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2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咭说娜四钫獠烤峁苡行А5彼悄钏辛诵矶啾椋幼湃檬芎φ吆认率鼗に螅揪吐卮邮芎φ呱砩舷耍煌ǔK嵌寄苋7鹜咏痰颊獠烤耸俏吮苊獗瓤獗欢旧咭恕H绻瓤夤Ь吹厮心钫獠烤⑶疑⒉ゴ劝磺兄谏ㄉ呃嘣谀冢换岱⑸O铡H绻质亟渎傻幕埃换崾艿缴撕Α
'1'守护诸根门-当六根(六门)接触六境(六尘)时,运用正念守护自心,不使心因为可爱的对象而生起贪着,或因可厌的对象而生起憎恶。(MAbhⅨ。28p。348)
证悟初果须陀洹的人就永远不会再故意违犯五戒。
'3'编者注:这五种业称为「无间业」(立即业),因为它们必定会在今世成熟,并且造成来世投生到地狱。
'4'阿奢梨acariya-教授师;指导老师。(P…EDictp。96)
上座部佛教的「净土」-这只是一种隐喻,因为上座部佛教中并未提到任何净土;涅盘也不是一个地方。
'6'以下四段回答依照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7'他们不了解那些微粒乃是究竟色法的聚集(色聚)。
'8'三十一界-众生所处的三十一个生存空间。从最低到最高的次第为: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欲界七善道;人道之上的六层天称为欲界六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初禅的三层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第二禅的三层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第三禅的三层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第四禅的七层天;其中后面的五层天称为净居天,只有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拉汉居住。**共有十六层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四层天)。(EssAbhp。181)
'9'有学sekkha-尚未达到圆满,还需要学习的人;指须陀洹道到阿拉汉道这些圣者。证得阿拉汉果的人称为无学(asekkha),因为他们已经完成该做的事,不需要再学习。(P…EDictp。393)
'10'唯作kiriya-这种心只执行它们的作用,不形成业力,故不会产生果报。它们既非业因,也非业之果。(MAbhⅠ。10p。44)
'11'以下四段回答根据开示的录音带补入。
'12'学程图表-请参见本书后面。
'13'三千六百页以上的解说-帕奥禅师以缅甸文详细解释《阿毗达摩》,阐述三藏经典中佛陀所教导的修行体系。此巨着取名为《趣向涅盘之道Nibbanagaminipatipada》,已印成五大册。
第八讲
佛陀对其弟子及教法的期许
(佛陀诞生、成道、涅盘纪念日开示'1')
佛陀在竹林村(beluvagama)度过他最后一次雨安居时,他生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在雨安居前一天那个月圆日,佛陀因过去的业而感受到非常刺骨、难忍的背痛。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这位将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菩萨是位摔角者,那时他将对手摔在地上,而使对方背脊断裂。当时机成熟时,也就是佛陀般涅盘前的十个月,这个恶业(akusala…kamma不善业)的果报现起了。此业的力量非常强猛,它的果报将一直持续到死亡才停止。这种痛苦称为「至死方终之苦」(maranantika…vedana),唯有在死亡来临时它才会停止。
佛陀以他的决心(adhitthana决意)来制止这病痛的生起,这不是一种普通的决心。首先,佛陀修行色七法(rupka…vip及非色七法(arupka…vip的观禅进入阿拉汉果定(arphala…samapatti)。阿拉汉果定指:以涅盘为对象的阿拉汉果心长时间地持续生起。由于观禅的修行强而有力,佛陀的阿拉汉果定也强而有力。从该定出来之后,佛陀立定决心:「从今日乃至般涅盘日,愿此病不再生起。」因为此业的力量强,所以佛陀每天都必须发如此的决心。
这种果定称为寿行果定(ayusavkhara…phala…samapatti)、护寿果定(ayupalaka…phala…samapatti)、或命行果定(jivitasavkhara…phala…samapatti)。寿行果定指维持寿命的果定;护寿果定指保护寿命的果定;命行果定指维持命根的果定。佛陀每天都如此修行。
雨安居后,佛陀四处游方,最后到达毗舍离(Vesali)。于毘舍佉月(vesakha)月圆日之前三个月,也就是阳历二月的月圆日,在遮波罗塔(capala…cetiya),佛陀决定舍弃生存的意愿(ayusavkhara…ossajjana舍寿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那天,佛陀作了如此的决定:「从今日至毘舍佉月的月圆日,我将修行此果定;之后我将不再修行此果定。」这个决定称为「舍弃生存的意愿」。
那天,当众比库聚集在大林精舍(mahavana)的讲堂时,佛陀向比库僧团宣布他舍弃生存的意愿。佛陀对会中的诸比库说:‘Ta**atiha bhikkhave ye te maya dbhibba desita; te vkam uggahetva asevitabba bhavetabba bahulikatabba。’──「诸比库,我已告诉你们我亲身证悟的真理。在彻底学习这些教法之后,你们应该实践它们、开发它们、勤习它们。」
