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25章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25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归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此时民有名
无姓,世上亦无五谷,“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妒,冬则穴
处,夏则巢居”。“伏羲”没后,而有“女娲”,“女娲”没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
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没后而有“燧人”。“燧人”
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取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
“燧人”没后而有“祝融”,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
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仑颉、轩辕皇帝。
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力牧子。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
有殊。黄帝之后,次有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夏禹……。

    /* 162 */ 第三部分:道家的修炼方式

    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
的主要功法。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
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惟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

    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两
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
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
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
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

    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
“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
法。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
入静的境界。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
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

    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
进行全面解释。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
淆不清。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
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
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

    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
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来,
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

    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
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
神、内丹最有代表性。

    /* 163 */ 第三部分:抱朴子的养生术

    抱朴子就是葛洪,字稚川,他是晋代的名医,以炼丹术著称于世,特别是在
养生术方面成就最高,他在后来人眼里几乎就是养生术的代名词。

    抱朴子认为:“善养生者,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于百年。何者是邪,一
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财货,四曰损滋味,五曰除倭妄,六曰去沮嫉,
六者不除,休养之道徒设尔。”也就是说,要除去六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就可
以颐养天年了。具体来讲,就是淡泊名利,祛除声色,不要囤积太多钱财,不要
吃太多有滋有味的东西,不要嫉妒和沮丧。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做到“十二
少”,即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
事、少机。如果无法做到,就会出现“伐人之生,甚于斤斧,损人之命,猛于豺
狼”。也就是,身体会受到很大的摧残,就像是斧头伤人,豺狼吃人一样。此外,
还要做到“四无”,即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

    在饮食和起居方面,抱朴子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
体欲常劳,劳勿过极;食欲常少,少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
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也就是说,不是很饥饿的时候一定不要强迫自己
吃东西,不渴的时候也不要喝东西。身体要经常劳动,但又不能过分。吃东西要
尽量少,但不要少到使自己饥饿的程度。冬天的早上不要空肚子,相反,夏天的
晚上不要饱食。早上不要起的太早,但也不要太晚了。

    抱朴子还劝告人们“从心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行欺作则
神悲,行争竞则神沮,轻侮于人则减算,杀害于物心伤年”。这主要是为人处世
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守护心灵的纯洁,不要欺人欺己,不要与人竞争。

    总的看来,抱朴子的养生之术就是静心养气,以宽容豁达的心态来面对人世
万物,这样,自然也就能长生了。

    /* 164 */ 第三部分:铁杵磨成针

    相传,武当山的开山祖师玄天上帝于黄帝元年降生于静乐国,名招遥童光,
为静乐国太子,十五年时受九天玄女的点化,辞别父母上武当山修练,可是,他
苦苦修炼了好多年还是不能得道成仙。他有点灰心丧气了,他想这么多年的苦修
还是没有修成正果,或许修道是一件很渺茫的事,既然无缘享受清福,还不如回
宫去当太子享受人间洪福算了,如此,他决定还是回宫当太子。

    不料他走到半道上,却遇见了一个老太太在井旁磨铁杵,招遥童光惊讶地问
她磨铁杵做什么?老太太回答道:“想磨成一根绣花针。”招遥童光觉得好笑,
说:“老人家,只怕到您入土也磨不成针。我看就别费这冤枉功夫啦。”老太太
还是不紧不慢地磨着铁杵,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招遥童光心
里猛然一亮,心想:“修仙求道不也和这铁杵磨针的道理一样吗?功到自然成。”
于是他决定马上回山继续修炼。原来,那老太太是紫气元君变成的,特地来点化
太子。后来,紫气元君留下了两根水桶般粗的铁杵,至今还放在“磨针井”大殿
门口。

    静乐国太子招遥童光回到紫霄认真修炼,从早到晚,静心端坐,任凭鸟儿在
头上做窝、生蛋、孵化,一动也不动。就这样聚精会神地修炼了42年终于修成了
正果,白日飞升;后被封为“北方真武玄天上帝”。

    /* 165 */ 第三部分:武当传说

    关于武当的传说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两个。上下十八盘的故事是这样的


    从复真观到紫霄宫,必须攀越层层转折的上下十八盘。据说真武当年不愿继
承王位,一心修道,孤身一人飘洋过海,抵达武当,但其母亲善胜皇后不舍爱子,
也一路追赶至此。当她正走上一段下坡路时,一眼看见对面山坡下的独生子正要
上坡,于是大声呼唤,连唤十八声,脚步也随之向下移动十八步。太子听到母亲
的呼唤,也就跟着答应了十八声,但脚步却向上登了十八步。上十八盘下十八盘,
就因此而得名。

    善胜皇后喊不转儿子,又继续追,越追越近,最终抓住了真武的衣角,拼死
不放,非要他回宫不可。真武爱母亲,不愿让她伤心落泪,真想跟她回去,可又
觉得修炼要紧,不愿轻易改变主意。于是他拔出宝剑,朝母亲拉着的衣角轻轻一
划。皇后松开手,那衣角便腾空飞了起来,随风飘荡,最后落到汉江上游,变成
了“大袍山”与“小袍山”。

    皇后还是不死心,继续追赶,她越跑越快,又把儿子给拉住了。这时,真武
举起宝剑对着身后的大山猛地一劈,只听见一阵震耳欲聋的响声,大山立刻分成
了两半,中间出现了一条河流,把母子分隔在两岸,这条河就叫“剑河”。

