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夏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元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巢大起义。880 年(广明元年),黄巢起义军
攻入长安,建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建立了农民政权。唐僖宗逃到四
川,号召各道节度使出兵合围长安。881 年(中和元年),宥州刺史拓跋
思恭,响应僖宗号召,亲自率领夏州党项和其它少数民族军队数万人与
鄜、延节度使李孝昌相约会师鄜州(今陕西富县),共同镇压起义。同
年四月,夏绥银节度诸葛爽投降黄巢,僖宗命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权知
夏绥银留后。
拓跋思恭与陕西凤翔郑畋等四节度联军进攻长安(今陕西西安),
死伤甚众。七月,思恭屯东渭桥(今陕西西安市东),黄巢派朱温、尚
让迎击。八月,思恭遣弟思忠与战,死于阵中。思恭率军退至富平(今
陕西富平县东北)。十一月,黄巢部将孟楷乘唐各节镇观望不前之机,
率军袭击富平。思恭战败,退回夏州。十二月,思恭缮甲训兵,重整旗
鼓,请求出兵再战,僖宗传令嘉奖,赐其军号曰定难,并催促他及早率
军入见。
公元882 年(中和二年)正月,僖宗命宰相王铎兼中书令,充诸道
行营都统,以思恭为京城南面收复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月,思恭再次出兵,受王铎节制。八月,思恭率领8000 精兵,不断对
① 参阅汤开建:《关于西夏拓跋氏族源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史研究》,1986 年第4 期。
② 《宋史》卷285,《夏国传上》。
起义军发起进攻,受到僖宗的进一步重用,晋升为京城四面收复都统,
权知京兆尹事。
公元883 年(中和三年)四月,拓跋思恭随同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
兵攻进长安,黄巢退出长安。七月,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镇压黄巢起义有
功,任命他为夏州节度使,加太子太傅,晋爵夏国公,并且再一次赐姓
李①。从此,夏州拓跋氏自称李氏,夏州地区也因此而获得了定难军称号,
统辖银、夏、绥、宥四州,这个领地的范围,大体上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伊克昭盟南部毛乌素沙漠南沿、长城线以北之地,无定河穿流其境。至
此,雄据一方的夏州地方政权也就正式建立了。
二、五代时期夏州地方政权的发展
唐僖宗虽然借助方镇的力量,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唐末农民起义,但
方镇割据的局面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激烈。
公元885 年(光启元年),中尉田令孜为了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争夺盐
铁之利,派邠宁节度使朱玫率领鄜州之兵同夏州拓跋思恭的军队会合,
共同讨伐王重荣,双方大战于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和鄜州,夏兵战
败。
公元886 年(光启二年),朱玫与王重荣、李克用等联兵犯长安,
田令孜奉僖宗逃至凤翔(今陕西凤翔),四月,朱玫进逼凤翔,十月,
百官奉襄王李熳即皇帝位,改元建贞。僖宗命山南诸镇及夏州兵讨伐,
拓跋思恭率军至绥州(今陕西绥德县),闻李煴失败,回师夏州。
公元888 年(文德元年),拓跋思恭利用方镇混战之机,出兵攻占
鄜、延,以弟思孝知留后,表请僖宗封其弟为鄜、坊、丹、瞿等州观察
使,并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公元895 年(乾宁二年),拓跋思恭卒,其子仁祐早死,孙彝昌年
幼,由其弟思谏为定难军节度使,此为拓跋氏世袭节度之始。同年三月,
保大节度使李思孝请致仕,荐弟思敬自代。唐昭宗以思孝为太师,致仕,
