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类本草-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朝代:宋
年份:公元960…1279年
重修本草之记
属性:此书世行久矣,诸家因革不同,今取证类本尤善者为窠模,增以寇氏《衍义》,别本中
方论
有异名者,取其俗称注之目录各条下,俾读者易识。如蚤休云紫河车,假苏云荆芥之类是也
。图像失真者,据所尝见,皆更写之。如竹分淡、苦、堇三种,食盐着古今二法之类是也。
字画谬误,殊关利害。如升斗、疽疸、上下、千十、未末之类,无虑千数;或证以别本,质
以诸书,悉为厘正。疑者阙之,敬俟来哲,仍广其脊行,以便缀缉,庶历久不坏。其间致力
极意,诸所营制,难以具载,不敢一毫苟简,与旧本颇异,故目之曰重修。天下贤士夫以旧
览新,自知矣。
x泰和甲子下己酉冬日南至晦明轩谨记。x
重修证类本草序
属性:自古人俞穴针石之法不大传,而后世亦鲜有得其妙者,遂专用汤液、丸粒理疾。至于刳
肠、
剖臆、刮骨、续筋之神奇,以为别术所得,终非神农家事。维圣哲审证以制方,因方而见药
,故方家言盛行,而神农之经不可一朝而舍也。其书大抵源于神农氏。自神农氏而下,名本
草者,固非一家。又有所谓唐本、蜀本者,迄于有宋政和间,天子留意生人,乃命宏儒名医
,诠定诸家之说,为之图绘,使人验其草木根茎、花实之微,与夫玉石、金土、虫鱼、飞走
之状,以辨其药之真赝而易知,为之类例,使人别其物产,风气之殊宜,君、臣、佐、使之
异用,甘、辛、咸、苦、酸之异味,温、凉、寒、热、缓急、有毒、无毒之不同而易见,其
书始大备而加察焉。行于中州者,旧有解人庞氏本,兵烟荡析之余,所存无几,故人罕得恣
窥。今平阳张君魏卿,惜其浸遂湮坠,乃命工刻梓,实因庞氏本,仍附以寇氏《衍义》,比
之旧本益备而加察焉。书成,过余属为序引,余谓人之所甚重者生也,卫生之资,所甚急者
药也,药之考订,使无以乙乱丙,误用妄投之失者,神农家书也。开卷之际,指掌斯见,政
如止水鉴形,洪钟答响,顾安所逃逐其形声哉?养老慈幼之家,固当家置一本,况业医者之
流乎?然其论著,自梁·陶隐居,唐、宋以来诸人备矣。余言其赘乎?世固有无用之学,无
益之书,余特加张君爱物之周,用心之勤,能为是大有益之书,以暨群生,以图永久,非若
世
酉孟秋望日贻溪麻革信之序。
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序
属性:x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经提x
x医学臣曹孝忠奉敕撰x
成周六典,列医师于天官,聚毒药以共医事。盖虽治道绪余,仁民爱物之意寓焉。圣人
有不
能后也。国朝阐神农书,康济斯民,嘉 中,两命儒臣,图经、补注、训义、剖治,亦已详
矣。而重熙累洽,文物滋盛,士之闻见益广,视前世书,犹可缉熙而赓续者。蜀人唐慎微,
近以医术称,因本草旧经,衍以证类、医方之外,旁摭经史至仙经、道书,下逮百家之说,
兼收并录,其义明,其理博,览之者,可以洞达。臣因侍燕间,亲奉玉音,以谓此书,实可
垂济。乃诏节使臣杨戬总工刊写,继又命臣校正而润色之。臣仰唯圣当天,慈仁在宥,诞
振三坟,跻民寿域,肇设学校,俾革俗弊;复诏天下进以奇方善术,将为《圣济经》,以幸
天下万世。臣以匪才,叨列是职,兢临渊谷。而证类本草诚为治病之总括,又得以厘而正之
,荣幸深矣。谨奉明诏,钦帅官联,朝夕讲究,删繁缉紊,务底厥理。诸有援引误谬,则
断以经传;字画鄙俚,则正以字说;余或讹戾肴互缮录之不当者,又复随笔刊正,无虑数千
;遂完然为成书,凡六十余万言,请目以《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云。政和六年九月
一日。中卫大夫、康州防御使、句当龙德宫总辖、修建明堂所医药提举、入内医官编类圣济
经提举、太医学臣曹孝忠谨序。
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
