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

第22章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第22章

小说: 世界100位首富人物发迹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扩大他的股权,到50年代初,海滨联合石油公司的董事会里除一人之外,其他的董事都是在他的股份下产生的。那时,格蒂已经完全掌握了该公司。

  投 资 沙 特

  二战结束,美国经济迅速繁荣,汽油的需求量直线上升,本国的原油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美国的石油商们开始向国外,主要是向中东地区寻求发展。格蒂也想向外扩张。但当时中东地区已被英国石油公司、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海湾石油公司等7家大公司所控制,要想插上一脚谈何容易。

  谁也不会想到,格蒂最后看中了沙特和科威特之间一块不毛之地,这是一个属于两国共管的中立区,是一大片人迹罕至的沙漠。格蒂的石油地质学家驾着飞机从空中观察地形地貌,断定那下面埋藏着石油。经过谈判,格蒂获得了60年石油开采特许权,但他必须满足沙特提出的苛刻的条件,要冒极大的风险。美国不少石油人士公开指出,格蒂这样做注定是要破产的,他们认为那里根本不可能出油。

  格蒂却信心十足,他首先付给沙特国王950万美元现款,此外,即使没有石油,他每年也要付给沙特人100万美元。而最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答应每生产一桶石油付给沙特人高达55美分的开采税,这比其它石油公司付给科威特的每桶22美分多出一倍半——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在沙特开采石油成本低廉,而且石油价格必定会上涨。

  他坚信那块地从长远来看必定能赚大钱。为此,格蒂在4年里先后投下了4000万美元,但只产出少量劣质油。这种油很难提炼,几乎毫无商业价值。石油界人士的预言似乎已经被验证了,连格蒂本人也显露出焦躁不安的情绪。在经历了4年的挫折后,成功突然降临了。

  1953年2月10日,格蒂第一次在穹地顶部附近钻他的第六口探井。这大概就是乔治一开始就想要钻探的那个地方。终于在3482英尺深处钻到了伯格汉含油砂层。发现的含油砂层宽约250英尺,这表明科威特的伯格汉构造 (其含油砂层宽873英尺)在向南延伸时逐渐消失。

  西姆斯向国务院报告说:“除了未预见到的地质构造上的不整合面之外,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即便按照石油丰富的中东的标准来看,瓦伏拉的发现也是意义重大的。”《幸福》杂志称这一发现是“伟大的,历史性的”。

  中立区石油的发现对太平洋西方公司的股票产生了奇妙的影响。在1953年3月这一个月之内,它的股票由每股23.75元翻到47.75美元,使格蒂的财富因此成倍增加。格蒂当时觉得,这些股票在一次卖空或清算中每股至少可值85美元。这一次,据石油地质学家们保守估计:格蒂在沙特的油田储油量在13兆亿桶以上。

  1957年,格蒂的资产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一年,在《幸福》杂志列出的美国最富有人的名单中,格蒂名列榜首。

  他拥有财富外还有什么

  格蒂一生结过5次婚,有4个儿子,但他从来没有尽过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与每一个妻子的婚姻关系都是短暂的,甚至在与前一个妻子还没有办理离婚手续时,就与另一个女子结了婚。他从不关心他的儿子,有个孩子在出世后不久就患了重病,一直到死,格蒂从来没去看望过一次。儿子和父亲的死,还不如他那条心爱的狗死掉更伤心。因此,他的儿子长大后对他也毫无感情,虽然他们和他们的母亲也得到格蒂经济上的资助,但冷酷、自私、吝啬的父亲从不把他们当做他的石油帝国的成员看待,惟恐儿子们会夺去他的财产,削弱他的绝对控制权。

  为了摆脱妻子们和儿子们的纠缠.同时也为了照管中东的产业,格蒂从60岁以后就移居欧洲,过着一种几乎是流浪者一般的生活,他流浪,并不是因为贫穷,而是为了寻欢作乐。他经常带着两三个女人出去旅行,为她们花钱也很慷慨。他声称要给他的100个情人留下遗产,于是他就不断地修改他的遗嘱,多达25次。

  当他成为美国头号富翁的名声传出去以后,他的照片被大量地刊登在报纸和杂志上。这时,他就不能再隐姓埋名去“流浪”了,因为那样太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绑架,安全成了最重要的了。他一面否认自己有多少财产,一面考虑应该有一个比较安全而又不太引人注意的住所,于是他在伦敦附近用巨资买下了英国破落贵族的宫殿——萨顿宫。他把这座建于11世纪的宫殿每扇窗户都装上铁栏,养了十几条经过训练的、凶猛的阿尔萨斯狗。另有武装警卫人员日夜看守着这座私人堡垒。 

