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14章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4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对当时社会的动乱情况进行了总结,认为国家之间的征战,君臣上下的篡乱,
家庭人伦的不合,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都是由相互之间“不相爱”而产生的。
而医治的药方,就是“兼以易(代替)别”,爱无差等。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要求“视人之国若视其
(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因为人与人之间本是平等
的关系,通行的应当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的原则。在如此的社会图景下,先秦时期激烈的征战、劫夺、欺诈等人类社会的
恶习都被消除了,“天下之人兼相爱”,到处是一派和睦美好的景象。

    但是,墨子讲仁却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
跟儒家提出“仁”作为对春秋战国纷乱社会的应答不同,墨家提出了“兼爱”的
思想作为他们的治世理想。与儒家以仁为核心,以“义”为准则大异其趣,墨家
从“兼爱”出发,却以“利”规范行为。不过,墨家所讲的“利”,不是个体的
私利,而是天下的公利。这种公利,其实质也就相当于儒家的“仁”。因此,积
极地为天下人谋福利,是墨家的立足根本。跟儒家走“上层路线”不同,墨家提
出“兼爱”的主张,而且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一目标。墨家
之徒行侠仗义,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的精神,对后世的侠文化有很深的影响,
这是众所周知的。除此之外,墨家从墨子到其学徒,都亲身参加生产劳动,为他
人利益而不爱惜自身,奔走四方解人急难。

    如果我们将墨子这种兼爱思想与西方文化作对照,就会发现西方的“博爱”
可以说是墨子“兼爱”思想的最好对译,而且,墨家的“兼爱”还脱去了西方
“博爱”的宗教色彩。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兼爱”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
仍有其积极意义,那就是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起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
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人的自私之心,但是,如何才能处理好利己与利人之间的关系
呢?也就是说,如何处理好人的社会属性与个体属性之间的矛盾呢?这时候就涉
及到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再说,关怀和爱护他人,在很大程度上会获得身心愉
悦的回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以“兼爱”作为做人的原则之一呢?

    /* 92 */第二部分止楚攻宋

    公元前5 世纪,位于长江中游一带的诸侯国———楚国是一个地广人众的大
国,在它北部的宋国是个地小人寡的诸侯小国。楚国国君请巧匠公输盘设计制造
了攻城用的新式工具———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翟当时得知这个信息以后,
便不畏风霜劳苦,步行十日十夜,从北方黄河流域的下游千里迢迢来到南方的楚
国,见到了楚王。

    墨翟善于辞令,乍然提出一种怪现象请楚王回答。他问:“现在有这样一个
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不坐,想去窃取邻人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服不穿,
想去窃取邻人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梁肉不吃,想去窃取邻人的糟糠恶食——
—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必然是盗窃成性的人。”接下去,
墨翟就很不客气,指出楚王去攻打宋国是以大凌小,以强欺弱,就像那个盗窃成
性的盗贼一样,去窃取邻国的破车、粗衣、恶食,属于不义的行为。

    楚王被墨翟的道义折服了,无言以对。但他仍不打消攻宋的念头,说公输盘
已经为他造了云梯,不可不用。这时墨子在楚王面前把自己身上的带子解下来围
作城墙,用筷子作为守城的武器,演习怎样攻城,怎样守城。他守城,让公输盘
来攻城。经过九次的攻和守,以公输盘的失败而告终。公输盘技穷,自知无法对
付墨翟,便想杀掉他。聪明的墨翟看到了杀机,便坦然地说:“杀了我没有关系,
我的三百学生已守卫在宋国的城墙上,我虽然死了,但我的一套守城方法还存在。”
楚王自知攻宋不可能取得胜利,无可奈何地说:“你讲得对呀,我就不攻宋吧!”

    这就是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

    墨翟出生晚于孔子。论出身,他不像孔子那样高贵,自己承认是“贱人”,
但他“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庶民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与农民、
手工业者以及其他下层劳动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下层人民的疾苦了解较多。墨
子说民有三患: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由于来自社会下层,他的思想
和学说体现着庶民的要求和愿望,可以说,他是庶民利益的代言人。

    继孔子之后,墨翟又是一位私人办学的大师,他的学生“充满天下”。墨子
原是宋国人,司马迁说他是“宋之大夫”,后来长期在鲁国居住。他曾在鲁国跟
着儒门弟子求学,后来他讨厌儒学,认为儒家的礼法太繁琐,“厚葬靡财而贫民”,
父母死了长期守孝实在“伤生而害事”,于是抛弃了儒学,另立墨家学派,成为
墨家的创始人。在当时,墨家学说也是“显学”,与儒学抗衡。墨家学派是组织
严密的学术团体,代代相传,推举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作为这个团体的领袖,叫做
“巨子”;而墨翟是第一代“巨子”。

