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当然灵性焕发,有那么深邃的学问,会诞生出中国的哲学之父了。这里有来龙去脉可以解读。
再说司马迁在这27个字的后面,又极其简单地用161个字记叙了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事,用67个字写了老子出关的事,再后来就说的是〃或曰〃、〃或曰〃的了。这也就是说,自己吃不准了,只能记下有的这样说,又有的那样说了。司马迁在此文中提到几个有关人物:一是老莱子,为楚国人,与孔子同时;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见过秦献公;三是战国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然而这些人到底是否即是老子,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这就是说:世上没有人知道那些说法是对,还是不对。再比如有人说,老子活了160多岁,有人说活了200多岁,等等,也不可考证了,大约老子是一位特别长寿的人。
后世争论颇多。比如有的认为,当时李姓还没有形成,老姓却已经有了;或又有说老子字伯阳,谥号聃。有的学者认为,老子即太史儋,或说即老莱子。有的认为有两个老子,比如春秋时一个是老子李耳,战国时一个〃老子〃是太史儋。如此等等,各有所见,因此从司马迁的《史记》一直到现代,关于老子其人以及《老子》其书的见解很多。
关于老子其人的时代,近现代学者也还有不同看法:一说老子是春秋末年的人,比孔子早些。一说老子是战国中前期人,应该比孟子早,比墨子晚。一说老子是战国末期人,比庄子晚。我觉得从当今的出土材料来看,老子是春秋末期的人似乎最合理一些。
孔子向老子问礼
那么孔子向老子学习又是怎么回事呢?
社会上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但是很少知道老子是个怎样的人,更不太知道孔子向老子问过礼!
那么孔子眼中的老子又是怎样的呢?孔子三十多岁后,在社会上已经有些影响了,但是他很谦虚好学。当时老子名声很大,孔子决定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礼的问题。于是孔子一路上想象老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风尘仆仆地从鲁国山东曲阜来到周王都。今天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牌坊,内有古碑,上面写着〃孔子入周问礼处〃。自然是后人建造的。孔子向老子问礼一事,也各有各的说法。
传说那天老子刚洗了头发,正在晾头发。古人的头发是不许剪断的,因为这是爹妈给的,一辈子不能剪断,否则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头发跟女人一样长,而且要比现代女性的长发长得多,这晾头发也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孔子一踏进门就被眼前的情景弄傻了,只看见老子披着长长的散发,迎风而立,微微抬头,双目似闭又似开着,面上似笑又不笑,神情似醒又非醒。树叶飘过,不动声色;风吹拂脸,声色不动;啊,就像一株枯树挺立在那儿!年轻的孔子自己也经常洗头发,也经常晾发,但是他不是这个样子,也不会这个样子。他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别人这样子晾发的,所以孔子傻了眼!孔子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就是当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老子?怎么会这个样子啊,像个枯木?不过孔子很有礼貌,不打扰老子,而是先退了下去,静静等待着。
每当我读到《庄子》书上的这段描写时,心里就有一种感动,一种冲动,一种激动!这时眼前就会出现大西北沙漠中的胡杨,它们默默地挺立在那儿,风动,水动,沙动,而它们岿然不动。它们生一千年而不死,死一千年而不倒,倒一千年而不朽!老子多像这样子啊,这是生命的大境界,大美丽,大哲学!老子这种像胡杨那样的枯树,孕育着无数的生命潜能与生命的大智慧!
果然如此,当老子会见孔子,和他谈论时,孔子好像被老子带到了一个神奇的智慧大海的边上,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智慧的广阔的波浪,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哲理的涛声。
孔子很真诚地又很直率地问老子:〃先生,是我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的形体就同枯木一样,好像超脱了一切!〃老子微微一笑,讲出了一番深刻的哲理。原来老子利用晾头发的时候,完全进入了一个寂静的、虚无的、深邃的奇妙世界。他脱离了滚滚红尘的眼前世界,进入时间的隧道,遨游到万物本来开始的地方,即事物的生机活泼的原生态中去了。他到他自己心目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道〃的地方去了。孔子奇怪地问道:〃这种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老子神秘地一笑说:〃达到这种境界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是最高层次的快乐,能够体味到这些的就是最高境界的人了!〃孔子的心灵被震动了,老子的形象在他心目中变得无比高大,无比智慧,无比光辉!
