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273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73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2…2:在达到第四禅之后,为什么不直接觉观五蕴,透视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以便证悟涅盘?在证悟涅盘之前,我们为什么需要修行三十二身分、白骨观、白遍、四界分别观、名业处'1'、色业处'2'、缘起与观禅呢?

    答2…2:五蕴是什么?五蕴与名色之间有何差别?你知道答案吗?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之前,我要先解释名色与五蕴。根据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Abhidhamma》,有四种究竟法(paramattha),即:心(citta)、心所(cetasika)、色(rupa)、涅盘(Nibbana)。

    要证悟第四种究竟法(涅盘),我们必须透视心、心所与色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心有八十九种;心所有五十二种;色有二十八种。八十九种心称为识蕴(vibbana…k。五十二种心所当中,感受是受蕴;形成内心印象是想蕴;其余五十种心所是行蕴。

    有时,心与心所合起来称为名(nama)。若将它们分成四组,则是: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这四组是名蕴(nama…k;二十八种色即是色蕴(rupa…k。所以心、心所与色合起来称为名色(namarupa),有时也称为五蕴。它们的形成因缘也只是名色而已。因此,修行色业处、名业处就是在观照五蕴;修行缘起就是在观照过去、现在、未来五蕴的因果关系;修行观禅就是在观照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佛陀对三种人教导修行观禅的五蕴法门:智慧利的人、对名法之观智不分明的人、想要以简略法修行观禅的人。

    现在我要回答第二个问题。根据上座部'3'佛法,有两类修行法门(kamm业处),即:应用业处(parihariya…kamm与一切处业处(sabbatthaka…kamm。应用业处指的是:个别禅修者修行以作为观禅的禅定基础之业处;他必须经常修行此业处。一切处业处指的是:所有禅修者都必须修行的业处,又称为四护卫禅'4',即: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5'与不净观,它们能保护禅修者,免离内外的危难。所以禅修者可以用安般念作为他的应用业处,但他也必须修行四护卫禅。这是正统的方式。

    要修行慈心观达到禅那的境界,最好禅修者事先已能修行白遍达到第四禅。举《慈爱经M》为例:经中讲到五百位比库,都是精通十遍与八定(samapatti),并且修行观禅已达到生灭随观智'6'(udayabbaya…bana)的境界。当他们停宿处的树神受到打扰,而变形出来惊吓他们时,比库们回来见佛陀。于是佛陀教导他们《慈爱经》,以作为修行的法门,同时也是守护的诵文(paritta)。

    《慈爱经》中列出十一种修行慈心观的方法,乃是针对已经成就慈心禅(metta…jhana),并且已破除不同类人之间差异界限的禅修者而说的。修行这些方法时,心中忆念:「Sukhino va khemi; sabbbhavkhitatta」──「愿一切众生快乐安稳……」,而且必须修行达到第三禅。这对那五百位比库来说是很容易的,因为他们已经精通十遍。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中佛陀开示说,在四种色遍当中,白遍是最好的;它使禅修者的心清澈明亮。平静的心是高超而有力的,如果禅修者以一颗清明、无烦恼的心来修行慈心观,通常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能成就慈心禅。因此,如果禅修者先进入白遍第四禅,出定之后才修行慈心观,他很容易就能成就慈心禅。

    若要证得白遍第四禅,禅修者必须先修行内外的白骨观,因为这使到白遍容易修成。所以,在完成安般念第四禅之后,我们通常教导禅修者三十二身分、白骨观与白遍。在我们的经验里,大多数禅修者说白遍第四禅比安般念第四禅更超胜,因为它能引生更清澈、更明亮、更平静的心,如此对修行其它业处很有帮助。因此,在教慈心观之前,我们通常先教白遍。

    在此,我要指出初学者常发生的一个问题。你可能曾经修行慈心观,你是否成功地达到慈心禅呢?在实际修行时,如果禅修者想散播慈爱给相同性别的某个人,他必须先以那个人微笑的面容作为对象,然后散播慈爱给他:「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当初学者如此散播慈爱之时,那张微笑的面容很快就会消失。他无法继续他的慈心观,因为没有对象,而他将无法达到慈心禅。

    若先有白遍第四禅的基础,情况就不同了。出定之后,当他散播慈爱时,那人的笑容不会消失,这是因为有先前定力帮助的缘故。他能深度地专注于那笑容,能在一次静坐中就提升到慈心观第三禅。如果能有系统地修行到破除不同类人之间的差异界限,他就能修行巴利圣典《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中所提到的五百二十八种散播慈爱的方法,以及《慈爱经》中所提到的十一种方法。因为这个缘故,在教导慈心观之前我们通常先教白遍。

    你也许修行过佛随念。你是否成功地达到近行定呢?当那些已经成就慈心禅的人修行佛随念时,他们能在一次静坐当中就达到近行定。这是因为先前定力帮助的缘故。然后转修不净观也是很容易的。如果禅修者修行不净观达到初禅,然后修行死随念,他能在一次静坐中就成功。

    这就是我们在四护卫禅之前先教白遍的理由。然而,如果禅修者不想修行四护卫禅,也可以直接转修观禅,毫无问题。

    问2…3:为什么在透视名色法之后必须修行缘起第一法与第五法?何谓第一法与第五法?

