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239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39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下,引语录说明:真正反省的人对自己是何种认识。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

    博朵瓦也引《本生论》的论文,承许必须观察自己的相续。比如《本生论》说:“虚空与大地中间相隔极远,大海东西两岸也是相隔遥远,东山和西山相隔也远,但是凡夫与正法的距离更为遥远。”这是说,我们凡庸和正法的距离,就像这些比喻所说一样极为遥远。这一颂是当年月菩萨在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养千两黄金所得受的妙法。

    朵垅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朵垅巴也说:“假如有观慧而真正做观察,就会发现自己的心和正法越来越远,就像在陡峭的山坡上放置线团,将会越滚越远一样。”“观慧”:能观察自心相续与正法是否相应的智慧。

    《了凡四训》说:“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凡夫心粗而没有观察的智慧,常自以为与法相应,其实这是愚者之相。浑身是病却自以为无病,这是无明,是对自己身为凡夫的自性毫无认识。相反,有了观察的智慧,越仔细去观察,越会发现自己过恶众多。看到自己一无是处时,才会真正害怕,知道应当惭愧、应当用功。

    丙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

    “思”是前提,“遮止恶行”是思后止恶,或者“思”是察过知过,“遮止恶行”是改过。“不思”便不知自己的过恶何在,则过从何处改、善从何处修呢?所以,必定是在自相续上以法衡量,察出过恶之后,才能遮止罪恶。

    古代的大贤人蘧伯玉,在他二十岁时,已经觉悟到以往的过错而完全改正;到二十一岁时,才知改得不彻底;到二十二岁时,回顾二十一岁,仍然像在梦中一样。这样年年改、月月改,改到五十岁时还知道四十九年的过错。我们应当这样常常察过知过,然后改过。察出一分恶,就用功遮止这份恶,这样才能真正离苦。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又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必定会引生智慧,袒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遮止,这就不是贤者。)

    下面正式宣说止恶的方法:

    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

    遮止恶行的方法,就是数数修习防护之心。如《谛者品》所说:“大王,你不要杀生,因为一切众生对自己的性命都极其爱惜,因此你想爱护众生、使众生长寿的话,不仅不能杀,即使杀生之念也永远不要生起。”这是说,对十不善业及上述其余种种罪恶,连意乐也不应让它现行,而且应多修习止息罪恶之心。如前文所说,业是由事、意乐、加行和究竟组成,既然业是由意乐所发起,修时也应当从这个根本上防护,也就是应多修静息之心,遮止心中造恶之念,这样才能清净。

    为什么要多修静息之心呢?论中说:如果不这样遮止恶行,虽然不想接受痛苦,但是由于恶业力的缘故,必然要受苦。不论到哪里,业始终随身而无可逃脱,以权势、金钱、避难处等都无法遮止。所以,要能离苦,只有止恶这一条路,不可能另有侥幸。

    理证:罪业(有法)意乐才刚发起时便须遮止,因为由此意乐,虽然不愿接受痛苦,但也将会引发的缘故。

    比喻:对于毒性剧烈的毒品,才刚生起想喝的念头就必须遮止。

    下面引公案说明:

    有一次,施主供养格西们酸奶。奔公甲格西排在行列中间,他见施主供养了前面的人不少酸奶,就动念头:“轮到我这里时,恐怕就得不到了!”这时,他马上观察到自己的念头不对,就自言自语地说:“像你这种比丘对喝酸奶具有这么大的信心!”随即把碗反扣过来。等到施主供养他酸奶时,他说:“我已喝过,不愿再享用。”

    又有一次,施主前去拜见他。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庄严供品。当时,他观察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前炫耀,于是就向供台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比丘,不要这样虚伪!”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在后藏的所有供品中,奔公甲的这把灰算是最好的。

    公案之中,奔公甲常常反观自心,一观察到心中有贪饮食、贪名声的念头时,当下便静息下来,遮止了恶行。《了凡四训》中说:“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丙七、何取何舍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

