宋朝边境地区的百姓。
公元1085 年(夏大安十年)二月,梁乙埋死,其子梁乞逋自立为国
相,继续与梁太后结成死党,把持着西夏最高军政大权。这样,梁氏集
团与保皇势力之间的斗争更加尖锐激烈了。
公元1086 年(夏天安礼定元年)七月,秉常卒,年26 岁,庙号惠
宗,墓号献陵。
碑■,应该译作梁乞逋。“后之舅梁乞逋等罪行累累,罄竹难书”。转引自李范文《西夏研究论集》。
第五章 西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 母党梁氏擅权和对宋战争的继续
一、梁氏擅权
秉常因梁太后与乞逋内外用事,忧愤而卒。其长子乾顺继立,年方3
岁,尊母梁氏为昭简文穆皇太后。夏国军政大权分别掌握在后族梁氏(梁
太后及其弟梁乙埋之子梁乞逋)皇族嵬名阿吴和皇族仁多保忠等三大家
族手中。由梁太后、梁乞逋总揽全国大权,嵬名阿吴和仁多保忠分掌兵
权。三大家族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但左右政局的仍为梁氏家族。在梁
氏家族中,尤其是梁乞逋专横跋扈,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他以乾顺母
舅的身份,仗着“一门二后”的国戚关系,“独专国政,日与中国(宋
朝)抗衡,缘边悉被荼毒”。他残酷迫害秉常的亲信大臣,甚至“潜谋
篡夺,刑赏自专”①。他的这些倒行逆施行为,引起了本族一些酋豪的不
满,与他同床异梦,离心离德。“梁氏擅权,族党酋渠多反侧顾望”②。
二、对宋沿边诸州的攻掠
梁乞逋鉴于统治集团内皇族与外戚之间的矛盾斗争日益激化,为了
转移矛盾,对宋沿边诸州发动了一系列的掠夺性的战争。
公元1087 年(夏天仪治平二年,宋元祐二年)七月,梁乞逋矫乾顺
之命,派卓罗监军司都统仁多保忠率兵攻泾原,遇宋泾原总管刘昌祚领
军阻击,不战而还。八月,梁乞逋命十二监军司军队会合于天都山,同
时相约吐蕃族首领阿里骨配合攻宋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
临夏西南)。阿里骨率兵15 万,围攻河州,失败。梁乞逋派军数万增援。
与宋军激战,败还。九月,又派仁多保忠率兵10 万,围攻泾原,泾原总
管刘昌祚卧病不起,知军张之谏不敢出战,仁多保忠命士兵焚庐舍,毁
冢墓。庆州知州范纯粹遣副总管率兵至曲律山,纵兵击破党项族帐,斩
首千余级,俘虏老弱妇女数百人,仁多保忠闻讯后,急忙解围而去。
公元1086 年(夏天仪治平三年,宋元祐三年)正月,梁乞逋率兵侵
府州,被守将钳宗翌击败。三月,又率兵袭击德静砦,被守将张诚击退。
四月,派兵攻塞门砦(今陕西安塞县北),因闻宋兵攻石堡砦(今陕西
志丹县北),破洪川砦(今陕西靖边县西南)而被迫撤兵。七月,梁乞
逋入侵兰州,攻龛谷寨,杀宋军数百人。
公元1089 年(夏天仪治平四年,宋元祐四年)二月,梁乞逋因国内
饥荒,民不聊生,无法点集军队,于是派遣嵬名善哩贡马请和。十一月,
宋夏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议定夏归还永乐之役的宋朝俘虏,宋将葭
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塞给夏国。
公元1090 年(夏天祐民安元年,宋元祐五年)六月,梁乞逋攻占质
孤、胜如二堡,并将二堡毁废。八月,夏派使者请求宋朝归还横山、兰
州以南的砦堡,宋哲宗答应了夏国的请求。
公元1091 年(夏天祐民安二年,宋元祐六年)四月,梁乞逋发兵10
① 《西夏书事》卷29。
② 《宋史》卷328,《安焘传》。
万,攻熙河通远军,围定西城,毁沿边所筑护耕七堡,杀掠居民以千计。
八月,梁乞逋攻打宋土门堡(今陕西安塞县北),杀鄜延都监李仪。接
着,又派兵攻打泾原、怀远砦(今宁夏固原县南),围城5 日而去。九
月,梁乞逋发兵15 万,扬言要攻环庆、鄜延等路,实际上攻打河东路的
麟州、府州一带,杀掠蕃汉居民,驱掳牲畜,焚烧庐舍。诸砦守将皆不
敢与战,惟横阳堡守将孙贵,多次以奇兵袭击获胜,迫使夏军撤退。
在梁乞逋入侵宋朝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