    /* 93 */第二部分墨子的“乌托邦”

    墨子说,在上古时代,还没有国家的时候,一个人有一种意见,十个人就有
十种意见,人越多意见越杂,由于互不服从,必然引起争端,甚至互相残杀。这
样,人类就会重新沦为禽兽。人们知道了混乱是由没有首领引起的。于是便推选
出天下最贤明的人立为天子。天子需要辅佐,便选择贤明的人立为三公。又因为
国家版图辽阔,远方不易统治,因而划分万国,分封诸侯。自此以下,诸侯选立
乡长,乡长选立里长,建立起整齐完备的官制系统。从里长到天子,在他们各自
统辖的范围内都是最有仁德的人。官吏齐备之后,天子就向百姓发布命令说:如
果听到了好或者不好的言行,都告诉上级;上级赞同的必定赞同,上级反对的必
定反对;劝谏上级的过失,表扬下面的好事;绝对同官吏保持一致,不私下勾结
抗上,对于这样的人,上级要奖赏,百姓要称赞。否则上级要处罚,百姓要指责。
建立了这个赏罚制度后,各级官吏都要认真执行。里长要统一一里的思想,然后
率领他的百姓,效法乡长的“善言善行”,听从乡长的命令;乡长要统一一乡的
思想,听从国君的命令;国君要统一全国的思想,听从天子的命令。最后由天子
“一同天下之义”。这样,整个天下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秩序井然,有条不紊,
哪里还会有混乱?

    这就是墨子的“尚同”思想。

    墨子认为,大家不但要上同于天子,最后还必须上同于天,必须顺从天的意
志。否则,天就要用凄风苦雨等自然灾害来惩罚人们。墨子认为天意是让人互爱
互利的。所以,他的“尚同”实际上是要所有的人都来信仰“兼爱”、“非攻”
等学说。

    墨子的“尚同”是以“尚贤”为基础的,他的思路和逻辑简单说来是这样的
:推选出大小不等的贤人仁人担任各级官吏,大家服从官吏的统治,也就是服从
贤人仁人的管理。思想统一于仁义,天下就会在仁义的基础上实现“大同”。墨
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任用贤能的人,各级官吏不符合“仁人”的标准,结果
导致了民心的涣散。从批判现实这个角度来说,“尚同”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

    /* 94 */第二部分节用,节葬,非乐

    春秋战国时代,有不少思想家提倡节俭,其中,要以墨子的节俭观点最为彻
底。墨子不但劝告当政者要节省开支、从俭办理丧事,甚至提出要废除音乐。他
认为一定要节俭到不能再节俭才行。这些观点,并不是他一时冲动,故作惊人之
语,而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提出来的。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文化事
业也相应地迅猛发展起来。财富的增加刺激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本性,他们愈益残
暴地搜刮掠夺,肆无忌惮地挥霍浪费,毫无节制地放纵私欲,劳动群众生活于水
深火热之中。

    墨子曾经着力描写了当时统治者荒淫奢侈的生活:他们建造的宫室台榭,回
环曲折,上面雕刻着各种各样的花纹;他们穿的衣服,冬天轻暖,夏天清凉,上
面绣着美丽的图案;他们吃饭时要摆上几十件几百件器皿,吃不尽的山珍海味,
尝不完的美酒佳肴;吃剩的饭菜,冬天冻成冰块,夏天腐臭变质;他们乘坐的车
船,不但轻便坚固,而且装饰得五颜六色;他们还抢掠民间女子充入后宫,多者
数千人,少者也有数百人;他们命令庞大的宫廷乐队“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
吹竽笙”,演奏时兴的音乐。不但如此,统治者为了永远过这种豪华的生活,死
后还要套上层层衣服,装进重重棺椁,放上种种贵重的陪葬品,埋在丘山般的坟
堆里。所有这些,都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统治阶级的美酒,实际上是由劳动
群众的眼泪和鲜血酿成的;统治者的欢乐,是用劳动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作
为代价的。出身于小生产者的墨子看到这一切,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于是他提出
了“节用”、“节葬”和“非乐”的主张。

