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圣经》主义的提倡者。他自称是一个《圣经》主义者,而不是一个神
学家或哲学家。同路德宗教改革不同的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有一种按照《圣
经》改造世界的企图,如伊拉斯谟要求人文主义宣讲真正的上帝之言。通过
上帝之言的传播,来推动人性的改革和世界的改革。基督教人文主义的这些
手段,被普通人阶层用来推进社会改革的运动。
因此,福音主义意味着一种社会改革,一种反对封建主义的倾向。从这
个含义上讲,福音具有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内容。否定的就是教会的意义,因
为人民直接从《圣经》中找到同上帝交流的途径,不再需要通过僧侣来教会
他们如何成为基督教徒。更有甚者,福音主义者把僧侣视为福音的敌人,因
为他们代表了一种反《圣经》的倾向,长期以来限制人民直接阅读《圣经》,
要求人们对教会服从,要求人民成为僧侣们“精神上的奴隶”。再从这个意
义推下去,僧侣不是上帝的牧羊人,而是魔鬼的信徒。他们是反基督者,尤
其是教皇,就是魔鬼在世界上的代表和反基督者的领袖。
现在福音运动使人民不再服从教会和僧侣的统治和摆布。因为,每一个
… Page 31…
基督徒都可以通过《圣经》而成为基督徒,并且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圣
经》所指示的,不仅是一个灵魂得救的事情,还意味着要改造世界,把世界
变成按上帝之言行事的“神法”之国。这样,《圣经》就成为一种反对现存
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用来反对僧侣封建主。在农民的怨情陈述书中,许多
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改革要求,都是在福音的名义下提出的。福音为人
民提供了一种道德、政治和神学的原则,它指向正义和公正,这是人民在封
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时提出的社会发展必须合乎正义的观点。一切非
正义的、贪婪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同《圣经》对立的,而一切合乎普通人利益
的,或者合乎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是在按照《圣经》行事。所以,在福
音一词中,体现出“基督教兄弟之爱”、“神法”、“基督教新生活”等特
定的时代内容。
福音运动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反对教会的腐败和社会的腐败;二、
灵魂得救的道路;三、如何改革社会。福音一词还有一定的阶级含义,它特
别指“普通人阶级是福音的真正信徒”,因为,只有普通人才是真正按照福
音行事的。在福音的旗帜下把城市和乡村中的普通人联合了起来。普通人是
好基督徒,而僧侣、罗马教皇和贵族统治者则是反基督者,是福音的敌人。
在城市和乡村中,普通人要求他们的社区直接雇佣真正能够讲述福音而丝毫
不歪曲福音的牧师来传播“真正的上帝之言”,这是15、16世纪普通人宗
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福音的旗帜下,普通人是最虔诚的基督徒,是最热烈
的宗教改革者。普通人的宗教改革运动因此和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分道扬
镳:路德的福音主义仅局限于对教皇的否定,而普通人的福音主义则走得更
远,要求完全否定现存的教会制度。普通人认为自己是《圣经》的宣传者和
保卫者,时刻与上帝同在。
福音的传播,主要通过口述和书本来完成。书本的印刷使 《圣经》的大
量流行成为可能。然而在人民中间,识字者仍属少数,在德国约占人口中的
5%左右。于是真正的上帝之言,主要是通过口述来传播的。随着福音的传播,
福音运动也跟着起来,形成一种社会改革的势头。真正福音的传播者是一些
激进的社会改革家和宗教改革家,从而使得路德的《圣经》主义和普通人的
福音运动上下呼应,出现了城乡宗教改革思想的大传播。新的宗教思想和改
革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并锻炼出一批改革的领导人。
(4)宗教异端问题
教会危机产生以后,到处掀起反对罗马教会的浪潮。有的地方出现了巫
术,有的地方出现了不受罗马教会控制的宗教组织和街头传教士。另外,还
有威克里夫、胡司那样的大规模的反对罗马教会的运动。罗马教会把这些脱
离自己控制的宗教派别和组织称为异端,用一切手段对它们进行镇压。宗教
改革运动前后是宗教裁判所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除了大规模逮捕、处死异
端分子外,还成立了巡视法庭,在各地对异端分子进行残暴镇压。