佛陀只教导他亲身体验的法。在此,佛陀说明他对教法以及僧团的期许:僧众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Dhamma)。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一个期许。
但是单靠背诵是不够的。佛陀指示僧众应实践教法。在巴利文这叫asevitabba,翻译为实践,意即:我们应一再地实践以了解教法。此是佛陀对教法与僧团的第二个期许。
佛陀指示僧众要开发(bhavetabba)真理。当我们实践教法时,成长与进步是必要。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实践教法时,唯有善法(kusala…dhamma)出现在我们的心路过程中;它们是:戒善法(sila…kusala…dhamma)、定善法(samadhi…kusala…dhamma)及慧善法(pabba…kusala…dhamma)。这些善法必须持续不断地生起,直到证悟阿拉汉果为止。如果佛陀的弟子(savaka)证悟阿拉汉果,他的修行(bhavana)就算完成。因此佛陀的弟子必须实践、开发、修行,直到阿拉汉的阶段。要达到阿拉汉的境界,我们必须一再地修行。所以佛陀开示bahuli…katabba(勤习),教导我们应该经常修行。这是佛陀的第三个期许。
为什么这些期许会出现在佛陀的心路过程中呢?‘Yathayidam brahmacariyamiyratthitikam。’──「这是为了使纯净的教法能够确立与久住。」换句话说,这是为了维护纯净的教法,使它源远流长。每位佛教徒都应尽力维护此正法,不使它断失,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努力,然而我们应如何做呢?再重复如下:
一、我们应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我们应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我们应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拉汉果。
这些是每位佛教徒的责任。如果是佛教徒,就必须遵循这三项教诲修行。不遵循这三项教诲的人,只是挂名的佛教徒,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此,今天我们应立定决心:
一、 我们将彻底地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 我们将实践教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 我们将持续修行佛陀的教法直到证悟阿拉汉果。
若我们如此实行,才可说是活在佛陀的教法中。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做呢?‘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aya lokanukampayya hitaya sukhaya devamm。’──「这是为了大众的安宁与和乐,基于对世界众生的慈悲,为了天神与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如果依照佛陀的教法而修行,我们将能使佛法传递于后世,将能教导天神及人类以下的教诲:
一、 背诵佛陀的教法。
二、 实践佛法,以便透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佛法。
三、 持续修行佛法,直到证悟阿拉汉果。
如果我们如此做,诸天及人将能得到这世间的种种利益和安乐,乃至证悟涅盘。如果不将佛法牢记于心,也不修行佛法,那么我们本身对这些法尚且不了解,又如何能教导天神与人类学习佛法与修行佛法呢?因此,如果我们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我们佛教徒就应该尝试将佛法牢记在心,在修行中实践它们,开发它们直到证得阿拉汉果。
你对佛陀的教法有足够的信心吗?
在《沙门果经Samabbaphal》的注释里有一句话:‘Pca pasannakaram katum sakkhissati。’──「真正的三宝信徒能透过修行来表现他们的虔诚。」对于一个没有虔诚表现的人,我们不能说他或她是真正的信徒。如果对佛陀的教法有真正的信心,那么你应彻底地学习这些教法,修行它们,毫不间断,直到证悟阿拉汉果为止。这些是佛陀般涅盘前的重要遗教;如果对佛陀有信心,我们就应遵循这些遗教修行。如果我们对自已的父母有信心,我们会听从他们的话;同样地,我们应听从我们的父亲──世尊佛陀的教诲。那么,这些教法是什么呢?它们是:
一、 四念处(cattaro satip
二、 四正勤(cattarpp
三、 四神足(cattaro iddhipada)
四、 五根(pabcindriyani)
五、 五力(pabca balani)
六、 七觉支bojjhavga)
七、 八圣道分(ariyvgiko maggo)
以上总共为三十七道品(bodhipakkhiyadhamma菩提分法),在此我将简要地加以说明。在巴利三藏中,佛陀依照听法者的根性,而以不同的方式教导三十七道品。总结巴利三藏所说的教法,不外三十七道品。若加以归纳,则只有八圣道分。更精要地说,则只有戒、定、慧三学。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戒学,以便依戒奉行;若不了解戒学就无法净化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学习止禅以控制心,使之专一;若不了解止禅的修行方法,那要如何培育禅定呢?若不修行禅定,我们如何能控制自己的心呢?然后,我们必须学习慧学;若不懂得慧学,我们又如何能开发智慧呢?