    墨子说,在上古的时候,人们不懂得建造房屋,或者住在高丘上,或者住在
洞穴里,又透风,又潮湿,对身体很有伤害。于是,圣人就创造了修筑宫室的技
术。这时,只要房子能避潮气,能挡风寒,能遮雨雪,就足够了。和盖房一样,
圣人发明纺织,制造衣服,只要求能够御寒遮体;圣人发明耕作播种、生产粮食,
只要求能够吃饱充饥;圣人发明舟车,只要求能够任重致远。凡是浪费财力,不
能带来更大利益的事情,圣人是不干的,由于圣人讲究节用,所以社会上物质充
足、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呈现出一片大治的景象。可是,现在的统治者一味放纵
私欲,干什么事情都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足和豪华,大大超出了实用的范围。当
政者挥霍浪费,毫无节制,下面的人就会群起效法,于是风俗变得浇薄,社会日
益混乱。因此,统治者要想治理天下,在宫室、衣服、饮食、舟车、蓄私(纳妾)
五方面一定要节制。

    /* 95 */第二部分强力胜天命

    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观,注重人力的作用,认为人可以以强力战胜天命。社
会政治的好坏,在他看来与天命无关,而在于人为。桀纣与汤武,一治一乱,
“此世未易,民未渝(变),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
命哉”(《非命上》)。不是命,而是统治者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的治乱兴衰。故
敬畏天命是无益的,所谓“命”的概念,实乃“暴王所作”(《非命下》),是
统治者用来迷惑民众的。墨子遂提出了“强力”的概念来与天命抗衡。

    墨子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是后者有天生的羽毛蹄爪为衣裳、水
草为饮食,故既不用耕稼树艺,又不用纺织,一句话,“衣食之财,固已具矣”。
但是,人却与此不同:“不与此异者也,赖其力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
》)”。人是以“力”去证明自己生存的理由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天命的问题。
在这里,所谓“力”,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手段,“不与
其劳而获其实”是不符合人的本性的。墨子的强力观不仅要与自然抗争,而且也
是对不劳而获的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抨击。故与儒家的“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
治则治,命乱则乱”相对应的,是墨子的“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治,不
强必乱”(《非命下》)的强力胜天命的观点。

    /* 96 */第二部分鬼神是否存在?

    墨子主张非命,但同时又倡导“天志”和“明鬼”,肯定天有意志和鬼神的
存在。他认为,天下无论大国小国、长幼贵贱,都是天之属国和天之臣民,国与
国、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故谁也不应该压迫谁,“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
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天志
中》)。如此的天意实际上就是墨子自己的意志,所以他说他有天志就如同“轮
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一样,他要以此“规矩”为标准来衡量天下的社会政治
主张,结果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是最佳的选择。从而,“顺天意者,兼相爱,交
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天志上》)。即便是
天子,他也要受天的警诫和约束。天子为善,天会给予相应的奖赏;天子为恶,
天则会给予相应的惩罚。天的意志成为了人间最公正的裁判者和实际的威慑手段,
以此来推动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的施行。

    除了天志的手段外,鬼神也成为了墨子的助手。他认为,鬼神是天或上帝的
辅佐,是最为明鉴的,吏治官府之不洁,君王枉杀无辜,鬼神都无所不知,所以
统治者行事必须要谨慎小心,不然便会受到鬼神的惩罚。

    墨子利用“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来推行他的说教,一方面是利用了当时人
们的迷信心理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所倡导的“强力”其
实并不强,不得不到天国去寻找补救的力量,幻想有圣明的上天、鬼神来解决人
间“别相恶、交相贼”的严酷现实。这也就造成了他既主张非命,又提倡天志和
明鬼的一个奇特的矛盾体系。

    /* 97 */第二部分青蛙与公鸡的辩证法

    墨子在教学上曾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做到“深其深,
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因此,他提倡学生质疑问难,
自己总是幽默地运用浅显的比喻加以解答,使学生心领神会。

    有很多关于墨子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这一教学特色。有一个“蛙噪”与
“鸡鸣”的故事。有一次,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
处?”墨子回答说:“话要是说得太多,还有什么好处!比如池塘里的青蛙,整
日整夜地叫着叫着,弄得舌干口燥,却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但是,鸡棚里的
雄鸡,只在天亮时啼两三次,大家知道鸡啼要天亮,都很留意。所以,说话要说
得有用处。”

    还有一个“灭火”与“引火”的故事。有一次,巫马子问墨子说:“你主张
‘兼爱’,世上的人也不曾得到你什么好处;我不讲‘兼爱’,世上的人也不曾
受到我什么害处。你们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事实上没有发生一点效果。这样,也
不见得你好在哪里,我又不好在哪里。”

    墨子说:“比如有幢房子被烧了,某甲打算取水去救火;某乙却打算拿些引
火的东西去帮助火势燃烧。他们俩人的想法,虽然还在头脑里,还没有做出来,
可是你倒说说看,这两个人哪个对,哪个不对?”

    巫马子道:“当然是甲对,乙不对啊!”

    墨子道:“我们的事,和这甲、乙两人有什么两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