属性:毛诗注疏 尚书注疏 礼记注疏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注疏 尔雅注疏 史记 前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南北史
宋书 隋书 唐书 文选
孔子家语 庄子 列子 荀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山海经 说文
通典 素问 巢氏病源 蜀本草
吴氏本草 食疗本草 四声本草 删繁本草
食性本草 唐本草余 南海药谱 药性论
本草性事类 日华子本草 雷公炮炙论 药总诀
陈藏器本草拾遗 药对 张仲景方 圣惠方
千金方 千金翼 千金髓 外台秘要
灵苑方 肘后方 经效方 集验方
斗门方 十全方 广利方 梅师方
范汪方 产宝方 胜金方 广济方
短剧方 葛氏方 玉函方 百一方
鬼遗方 崔氏方 陈巽方 刘氏方
杜壬方 孙兆方 修真方 扁鹊方
塞上方 老唐方 欧阳方 苏恭方
近效方 必效方 成 方 张咏方
姚氏方 深师方 救急方 徐文伯方
崔知悌方 张文仲方 姚和众方 食医心镜
子母秘录 王氏博济 简要济众 御药院方
杨氏产乳 孙用和方 姚大夫方 苏学士方
初虞世方 席延赏方 杨文蔚方 太仓公方
支太医方 高供奉方 杨尧夫方 秦运副方
家传验方 十全博救方 续十全方 新续十全方
金匮玉函方 兵部手集方 张潞大效方 箧中秘宝方
钱氏箧中方 秉闲集效方 韦宙独行方 文潞公药准
服气精义方 小儿宫气方 谭氏小儿方 古今录验方
拾遗诸方 刘禹锡传信方 续传信方 李世绩方
经验后方 孙真人食忌 治劳瘵方 催生诸方
头疼诸方 治疟诸方 治疮诸方 治痢诸方
背痈诸方 治疽诸方 海药 孙兆口诀
崔氏海上集 产书 仙方 金光明经
斗门经 太上八帝玄变经 三洞要录 青霞子
道书八帝圣化经 神仙秘旨 宝藏论 太清服炼灵砂法
丹房镜源 神仙传 东华真人煮石经 明皇杂录
列仙传 马明先生金丹诀 修真秘旨 神异经
叶天师枕中记 酉阳杂俎 异物志 伯夷叔齐外说
朝野佥载 房室经 孙真人枕中记 修真秘诀
广五行记 左慈秘诀 神仙芝草经 夏禹神仙经
灵芝瑞草经 神仙服饵法 太清草木记 太清石壁记
紫灵元君传 感应神仙传 耳珠先生法 黄帝问天老
贾相公牛经 崔豹古今注 孝经援神契 周成王传
鲁定公记 颜氏家训 何晏九州记 秦穆公传
蜀王本记 龙鱼河图 汉武帝内传 魏文帝令
四时纂要 齐民要术 荆楚岁时记 张司空记
续齐谐记 陈承别说 南岳夫人传 崔魏公传
太平广记 天宝遗事 唐武后外传 唐宝臣传
柳宗元传 北梦琐言 杨文公谈苑 宋王微赞
刘元绍书 庾肩吾启 唐李文公集 壶居士传
野人闲话 王莽书 宋齐丘化书 博物志
太阴号 玄中记 徐表南方记 顾含传
李预书 广异记 李畋该闻集 稽神录
归田录 白泽图 狐刚子粉图 洞微志
搜神记 华山记 顾微广州记 南蛮记
南越记 南州记 韩终采药诗 张协赋
江淹颂 茆葶话 本事诗 异术
异苑 典术 楚词 广韵
简文帝劝医文 纂文 本草衍义
凡二百四十七家
卷第一
属性:己酉添加衍义
序例上韩保升云∶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卷第一
嘉补注总叙
属性: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平帝纪》云∶元始
五
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名,盖见于此。而英公李世绩等注引班固叙《黄帝内外经
》云∶本草石之寒温,原疾病之深浅,此乃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梁《七录》载《
神农本草》三卷,推以为始,斯为失矣。或疑其间所载生出郡县,有后汉地名者,以为似张
仲景、华佗辈所为,是又不然也。《淮南子》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
医方兴焉。盖上世未着文本,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益众,张机、华佗辈,
始因古学,附以新说,通为编述,本草繇是见于经录。然旧经才三卷,药只三百六十五种,
