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

第15章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第15章

小说: 深圳九大阶层调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流动是通过个人的需求和社会诸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社会行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是下列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宏观上的社会结构因素。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相互因果关系。一方面,社会结构的性质——开放或封闭程度,决定着相对社会流动率,决定着上升流动机会在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分布状况,同时还决定着不同群体的流动类型。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发生巨变,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中国社会流动尤其是上升流动的最强有力的动力因素。社会结构变化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流动动力因素,同样也是目前中国城市社会中的社会流动的主要动力因素,它所引起的社会位置的增减将导致社会成员在不同位置上的新的分布;然而,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的特殊性也由于市场过渡时期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构动力因素对社会流动率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都表现出与其他许多国家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流动又是社会结构分层的一种过程,在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过程中,社会流动是定型新的结构的关键因素。有学者对结构性的流动和非结构性的流动作出划分,将结构性流动称为强制流动,将非结构性的流动称为纯流动。 
  二是社会开放性程度。社会流动与社会开放程度成正比(1),因为开放性的增加会减少流动的障碍,增加流动的空间,提供了个人或群体改变社会位置的机会。 
  三是个体层面因素。这是指的获致性因素。获致性因素相对于先赋性因素而言,它包含文化程度、专业训练水平、技能学习水平、技能掌握、个人抱负等内容。在现代社会,各种获致因素与个人的社会位置密切相关,尤其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对于进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获致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远比先赋性因素强烈,各种涉及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能力素质对个人的社会位置和向上流动的机会获取都有强烈影响,尤其文化程度的作用特别明显,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地位,同时它与职务和职称等级也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专业和技能训练水平对职业地位有明显影响,但对于流动机会的影响则更明显一些,另外心理素质——个人抱负和风险意识——对社会地位和机会获得也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个人抱负对职业地位与职务职称等级之间相关,风险意识与流动机会也有显著关系。个体层面因素能增加流动的主观能动性,如个人通过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抽样调查中,我们把结构流动与社会结构变化相对应,把纯流动与获致因素相对应进行数据分析。 
  在总流动率表中,结构流动率为46。31%,纯流动率占14。86%。由于该表中最早参加工作的样本时间是在1938年,记载了60多年的职业风雨变化,跨越了几个历史性的阶段,除了经历解放前11年的重大社会变革外,还主要经历了50多年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化和流动历史。不难看出,一方面,社会结构、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宏观的制度安排、政策规定及其变化对社会流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代内流动的特点及其原因(3)   
  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于是工业化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造成了职业流动空间的大规模扩张,迅速改变了就业结构。80年以后就业的流动率表(表 70)显示的结构流动率为24。85%,纯流动率为30。44%,说明在80年代以后,个人的社会流动和经济地位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领域分割因素的影响已经减弱。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流动规律来看,工业化的水平越高,就越是需要现代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持。在国家逐步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证明和实现向上流动的文化资本。 
  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过去,所占比例超过20%的有办事人员、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在目前,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变迁,某些过去社会需求较多的职业正在慢慢衰退,例如工人行业,相反,过去社会结构中存在少数的群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在逐渐成长而变得庞大的队伍,如经理阶层,从而引起人们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条件重新择业,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根据抽样调查,深圳社会阶层流动的结构流动率为46。31%,即在61。17%的总流动率中,由于社会结构引起的流动就占了总流动的75。70%,人们在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 
  其次,个人由于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或者由于经验的积累,不满足于当前的职业状况,侍机寻求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职务,从而发生向上的流动;同时也有部分人员由于自身的因素不能胜任当前职业,或者未能保住当前的职位,为了生存,只能选择一些地位不如从前的职业,导致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下降,发生向下流动。个人因素导致的流动为纯流动,抽样调查的纯流动率为1486%,只占总流动率的四分之一。二者比较可知,社会阶层的流动主要是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的,个人因素只占小部分的比例。80年以后就业的人员情况则发生较大变化,纯流动的因素凸现,结构流动率为30。44%,即在55。28%的总流动率中,由于个人因素引起的社会流动占了总流动率的55。07%。比较而言,从80年代以后社会流动更多的是由于社会开放,获致因素——由于个人经历和努力而获得的一些个人禀赋、特征和能力——对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影响更加明显。 
  从表 69 和表 70的比较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第一,深圳是一个已经走向开放的城市,社会结构的调整使职业结构处于一个动态的高级化过程,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密切相关,而且向上的社会流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融合。第二,获致性规则在深圳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流动规则,因为获致性规则能够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这种流动,将在客观上推动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形成经济结构变动与社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提供越来越大的空间,推动社会的发展,建立公平、合理和公正的社会流动机制。   
  各阶层的流动性及其互动性(1)   
  在第一节里,我们对深圳各阶层的流动分别作了粗线条的勾勒,这一节我们将对各阶层的流动进行归类,并揭示各阶层之间的互动性。 
  一、阶层的流动性分析 
  中国正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种转变下的社会流动,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过度性。由于在不同时期人们对于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赋予的价值不尽相同,而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追求对不同资源的占有和不同的占有程度,这就更加彰显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复杂性。在所有阶层中都存在流动的趋势,有的阶层流动性强,流入率和流出率都很高,有的阶层则较为稳定,流入率和流出率都较为低,而有的阶层流入率高、流出率低,有的正好相反,说明各个阶层的活跃性不一样。我们知道,流入率高的,表明该职业社会需求大,普遍受到择业人员的青睐,社会声望也高;反之则呈现需求萎缩,社会声望较低,是人们不愿意或者难以选择的职业。 
   