思敬为保大留后,旋授节度使,后徙武定军。
公元906 年(天祐二年)九月,静难节度使杨崇本率兵攻打夏州。
拓跋思谏请朱全忠发兵援救。全忠派遣匡国节度使刘知俊救援,大败杨
崇本入侵之军。
公元907 年,唐末农民起义军叛徒朱温杀唐末帝李柷(zhù祝),自
立为帝,国号梁,建都汴(今开封市),史称后梁。同年五月,朱温鉴
于拓跋思谏表示愿意臣服,加封他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公元908 年(后
梁开平二年)十一月,思谏卒,由思恭孙彝昌继位。909 年(开平三年)
二月,彝昌为其部将高宗益所杀,三月,夏州诸将杀高宗益,推举彝昌
族父蕃部指挥使李仁福为留后,朱温授李仁福为检校司空、定难军节度
使。
公元910 年(开平四年),盘踞河东的晋王李存勖,因不满意李氏
投靠其敌人梁太祖朱温,与岐王李茂贞率兵合围夏州,朱温派兵援救,
夏州围解。十二月,朱温为了笼络李仁福,给他加官晋爵,先授检校太
保同平章事,后又进封为陇西郡王。公元922 年(龙德二年),晋王李
①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4。
存勖攻梁,仁福献战马500 匹以示助梁。923 年(龙德三年)晋王李存勖
灭后梁,称帝,国号唐,建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史称后唐。
后唐政府建立后,李仁福因曾助梁同李存勖作战,怀着忐忑不安的
心情,派人到洛阳表示愿归顺后唐,后唐为了拉拢雄据夏州的李氏以为
己用,册封李仁福为朔方王①。
公元933 年(后唐长兴四年)二月,仁福死,子彝超继为定难军节
度使。
在仁福为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后唐统治者表面上对他表示重视和信
任,实际上很不放心,既害怕他潜通契丹,又担心他吞并河朔和南侵关
中。因此,一直等待时机将他消灭,现在仁福去逝,时机已到。唐明宗
为了消灭这一隐患,决定采用“调虎离山”之计,发布了将彝超和彰武
(治所在延州)节度使安从进对调的命令。即将彝超自夏州调到延州为
延州留后,安从进自延州调至夏州为夏州留后。并以武力为后盾,派邠
州节度使药彦稠率军5 万,前往接受夏州。彝超决心保卫夏州。他一面
上书明宗,讲明不愿迁镇的理由,一面调集党项羌和所谓“诸胡”(西
北各少数民族)骑兵万人守城抵御。夏州城为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都
城,城墙以“蒸土筑之”①,坚如铁石。彝超命“四面党项部落万余骑,
薄其粮道”,使后唐军队“死者甚众”②。在唐兵厌战,粮运受阻,人民
要求停止战争的情况下,明宗下令撤军,并授予彝超检校司徒、定难军
节度使。彝超也因此继续称臣纳贡。
夏州统治者粉碎了后唐政府的吞并阴谋,这在拓跋部发展的历史上
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次斗争的胜利表明,拓跋部与中原王朝的军事力量对比发
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中原王朝动辄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强迫少数民族地
方政权就范的局面已被打破,经过这次较量,使夏州地方政权看到了自
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独立发展和进一步建立国家的
可能性。
第二,使拓跋部首领对中原王朝的态度发生变化。过去对中原王朝
俯首称臣、唯命是从,自此之后,开始“傲视中原,阴结叛臣”①,积极
参加对中原王朝对抗的活动。从表象上看,与各中原王朝虽然仍旧称臣
纳贡,但这只是一种表面文章。
第三,对于提高夏州李氏政权在党项羌和西北少数民族中的威望起
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935 年(后唐清泰二年)二月,李彝超卒,其弟李彝殷(后避
宋太祖父弘殷名讳,改殷为兴)继掌夏州政权。
公元936 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沙陀部人石敬瑭,勾结契丹,
率军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