  尽管格蒂非常富有,却从来不肯将他的哪怕是一分钱捐献给社会。另一位石油大王小洛克菲勒却与他完全不一样,他慷慨地为社会福利事业和政治家们捐助,并多次劝格蒂也拿出钱来做点好事。格蒂总是不置可否,真正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然而,他最终还是不能拒绝死神的召唤,两手空空地走了。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规,规定居住在英国、有一定年限的外国富翁必须交纳遗产税。格蒂是在他旅居英国的第十六年年底去世的,因而,他侥幸地逃避了英国的遗产税。

  格蒂死后,给许多与他有关的女人留下了失望和愤怒,她们认为格蒂欺骗了她们每一个人。在他最后的遗嘱里并没有给她们原来答应的那么多,有的甚至少到带有侮辱性。 当格蒂的遗体借一架TWA喷气式飞机从希思罗机场起飞,运回他的故乡加利福尼亚时,他又给另一个男人留下经济上的失望:原来答应付给圣马克教堂那位牧师的钱没有兑现。格蒂的悼念仪式也成了免费的了。2002年6月28日中国日报网站消息说:过世的石油业巨头保罗·格蒂的儿子——亿万富翁保罗·格蒂日前出资750万美元,帮助修复英国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据美联社报道,英国方面称,这笔钱将用来修复圣保罗大教堂的西门和门前的台阶。格蒂称,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历史的中心,“必须让它重放光彩,我非常愿意提供帮助”。 

  格蒂生于美国,他于1986年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7年,他加入了英国国籍。




亚洲新榜样—李健熙
029亚洲新榜样—李健熙

  三星集团是韩国第一大企业集团,旗下有3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年营业额增长了34倍,利润增长了28倍。2002年,三星出口商品价值共计312亿美元,营业额为1190亿美元,在2002年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三星电子名列全球IT企业纯利润第二,同时高居世界IT业百强榜首。

  光 辉 历 程

  

  韩国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集电子、金融、保险、贸易、服务、化学、机械为一体。其旗下三星电子,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4年世界最受尊敬企业名单的电子行业排名榜上跃居第四。三星电子在电子行业的地位逐年攀升,由2000年的第十五位、2001年的第十四位、2002年的第五位,直至2004年度的第四位,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十分抢眼。这个奇迹已成为最让中国企业家心动的成长神话之一。如何从发展中的三流企业飞跃为世界一流公司,继日本制造业历经沉浮后,近在咫尺的三星成了目前中国商界最津津乐道的模仿对象。铁腕李健熙,作为三星神话的主角,由此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

  据韩国近期的《朝鲜日报》报道,调查显示,在韩国以持有股份为标准计算,家庭财产超过1千亿韩元的富豪有61人。其中,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一家的财产最多,以4万亿韩元的资产,继续保持首位。越是庞大的集团便越需要独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因此,公众对于三星掌门人李健熙的好奇,将不仅会停留于他庞大的家族财富上,其领导管理思维之核心显然更引人探究。1987年,45岁的李健熙接掌公司权杖。李从小接受严格的家族教育,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得经济学学位后,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MBA学位。就任会长前,他在三星工作了21年。

  李平时寡言,表情极少变化,但工作风格相当强硬。一旦开口,直抵问题核心。他主持的会议经常持续几个小时不间断,因此职员们养成了在会前去洗手间的习惯。1993年,李键熙发起了影响整个三星命运的“新经营”运动。他冲经理们持续吼叫了9个小时,痛击三星顽症,提出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核心”的思想。三星的腾飞便从这里开始。 如果抛开矛盾的外象深入内里,一切便会明了:李健熙的变革思想就是在发展初期即感知危机,并以打造产品质量为核心,为企业注入活力,从技术的成功获得经营的成功。

  “新经营”战略

  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是李秉哲,三星集团是韩国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家族财团之一。集团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无所不包,小到饼干、糕点,大至汽车、飞机,几乎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星集团的各公司还与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日本东芝、松下等公司联合,建立了多家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联合企业。1987年李秉哲去世后,由三子李健熙继承大权。

  李秉哲的创业使三星公司具备一个世界顶级企业的雏形。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李健熙接任成为集团新的CEO。李健熙早年留学国外,具有与其父严于律己迥然不同的个人风格。在1988年三星建立50年庆典上,他宣布集团的“二次创业”,将三星的发展方向定为21世纪世界级超一流企业。李健熙提出,要彻底改变集团“只追求商社数量而不追求质量”的坏习惯。正是现年64岁的李健熙,带出了整整一代韩国电子产品崇尚质量的观念。

  1993年,发生了几件令韩国企业界至今依然津津乐道的事情。当年年初,在美国的洛杉矶,李健熙带领三星的众多高级经理们,到当地的大百货商店考察。当时的三星产品虽然廉价,但在商店里总是被放在不起眼的角落,乏人问津。而索尼等世界名牌产品虽然价格比三星产品高出不少,可购买者趋之若鹜。当时,李健熙发给每位经理1000美元,让他们购买并使用当时最受欢迎的电子产品,并把它们逐个与三星的产品进行比较。

