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z >

第7章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z-第7章

小说: 红色三部曲之红色的起点 z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Wilson)等的功业;毋宁说是列宁(Lenin)的功业;是列卜涅西(Liebknecht)的功业;是马客士(Marx)的功业。〃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他们的战争;是阶级战争;是全世界无产庶民对于世界资本家的战争。〃这里提及的威尔逊;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列卜涅西〃即卡尔?李卜克内西;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的左派领袖之一;〃马客士〃即马克思。
李大钊力透纸背的这番宏论;表明东方睡狮正在被十月革命的炮声所震醒。中国人已经在开始研究〃马客士〃和〃里林〃了!
第二部分:前奏《新青年》〃一枝独秀〃
李大钊的论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
《新青年》;是沉寂的中国的声声鼙鼓;是低回乌云下的一面艳丽红旗。《新青年》在千千万万读者之中;撒下革命的种子。它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毛泽东当时也是《新青年》的热心的读者之一。
一九三六年;当那位勇敢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闯进延安;抓住夜晚的空隙访问毛泽东。〃毛泽东盘膝而坐;背靠在两只公文箱上;他点燃了一支纸烟〃;曾如此回忆道:〃《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一二五页;三联书店一九七九年版。就连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的那位柯庆施;当时自称〃在这社会上;已经鬼混十八九年〃;曾给《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写了一封信:
独秀先生:
我在《新青年》杂志里;看见你的文章;并且从这许多文章中;看出你的主张和精神。我对于你的主张和精神;非常赞成。因为我深信中国旧有的一切制度;的确比毒蛇猛兽;还要利害百倍;他一日存在;那就是我们四万万同胞的祸害一日未除;将来受他的虐待;正不知要到什么地步。咳!可怜!可痛!……《柯庆施致陈独秀》(一九二○年);《陈独秀书信集》;水如编;二九一页;新华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那位高擎《新青年》大旗的陈独秀;与李大钊并驾齐驱;人称〃北李南陈〃。当时青年中流传这样的小诗:
北李南陈;
两大星辰;
漫漫长夜;
吾辈仰承。
陈独秀年长李大钊十岁;一八七九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安庆曾是安徽省省会。陈独秀;名庆同;字仲甫;常用的笔名为实庵。独秀原本也是他的笔名。
安庆有独秀山。据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坐船沿长江驶过安庆;问左右道:〃先有陈独秀;才有独秀山;还是先有独秀山;才有陈独秀?〃左右一时竟答不上来。
其实;答案是明摆着的:独秀山之名由来已久。此山在安庆城西南六十里;山并不险峻;只是平地而起;一枝独秀;故名〃独秀山〃。出生在那里的陈庆同;最初曾以〃独秀山民〃为笔名;首次用于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出版的《甲寅杂志》上任建树:《陈独秀传》(上);一四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本书作者在写作中;曾得到任建树先生的帮助。;意即〃独秀山之民〃。不过;〃独秀山民〃毕竟显得啰唆;一望而知是笔名。
他舍去〃山民〃两字;用〃独秀〃为笔名。这〃独秀〃用多了;有时加上姓;就演变成〃陈独秀〃。当然;这么一来;不知内情者;以为他颇为自命不凡——自诩〃一枝独秀〃。其实;他借〃独秀〃之名表示对故乡的怀念。后来;以〃陈独秀〃署名的文章越来越多;以至世人把他的笔名当作姓名;而他的本名却鲜为人知了。陈独秀亦非等闲之辈;他曾四次去日本求学:
第一次;一九○一年;他二十二岁;先在东京专门学校进修日语;然后在高等师范学校就读。学习半年后回国。
第二次;一九○二年;他二十三岁;再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回国。
第三次;一九○六年;他二十七岁;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然后转到早稻田大学学习英语。
一年后回国。
第四次;一九一四年;他三十五岁;在日本雅典娜法语学院学习法语。一年半后回国。
当年的日本;是中国革命分子的大本营。孙中山、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章士钊等等;在那里组织各种各样的革命团体;办报纸;出书刊。学得日语、英语、法语的他;在日本读了许多革命书籍。他的思想日渐激进。来来往往于安庆—上海—日本;陈独秀参与过暗杀清朝大官的密谋;办过《安徽俗话报》;参加过〃励志会〃、〃中国青年会〃、〃爱国会〃、〃光复会〃、〃岳王会〃、〃欧事研究会〃等等。他是一名非常活跃的革命分子。
在辛亥革命中;陈独秀有过一番轰动。安徽省于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孙毓筠新任安徽都督;特聘陈独秀为安徽都督府秘书长。陈独秀从杭州返回故乡安庆;权重一时。不久;陈独秀的密友柏文蔚任安徽都督;仍任命陈为安徽都督府秘书长。柏文蔚经常不在安庆;都督府实际上常由陈独秀主持。安徽人当时称:〃武有柏;文有陈;治皖得人。〃好景不常。袁世凯得势;安徽易帜。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七日;袁世凯任命的安徽新都督倪嗣冲占领安庆;下令〃捕拿柏文蔚之前秘书长陈仲甫〃;抄了陈独秀的家。陈独秀逃往上海。不久;只得亡命日本——第四次赴日。
在日本;陈独秀〃穷得只有件汗衫;其中无数虱子〃。这位曾在安徽叱咤风云的都督府秘书长;一下子从青云之上跌落到不名一文。经过这般大起大落;他冷静思索;悟明要从思想上影响民众;尤其是启蒙青年;才能推进中国革命。
一九一五年夏;当三十六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落脚上海;便着手筹办《青年杂志》。陈独秀的挚友汪孟邹之侄汪原放;在《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中写及《青年杂志》的创办经过:〃据我大叔(引者注:即汪孟邹)回忆;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仲甫亡命到上海来;'他没有事;常要到我们店里来(引者注:指亚东图书馆。当时的亚东图书馆是出版社兼书店)。他想出一本杂志;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叫我认真想法。我实在没有力量做;后来才介绍他给群益书社陈子沛、子寿兄弟。他们竟同意接受;议定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二百元;月出一本;就是《新青年》(先叫做《青年杂志》;后来才改为《新青年》)'。……《新青年》愈出愈好;销数也大了;最多一个月可以印一万五六千本了(起初每期只印一千本)。〃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三二页;学林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陈独秀独挑重担;《青年杂志》在一九一五年九月十五日出版了创刊号。
陈独秀写了创刊词《敬告青年》;鲜明地向青年们提出六点见解: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以为科学与人权(民主)乃〃若舟车之有两轮焉〃。这样;《青年杂志》一创刊;就高高举起了科学和民主这两面大旗。
《青年杂志》旗帜鲜明;思想活跃;文锋犀利;切中时弊;很快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发行量扶摇直上。