晋。石敬瑭为了笼络夏州统治者,授李彝殷为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出帝
时又加彝殷为检校太师。
① 《新五代史》卷40,《李仁福传》。
① 《册府元龟》卷438,《将帅部·无功条》。
② 《旧五代史》卷132,《李彝超传》。
① 《册府元龟》卷166,《帝王部·招怀四》。
公元943 年(后晋天福八年),七月,绥州刺吏李彝敏与夏州衙内
指挥拓跋崇斌密谋攻袭夏州,机密泄露,彝殷首先捕获拓跋崇斌,斩首
示众,接着出兵进攻彝敏,彝敏逃至延州,出帝命捉送夏州,令彝殷斩
之,同时任命李仁裕权知绥州州事,绥州之乱得以逐渐平息。
944 年(后晋开运元年)正月,晋出帝对其主子契丹称孙不称臣,对
此契丹极为不满,大兴问罪之师。李彝殷率领蕃汉兵4 万余人,自麟州
渡过黄河进攻契丹西境,为后晋牵制契丹效犬马之劳。
公元946 年(开运三年),后晋为契丹所灭。第二年石敬瑭部将太
原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公元948
年(后汉乾祐元年),隐帝为了笼络夏州统治者,授李彝殷为侍中。同
年三月,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与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一同叛汉,派兵
扼守潼关(今陕西潼关),称秦王。派人持蜡书重币至夏州,希望彝殷
出兵相助,彝殷应其所请,出兵相助。隐帝派枢密使郭威率领大军,包
围叛军,彝殷见大势已去,为了保存实力,下令撤军,返回夏州。
公元949 年(乾祐二年),后汉隐帝为了使夏州李氏为其所用,以
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地划归李彝殷,并任命他为中书令。
公元951 年(后周广顺元年),后汉邺都留守郭威与侍卫步军都指
挥使王殷,举兵攻入开封,杀死隐帝。郭威即帝位,国号周,建都汴,
史称后周。同年,郭威加封彝殷为陇西郡王,954 年(显德元年)又封他
为西平王,但彝殷对此不予理睬,反而遣使奉表归服北汉。955 年(显德
二年),周世宗置永安军于府州(今陕西府谷县),以该州防御使折德
扆(yi 音椅)为节度使,彝殷不满德扆与己并为藩镇,以兵塞路,不许
通行。周世宗遣使责问,彝殷恐惧,被迫撤兵,公元957 年(显德四年)
彝殷见后周势力日益强盛,于是又弃北汉而附后周。
自拓跋思恭被唐僖宗任命为夏州节度使,晋封夏国公,建立了名符
其实的夏州地方政权以来,经过唐末五代,传至彝殷,历经六代,总计
74 年(881—954 年)。在这期间夏州统治者一方面通过不断寻找新的靠
山,同中央政府搞好关系,帮助中央政府“平叛”,以及利用方镇混战
之机,看风使舵,帮助一方消灭另一方,从中渔利,从而不仅使自己站
稳了脚跟,而且不断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的加强,
此外,地盘也有所拓展,如增加了静州,等等);另一方面,夏州统治
者在自己管辖的范围之内,发展生产,征收赋税,任命官吏,俨然独立
王国。这种情况正如后唐明宗所指出:“夏、银、绥、宥等州,最居边
远,久属离乱,多染夷狄之风,少识朝廷之命。”①《宋史》作者在评论
夏州统治者割据称雄时也指出:
“虽未称国而王其土久矣!”②/TITLE》
这种评价,当为平允和中肯之论。
第四节 夏州地方政权的中断
一、北宋初期的夏州地方政权
① 《册府元龟》卷166,《景王部怀招第四》。
② 《宋史》卷486,《夏国传下》。
公元960 年(建隆元年)元旦,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军事政
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国号宋,建都汴京(今开封市),史称北宋。同
年正月,李彝殷听说赵匡胤已即皇帝位,派遣银州防御使李光■奉表入
贺,同时为了讨好太祖,避匡胤父赵弘殷的讳,改殷为兴,太祖表示赞
赏。
同年三月,北汉刘钧结联代北(今山西代县北)诸部兵马攻掠黄河
以西地区,太祖命各节镇出兵,共同抵御,彝兴遣从弟彝玉率夏军抵达
麟州,北汉率兵退出,彝兴派人向宋告捷。
公元962 年(建隆三年)四月,李彝兴得知宋太祖因进行统一战争,
需要战马,遣使献良马300 匹,太祖为了嘉奖彝兴,命玉工制一玉带作
礼品,并亲自打听彝兴的腰围尺寸。他召见夏使问道:“汝帅腰围几何?