现代的学者已经发现,那时被教会宣布为异端的主要是宗教改革家,并
… Page 32…
不是基督教异端分子。目前许多新版的历史教科书已经改称他们为“早期的
新教徒”、“意见分歧者”、“改革家”或“福音主义者”。这反映出现代
学者企图为这些宗教异端派别进行翻案。现代的历史学家不再承认他们是异
端,因为他们只是意见不同者,而且很可能是宗教改革者。学者们还发现15、
16世纪时期教会本身十分迷信,教会提倡崇拜圣物:对圣徒的遗骨、衣物进
行顶礼膜拜。许多“圣物”如耶稣的裹尸布等,就是那个时代发现的。罗马
教会企图用镇压和迷信两种手段来挽救自己的危机,结果愿与事违,更加引
起了人们的反感。基督教会离开了爱的原则和《圣经》原则,本身难道不是
一种异端吗?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终于导致路德呼出“教皇是异端”这句徘
徊在人们心中很久、想说又不敢说的口号。这句口号的呼出,标志着一个宗
教改革新时代的到来。
… Page 33…
四、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1。路德改革的背景
罗马教会的危机无法通过传统的内部纯洁运动或对异端的镇压来解
决。为什么?因为15、16世纪的罗马教会已经把自己变成了一种世俗权力,
在宗教、经济、政治方面都要根据世俗利益来进行安排。这样,罗马教会就
无法进行放弃世俗利益的宗教改革。在罗马教会控制之外,爆发了僧侣的宗
教改革,一些僧侣企图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来推进基督教的信仰。
德国的僧侣是免税的,况且修道院又占有大量的地产,使想得到租地的
农民和想夺取这些地产的贵族都感到不满。教会宽容乞丐行乞,把盈利活动
说成犯罪,这也使得正在壮大的商人们大为不满。教会又向农民征收什一
税,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缺地少粮境地的农民十分愤怒。教廷对德国课以重
税,任意干预教职任命,据估计,每年从德国流向罗马的现金达30万古尔
盾以上,德国的高级教士在就职时都要向教廷缴纳1万到2万盾。德国的教
会浪费成风,况且教廷办事的奢侈浪费程度也是惊人的。这些情况,肯定是
僧侣们起来进行宗教改革的原因。
中世纪后期,僧侣们的宗教改革有两个目标:一,指出罗马教会这项那
项的做法是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 (如圣职买卖、蜡烛费、十字军攻击基督
徒),是需要改革的;二,希望找到一种纠正腐败的途径 (如宗教会议、推
行内部纯洁、禁欲,派好的神父任地方教职)。这些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基督
教的传统,它主要在于废除一些不符合基督教传统的由罗马教会发明的新的
弊端,而不能改造整个基督教体系和教会体系。中世纪后期的宗教改革因此
只局限于地方性的、反对个别腐败行为的范围,故而不能同16世纪的宗教
改革运动相提并论。
16世纪的提倡宗教改革的新教僧侣们也提出两个目标:一、他们指出教
会的传统本身有问题,不仅不能有助于人的得救,还对灵魂得救有害;二、
他们认为,彻底解决教会腐败的途径是把教会所承担的那部分世俗权力交还
给世俗权威,使教会重新变成“精神的”。16世纪的新教僧侣们还宣扬《圣
经》是基督教的基础,他们高举《圣经》的旗帜,反对罗马教廷的腐败。
罗马教会和德国皇帝之间也存在矛盾。奥托一世时,皇帝取得了主教任
命权,主教成了帝国的代表,主教死后,主教的土地要归皇帝,这便使皇帝
的力量增加。11世纪,教皇却取得了胜利,主教因此同时隶属于皇帝和教皇,
具有双重隶属关系。宗教改革运动爆发时,正值德国皇帝查理五世即位不
久。教皇并没有支持查理继位,在德国皇位继承人尚未确定之前,教皇还曾
一度对路德所在萨克森领地的公爵采取让步态度,希望他支持教皇支持的候
选人。查理即位后,虽然他是一位天主教徒,同教皇的关系并不好。查理当
时年纪还轻,宗教改革时他正为意大利领地而卷入同法国的冲突之中,且又
… Page 34…
把许多的精力放在抵制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扩张等事务上。他期望能扮演一个
公正角色,来调解路德和教会的冲突。这些政治因素,使得皇帝并没有对路
德运动进行全力镇压,这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宗教改革正好迎合了部分诸侯在领地范围内集中权力的要求。在领地范
围,诸侯的权势不断发展,成为领地的真正主人。大领地上的诸侯和领主于
是同领地以外的势力,如皇帝和教会的势力,进行斗争。消灭僧侣地主,夺
取教会财产,可以大大增加诸侯的经济实力,并能使诸侯摆脱主教和修道院
长权势的干涉,因此这些高级僧侣往往还是教皇和皇帝在领地中的代表。所
以部分诸侯支持宗教改革,希望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要人们不服
从罗马教会和神圣帝国,却要服从于领地诸侯。