    答2…3:根据上座部佛法,清净有七个阶段。在这里我要解释前五个阶段,它们是:

    一、 戒清净。

    二、 心清净,即:八定与近行定。

    三、 见清净,即:分析名色的智慧(名色分别智)。

    四、 度疑清净,即:辨识因果的智慧(缘摄受智),也就是透视缘起(十二因缘)的智慧。

    五、 道非道智见清净,即:思惟智'7'与生灭随观智;这是观禅的开端。

    因此,在修行观禅之前有四种清净。为什么呢?观禅乃是对名色及其因缘无常、苦、无我本质的领悟。如果还未了解名色及它们的因缘,我们如何能领悟它们是无常、苦、无我的呢?如何能修行观禅呢?唯有彻底地透视名色及其因缘之后,我们才能修行观禅。

    名色及其因缘称为行法或有为法(savkhara):它们生起之后立即消灭,因此它们是无常的。它们遭受不断生灭的压迫,因此它们是苦的。它们没有自体(atta)、没有稳定不坏的实质,因此它们是无我的。

    如此领悟无常、苦、无我才是真正的观禅。所以在修行观禅之前,我们教导禅修者透视名法、色法与缘起法。注释中解释说:「aniccanti pabcakkhandha」意思是:无常是五蕴。五蕴就是名色及其因缘。所以真正的观禅依靠对五蕴与因果的了知。

    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教导四种透视缘起的方法,在《无碍解道》中还有另一种方法,因此总共有五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顺着透视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它在上座部佛教很流行,然而对于未曾学习《阿毗达摩》的人来说是很困难的。即使对已经彻底研究《阿毗达摩》的人,实际修行时也可能会面对许多困难。

    对于初学者而言,舍利弗尊者所教导而记载于《无碍解道》的第五法比较容易修行。它乃是透视五种过去因产生五种现在果,五种现在因产生五种未来果。这是第五法的要点。如果想以亲身体验来了解它,你必须修行达到这个阶段。

    有系统地修行第五法之后,修行第一法将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先教缘起的第五法,然后才教第一法。对于有足够时间而且想多修行的人,我们教导所有五种方法。佛陀是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法教导缘起,修行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足以证悟涅盘。但是由于第一法在上座部佛教很盛行,所以我们教导第一法与第五法两者。

    有一天,阿难尊者用所有四种方法修行缘起之后。到了傍晚,他前来拜见佛陀,并说:「世尊,虽然缘起法很深奥,但它对我而言是很容易的。」佛陀回答说:「; dhammbodha; appativedha evamayam pajkulakajata; kulaganthikajata; mubjapabbajabhuta apayam duggatim vinipatram nativattati」──意即:若没有透过随觉智(anubodha…bana)与通达智(pativedha…bana)来了知缘起,则无法从生死轮回与四恶道'8'(apaya)中解脱。随觉智指的是: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通达智指的是:所有的观智'9'(vipbana毗婆舍那智)。所以,如果没有以随觉智与通达智来了知缘起,禅修者就无法证悟涅盘。引述了这段经文之后,注释上说:若不了解缘起,则没有人能解脱生死轮回,即使在梦中也不例外。

    '1' 名业处-辨识究竟名法(精神成份;心与心所)的观禅法门。

    色业处-辨识究竟色法(物质成份)的观禅法门。

    '3' 上座部Theravada-佛陀原本的教法。(P…E Dict p。310)一般称为南传佛教。佛陀般涅盘后二百余年正式传到斯里兰卡。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严谨保守原始佛教的传统。

    '4' 四护卫禅-四种保护禅修者的修行法门。

    死随念mari-思惟死亡必然会来临、死亡之期完全不确定、死亡时一切都必须舍弃的修行法门。(清净道论?第八品)

    '6'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bana-第四种观智;透视行法(有为法)生灭的智慧。bh Ⅸ。32 p。351)

    '7' 思惟智na…bana-第三种观智;以分组的方式透视行法三相(无常、苦、无我)的智慧。bh Ⅸ。32 p。351)

    '8' 四恶道apaya-痛苦多过快乐的四种生存界。造恶之人因为恶业而投生之处。(一)、地狱道:最低而且最苦的生存界。其中的众生从生到死一直受苦,没有一剎那间断。(二)、畜生道:不像地狱那么苦,但痛苦仍然远超过快乐,因为它们很难有行善的机会。(三)、饿鬼道:遭受极度饥渴之苦与其它痛苦而无法解除的众生。(四)、阿修罗道:形体巨大丑陋,遭受折磨类似饿鬼的众生。bh Ⅴ。4 p。189)