   
   
  1、流动性无明显变化的阶层 
  从流入率/流出率表(表 71、表 72)我们看出,在总流动时间上和80年代以后的流动时段上呈现的职业动态有共同的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一些行业流入流出的动态趋势在80年以后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包括有经理阶层、私营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个体户阶层、工人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它们的特征如下: 
  经理阶层的流出率分别为26。97%和11。11%,流入率为90。20%和88。14%,流入率分别是流出率的3。34倍和7。93倍,远远超过均数1,说明该行业流入多过流出,人员在急剧增长,是被人们看好的职业之一,而且这种趋势在80年以后更是明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该阶层呈蓬勃发展之势,尤其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投资者越来越多地聘请职业经理人担负经营功能,可以预料,职业经理人的岗位正在逐渐“增量”,他们享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因而处于上流社会。 
  私营业主的流出率均为50。00%,而流入率分别是98。33%和94。44%,流入率与流出率之比为1。97和1。89,说明该阶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阶层,这一阶层最重要的特性是体制外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他人劳动,拥有经济资源,在社会上占有经济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中享有较高社会地位,因此也是一个增长的阶层。 
  个体户阶层的流出率在九大阶层中最低,分别是16。25%和10。50%,而流入率73。13%则是流出率的4。50倍,说明该行业较为定型,是一个封闭的行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一类是由于体制的壁垒,使该阶层很难进入体制内,因此难以成为办事人员和国家及社会管理者;二是由于经济资源的制约,又难以成长为私营业主;三是由于缺乏专业技术或先进的管理经验,无法跻身体制内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历阶层。但是个体户也是目前迅速成长的阶层,是膨胀最快的行业,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流入与流出的趋势正好与以上各个阶层相反,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入率分别为25。67%和24。36%,流出率是55。27%和48。51%,二者之比各为0。46、0。50,说明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处于萎缩状态,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阶层要求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其他阶层人员进入该阶层设置了一道门槛;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该阶层主要掌握的是文化资源,其所占有的优势不及占有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阶层,因此该阶层的人员更愿意凭借自身在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向占有组织资源和经济资源的阶层发展。产业工人阶层也是呈现萎缩趋势,流入率为52。04%和40。09%,流出率为88。63%、77。97%,二者之比分别是0。59和0。51。该阶层表现出来的减少趋势与工业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工业企业从1996年开始实施转变增长方式、减员增效以及抓大放小的改革,这种改革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从而形成技术对劳动的代替,限制了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增长,造成一部分产业工人下岗,形成产业工人阶层的萎缩。办事人员的流入率44。06%、40。55%与流出率55。85%、50。59%之比分别为0。79和0。80,在两个时间段上的流入流出的没有明显的波动,表现出该阶层的稳定性,办事人员阶层是现代社会的社会中间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入率与流出率比例比较接近,说明该阶层相对而言没有受到特别的回避。 