15世纪末,德国虽说基本上形成了地域上的统一,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
国家,但远没有真正统一。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年)在自己
的称号前冠以“德意志王”,但德国的中央集权化程度仍然很低,权力掌握
在割地为王的诸侯手里,主要有勃兰登堡边地侯、萨克森公爵、捷克国王、
巴拉丁伯爵和美因兹、科伦、特里尔三个大主教,他们是主宰德国命运的七
大诸侯,他们有权选举皇帝,在各自的领地中有征税、铸币和司法等各种权
力。此外,德国还有十几个大的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上千个独立的骑士
领地。皇帝、大小诸侯和骑士实际上是各自为政,忽战忽和,不存在统一的
政治制度。这种封建化比较严重的政治状态,使路德能够得到萨克森公爵的
保护。公爵保护路德的原因,主要是路德是他办的大学中的教授,加之他也
明令反对赎罪券在萨克森地区的售卖活动。加上路德在政治上持保守态度,
他承认诸侯世俗权威的合法性。这样,路德至少可得到部分极有势力的德国
诸侯的支持,与胡司、威克里夫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德国的诸侯们当时正热
衷于发展诸侯领地政府,希望把自己的领地建成真正的近代化君主式统治,
他们当然不能容忍其他人来干涉自己领地中的事务,听凭教皇、皇帝来把自
己领地上的教授处死。
这些因素都从某个方面对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起了作用。路德的成功之
处是把反对教会腐败的斗争,变成了什么是真正的基督教的理论争论,并提
出摆脱繁琐仪式、“以信称义”的神学理论。这样,路德就把宗教改革建立
在深刻的新神学基础上。路德的宗教改革得到了许多人们的支持,德国宗教
改革运动终于爆发了。
2。路德宗教改革
(1)青年路德
路德的一生充满各种事件。他于1483年11月10日生在图林根和萨克
森之间的一个小城艾斯莱本,父亲名叫汉斯·路德,原是一个农民,由于勤
劳致富,最后成为一个矿业的经营者。父母都是虔诚的、但不拘教会礼仪的
… Page 35…
教徒。路德的父亲期望儿子能够当律师,所以在1501年把他送到了埃尔富
特大学学习,该校建立于1392年,在德国享有盛名。大学座落在图林根最
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学气氛比较活跃,盛行的是奥坎姆派的经院哲学,对托
马斯·阿奎那的神学采取批判态度。路德受到这里老师们的影响,也开始对
中世纪的神学产生怀疑,并成为一个奥坎姆主义者。后来路德强调信仰和理
性的区别,说只有信仰才能达到真理的认识,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受他大
学生活的影响。托马斯·阿奎那企图调和人类作用和上帝意愿的关系,路德
对这一点感到怀疑。路德在这里还学习了古代罗马的文学和新派拉丁语的
诗,有时也去旁听诗歌的课程。路德读书的时候,埃尔富特大学中人文主义
气氛还不是很浓厚,在路德毕业以后,那里人文主义学术空气才开始变得重
要。1502年,路德获得了学士学位。1505年他获文学硕士学位。他在一个
17人的班级中名列第二,以优等生毕业。他的父亲希望他继续学习法律,但
路德在学习了法律3个月后,突然离开学校,进入了埃尔富特城一个奥古斯
丁派的修道院。
为什么路德中断了学习却进入修道院的原因不得而知,据说路德因一个
朋友去世受到了刺激,而且在1505年又亲身经历了一场恐怖的雷阵雨,狂
风暴雨使他想到了魔鬼、地狱和最后的审判诸问题。在这个恐怖的时刻,路
德曾呼唤圣徒的名字,希望得到佑护,并发誓要进入修道院作为回报。更深
刻地讲,路德这时正在思考灵魂得救的问题,他对此十分关注,并且怀疑如
何能真正灵魂得救,也许进入修道院可能帮助他解决灵魂得救的问题。1505
年7月路德进入修道院,过了一年,即1506年秋,他下了决心要成为一名
教区神父。
在埃尔富特约有20座修道院,路德选择了教规严格、学风著名的奥古
斯丁教派的爱里密特斯修道院。奥古斯丁教派在13世纪建立于意大利,不
久就传播到德国。1477年,该教派在萨克森、图林根行省的负责僧侣安德烈
亚斯·普洛列斯 (1429—1503年)把30个教堂加以合并,进行了改革。又
在约翰·冯·斯陶皮兹(?—1524年)的督理下,把爱里密特斯修道院建成
修道院的完美典型。路德进入这所修道院后,得到斯陶皮兹的直接指点。斯
陶皮兹的虔诚和慈爱,对路德产生了很大影响。
奥古斯丁派修道院流行的神学观点,主要是继承奥古斯丁的宗教见解,
重视讲道,但具有某些神秘倾向。修道院并且同埃尔富特大学有着密切的联
系,有些僧侣也到大学会听课。奥坎姆派的教授开始教导只要热爱和服从上
帝,就能得到上帝的慈爱的理论,这也许是路德去修道院的动机之一。路德
自己说那时他是一个最虔诚最献身的僧侣,如果有谁能够进天堂,他一定身
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