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百姓生活-姚淦铭-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45章)这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人际交往中,一个人能够这样就是境界了,而且是大境界了。
我们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是苏东坡说的。他就是从〃大巧若拙〃中再生出来的。他读书很厉害,很善于体会先哲的思想,比如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这就是老子那种〃正言若反〃的表达方法。
老子的理念真刺激人,大巧要若拙,大辩要若讷,大智慧要〃若愚〃,这种思维、理念一般人接受不了。但是,有人就是这样做的,而且古今中外都有这样的人,老子所说并非虚言。
古代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柏拉图的老师。他这样聪明,但常常自称一无所知。有一次他的朋友到神庙去祈求阿波罗的神谕,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听到这个神谕后,很是困惑,因为他总认为自己缺乏智慧,不聪明。于是他去访问了许多人们公认的智者,有政治家、文学家、能工巧匠等,他们都认为自己聪明绝伦,无所不懂。通过交谈,苏格拉底发现他们虽然懂得一些事情,但并不精通,对一些事情只是一知半解。经过反复思考,他终于明白,阿波罗神谕所以说他聪明,就是指他有自知之明。神谕的含义是:只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深感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从此以后,他就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
我们还都知道老子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那么苏格拉底这种以具有〃自知其无知〃的智慧而自豪,不就是一种〃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了吗?确实,〃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好像愚蠢,好像傻瓜一个,其实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
有时历史真是很好的教科书,我们来想一想,曹操手下的杨修是多聪明的一个人才,但是他最后死得很惨。为什么?他是很有智慧,但是不会〃大智若愚〃、〃大辩若讷〃,他还没有修炼到这个境界。比如《三国演义》中描写他一次又一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聪明,但是不知道曹操一次一次在忌恨他,终于下了要除掉他的决心。你想,跟曹操这个妒忌心特别厉害的人交往,怎么能用这样的方法呢?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吗?
第71节:楚庄王亲自听政
作者: 姚淦铭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这里面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别人以为他〃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比如说,你太聪明了、太精明了,别人防着你,你要了解一些真实情况就不太容易。你如果是高官,或是高级管理者,那么在人际交往中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给你很大的帮助。我们来举个例子。
春秋时代的楚庄王(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在位)很厉害啊,最后成为霸主。可是,他开始上台时没有像我们普通人所设想的那样,上任先来放三把火,不要说三把,他一把火也没有。他执政三年中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治理过国家大事,看上去尽是不干正事。
他的负责主持军事的右司马着急啦,有一次在边上侍侯,终于忍不住了,要规劝楚庄王。他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三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默默无声。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说:〃那只鸟三年不展翅飞翔,是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用这段时间观察民众的办事原则。你别看他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一旦鸣叫起来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我知道这件事了!〃大家知道,这就是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来历。
过了半年,楚庄王就亲自听政,废除了十件旧事,兴办了九件新事,诛罚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隐士,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后来国力大盛,又有个成语〃问鼎中原〃,说的就是他。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后来有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楚国,他成了霸主。我们可以进行丰富的联想,老子是楚国人啊,莫非楚国的国君楚庄王和老子的智慧之间有某种深刻的联系?你看楚庄王做事怎么这样像老子所主张的那样啊。我们也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分析一番。
一是,楚庄王颇像老子说的〃大巧若拙〃。明明是个治国的高明国君,但是他不表现出来,显得很不能干、很不会执政,急坏了他的臣子。但是他一切都弄明白了后,所采取的行动就击中要害。他改革内政,除旧布新,惩罚坏人,启用人才,还兴修水利。他真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天下。他果然飞了起来,而且飞得那么高,飞到春秋霸主的高度。他果然一鸣惊人,而且响当当地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