据说孔子见完老子回去以后,几天没有讲话。学生们说,这一下坏了,咱们的夫子怎么变傻了?其实孔子不是变傻了,而是在深入到一层又一层的内里去反思了。孔子从而变得眼界更开阔,思想更博大,智慧更丰富了!后来学生要孔子谈谈对老子的访谈感想,孔子深深感叹地说:〃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龙啊!而我只好像是瓮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飞虫啊!〃(《庄子》)
孔子的学生不懂啊,请问老师,为什么称老子是龙呢?孔子说:〃如果是只鸟,我当然知道会飞;如果是条鱼,我当然知道会游;如果是只野兽,我当然知道会跑。是鸟,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鱼,就可以用线钓它;是野兽,就可以用罗网捕它。至于一条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驾着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说老子是龙啊!〃(《史记》)你看,人中之龙多厉害!很有意思的是,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中国人给男孩子取名字都特别喜欢用上个〃龙〃字呢?比如古代有常胜将军赵子龙,还有文学家陈子龙、李攀龙、冯梦龙等等,当代的比如元帅贺龙,你再看看香港两位武术影视大明星一个叫李小龙,一个叫成龙,都是〃龙〃!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基因,就是〃望子成龙〃的千年历史文化情结!你看中国的文化多厉害,一个名字一下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追到〃人中之龙〃的老子那里去了。
第4节:老子出关
作者: 姚淦铭
不过,孔子把自己说成是瓮罐中的小飞虫,一方面是这位还年轻的孔子确确实实在老子那里大开了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子是非常谦虚的,这也就使得他能够不断地进步。后来孔子在当时的社会上被人家称为〃人中之凤〃,就是人中的凤凰啊!
说到这里,有的观众要笑着问我了,刚才你说到老子这位圣人是大耳朵,有异人之相,那么孔子怎样啊?我说,孔子也有啊!孔子妈妈颜氏希望生一个男孩,希望生一个有出息的好男孩,于是就在曲阜那里的一座叫尼丘山的地方祷告。后来真的就生了个男孩,就是孔子。孔子生下来后,他爹妈高兴极了,不过再一看,好奇怪,这孩子怎么头顶上凹下去得厉害啊,把孩子抱直一看头顶不就像一个小丘陵啊?再说这孩子又是在尼丘山生的,于是就给孔子取名为孔丘。这又是抓住孩子的身体特征来取名字的。今天现代人就不习惯了,认为好老土啊,又是耳朵,又是丘陵的,一点儿也不诗意,也没有时代气息,可是古人很天真啊!这大约是人类的〃童年〃时期有一颗可爱的〃童心〃的缘故吧!
说到这里,大家想想,中国古代的文化真的很有意思,一个是大耳朵的老子,是道家的圣人,是一条龙,是中国文化巨龙;一个是凹着头顶的孔子,是儒家的圣人,是一只凤凰,是中国文化的凤凰。啊,这一老一孔,一龙一凤,一道一儒,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演绎得如此出色,当龙凤翩翩起舞的时候,如此魅力四射,妙不可言。
老子出关
老子最后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弱了,衰败得不像样子了。他决定出走了,要远走高飞了。这要说到老子出关的事了。
老子要到秦国去,到西域去,这就得经过函谷关。另外一种说法是大散关。函谷关大概原来在今天的河南灵宝县,后来关口移到了今天的河南新安县。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所以取名为函谷关。
守关的长官是尹喜,称关令尹喜。这一天他正站在城关上了望着,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关令尹喜是一个修养与学识极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这种气象,心里一顿,这是有圣人来了!只有圣人来才会有这样的云气,今天一定有圣人要经过我的城关了,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会儿,就见到一位风骨落吧、仙风道骨的人,骑着一头青牛慢慢向关口行来。竟然是老子!关令尹喜知道他要远走高飞了,就一定要让这位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来,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当然是不太愿意的,但是不答应关令尹喜,是不会放他过关的,他不给你护照签证啊!老子没办法,于是只得答应条件。另外,老子答应他还有一个原因。《史记集解》有材料说,关令尹喜〃善内学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云气,看到一团紫气飘来便知是圣人来了。我们就是看到这团紫气也解读不出来嘛。据说关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关令子》。老子也佩服这位〃服精华,隐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种得遇知音的感觉,这就为他著书了,能为知音著述不亦乐乎?