    我们事先要知道何者应作、何者应止。这一段即指出了取舍的标准。

    论中说:因此,如果现前看似有一些安乐,但果报成熟时,虽然不想接受,也必须泪流满面地忍受,像这种业就不应造作。如果受报时能感得受用无罪的安乐,像这种业就应当行持。

    总之,对于能感召未来痛苦的业应当禁止,对于能感召未来安乐的业应当精进。人应为自己的未来着想。如果没有因果的远见,往往会为了暂时的少许安乐,而毁坏未来生生世世的前途。所以,为了未来的福乐,应尽量断除恶业,竭力行持善业。

    《集法句经》说:

    往昔,佛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位渔夫正在杀鱼,佛便问他:“你最怕什么?”他说:“我最怕痛苦。”佛说:“你不要做伤害有情的事,不要使众生受苦。使众生痛苦,你也无法获得安乐。”然后,佛说了下面这些话: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集法句经》说:“如果你害怕痛苦、不喜欢痛苦,那么无论在明处或暗处都不要造恶业。如果已经造下恶业或者将来造恶,那么在业力成熟时,即使你急起奔逃,也不可能逃脱恶业的苦报。不论你藏匿在何处,决定没有业所不能到的地方,非空不能到,非海不能到,也非山中不能到。”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

    经中又说:“对于取舍之处愚蒙的智慧浅薄者,对待自己就如同对怨敌一样地损害。他们现在所造的种种恶业,能感召未来苦楚的果报。”这样自损很不应理。真正想为自己创造美好未来的智者,应当按以下所说来取舍:

    “作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

    “何种业在造作之后能生逼恼,令你泪流满面地别别领受它的异熟果报,这种业你不去作就很好。何种业在造作之后没有逼恼,使人内心安祥喜悦,别别地感受安乐异熟,这种业你去做就很好。”

    下面这一颂有一段缘起:

    往昔,王舍城中来了一位饿鬼,他对舍利子说:“圣者,我曾经是王舍城中的富商,因为悭吝而造下受生饿鬼的各种恶业,因此死后堕入鬼道。我很想让我的亲人对佛和僧众多作美食等的供养。”说了诸如此类的话。佛为了显示业果,而教诫弟子们:

    “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

    “自己本来想要希求安乐,却在放逸之中造作身口意的恶业。须知业无虚弃,这个恶业的异熟果,将来自己是要哭着领受的。”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

    经中又说:“虽然现前造恶业时,不一定像刀割般受苦,但这个恶业在后世决定会现起惨烈的苦果。”比如:现在杀鸡,造业时并无大苦,但将来业力成熟,堕入众合地狱、被两山夹逼时,全身一切孔穴都会血流涌注,惨不忍睹。

    “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以诸恶业,决定会别别感受痛苦的异熟,所以众生在他世才知道果报的严厉。就像一块铁生锈,最初虽不明显,但铁锈一旦扩散开来,就会把铁完全侵蚀毁坏。同样,不观察而造恶业,将因自业成熟而不得不感生恶趣。”比如:盗用常住财物,相续中因此生起罪业染污,如果不励力忏悔,这个罪垢一直增长,最后会把相续完全毁坏,根身器界完全变成地狱的苦相。论中将这个过程比喻为“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

    以上都是告诫行人应知果慎因。如果造某种业时,暂时似乎安乐,而业果成熟时却须泪流满面地受苦,这种业应当禁止不造。比如:平民与王妃私通,暂时似乎快乐,但最后却须哭着接受酷刑的惩罚,毁坏自己的身体与寿命。

    丙八、引古德教授说明修行业果之合理

    康垅巴谓朴穷瓦云:“善知识说,惟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惟此极难修持。”朴穷瓦亦云:“实尔。”

    康垅巴对朴穷瓦说:“善知识仲敦巴曾说,唯有业果极为紧要,可是现今人们对业果的讲说、听闻和修习都不是那么重视,但我认为单单这个业果也是极难修持的。”朴穷瓦也说:“确实如此。”

    “讲闻修习皆非贵重”:比如,现在宣说业因果时,许多人认为这里没有一个可修持的甚深之法,所以不论听闻或修习,都不见人们重视此法。

    又敦巴云:“觉沃瓦 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

    仲敦巴仁波切说:“仁者,你的心不要太粗大,这个缘起是很微细的。”这也告诉我们,取舍因果务必小心谨慎。心粗大,就不能细致地把握,依靠小的方面容易造成大过患。莲花生大士也教诫说:“见解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要比面粉细。”如果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放逸而行,也是业果愚的表现,说明对细微业果不重视。