一年之后;《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改名的原因;如汪原放在《回忆亚东图书馆》一书中所述:〃我还记得;我的大叔说过;是群益书社接到上海青年会的一封信;说群益的《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周报)名字雷同;应该及早更名;省得犯冒名的错误。想不到'因祸得福';《新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宗教气十分浓厚的周报更一日日的背道而驰了。〃《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后;其名声更加响亮;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为新青年服务。《新青年》〃一枝独秀〃;使陈独秀声名鹊起。
第二部分:前奏蔡元培〃三顾茅庐〃
北京;离天安门不远处的西河沿;一家中等的中西旅馆。清早;一位年近半百有着绅士风度的人物;内穿中式对襟袄;外穿呢大衣;一副金丝边眼镜;长长的山羊胡子;前往中西旅馆;探望六十四号房间的旅客。〃他还没起床吧!〃茶房答道。〃不要叫醒他;不要叫醒他。〃来客用浙江绍兴口音连连说道;〃请给我一张凳子;我坐在他的房间门口等候就行了。〃六十四号房间的旅客是一位忙碌的人物;白天不见踪影;夜间又要看戏;迟迟才归。唯早晨贪睡晚起。那位访客来过几回未遇;索性一大早起来;在房间门口坐等。
那位忙碌的旅客非别人;陈独秀也。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他和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同车离沪赴京;为的是在北京为亚东图书馆招股;募集资金。那位坐在门外静候的人;比陈独秀年长十一岁;当年名满华夏。此人来历不凡;清朝光绪年间(一八九二年)的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这位受四书五经熏陶的书生;居然举起反清义帜;于一九○四年任革命团体光复会会长。翌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上海分部的负责人。辛亥革命后;被孙中山委任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此后;袁世凯当权;他愤而弃职;游学欧洲。回国后;于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人便是蔡元培。蔡元培深知单枪匹马赴任;难以驾驭那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北京大学。这所由创建于一八九八年的京师大学堂发展而来的最高学府;封建余孽颇为猖獗。那辜鸿铭居然拖着长辫子走上讲坛;那刘师培言必称〃孔孟〃……蔡元培思贤若渴;寻觅一批新思想、新文化的新人物;作为新兴北京大学的栋梁之才。
在这个当口;蔡元培见到北京医专校长汤尔和。汤尔和早在一九○二年留学日本时便与陈独秀相识。汤尔和当即推荐了陈独秀——尽管汤尔和后来跟陈独秀并无多少来往。汤尔和是从《新青年》杂志上识得陈独秀的才气;因此把十多本《新青年》交给蔡元培;说道:〃你看看《新青年》——那是陈独秀主编的。〃
一九○四年十二月;在上海;蔡元培与陈独秀有过一面之交;他们都是暗杀团成员。此后多年没有交往。这时;蔡元培读了《新青年》;深深佩服陈独秀的睿智和博学;尤爱陈独秀的新思维、新见识;决定聘任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事有凑巧;陈独秀到京后;曾去北京大学看望过沈尹默。沈尹默把消息告诉蔡元培。蔡元培得知陈独秀来京就赶紧前往拜访。就在蔡元培获得北京大学校长正式任命的当天上午;蔡元培就去中西旅馆看望了陈独秀。与陈独秀同住的汪孟邹在日记中曾写道:〃十二月二十六日;早九时;蔡孑民(引者注:蔡元培号孑民)先生来访仲甫;道貌温言;令人起敬;吾国唯一之人物也。〃如此〃道貌温言〃;又如此亲自上门敦请;陈独秀却未肯答应下来!蔡元培简直如同那位〃三顾茅庐〃的刘备一般;一回回光临中西旅馆;只是难得一遇陈独秀。干脆;他一早前来坐等!至诚则金石为开。陈独秀启开房门;见蔡元培已在那里静候;大吃一惊;连声道:〃失敬;失敬。〃〃仲甫先生;孑民今日仍为聘请之事而来。〃蔡元培进屋刚刚坐定;便道出来意。〃谢谢先生好意;只是仲甫才疏学浅;难以担此重任——日前曾再三说明。〃陈独秀仍重复二十六日上午说过的话。〃先生有何难处;望直言。孑民愿尽力为先生排忧解难。〃蔡元培真诚地说道。沉思了一晌;陈独秀说出了心里话:〃仲甫再三推辞;内中有两个原因。〃〃愿闻其详。〃蔡元培双目注视着陈独秀。〃第一;仲甫从未在大学上过课;既无博士头衔;又无教授职称;怎可充当堂堂文科学长?〃陈独秀说道。