    皇后见再也追不上儿子了,恸哭不止,泪如雨下,竟把地面冲了个大坑,成
为“滴泪池”。

    还有一个飞仙崖的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真武在武当山修炼了42年后的九月初九那一天,天上突然布满祥云,空中散
着天花,林间仙乐缭绕,四周异香扑鼻。真武只觉心里特别光明,眼睛特别光亮,
胸中若水晶,一尘不染,身躯像流云,随时都可飘飞。真武知道,这是要升仙了。
就在他准备腾空飞去之时,一个绝代美女来到面前,她手捧金盘、玉杯,娇声娇
气地请真武用茶。真武毫不动心,觉得她轻浮,拔出剑,喝道:“你如果是良家
女子,就应该自重、自爱,再敢轻举妄动,格杀勿论。”那女子羞得满脸通红,
自觉无地自容,便纵身跳入万丈悬崖。真武觉得应该救人一命,也随着她跳下去,
不料被五条龙托住,又见那女子竟然站在云头上。原来她是紫玄君变的,是最后
来试探真武的心。

    /* 166 */ 第三部分:魏晋玄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大多不谈世事,尚论玄理,用今天的说法,就是
不务正业。严格来说,玄谈是由魏正始年间王弼、何晏提出玄学开始的。

    玄学的产生并非偶然;汉末黄巾之乱,中央集权瓦解,儒家经术也随之衰落,
乱世之中,老庄思想抬头,加上曹操等人崇法术刑名,便有了玄学产生的历史背
景。魏晋玄学寻求顺时应变的处世之道,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甚至重建或再创社
会秩序。魏晋时期的学者,大多从老子、庄子的学说,甚至从《周易》的理论中,
寻找“玄”的道理,促成玄学流行。

    从汉末清议到魏晋玄谈,谈论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然而谈论
的风气则有增无减,清谈成为士族生活的必需,人们的才智全倾注于谈辩。玄谈
的课题主要有才性四本论、声有无哀乐、养生论、言意之辩以及圣人有情或无情
等。这些玄谈的主题,经由正始到竹林七贤时期大致完成。玄谈由正始经竹林、
西晋到东晋,发展到最盛,特别是东晋,几乎全为清谈笼罩。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基
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
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决自然
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
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
名析理”为其思维形式。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

    魏晋玄学的发展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曹魏正始时期。玄学家以何晏、王弼
为代表,以《易》《老》为理论论据,盛倡“贵无”,鼓吹“言不尽意”,主张
“名教出于自然”,为门阀士族利益服务;第二是西晋初至元康时期。玄学家以
竹林名士阮籍、嵇康为代表,思想上与何王学派对立,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
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代表庶族寒门的利益;第三是晋元康时期。玄学家以裴
頠为代表,提倡“崇有论”,反对“贵无论”;第四是晋永嘉时期。玄学家以向
秀、郭象为代表,是玄学的综合和完成时期。

    历史上各朝代对魏晋玄谈的评价,向来毁誉不一。然而一般说来,玄学崇尚
老庄自然,冲击儒家名教,是它受毁的重要原因。早在两晋时期,玄学即受着儒
者的严厉批评,然而他们多出于维护礼法名教之立场,视玄学为异端,尤其明清
之际的顾炎武批评的最为激烈。另外,还有很多人,站在揭露礼法虚伪之立场,
大力为玄学做翻案文章。

    /* 167 */ 第三部分: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晋时期的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
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
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在政治上,阮籍、刘伶、嵇康对司
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相反王戎、山涛等则先后投靠司马氏,
历任高官,并成为其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嵇康、阮籍为代表。如嵇康
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他以老庄崇尚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不堪出仕,公开表
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又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
首,透过比兴、寄托等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恶行,讽刺虚伪的礼法
之士。因此,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以窥略他们的志向意趣。

    七贤都很喜欢喝酒,但是酒品不一。有人根据他们喝酒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下下品是刘伶。刘伶以其善饮、豪饮而闻名于世。其酒量之大,举世无双,
可称为中国古代的“醉星”。“杜康造酒醉刘伶”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极广,但其
酒品最差。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
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
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
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他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
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醉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
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
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

    下品是阮籍和阮咸。据说,阮籍家附近有一小酒店,女店主颇有姿色,阮籍
常去喝酒,醉了就躺在女店主身旁酣睡,虽有醉态却从无越轨行为。“邻家少妇
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他母亲死时,他正与人下棋,
棋友劝他赶紧回家,阮籍坚持下完棋,然后饮酒三斗放声大哭,口吐鲜血,几至
昏厥。据记载,“诸阮皆饮酒,咸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杯觞斟酌,以大盆盛
酒,圆坐相向,大酌更饮。时有群豕来饮其酒,咸直接去其上,便共饮之。”也
就是说,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舀酒具,大家
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和猪一齐饮
酒。

    中品是山涛和向秀。据说,山涛饮酒八斗而止,多一点都不喝。一次皇帝请
山涛喝酒,为了证实山涛八斗之量,让人拿出八斗酒让山涛喝,趁山涛不注意时
让人偷偷多加了一些酒进去,山涛喝够八斗,再也不喝了,皇帝也连连称奇。向
秀饮酒也毫无特色,且为仕中人,故列中品。

    上品是嵇康。《晋书》: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
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
青眼。嵇康可谓阮籍知音。嵇康《酒会诗》中这样说,“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
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 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