    '9' 名色分别智与缘摄受智只是观禅的基础。真正的观智是从思惟智开始算起。

    第三讲

    如何修行四梵住与四护卫禅

    前言

    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如何修行四梵住(catubrahma…vihara)与四护卫禅(caturarakkha…bhavana)。慈、悲、喜、舍这四种修行法门称为四梵住。

    如何修行四梵住

    慈心观(Metta…Bhavana)

    若要修行慈心观(慈梵住),首先必须了解不应对异性之人(livgavisabhaga)及死人(kalakata…puggala)修行。

    对单独一个人散播慈爱时,不应选取异性者作为对象,因为可能会对该异性者生起贪欲。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后,则可以对群体的异性修行慈心观,譬如:「愿一切女人得到安乐。」若选取死人作为对象,你将无法达到慈心禅,所以,无论何时皆不应对死人修行慈心观。

    应当对以下四类人修行慈心观:

    一、你自己(atta);

    二、你喜爱的人(piy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

    四、你讨厌的人(veri)。

    然而,最初时,你应只对自己及你所敬爱的人修行慈心观。这意味着:最初的时候还不应对下列几类人修行:

    一、你不喜爱的人(appiya…puggala);

    二、你极亲爱的人(atippiyasahayaka);

    三、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majjhatta…puggala);

    四、你讨厌的人(veri…puggala)。

    你不喜爱的人乃是不做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益之事的人。你讨厌的人乃是做出对你或对你关心之人有害之事的人。刚开始时,很难对这两类人培育慈爱,因为往往会生起对他们的瞋恨。开始的阶段,向你对他无好恶感的人培育慈爱也是困难的。至于你极亲爱的人,一旦你听到他们发生了某些事情,你可能会太执着他们,甚至为他们哭泣,因而内心充满关怀与悲伤。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不应以这四类人作为对象。然而,达到禅那之后,你就能以他们作为修行的对象来培育慈爱。

    即使修行了一百年,你还是无法以自己为对象而达到禅那。那么,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对自己修行慈心观呢?这不是为了达到近行定,而是因为培育对自己的慈爱之后,你就能推己及人地设想:正如你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其它一切众生也同样想得到安乐,不愿受苦,想得到长寿,不愿死亡。如此,你就能培育愿一切众生安乐幸福的心。佛陀曾说:

    「Sabba disa anuparigamma cetasa;

    Nevajjhaga piyatara…mkvaci。

    Evam piyo pparesam;

    imse paramattakamo」(Samyutta…1…75)

    「即使一个人用心找遍十方的任何角落,

    也找不到一个自己爱他的程度超过爱自己的人。

    同理,十方所有众生爱他们自己超过爱别人;

    因此,愿自己得到安乐的人不应伤害别人。」

    (相应部-1-75)

    所以,为了推己及人,以及使你的心柔软、和善,你必须先以下列四种意念来对自己培育慈爱:

    一、愿我免除危难ver;

    二、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abyapajj;

    三、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anig;

    四、愿我愉快地自珍自重(sukhim pariharami)。

    若人的心柔软、和善、宽容以及能为别人着想,他将不难培育对别人的慈爱。因此,你所培育出来对自己的慈爱必须强而有力,这是很重要的。一旦你的心变得柔软、和善,以及具有对别人的同情心、宽容心之后,就可以开始培育对其他众生的慈爱。

    对你敬爱的人散播慈爱

    如果你已能修行安般念或白遍达到第四禅,你应再度开展该定力,直到你的心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芒。在白遍禅定之光的协助与支持下,修行慈心观对你而言是非常容易的。原因在于:第四禅的定力已经净除心中的贪、瞋、痴与其它烦恼。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心是柔和、堪能、纯净、明亮与发光的。因此,你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培育强力及完美的慈爱。

    所以,当禅定之光强盛明亮时,你应将心导向一位与你同性、而且是你所敬爱的人:也许是你的师长或一同修行的朋友。你将发现那光以你为中心而向四面八方扩展,你可以在光明中看见你选择作为对象的那个人。于是,无论那个人是坐或站,你应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影像。尝试回忆你所见过那人最快乐时的影像,并且使该影像出现在你前方大约一公尺的地方。当你能清楚地看见该影像时,用下列的意念培育对他的慈爱:

    一、愿此善人免除危难(ayam sappuriso aver;

    二、愿此善人免除精神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byapajj;

    三、愿此善人免除身体的痛苦(ayam sappuriso anig;

    四、愿此善人愉快地自珍自重(ayam sappuriso sukhim pariharatu)。

    以这四种方式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