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5章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5章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园外面游玩,突然飞来了一只奇特的大鸟。只见这只鸟,翅膀有七尺长,眼睛
有一寸大,翅膀擦过庄子的额头飞过却没有感到庄子的存在,最后落在了栗林之
中。庄子心里想:“这是什么鸟啊,长这么大的翅膀却不远飞,长这么大的眼睛
却看不见人?”于是加快脚步,进入栗子林中,拿出弹弓,准备把它打下来。到
了跟前,庄子明白了。大鸟之所以到此,之所以没有看见他,原来是为了捕捉一
只螳螂。栗林中有一只蝉,正借着树阴在那里休息,可是正因为它找到了很好的
休息地点,只顾享受,却忘记了自己处境的危险,没有想到在它的附近有一只螳
螂突然伸出双臂捉住了它。这只螳螂捉住了蝉,非常高兴,得意之时却忘记了隐
藏自己的身体,被这只大鸟在空中飞过时发现了,所以大鸟俯冲下来要啄食它;
同时,也正因为这只大鸟一心一意要啄食这只螳螂,所以连庄子这么大的一个人
也没有看见,以至于当庄子要用弹弓打它的时候,它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危险
的关头。

    看到这里,庄子很为感叹,深为这几只小动物悲哀,觉得它们太不懂得轻重
了,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忘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物欲对生命的危害。想到这
里,庄子忽然感到自己也陷入了这种可悲的境地,为了捉住这只大鸟,他忘记了
自己的周围环境,忽视了自己所处的境地,因为很可能自己也正被当做猎物呢。
有了这样的意识,他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忙仍掉了弹弓,扭头就走。果然不出
所料,那守庄园的人见到他进入了栗林,以为他在偷栗子,正要抓他,见到他跑
了出来,正在后面追着骂他呢。

    庄子认为,无私是立身之本。一个人有了私欲,就会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
会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保住
了,至于事业就更谈不上了。

    /* 26 */第一部分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

    “庄生梦蝶”是个美妙的意境。现代科学的发展还没有给梦境一个完美的解
释,哲学上的概括也就很难令人满意。两千多年前,庄周就用这个故事提出了人
类的一种困境。如果仔细想来,精神病人或者有着奇特思想的人,他们是不是也
是处在梦中,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被常人理解?

    “庄生梦蝶”的故事是这样的:庄周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悠闲自在地飞来飞去,很是得意。突然之间醒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不过,
人生本来都是梦,梦与梦之间流变无终,所以弄不清楚到底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
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

    庄子由此认为,不管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
庄周,蝴蝶与庄周毕竟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转化也就是物与物之间的转化,
是一种“物化”。庄子进一步把这个故事上升到对人生人死的理解上。他认为,
人生人死只是一种物的转化。宇宙是一个循环不已的大混沌。就宇宙整体而言,
从一无所有的朦胧状态变为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又由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回归
到无形无象的朦胧状态;在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中,由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
又由另一种东西变成了第三种东西。如此而已,永无止境。人生人死不过是这一
大流变中的一个瞬间。

    另外,从这个故事出发,庄子还试图告诉人们,究竟是梦还是醒,是庄周还
是蝴蝶,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去追究。因为人们的认识标准是相对的,根本无法正
确认识事物。他说当时社会上的儒、墨等各派的相互辩论,都是以自己所非而非
对方所是,这样做是无法搞清是非的。他说:“假如我与你两个人进行辩论,你
胜了我,难道真的是你对,我错吗?我胜了你,难道真的是我对,你错吗?是一
个人对,另一个人错吗?还是两个人全对或者全错呢?我们两个人无法决定谁对
谁错,那么请谁来断定呢?如果请第三个人来断定,同样无法断定。假如请跟你
意见相同的人来决定,他既然与你意见相同,这怎么断定呢?假如请跟我意见相
同的人决定,他既然与我意见相同,又怎么断定呢?假如请与我们两个人意见都
相同或者都不相同的人来断定,又怎么断定呢?因此,我和你和第三者,都同样
无法断定谁是谁非,是非问题是永远搞不清楚的。”

