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你应照着气息实际的样子去觉知它。如果气息不明显,则只需保持平静,提起正念,在之前还能觉知气息的地方等待。当你如此运用念和慧之时,气息将会再度显现。
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禅相并非人人相同,它是因人而异的。对于有些人,禅相是柔和的,例如:棉花、抽开的棉花、气流、似晨星的亮光、明亮的红宝石或宝玉、明亮的珍珠。对于有些人,它粗糙得有如棉花树干或尖木。对于有些人,它则呈现有如:长绳或细绳、花环、烟团、张开的蜘蛛网、薄雾、莲花、月亮、太阳、灯光或日光灯。
像棉花一样纯白色的禅相大多数是取相,因为取相通常是不透明、不光亮的。当禅相像晨星一般明亮、光耀和透明时,那就是似相。当禅相像红宝石或宝玉而不明亮时,那是取相;当它明亮和发光时,那就是似相。其它形状与颜色的禅相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去了解。
不同的人会生起不同形态的禅相,因为禅相从「想」而生。在禅相出现之前,由于不同禅修者有不同的想,即产生不同的禅相。虽然所修的业处相同,都是安般念,但却因人而异地产生不同的禅相。
达到这阶段时,很重要的是不要玩弄禅相、不要让禅相消失、也不要故意改变它的形状或外观。若那样做,你的定力将停滞且无法继续提升,禅相也可能因此而消失。所以,当禅相首次出现时,不要把专注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如果那么做,禅相将会消失。
然而,如果发现禅相已经稳定,而且心自动地紧系于禅相,那时就让心专注于它。如果强迫心离开它,你可能会失去定力。
若禅相出现在你面前远处,则不要注意它,因为它可能会消失。如果不去注意它,而只是继续专注于经过接触点的气息,禅相会自动移近并停留在接触点上。
若禅相在接触点出现并保持稳定,而且似乎禅相就是气息,气息就是禅相,这时就可以忘记气息,而只专注于禅相。如此将注意力从气息转移到禅相,你将会更进步。保持注意力专注于禅相时,禅相变得越来越白,当它白得像棉花时,这便是取相(uggaha…nimitta)。
你应下定决心,保持平静地专注于那白色的取相一小时、二小时、三小时或更久。如果能专注于取相持续一或二小时,你会发现它变得清澈、明亮及光耀,这就是似相(patibhaga…nimitta)。你应下定决心及练习保持心专注于似相一小时、二小时或三小时,直到成功。
在这阶段,你将达到近行定(upacara)或安止定(appana)。近行定是(在进入禅那'34'之前)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是禅那。
这两种定都以似相为对象,二者的差别在于:近行定的诸禅支'35'尚未开展到完全强而有力。由于这缘故,在近行定时「有分心」'36'(bhavavga)还能够生起,而禅修者可能会落入有分心。经验到这现象的禅修者会说一切都停止了,甚至会以为这就是涅盘。事实上心还未停止,只是禅修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察觉它而已,因为有分心非常微细。
为了避免落入有分心,以及能够继续提升定力,你必须藉助五根:信、精进(viriya)、念(sati)、定(samadhi)、慧(pabba)来策励心,并使心专注、固定于似相。你需要精进以便使心一再地觉知似相;需要念以便不忘失似相;需要慧以便了知似相。
平衡五根
五根就是五种控制心的力量,它们使心不偏离于通向涅盘的止(samatha)观(vip正道。
五根当中,第一是信。信乃是相信应当相信的对象。如:相信三宝'37';相信业因与果报;很重要的是相信佛陀的证悟,因为若禅修者缺乏这样的正信,他将会放弃禅修;相信佛陀的教法也非常重要,即:四道、四果'38'、涅盘及教理。佛陀的教法指示我们禅修的方法与次第,所以在此阶段非常重要的是对教法的深信。
假设有人这么想:「只是观察呼吸时的气息就能达到禅那吗?」或「上述所说有如白棉花的禅相是取相;有如透明冰块或玻璃的是似相,确实如此吗?」如果有这类念头存留在心,它们将会造成如此的见解:「在现今这个时代,我们不可能达到禅那。」由于这种见解,他将退失对佛法的信心,也将放弃修行禅定。
因此,以安般念业处修行禅定的人必须有坚强的信心,应当毫无怀疑地修行安般念。他应当想:「如果有系统地依照圆满正觉佛陀的教法修行,我一定可以达到禅那。」
然而,若禅修者对当信之对象有过强的信心(在这里,此对象乃是安般念业处),那么,由于信根的决定(胜解)作用太强,慧根就不分明,而其余的精进根、念根及定根的力量也将变弱。那时,精进根不能实行其策励相应'39'的名法'40',并保持它们于似相的作用;念根不能实行其确立忆念似相的作用;定根不能实行其使心安住于似相,不散乱的作用;慧根也不能实行其透视似相的作用。因为慧根不能了知似相,也就无法支持信根,于是信根也会变弱。
如果精进根过强,其余的信、念、定、慧诸根就不能实行其决定、确立、不散乱和透视的作用。过强的精进使心不能平静地专注于似相,这也意味着七觉支中轻安、定和舍觉支的强度不够。
同样地,若其它诸根如定根、慧根过强,也将有不良的影响。