  国际市场把三星产品视为二流货,无疑给三星领导层以强烈的刺激。美国之行结束后,李健熙随即决定,在三星进行一个天翻地覆的彻底变革。

  面对这样一个改革大工程,哪里是突破口?李健熙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品质就是企业竞争力的准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三万个人搞生产,六千个人搞售后服务,这样的企业拿什么和人家竞争?有品质问题找原因,想办法解决,要让我们的产品达到一流水准。哪怕把生产线停下来,哪怕会影响我们的市场份额。”为此,他在“新经营”理念中,特别强调以质量管理和力求变革为核心,彻底改变当时盛行的“以数量为中心”的思想。李健熙会长先后同三星1800多名中高层人员一起召开会议,并于1993年6月7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提出了“新经营”宣言,以破釜沉舟的气势吹响了“新经营”的号角。

  事实证明,“新经营”使三星步入了品质取胜的良性发展轨道,创出了三星崭新的企业文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大宇、起亚等不少当年与三星齐名的大企业先后倒下,然而身强体健的三星却挺了过来,并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新经营”改革,功不可没。

  根植技术经营

  在最核心的层面,三星的成功是技术的成功,是工程师造就的企业。学习经营管理出身的李健熙始终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在初期,他甚至亲自到日本、美国的公司就一些技术细节求教于普通的工程师。但是,核心技术的匮乏使三星不可避免地披上“模仿者”的外衣,这样的名声使他们一度是低档产品合适的代表。正因为如此,对技术的渴求始终贯穿在三星成功经历中。2001年他们在美国专利商标部注册的专利数量达到1450项,位于京畿道水源的三星的研究中心容纳了4200名研究人员。三星每年销售额的7%用于研发,这充分显示了三星令人信服的实力。

  

  如今,三星电子不仅是韩国公认的销售额和净利润第一的企业,而且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持续升温,成为全球瞩目的对象。三星能有今天的辉煌,显然与工程师出身的董事长李健熙分不开。李健熙也曾说:“三星能有今天,我想是因为有技术作为后盾。虽然今天我们和世界一流企业之间都共同开发技术也共同行销,但是在早期别说是技术指导,就连花钱买技术都很不容易。再加上当时的韩国经营者总认为技术工作者只是工匠,并不怎么放在眼里,我只好站出来,就像对待客户一样,诚恳地向日本或美国的技术工作者一点一点地请教。幸好,我从小就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追根究底,所以一直很期待听到新的技术、好的技术。只要一有空,就会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向技术人员请教,再传授给我们的技术人员。”

  植根技术经营不仅是他一贯提倡的,也是他自任董事长以来坚持这样做的。他认为,作为经营者光重视技术是不够的,还要重视“根植技术经营”理念的实际操作。也就是说,技术人员不仅要精通技术,还要了解经营,这样才能根植技术经营的理念。正因为这样,三星公司在历经十多年之后,上至经营者下至现场员工才总算了解技术的重要,进而自动自发地努力研究开发,似乎也拥有了可以追赶一流水准的技术能力。




摩尔定律的发明人戈登·摩尔 
030摩尔定律:拯救将要歇业的电子产业

  ——记摩尔定律的发明人戈登·摩尔(Gordon Moore)

  一名安详和实在的富翁,又是一名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运用摩尔定律,非同一般的突破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的紧密联系,创造了世界IT业空前的发展和独特的商业环境,可描述为有控制的疯狂。石油和煤炭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芯片也已成为了左右经济的重要力量。摩尔在70年代反复宣讲的哲学:“和变化结盟”,我们必须拿出勇气和洞察力,充分享受急速变化带来的巨大商机。这位在1990年从美国布什总统手中接过“美国技术奖”的摩尔,也创造了谁拥有知识就会拥有财富的第一神话,知识分子不是“穷书生”。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显示,摩尔个人净资产55亿美元,排行第75位。1929年1月3日,戈登·摩尔出生在加州旧金山的Pescadero,距离旧金山以南50英里,是一个邻海的小镇。父亲17岁时因祖父早逝而退学养家,担任该县司法长官的帮办。母亲则中学毕业,家庭环境并没有给他的成长带来多少熏陶。十一二岁时,他忽然对化学产生兴趣,立志要当名化学家。当时邻居的孩子有一个独特的圣诞礼物:一个化学装置。里面是许多真正的化学试剂,可制造炸药等许多东西。摩尔经常去找邻居的孩子,私下里想玩玩那些试剂。这项爱好成全了他日后的远大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

  中学毕业后,摩尔如愿以偿考入计算机重镇——加州伯克利大学,学习他向往以久的化学专业。1950年,摩尔获学士学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