  总体而言,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和办事人员阶层的流入率与流出率之比都小于1,但是由于流动的原因不一,不能就此推断出三个行业都是不受人们重视的职业。例如办事人员属于白领,对下层人员自然具有吸引力,但是由于选拔机制的限制(如学历要求),加入较难;专业技术人员的门槛较高,对于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而言难以加入。   
  各阶层的流动性及其互动性(2)   
  2、流动性显著变化的阶层 
  以上各阶层的流入与流出的动态趋势在总的时间段上和80年以后的时段上表现是一致的,而国家及社会管理阶层和商业服务业人员阶层的流动方向则为相反。 
  在总流动率表中,国家及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流入率(79。71%)和流出率(89。23%)都很高,说明该阶层的流动性最强,流入率与流出率之比为0。89,流出略高于流入,但是二者没有太大的差别,类似的有商业服务业劳动者,其流入率为57。64%,流出率为46。62%,二者之比为1。24,流入稍高于流出,总体处于平衡。在80年以后的流动率表中,国家及社会管理者阶层的流出率高达68。90%,而流入率为0。00,这可能是90年代初期的下海经商潮流所造成,也与国家机构人事制度改革严进宽出有关。80年以后从业的商业服务人员的流入率为48。02%,流出率为54。79%,二者之比为0。88,说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对总的时间段是减少的,因为中国工业化目前还处于中期阶段,这使得第二产业的产值份额居高不下,再加上城市化的水平较低,因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限制了其就业吸纳力的充分发挥。但是可以看到,第三产业的重要性正在日益体现出来,随着第一、第二产业的式微,产业化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在深圳有一个特殊的阶层,它的流出率达到100%,而流入率则为0。00,那就是农民阶层。从外地到深圳的农民不可能获得土地重操旧业,而是流动到工人、各个服务行业劳动者等阶层,深圳本地的农民经过城市化过程流入到其他阶层,都是流出到原来农民阶层以外的各个行业,因此产生流入率为0。00的结果。而待业失业半失业者则是只有流进没有流出的特殊阶层。   
  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性 (1)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拓展,产业结构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因此客观上创造了新的社会岗位,同时也创造了社会流动的需要,只有通过社会流动,新的社会岗位才会有人去充实,才能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一般而言,社会流动越畅通,社会流动率越高,就越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是中低层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个人的社会地位的前途充满希望,坚信可以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奋斗,实现上升流动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地位,体现个人更高的价值。同时,由于社会的变革,产业机构的变化,再加之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社会流动机制可能使一部分人员无法胜任原来的岗位而被新人所替代,流入到低于原来职业的阶层。因此,通过考察每个阶层的流动去向的机会强度,可以了解各个阶层之间的流动关系。 
   
   
   
   
   
   
   
   
   
  1、互动性一致的阶层 
  从阶层关系流出表(表 73、表 74)中可以看出,每个阶层与其他阶层的亲疏关系。比较总流出表(表 73)和80年以后流出表(表 74),各个阶层的流向呈现出一致性,但是流向的强度在个别阶层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私营业主和个体户阶层在总时间段和80年代以后的阶层流出表中显示的流向及其强度有惊人的相似:私营业主主要流向本阶层(10。18与12。66)和经理阶层(3。77与3。38),强度高于平均强度1。00;个体户除少量流出到失业待业阶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