信根与慧根,定根与精进根的平衡是诸圣者所赞叹的。假使信强慧弱,则为迷信。此人将相信、崇拜缺乏真实利益与内涵的对象。举例而言,他们信仰、尊敬正统佛教以外宗教所信仰、尊敬的对象,例如:造物主、鬼怪、护法神等。
反之,若慧强信弱,则将使人倾向于狡黠;自己不实际修行,却整天批判与评论。他们犹如吃药过量而引起的疾病一般难以治疗。
然而,若信慧平衡,则能信于当信之事。他相信三宝、业果,确信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他将能体验似相及达到禅那。若以如此的信心修行,并运用智慧透视似相,这时信根与慧根就能平衡。
再者,假如定强而精进弱,则因为定有产生怠惰的倾向,怠惰将征服他的心。若精进强而定弱,则因为精进有产生掉举(扰动)不安的倾向,掉举将征服他的心。唯有当定根与精进根平衡时,心才不会堕入怠惰或掉举,而能达到禅那。
对于想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他想:「如果我培育对似相的专注力,一定能达到禅那。」于是,借着信根的力量及对似相的专注,他必定能达到禅那,因为专注是禅那的主要基础。
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三相(无常、苦、无我),以及获得领悟三相的智慧。
当定慧平衡时,世间禅'41'(lokiya…jhana)才能生起。佛陀教导定慧两者必须并修,因为出世间禅'42'(lokuttara…jhana)也唯有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
无论是平衡信与慧、定与精进、定与慧,念根都是必要的。念根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念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而陷于怠惰。
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调味汁都需要盐,也像国王的所有政务都需要宰相处理一般。所以在古注里提到:「世尊说:『念在任何业处都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在修行时,念是心的依靠处与保护者。念是依靠处,因为它能帮助心达到前所未到、前所未知的高超境界;若没有念,心则无法达到任何超凡的境界。念可以保护心及不使禅修的对象失落。这就是为什么当禅修者以观智辨识念时,他会见到念的相状是:它能保护修行时所专注的对象,以及保护禅修者的心。若缺少念,禅修者就不能策励或抑制自己的心。这是为何佛陀说念能应用于一切情况的理由。(亦参见清净道论?第四章?第四九段。大疏钞Mahatika?第一册?第一五○至一五四页)
平衡七觉支
如果禅修者想以安般念来达到禅那,平衡七觉支也是非常重要的。七觉支是:
一、念觉支(sati):记得似相并持续地辨识似相;
二、择法觉支(dhammavicaya):透彻理解似相;
三、精进觉支(viriya):努力统合及平衡诸觉支于似相。尤其是努力于强化择法觉支及精进觉支本身;
四、喜觉支(piti):体验似相时心中的欢喜;
五、轻安觉支(passadhi):以似相为对象时,心与心所的宁静;
六、定觉支(samadhi):一心专注(心一境性)于似相;
七、舍觉支(upakkha):乃是心的平等性,不使心兴奋或退出所专注的似相。
禅修者必须培育及平衡这七觉支。如果精进不够,禅修者的心将会远离禅修对象(似相)。此时他不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而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如此心才能再度振作起来。
当过于精进而心生起扰动和散乱时,他不应加强择法、精进和喜这三觉支,而应加强轻安、定和舍这三觉支。如此才能抑制与平静扰动的心。
这就是平衡五根及七觉支的方法。
达到禅那
当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得到充分培育之时,定力将会超越近行定而达到安止定。达到禅那时,心将持续不间断地觉知似相,这情况可能维持数小时、甚至整夜或一整天。
心持续地专注于似相一小时或两小时之后,你应尝试辨识心脏里意门(bhavavga有分识;有分心)生起的部位,也就是心色'43'(心所依处)。有分心是明亮清澈的;注释中说,有分心就是意门(manodvara)。若如此一再地修行多次,你将能辨识到依靠心色而生起的意门(有分心),以及呈现在意门的似相。能如此辨识之后,你应尝试逐一地辨识五禅支,一次辨识一禅支。持续不断地修行,最后你能同时辨识所有五禅支。五禅支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续地投注于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诸禅支整体合起来即称为禅那。刚开始修行禅那时,你应练习长时间进入禅那,而不应花费太多时间辨识禅支(jhanavga)。你也应练习初禅的五自在:
一、转向自在:能够在出定之后辨识诸禅支。
二、入定自在:能够在任何想入定的时刻入定。
三、住定自在:能够随自己预定的意愿住定多久。