使言:‘彝兴腰腹甚大。’太祖曰:‘汝帅真福人也’”③!玉带制成,
遣使赠送,彝兴十分高兴。968 年四月,李彝兴献■牛一头于宋。
967 年(乾德五年)九月,李彝兴卒。太祖为了表示沉痛的哀悼,辍
朝3 日,赠太师,追封夏王。命其子行军司马李光■权知州事。十月,
又授光■检校太保,定难军节度使。
公元968 年(开宝元年)十月,夏州所属蕃部寇掠宋边境,宋通远
军使董遵诲派军平息,李光■派遣使者表示谢意。公元970 年(开宝三
年)九月,绥州刺史李光琇卒,羌族乘机作乱。李光琇之子李丕禄逮捕
带头叛乱者,斩首示众,杀一儆百,余党散去。李光■命丕禄暂代知州
事,并上奏朝廷,太祖命以李丕禄为绥州刺史。
公元972 年(开宝五年)三月,李光■得知赵匡胤采纳赵普“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①,解除方镇大将权力,用文臣代替武将的
建议,内心惶恐不安,于是派遣使者入贡方物,并要求让他入朝觐见太
祖,不许。
公元975 年(开宝八年)五月,北汉刘继元招诱夏州统治者一同攻
宋,遭拒绝,于是恼羞成怒,派军1 万余人渡过黄河,进攻银州,未能
攻下。光■奏知朝廷,八月,太祖调兵遣将分五道讨伐北汉。李光■出
兵配合作战,先后攻占天朝、定朝两关,破吴堡寨(今陕西吴堡县北),
斩首700 级,获牛羊铠甲数千,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公元976 年(太平兴国元年)十月,太祖赵匡胤死,太宗赵光义即
位,因避光义讳,改光■为克■,太宗鉴于克■击北汉有功,加检校太
尉。
公元978 年(太平兴国三年),五月,李克■卒,其子继筠袭定难
军节度使之职,太宗为了表示哀悼,辍朝2 日,赠侍中。
公元979 年(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太宗亲率大军征讨北汉,继筠
为了配合太宗,命银州刺史李克远、绥州刺史李克宪率领蕃汉军队渡过
黄河,进入太原境内,以壮宋军声威。公元980 年(太平兴国五年)十
月,李继筠卒,弟继捧继位。
自公元960 年至980 年期间,宋太祖一方面用武力消灭十国的割据
势力;另一方面在同西北少数民族的地方割据政权诸如夏州李氏、府州
③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
① 《长编》卷2,建隆二年七月。
折氏的相处中,充满着和平共处的友好气氛。如宋夏之间政治上互通贡
使,军事上互相支援,因此,这个阶段的宋夏关系是良好的。这种良好
关系的出现,原因固然颇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宋太祖对西北
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有着很大的关
系。
宋太祖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究竟推行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呢?简单
地说,就是“皆因其酋豪,许之世袭”①。具体地说,就是以其为众所推
的少数民族首领,统管其原来的州县,然后加官晋爵,让他们世代相沿
袭。史载:
“恤其家属,厚其爵禄,听其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凡军事悉听
其便宜处置??”②。
说明这些“豪酋”政治上所享有的优厚待遇与内地将帅差别很大。这种
内外有别的政策,大体上早在唐太宗之时就已推出,五代相袭,赵匡胤
加以沿用。这已被上述北宋初年的宋夏关系发展的史实所证明。
二、李继捧献地归宋与太宗取消夏州地方政权
如众所知,宋太祖赵匡胤自爬上皇帝宝座之日起,即采用各种手段
(包括使用武力)全力以赴地消灭方镇割据势力,但在消灭内地的方镇
割据势力比较顺利,而在处理边疆地区如同夏州李氏地方政权时,却感
到十分棘手。为什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