二是,他真像老子所说的,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乐很少奏出声音来。他三年不声不响,却全在那里默察静观,考察调查,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官吏、民心,还有整个天下的形势与自己的路线,然后就能一锤定音。这就是老子说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言不辩〃、〃大辩若讷〃的境界了。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时就是这样厉害!现在书法很重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个常识大家都知道。比如说,你写的是颜体还是柳体啊。〃颜体〃就是颜真卿所创的一体,〃柳体〃就是柳公权所创的一体,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书法家在人际交往中都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本领、修养。
颜真卿(709-785)是个多厉害的人啊,他不仅是个大书法家,也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上就有一种洞察几微的敏感。当初安禄山起兵谋反,才开始露出苗头的时候,颜真卿就警惕了,并且做出了相应的准备。他就在自己的守城,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备。然而不露声色,表面上每天和宾客在河里湖上泛泛舟,饮饮酒,不问时事。颜真卿管理的平原郡是属于安禄山管辖的地方,就在安禄山的眼皮子底下,安禄山当然时时警惕,时常派密探暗察。但是,颜真卿是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啊,密探只看到他的〃拙〃、他的〃愚〃,不知道他是〃若拙〃、〃若愚〃,更不知道他是〃大巧〃、〃大智〃,当然也就不知道他在积极备战,预防着安禄山的谋反。密探屡次回来报告说,没事,一介书生,不用担心。安禄山也就真的放心了。
喜剧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谋反,一下子,河朔地方的许多城纷纷被安禄山先后攻下了,只有颜真卿把守的平原城因为早做准备没有被攻下。颜真卿派出一名官员快马奔赴京城报告。有意思的是,京城里的皇帝玄宗被当时安禄山的谋反搞得伤心至极,正对着大臣们叹息;〃唉,河北有二十四个郡,难道竟然没有一个忠臣吗?〃巧啦,就在这时候,颜真卿派出的一名官员赶到,他的报告使得玄宗皇帝极其兴奋,兴奋得就像给他打了一针兴奋剂。唐玄宗环视左右,半是感慨,半是赞叹地说:〃我不知道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而所作所为竟然是这样一个颜真卿!〃大家想一想,颜真卿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还有这样的妙用!
不过生活中也很有趣味,有时大智者也真有糊涂的时候。爱因斯坦一生最后的住所是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有一天研究所办公室的电话响了,电话里有一个人在问:〃请问我能否跟主任谈话?〃
当时一位女秘书告诉他,主任不在,那个人又问:〃那么你能否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里?〃
秘书说,她不能奉告,因为要尊重爱因斯坦博士的意愿,他不愿意自己的住所受到打扰。
这时候电话里的声音降得很低很低,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是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这大约是真的有些糊涂了。这就是大师的〃难得糊涂〃了。
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有关人生、人际交往,老子还指出这样的境界:〃大成若缺〃,〃上善若水〃。
第一,我们先说〃大成若缺〃的境界。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45章)这是说,最圆成的就好像有缺损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弊败;最冲盈的就好像有空虚的那样,但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我们来举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解读。清代康熙年间有个官员叫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东圃,安徽桐城人,康熙时的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人们也称他为宰相。一天家乡送了一封急信到北京,张英一看,原来是老家的邻居叶家想要侵占张家宅子边上的地皮筑墙,两家争地不休。家里人希望他出面,干预对方的行为。张英真是俗话说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了,没有用权势压人,而是给家里寄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里人看到这诗后,就照着做了,当即拆墙退让三尺。对方一看这样子,也深受感动,也后退了三尺为谢。于是,今天安徽桐城西后街便有了个〃六尺巷〃,至今犹存,一边就是〃宰相府〃的张氏宅,一边就是邻居叶氏宅。
第72节:上善若水
作者: 姚淦铭
不简单的是张英家出了两个宰相,父子宰相,张英的第三个儿子张廷玉也是宰相。俗称〃大小宰相〃、〃父子宰相〃。张廷玉(1672-1755),康熙进士,历经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三朝居官五十年,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保,深受信用,这就很不容易了。张英的其他孩子,如长子张廷瓒、五子张廷瑑都很有出息。