    /* 27 */第一部分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从自己的哲学理念出发解释一切,反映在生死上,则是轻松自如的。甚
至在他的妻子去世时,他也能用这种超脱的哲学宽慰自己。真正的哲学家往往都
是知行合一的。

    《庄子》书中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故事说:庄子的
妻子去世了,庄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
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
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
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你这句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
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
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
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
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
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将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
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
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
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
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因此,庄子认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
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人生与人死
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
就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为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
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
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地回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
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
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对自己、对他
人都这样认识,都这样对待,那你就会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
境界的潜质。

    /* 28 */第一部分三为令尹不荣华

    庄子对待爵位的心态很是平稳,他认为有了爵位不应觉得荣华,免了爵位也
不应觉得忧伤。爵位、王位原本都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产物,谁做官谁为王,
都是“需要”和“机遇”自然造就的,况且爵位、王位也没有所谓的贵贱之分。
因此,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顺其自然,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就可以了。

    庄子为此讲了“三为令尹不荣华”的故事。故事说:孙叔敖被解职了,可是
他的心情很平静。肩吾问他:“先生三次被任命为令尹,没有见您为此而显示荣
耀;三次被解职还乡,也没有见到您为此而懊恼。开始我对您的这种心态还很怀
疑,可现在看您的表情,的确是坦然的。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孙叔敖说:
“我有什么超人的地方呢?我不过是把那任命的事当成一件不可推卸的事来办罢
了,我不过是把那解职的事当成了一件不可阻止的事来对待罢了,我把它们都看
成是不由我的事情,所以就任它去了,所以才能无有忧愁。我有什么超人的地方
呢?不过是弄不清楚所谓的荣耀和所谓的懊恼到底是归于谁而已,是归于我呢还
是归于令尹呢?如果归于令尹,那就与我没有关系。既然与我没有关系,那么我
有什么荣耀和懊恼呢?如果归于我,那就与令尹没有关系。既然与令尹没有关系,
那么我为什么还为担任不担任令尹而感到荣耀和懊恼呢?我正要去散心呢,我正
要去游览呢,哪里有时间去考虑什么贵贱,哪里有什么时间为所谓的贵贱而乐悲
呢?”

    因此,在庄子看来,爵位俸禄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任何人都不应该刻意去追
求,也不应该刻意去回避;因为这种事情既不是人能够求得的,也不是能够回避
的。人应该做的,也是最多能够做到的,就是顺应大道,顺应自然。因此,来去
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和烦心的。来之也不表明尊贵,去之也不表明
卑贱;来之不必推却,去之也不必忧伤。如果每个人都能具有这样的心态,这个
世界就会太平很多。

    /* 29 */第一部分杞人应该忧天吗?

    《庄子。天下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天地为什么会不坠不陷。书中没
有具体的回答。但在《列子。天瑞篇》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正好涉及到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杞人忧天”。故事说:

    在古代中原地区有一个小国,名为“杞”。杞国有一个人生活很富裕,不愁
吃,不愁穿,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天塌下来地陷下去之后失去了居住的地方。
为此他大伤脑筋,整天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又有一个人,为他的忧愁而忧愁,所以前去劝慰他。

    劝慰者说:“你不要再发愁了,天是不会塌下来的。你不想想,天是一团气,
怎么会塌下来呢?我们生活在气中,吸进去的是气,呼出来的也是气,到处都是
气,没有没气的地方,这就是天。我们每日都生活在天中,天怎么会塌下来呢?”

    忧天者说:“纵使天是气,不会塌下来,那日月不是也会掉下来吗?”

    劝慰者说:“日月也是气,所不同的是它们是发光的气。即使掉下来,对人
也是无伤害的。”

    忧天者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呢?”