    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朴穷瓦说:“到了年老时,我是依附《贤愚因缘经》而修行的。”

    霞惹瓦云:“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

    霞惹瓦说:“不论有何种过患,佛从不抱怨这是因地方所导致的过失,或是因舍宅所感召的过失。佛都是说:这是由于造作如是业,所以从中产生如是果。”意思是,佛陀唯说业果。既然佛都处处以业果来说明、决定,作为佛弟子的我们,平时看待一切现象、希求一切乐果,也应唯一缘业果来思惟、抉择、修持。

    理论:业果(有法)理应按照古德教言而取舍,因为你必须取舍因果,而古德教言又是对业果获得定解的词句之故。

    比喻:世间耕种等方法,必须遵循老人们所传的经验。

    以上总示宣说完毕。

    乙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悔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令不犯 六、凡所了知的,须以不放逸修行之比喻 七、凡所了知的须实修之义 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丙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修忏悔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如是虽然努力想使恶业不染污相续,但由于放逸、烦恼炽盛等种种原因,假使有所违犯,也决定不能放置不管,而必须努力修持大悲大师所说的罪业还出方便。

    “还出方便”,即出罪方便。此处称佛为“大悲大师”,是因为佛悲悯犯罪众生而指点众多出苦方便的缘故。“大师所说”,即《地藏十轮经》《正法念住经》《金光明经》等中所说。

    理证:罪堕(有法)必须忏悔,因为不可不思而放置的缘故。

    “对罪业不可不思而放置”成立,因为放置罪业将产生不悦意果报,对产生功德有损害以及会障碍僧众作羯磨等,而忏悔则能产生相应的种种功德的缘故。

    比喻:中毒或得病须以医药及时治疗遣除。

    以下,对上述忏悔的必要性再稍加阐述:

    首先,须了知目前我们相续中业力的状况。从时间上来看,不只是这一世,从无始以来到今生,其间有无量生世,我们每一世都造过许多罪业。《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合计我们往昔所造一切罪业,如果罪业有体相,则尽虚空界也不能容受。从种类上来看,我们对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违犯,造罪种类也是无量无边。从业的规律来看,已造业不失坏。如果未以对治力忏悔,这些业始终都会存在我们相续中。因此,我们的相续确实是危机四伏,如同埋伏了无数个等待引爆的核弹头。

    这些黑业会造成何种影响呢?可以说是过患无穷。具体来说,这些业将会形成报障,业力一旦成熟,造业者就会堕入三恶趣中,千百万年感受深重痛苦,这是异熟果。而且,如果不忏除相续中的黑业习气,异熟苦果将会一再地反复现行,又因杀生、不与取等黑业,而会现前短命、多病、贫穷等等厄运,这就是造作和领受等流果。从增上果来说,众生相续中的黑业力,会感召器世界的灾难。所以,如果不励力忏悔,我们的根身、器界、造作、感受,决定无法避免灾难性的结局。因此,目前最要紧的,就是修忏悔法。平常皮肤上扎入一根刺,我们都会赶紧将它挑除,而过患比前者严重千百万倍的黑业正在相续中逐渐增上,我们为什么反而置之不理、毫不在乎呢?再不好好忏悔,最后确实只有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

    从修道来说,我们虽想获得成就,但是不忏除业障,地道功德丝毫也不可能现前。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自续佛性如晶镜,忽然障尘极遮蔽。”所以,对末法时代障重凡夫来说,首先不修忏悔,恐怕无法成就。从寻求安乐来说,黑业能障人天增上生安乐和三乘决定胜解脱,所以欲求安乐,当前最重要的,是破除与安乐相违的业障。从圣教来说,我们都希望圣教兴盛,但是若不共同努力忏除业障,圣教也不可能兴盛广大,而且会逐渐衰微。

    有人担心:相续中罪业充满,能否忏除呢?决定能忏除!因为罪业毕竟不是实有的法,它只是由忽尔的迷乱习气暂时造成的有为法,如果能以具足四种对治力忏悔,决定能够清净,所以对此应有信心。比如:以前指鬘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他依靠忏悔而清净业障,现生便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杀父,造了五无间罪,后来也以忏悔而清净罪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