那时老子沉思默想,将他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先写了上篇,又接着写了下篇,据说写了几天。写完了一数,共有五千来字,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又分成八十一章。于是一部〃五千言〃的惊天动地的伟大著作诞生了!据说,关令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了,被吸引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了。〃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据说,关令尹喜真的跟着老子出走了,后来还有人看到他们两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儿呢,而且都活了好长好长的岁数!
老子出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鲁迅先生也对此发生过兴趣,还专门创作了故事新编《老子出关》,还与别人打了一点笔墨仗。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你看生个孩子如果紫气满室,古人认为这孩子必定大有出息。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等等。先民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有趣的是老子骑坐的〃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了。到后来,〃青牛〃也成了老子的代名词了,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这青牛还被老子家乡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说老子当初出关是乘这青牛飞过去的,并且又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今天的河南鹿邑县城内的东北角上还有一处高约13米的高台,叫〃老君台〃,又叫〃升仙台〃,台上有座老子庙。庙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铁柱子,称为〃赶山鞭〃。相传老子50多岁时曾在这里讲学,此地离自己家有好多路,来来往往都要经过一座山叫〃隐阳山〃。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见不到太阳,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当空,庄稼枯死,老百姓受尽了苦难。老子目睹这一切,虽想解救百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骑青牛飞过了函谷关,知道自己已经成仙,青牛也会说人话了,于是又要青牛一起飞回家乡去治理那座山。到了家乡,老子挥鞭打山,山顶削去了,并且飞到了山东,成了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了河南,成了平顶山。这时鞭梢甩断,甩断的鞭子飞到了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只剩下一个杆子,就顺手插在地上,这就是这个铁拄子的来历。老子又乘青牛飞走了,而那鞭子杆就永远留在了那儿。百姓感谢老子前来赶走山,因为从这以后老子家乡就过起了风调雨顺的好日子了。百姓就把老子挥鞭赶走山时站立的土台叫〃升仙台〃,将地上的铁柱子称〃赶山鞭〃。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又把这个台称为〃老君台〃,还修了庙,进行祭祀。这是老百姓何等瑰丽的想象啊!读了老子家乡的这一则传说,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间!老子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中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衍生出来,又一层一层地累积起来的。
《道德经》的智慧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那么老子在《道德经》里写了些什么呢?走进《老子》的世界,最先接触的便是他的〃道〃。如果能够闻其道,并且能得其道,这便是一种智慧的提升,从而将古代的智慧转化为今人的智慧。
第5节:更早的传本
作者: 姚淦铭
《老子》中用〃道〃字的地方有七十多处,其谈〃道〃,可谓头头是道,虽然〃道〃的含义,一直到今天,学者还在不断地讨论,尚有不同看法。但是大家知道,《老子》中的道是指宇宙的本体,万物的玄妙出于道。从而由〃道〃之悟知,进而可以悟知天地万物的玄妙。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快慰的事了。
老子所说的〃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木一草、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东郭子曾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呢?庄子回答说:〃无所不在〃,甚至〃在屎溺〃。〃道在屎溺〃成为一个典故,这听起来好像很难听。道怎么在大小便中都有?这个大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小便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人的大小便一化验不就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看清宫戏,太监不是老要端着皇帝的屎溺来观察皇帝健康不健康吗?确实,若以道眼观一切,则处处可留心,处处皆有〃道〃的学问。
《老子》是智者的书,它给人们诉说〃道〃,论辩〃道〃,授人以〃道〃。从政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政,以无为而治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从军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军,其谈兵的精警使人神往。从艺者,老子之〃道〃教你如何治艺,传诸艺术的真谛。搞科技的、经济的、教育的,等等不同的人,都可以从《老子》中得到心灵的启迪。现代人照样能越过数千年的鸿沟与古老的《老子》沟通,在高节奏、高刺激下生活的现代人更能从《老子》这古老的智慧清泉中得到优渥的心灵疗养。这些〃道〃在以后的各篇中我们再加讨论。
帛书《老子》与郭店《老子》
《老子》有许多不同的传本,人们一直希望能从考古中发现更早的《老子》传本。
现代考古果然有所发现,和老子有关的有两件重大事情。一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件帛书《老子》写本,今人分别称为甲本、乙本,其中《德经》在《道经》之前,与通行本的次第不一样。这版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曾经成为当时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学者将这一本子和传统的本子对照,相差不很大。于是学者们更倾向于《老子》成书于春秋末年,或者是成书于春秋末年而后来又经过战国前期乃至中期的人增修而成的,因此在现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