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三百六十五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唐显庆中,监守卫
长史苏恭,又摭其差谬,表请刊定,乃命司空英国公李世绩等,与恭参考得失,又增一百一
十
四种,分门部类,广为二十卷,世谓之《唐本草》。国朝开宝中,两诏医工刘翰、道士马志
等
,相与撰集;又取医家尝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种,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学士卢多逊、李肪、
王、扈蒙等,重为刊定,乃有详定、重定之目,并镂板摹行。由此,医者用药,遂知适从
。而伪蜀孟昶,亦尝命其学士韩保升等,以唐本图经,参比为书,稍或增广,世谓之《蜀本
草》,今亦传行。是书自汉迄今,甫千岁,其间三经撰着,所增药六百余种,收采弥广,可
谓大备。而知医者,犹以为传行既久,后来讲求,浸多参校;近之所用,颇亦漏略,宜有纂
录,以备颐生驱疾之用。嘉 二年八月,有诏(臣)禹锡、(臣)亿、(臣)颂、(臣)洞等,
再加
校正。(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核。窃谓前世医工,原诊用药,随效辄记,遂至增多。概
见
诸方,浩博难究;虽屡加删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经》已载,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尝用,
而太医未闻,向非因事详着,则遗散多矣。乃请因其疏捂,更为补注。应诸家医书、药谱所
载物品功用,并从采掇;唯名近迂僻,类乎怪诞,则所不取。自余经史百家,虽非方饵之急
,其间或有参说,药验较然可据者,亦兼收载,务从该洽,以副诏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
今以《开宝重定》本为正;其分布卷类、经注杂糅、间以朱墨,并从旧例,不复厘改。凡补
注并据诸书所说,其意义与旧文相参者,则从删削,以避重复;其旧已着见,而意有未完,
后书复言,亦具存之,欲详而易晓;仍每条并以朱书其端云∶“(臣)等谨按某书云”某事
;
其别立条者,则解于其末,云“见某书”。凡所引书,以唐、蜀二本草为先,他书则以所着
先后为次第。凡书旧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着其所作人名曰“某人”,唯唐、蜀本则曰“
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别,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
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余所增者,皆别立条,并以墨字。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
《名医别录》,并以其注附于末。凡显庆所增者,亦注其末曰“唐本先附”。凡开宝所增者
,亦注其末曰“今附”。凡今所增补,旧经未有者,于逐条后开列云“新补”。凡药旧分上
中下三品,今之“新补”,难于详辨,但以类附见,如绿矾次于矾石,山姜花次于豆蔻,扶
次于水杨之类是也。凡药有功用,《本经》未见,而旧注已曾引据,今之所增,但涉相
类,更不立条,并附本注之末曰“续注”,如地衣附于垣衣,燕覆附于通草,马藻附于海藻
之类是也。凡旧注出于陶氏者曰“陶隐居云”;出于显庆者,曰“唐本注”;出于开宝者,
曰“今注”;其开宝考据传记者,别曰“今按”、“今详”、“又按”,皆以朱字别于其端
。凡药名《本经》已见而功用未备,今有所益者,亦附于本注之末。凡药有今世已尝用,而
诸书未见,无所辨证者,如葫芦巴、海带之类,则请从太医众论参议,别立为条,曰“新定
”。旧药九百八十三种;新补八十二种,附于注者不预焉;新定一十七种。总新、旧一千八
十二条,皆随类粗释。推以十五凡,则补注之意可见矣。旧着开宝、英公、陶氏三序,皆有