四、出定自在:能够在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五、省察自在:能够辨识诸禅支。
转向与省察这两种作用发生在同一个意门'44'心路过程'45'(manodvaravithi)。转向作用由意门转向心'46'(manodvaravajjana)执行,它缘取禅支为对象而生起。省察作用则由紧接在意门转向心之后生起的四、五、六或七个速行心'47'来执行,也缘取同样的对象。
在《增支部?山牛经AvguttaraNikaya;PabbateyyagaviSutta》里,佛陀提醒诸比库,在尚未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前,不应尝试进修第二禅。佛陀解释说,如果禅修者尚未完全精通初禅就进修第二禅,则他将失去初禅,而且无法达到第二禅,两者皆失。
当你已熟练初禅的五自在之后,可以进而修行第二禅。为此,首先你应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思惟初禅的缺点及第二禅的优点:你应思惟初禅接近五盖,也应思惟初禅中的寻、伺禅支是粗劣的,它们使初禅不如无寻、伺的第二禅寂静。存着想去除此二禅支,而只留下喜、乐、一境性的意愿,再次将心专注于似相。如此你能达到具有喜、乐及一境性的第二禅。接着应当修行第二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三禅时,你应思惟第二禅的缺点及第三禅的优点:第二禅靠近初禅,且其喜禅支是粗劣的,使它不如无喜的第三禅寂静。从第二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三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乐及一境性的第三禅。然后应当修行第三禅的五自在。
当你修行成功且想进而修行第四禅时,你应思惟第三禅的缺点及第四禅的优点:第三禅的乐禅支是粗劣的,它使第三禅不如无乐的第四禅寂静。从第三禅出定并如此思惟之后,你应培育想要证得第四禅之心,再次专注于似相。如此即能达到具有舍'48'及一境性的第四禅。接着,你应修行第四禅的五自在。
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这就完成安般念的第四个阶段: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入息』,彼如此修行;
『我静止息之身行而出息』,彼如此修行。
这阶段开始于禅相生起之前,进而定力随着修行四种禅那而增长,呼吸逐渐变得愈来愈平静。直到进入第四禅时,呼吸完全停止。
禅修者修行安般念达到第四禅,并修成五自在之后,当禅定产生的光晃耀、明亮、光芒四射时,他可以随自己的意愿而转修观禅(vipassana毗婆舍那)。另一种方式是,他也可以继续修行其它种止禅(samatha奢摩他),这将是我下次讲座的题目:如何修行十遍'49'。
'1'帕奥禅林Pa…AukTawyaForestMonastery-位于缅甸南部毛淡棉市近郊的帕奥村,以村名作为寺院之名。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国际禅修中心,并且还在不断扩建当中。在此修行的禅修者经常维持在二、三百人左右,其中外国人有五十至八十位,华人占一半以上。住持禅师的法名为乌.阿钦纳(UAcinna);缅甸人为了表示尊重,不直接称呼法名,而称他为帕奥禅师(Pa…AukSayadaw)。
巴利pali-记载原本佛教典籍所用的语言。有时也作为佛教圣典的代称。(P…EDictp。455)
'3'无贪、无瞋、无痴称为三善根: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
'4'贪、瞋、痴称为三不善根:不善心生起的主要根本。(MAbhⅢ。5p。120)
观智vipbana-透视究竟法(parammma胜义法;根本真实法)无常、苦、无我本质的智慧。
'6'道智magga…bana-与圣人之道相应的智慧。它能同时完成四项功能(体证四圣谛):一、领悟苦谛(苦的真理);二、去除贪爱(苦的原因);三、证悟涅盘(苦的息灭);四、完全开展八圣道分(圣道的八项构成因素;灭苦的方法)。(EssAbhp。421)
'7'止禅samatha-字义为平静。乃是心处于专一、不动、无烦恼、安宁的状态。禅定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8'观禅vip直观觉照一切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智慧的修行法门。(EssAbhp。357)
'9'五取蕴pabc’upadanakk五蕴乃是五种聚集,即:色蕴(物质)、受蕴(感受)、想蕴(形成内心印象)、行蕴(附属的精神因素;除了受、想之外的五十个心所)、识蕴(心;心识;主要的精神因素)。五取蕴(凡夫的五蕴)乃是会成为执取之对象的五蕴,包括所有色蕴及世间的四种名蕴(受、想、行、识)。而出世间(超出世间凡夫的境界)的四种名蕴不是取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