因此,为了净化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心,以及开发我们的智慧,首先我们应将佛法牢记于心。其次我们必须实践及开发这些法,直到证悟阿拉汉果为止。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盘经Maha Parinibb》中多次如此策励弟子:‘Iti silam; iti samadhi iti pabba; silaparibhavito samadpphalo hoti mahanisamso; samadhiparibhavita pabba mahapphala hoti mahanisamsa; pabbaparibhavitam cittdeva asavehi vimuccati; seyyathidam kamasava bhavasava ditthasava avijjasava。’──「这是戒行,这是禅定,这是智慧。当禅定以戒行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当智慧以禅定为基础而完全开发时,其结果是超胜的,其收获是超胜的。智慧完全开发的心是彻底解脱欲漏、有漏、见漏与无明漏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心。如果能以戒为基础,进而控制自己的心,它就会具备卓越的定力,而能透视究竟的色法。色法以色聚的形态生起,而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些色聚所构成的。专一的心能分析这些色聚、透视究竟的名法、透视名色法的因缘、透视名色法及其因缘生灭的本质。这种透视力称为智慧,是因为以戒为基础的定而得以开展。专一的心与智慧乃是意志力,能导致证悟涅盘,破除所有执着、烦恼与痛苦,以及从**之染与生死轮回中彻底解脱出来。
由此可知,禅定必须以戒行为基础。对于在家居士而言,遵守五戒是必要的。五戒是:
一、 不杀生;
二、 不偷盗;
三、 不邪淫;
四、 不妄语;
五、 不使用酒等麻醉物品。
这五戒是所有在家佛教徒都必须遵守的。如果违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戒,此人即自动失去真实在家佛教徒(upasaka优婆塞、优婆夷'2')的资格,他对三宝的皈依'3'也因而失效'4'。佛教徒也应戒除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不应使用以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挑拨、粗语、绮语等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财物。他们也不应经营五种不道德的生意:武器买卖、人口买卖、供屠宰用牲畜的买卖、酒等麻醉物品的买卖、毒药的买卖。
因此,戒行对所有佛教徒都非常重要,不只是为了证悟涅盘,也为了(未证悟涅盘之前)死后能投生善道。戒行不清净的人死后不容易投生善道,因为在临终时刻,所做过的恶行通常会出现,萦回在他的脑海。他将以这些恶行当中之一种作为心的对象,死后通常投生于四恶道中的一道受苦。
良好的戒行对现生的快乐与安宁也是重要的。若没有清净的戒行,一个人无法得到快乐与安宁。一个充满恶劣性格的人自然为仇敌所围绕;一个有许多仇敌的人无法得到任何快乐。
所以,佛陀作了以下的开示:
‘Yo ca vm jive; dussilto;
Ekaham jivitam seyyo; silavjhayino。’── 「一个无戒无定的人即使活到一百年,他的生命仍然不值得称赞,还不如只活一天而勤修戒与定。」
为什么呢?因为透过禅定而完全开发的心能产生透视涅盘(生死轮回的终点)的卓越智慧,并且能息灭所有烦恼与痛苦。
因此,我们必须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禅与观禅。修行止禅与观禅时,我们必须修行四念处:
一、 身念处(kayanupip
二、 受念处(vpip
三、 心念处(cittanupip
四、 法念处(dhammanupip
什么是「身」(kaya)呢?修行观禅(vip时有两种身:色身(rupa…kaya)及名身(nama…kaya)。色身由二十八种色组成,名身由心与心所组成。换句话说,这些是五蕴(k: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
至于止禅法门(samatha)的对象(例如: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四界分别观等)也称为身。为什么呢?因为它们也是色的组合。例如:呼吸即是一群由心产生的色聚。如果分析这些色聚,我们将发现每一色聚里包含九种色,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与声音。同样地,骨骼也是色聚的组合。如果是一具有生命的骨骼,它共有五种色聚。当我们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它们包含了四十四种色。
在身念处方面,佛陀教导两种修行方法:止禅(samatha)与观禅(vip。佛陀在身念处中提到安般念、三十二身分、不净观等,所以我们修行安般念时即是在修行身念处。止禅法门皆属于身念处。当禅修者修行止禅成功之后,他转而修行观禅,辨识二十八种色,那也是在修行身念处。在修行名业处(nama…kamm的阶段,当他辨识受时,那是受念处。当他辨识心时,那是心念处。当他辨识触时,那是法念处。但是,只辨识受、心与触并不足以达到观智,还必须辨识与它们相应的其余名法。辨识名与色之后,也必须辨识它们过去、现在、未来的因缘,这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证得缘摄受智之后,正式达到观禅的阶段时,我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