这就引起我们的兴趣来解读:张家为什么能退让三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人才?为什么父子能相继为宰相?为什么在官场险恶、伴君如伴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文化背景、生存环境下,一个人可以为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
如果我们用老子的智慧来解读,那么他们就像老子说的能够〃处下〃、〃不争〃、〃淡泊〃等等;而再往深层看,他们大约就在努力学习、实践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境界了。
一是,张英做到宰相,当然是〃大成〃、〃大盈〃,他儿子做到宰相又是〃大成〃、〃大盈〃,其他儿子都很有出息,也是〃大成〃、〃大盈〃。这不太招人耳目了吗?我们不是有句话,叫〃树大招风〃吗?所以他们更要注意〃若缺〃、〃若冲〃了,与其被动地招来损失与灾祸,倒不如自己先来个有所〃缺〃,有所〃冲〃(虚空)吧。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张家用权势压人,一定要跟邻居争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舆论就可能对张家大不利了,消息传出去,名誉损失就划不来了。
二是,他们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有实际行动,退让三尺就是行动。我还看到一个很令人佩服的故事,那是到了第三代张廷玉的儿子也很有出息,殿试考得第一甲第三名,这就是探花了。张廷玉很厉害,就跪在雍正皇帝面前要求把自己的儿子降级,雍正开头不同意,说:〃此前我并不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公正选拔人才。〃张廷玉接着说了一番很得体、很让人感动的话:〃天下人才众多,三年才轮到一次殿试,都希望登上榜首。我已经身居高位了,如今我的儿子再占了这个位子,那就挤塞了天下寒士进阶之位了,心里实在觉得不安。〃雍正也被感动了,就同意了,把他的儿子降为三甲第一名。这是多么不容易做到的事!
三是,正因为〃大成若缺〃,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弊〃;正因为是〃大盈若冲〃,所以回报的是〃其用不穷〃。这种交际的理念、技巧、境界传递了下去,坚持了下来,张家不就是在〃若缺〃、〃若冲〃中获得了家族生命的张力,动力了吗?所以这个家族会这么兴旺,又这么令人深思。
四是,他们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张英先后担任《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的总裁,还著有《周易衷论》等。张廷玉也作出重要的贡献,《明史》就在他任总裁时完成的,还著作《传经堂集》。他们熟悉中国的国情、政情、民情,也熟悉中国的传统典籍,他们的交际的智慧与境界又和这些分不开的。
第二,我们再说〃上善若水〃的境界。
下面我们要转换一下,讲老子的另一个智慧,也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讲过人际交往的一条智慧就是要〃善〃,那么〃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老子说是〃上善若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老子心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那就是水,因为水就像〃道〃那样。老子说:〃上善若水。〃(第8章)什么叫〃上善〃?〃上善〃就是最高级的善,就是最高层次的善、就是最高境界的善。这里其实包括行为和结局,包括原因和结果,你有最高级的行动,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行动,那么你也就会获得由这种行为带来的相应的最高级的成功,最高层次、最高境界的成功。
老子智慧地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水给万物带来利益,但是它不与万物去争利,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你看,它养活人、动物、庄稼等等,水自己向人、动物、庄稼收取什么好处?没有啊!那么,老子说的水〃处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就是人人还瞧不起它,以为水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潮湿的地方,人人不都说〃水往地处流,人往高处走〃吗?
老子把水当做〃道〃的意象,〃道〃的象征,实在是非常地形象和深刻!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如果像水那样,那么你就会像水一样滋润别人,有利于他们,又不和别人争名争利。水流到方的容器中就方,水流到圆的容器中就圆;你方我也方,你圆我也圆。这就是得道,得人际交往的大道了。当然这是〃上善〃之人,又是〃上善〃的交际境界了。
如果把这一理念细化了,那么老子又说了〃水德〃的七种情况,可以用来解读那些〃上善〃之人的。这〃七善〃我们在前面的讲座中点了一下,现在再往深里说说。
一是,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我们演绎一下,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要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那你就想想水吧,不去与其它的相争,别的尽争高处,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二是,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你看那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三是,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不因为你是大树我多给你一点,你是小草就少给你一点,不因为你是可爱的熊猫多给你一点,你是一条凶恶的豺狼就不给你水喝;而且它只是给予你,而不希望索取,水又是无私的。这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四是,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