义例,所不可去,仍载于首篇云。
新旧药合一千八十二种
三百六十种神农本经
一百八十二种名医别录
一百一十四种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种今附
一百九十四种有名未用
八十二种新补
一十七种新定
卷第一
本草图经序
属性:昔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以救万民之疾苦,后世师祖,由是本草之学兴焉。汉魏以来,名
医相
继,传其书者,则有吴普、李当之药录,陶隐居、苏恭等注解。国初两诏近(臣),总领上
医
,兼集诸家之说,则有《开宝重定本草》,其言药之良毒,性之寒温,味之甘苦,可谓备且
详矣。然而五方物产,风气异宜,名类既多,赝伪难别,以虺床当蘼芜,以荠 乱人参,古
人犹且患之,况今医师所用,皆出于市贾,市贾所得,盖自山野之人,随时采获,无复究其
所从来。以此为疗,欲其中病,不亦远乎?昔唐永徽中,删定本草之外,复有图经相辅而行
,图以载其形色,经以释其同异;而明皇御制又有《天宝单方药图》,皆所以叙物真滥,使
人
易知,原诊处方,有所根据。二书失传且久,散落殆尽,虽鸿都秘府,亦无其本。天宝方书
,但存一卷,类例粗见,本末可寻。宜乎圣君哲辅,留意于搜辑也。先是诏命儒臣,重校《
神农本草》等凡八书,光禄卿直秘阁(臣)禹锡、尚书祠部郎中秘阁校理(臣)亿、太常博
士集
贤校理(臣)颂、殿中丞(臣)检、光禄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选,仍领医官秦宗古、
朱有
章等,编绎累年,既而补注本草成书,奏御,又诏天下郡县,图上所产药本,用永徽故事,
重命编述。(臣)禹锡以谓∶考正群书,资众见,则其功易就;论著文本,出异手,则其体
不
一。今天下所上,绘事千名,其解说物类,皆据世医之所闻见,事有详略,言多鄙俚,向非
专壹整比,缘饰以文,则前后不伦,披寻难晓。乃以(臣)颂向尝刻意此书,于是建言奏请,
俾专撰述。(臣)颂既被旨,则裒集众说,类聚诠次,粗有条目。其间玉石、金土之名,草
木
、虫鱼之别,有一物而杂出诸郡者,有同名而形类全别者,则参用古今之说,互相发明;其
梗之细大,华实之荣落,虽与旧说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备,则稍援旧注,以足成文意
;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经史,及方书、小说,以条悉其本原。若陆英为蒴 花,则据《尔雅
》之训以言之;诸香同本,则用《岭表录异》以证之之类是也。生出郡县,则以《本经》为
先,今时所宜次之。若菟丝生于朝鲜,今则出于冤句;奚毒生于少室,今乃来自三蜀之类是
也。收采时月有不同者,亦两存其说,若赤箭,《本经》但着采根,今乃并取茎苗之类是也
。生于外夷者,则据今传闻,或用书传所载,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于于阗,不究所
得之因,乃用平居诲《行程记》为质之类是也。药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经》为次第。其性
类相近,而人未的识,或出于远方,莫能形似者,但于前条附之,若溲疏附于枸杞,琥珀附
于茯苓之类是也。又古方书所载,简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验,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诸郡医
工所陈经效之药,皆并载其方,用天宝之例也。自余书传所无,今医又不能解,则不敢以臆
说浅见,附会其文,故但阙而不录。又有今医所用,而旧经不载者,并以类次,系于末卷,
曰“本经外类”;其间功用尤着,与旧名附近者,则次于逐条载之,若通脱次于木通,石蛇
次于石蟹之类是也。总二十卷,目录一卷。撰次甫就,将备亲览。恭唯主上,以至仁浓德,
函养生类,一物失所,则为之恻然。且谓札瘥荐臻,四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