    劝慰者说:“地怎么会陷下去呢?地是用土块积累起来的,把地下的空虚塞
得满满的,没有没有土块的地方了。既然地下已经没有虚空之处了,地会往何处
塌陷呢?自古以来人们每天在这些土块上行走,都没有陷下去,你为什么要为此
担心呢?”

    忧天者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高兴了起来。劝慰者看到解除了忧天者的忧
虑,也高兴了起来。

    对待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楚国哲人长庐子对此事发表过议论。

    长庐子听到杞人忧天之事后觉得很可笑,说:“天是由大气聚集而成的,这
没有错。彩虹呀,云雾呀,风雨呀,行星呀,这些都属天,都是由气聚集成的。
地是由土块累积而成的,这也没有错。山岳呀,河海呀,金石呀,水火呀,这些
都属地,都是由土累积而成的。不过,凡是形成的东西都是会毁坏的,既然知道
天是由气集成的,知道地是由土块累积成的,怎么又说它们不会塌陷呢?天地是
太空中很小很小的两样东西,不过在有形的东西之中它们算是最巨大的了。因为
它们巨大,所以存在长久,不会在短时期内就毁坏;要探测它们何时毁坏也不容
易。有鉴于此,杞人现在就担心天地崩坏,不免太早了些。然而由此就说天地不
会崩坏,这种见解可就荒谬了。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崩坏的那一天。对于可能
遭遇的天地崩坏的人们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忧愁呢?”

    杞人忧天,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贬义的成语。但杞人的忧虑、劝慰者的
解说、长庐子的见解无疑都是在思考天的构成。

    /* 30 */第一部分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鳌

    庄子特别重视个人心灵的修炼,他主张人们在认识宇宙、人生时,要保持一
种虚旷、开放的心灵,千万不要使自己陷在固有的思维模式、心理结构里,不要
固步自封。庄子曾经借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从小好学,到现
在已经69岁了,但感觉还没有认识到最高的真理,我敢不虚心吗!”

    《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来阐明虚心的道理:秋天来
临时候,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
觉得自己非常伟大,天下无人能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的时候,面对
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这个时候,北海中的神灵北海若
教导河伯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是大得无可比拟,但如果和无限的宇宙比
较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块小石子、一棵小树苗。”庄子借这个典故告诫人们
:我们的心灵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已有见识和固有成见等的限定,局限性
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我们应该认识
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无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虚心,不要骄傲自大。

    《庄子。秋水》中又讲了一个井底之蛙见东海之鳖的故事来阐明不虚心的弊
病:井底之蛙对远道而来的东海之鳖说:“我非常快乐!我出来时在井栏杆上跳
跃,回去的时候就在破砖块旁边休息。在水里面,游动的水托着我的两腋和两腮,
跳到泥里,泥巴就盖住我的脚背。你可以看看井里的虫子、螃蟹和蝌蚪啊,他们
都没有我快乐。我独占一坑水,盘踞着一口井,这是最大的快乐啊。”东海之鳖
听了以后,就对井底之蛙描述了大海的情形:“一千里不足以形容海的辽阔,八
千尺不足以形容海的深远。大禹在世的年代,十年有九年水灾,但海水并不因此
增加;商汤在世的时候,八年有七年旱灾,但海水并不因此减少。海水不会因为
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会因为雨水的多少而有所增加和减少,这就是无限广阔
的大海的快乐。”井底之蛙听了东海之鳖对大海的描述,感到非常茫然。庄子这
个时候就评价说:“心胸狭小、琐碎的人去看事物,就像是从竹管子里面看天,
天只有巴掌那么大,又像是用锥子去量地,地只有鞋底那么大。这样的人实在太
渺小了!”

    因此,在庄子看来,虚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规范。
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偏执一方。我们要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放眼无穷的
宇宙和无尽的大道,真正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

    /* 31 */第一部分鱼是否快乐?

    庄子记叙了一个濠梁观鱼的故事,认为人即使有一定的理性,但仍不能判定
游动的鱼是否快乐,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鱼。

    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庄子指着
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

    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