〃先生可以不开课;专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为之排遣道;〃至于教授职称;凭先生学识;完全可以授以教授职称——待先生进北大之后;当可办理有关教授职称手续。此事不难。〃〃第二;仲甫身为《新青年》主编;每月要出一期杂志;编辑部在上海;无法脱身。〃陈独秀又说出另一原因。〃此事亦不难解决。先生可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大来办!〃蔡元培主意真多;又为陈独秀解决了具体困难。他说:〃北大乃人才济济之地。先生到北大来办《新青年》;一定比在上海办得更有影响。〃这下子;陈独秀心中的忧虑顿时烟消云散;面露笑容。〃先生答应啦?〃蔡元培问道。〃我回沪后料理好杂事;即赴京就任。〃陈独秀爽快地说道。〃一言为定!〃〃一言为定!〃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握毕;陈独秀却又道:〃文科学长之职;我只可暂代。我推荐一人。此人眼下正在美国。倘若他返回中国;即请他担任文科学长。此人之才;胜弟十倍。〃〃先生所荐何人?〃蔡元培赶紧追问。〃胡适先生!〃陈独秀道。〃久闻适之先生大名。倘若仲甫先生代为引荐;适之先生归国之后能到北大任教;则北大既得龙又得凤了!〃蔡元培兴奋地说道;〃当然;文科学长一职;仍由先生担任。适之先生可另任新职。〃〃不;不;文科学长一职;只是此时无人;弟暂充之。〃陈独秀谦让道。就在这次中西旅馆晤谈后十来天;一九一七年一月十三日;蔡元培向陈独秀发出由北京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签署的〃教育部令第三号〃:〃兹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此令。〃一月十五日;蔡元培校长签署的布告;张贴在北京大学:〃本校文科学长夏锡琪已辞职;兹奉令派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消息传出;北大震动。青年学生热烈欢呼;遗老遗少不以为然。既然任命已公之于众;陈独秀也就在一月下旬赴京上任。北京大学原在北京地安门内马神庙;自一九一六年九月起在北京汉花园另建新校舍。汉花园即今日的沙滩。陈独秀被安排住在与汉花园只一箭之遥的北池子箭杆胡同九号——那里也就成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在地。
第二部分:前奏群贤毕至北京大学1
陈独秀行魂未定;便有人敲门。开门相见;两人哈哈大笑。
来访者乃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钱玄同——他的儿子钱三强后来成了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钱玄同是文学理论家、文字音韵学家;当年在日本时与鲁迅同听章太炎讲文字学。章太炎即章炳麟;一九○四年曾与蔡元培发起组织光复会。
钱玄同跟陈独秀一见面;便旧事重提:〃仲甫兄;还记得吗?光绪三十四年;我在太炎先生隔壁房间里;跟黄季刚聊天。忽听见有人在跟太炎先生谈话;用安徽口音说及清朝汉学家多出皖苏。黄季刚听着听着;便火了;用一口湖北话大声说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隔壁之安徽人;闻言大吃一惊。这位安徽人;如今居然成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哩!〃两人相视;又一阵哈哈大笑。
陈独秀亦深谙训诂音韵学;曾被章太炎视为畏友。他跟钱玄同都擅长此道;又是旧识;何况思想同趋激进;相见甚欢。
不言而喻;钱玄同加入了《新青年》阵营。
钱玄同前脚刚走;又一位教授后脚踏了进来。此人也是在北大文科任教;擅长旧体诗词;又擅长书法;尤以行书著称。一个多月前;陈独秀和汪孟邹来北京时;陈独秀曾特地去北京大学拜访此人——沈尹默。蔡元培知道陈独秀抵京;那〃信息〃便是从沈尹默那里得到的。又是相见哈哈大笑。陈独秀拍了拍沈尹默的肩膀道:〃想不到;老兄的名字已小有名气了!〃〃仲甫;你那'字俗入骨'一句话;我迄今还时时不忘!〃沈尹默笑道。
沈尹默跟陈独秀相识;也有那么一番趣事:那是一九一○年初;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堂担任历史、地理教员。同校有个教员叫刘季平(又名刘三);喜爱文学;跟陈独秀过从颇密。一天;陈独秀在刘季平家;看见墙上新悬一纸;上写一首五言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