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05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05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进越灾殃。以智得净化。

    听完佛陀的回答之后,阿拉瓦加证悟了须陀洹果。

    如此,即使阿拉瓦加具足了只听闻佛法就能证悟圣果的充分波罗蜜,然而只要他的瞋恨还未消除,他就还不能证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善巧地使他的心软化的缘故。在去除对佛陀的瞋心并且以恭敬心听闻佛法之后,他证得了初果须陀洹。

    (三)昏沉睡眠盖:当你在禅坐当中感到昏昏欲睡时,你能保持专注吗?不能。这是很大的障碍。你必须借着注视光明、按摩眼、耳、肢体等方法来去除昏沉与睡眠。

    (四)掉举追悔盖:这也是很强的障碍。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如果掉举与追悔很厉害的话,你应当用数息的方法来对治。除了呼吸以外,不要去注意其它的目标。你应当停止胡思乱想、停止言谈、停止在内心与自己争吵。

    (五)怀疑盖:禅修的时候,你必须对佛陀、佛法及已经证悟圣果的比丘僧团有够强的信心。如果你的信心够强,那么怀疑就会消失无踪。修行安般念的时候,你必须深信修行安般念能够使你证得禅那,不要有任何怀疑。如果你心里想:「我恐怕不能证得禅那吧!」这样的怀疑将是培育定力的大障碍。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够强的波罗蜜能够证得禅那,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投生于梵天界无数次,尤其是在劫末,世界即将被火灾、水灾或风灾毁灭的时候。那时欲界的众生都培育定力,证得禅那,然后投生到梵天界去。生到梵天界之后,他们还是继续修行禅定。因此大家应当对禅修法门及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

    (六)无明盖:当你修行到能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时,你的观智能够暂时去除无明盖。当你修行到证悟阿罗汉果时,无明盖就会完全地消失。

    在本经中,佛陀以去除贪欲及忧恼来代表去除所有的障碍。去除贪欲的同时,也去除了对身体乐受的陶醉、对身的取乐及认为身是常、乐、我、净的错误见解。去除忧恼的同时,也去除了对身体苦受的不满、对修行身念处的不欢喜及不想面对身体无常、苦、无我、不净这些真实本质的心态。

    去除贪欲及忧恼显示出禅修的力量与善巧。当比丘能够清楚地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并且能观照究竟色法为无常、苦、无我与不净的时候,这些修行将能使他舍离对身体乐受的陶醉以及对身体苦受的不满,并且使他远离对身的取乐而乐于修行身念处。由于他能够以观智清楚地见到现象的真实本质,所以他的心不会被假象所蒙蔽,而能够面对真实本质。因此这些修行方法能够产生禅修的力量。而禅修的善巧就是使自己能够致力于修行的技巧。

    关于「比丘以热诚、正知、正念安住于观身为身」等这一段经文的另一种解释法如下:「观」是指禅修的法门。「安住」是指持续地守护着禅修的目标。在这里,禅修的目标就是身。

    「以热诚」等这一句乃是借着热诚来说明正精进(sammappadhana正勤);借着「正念」与「正知」来说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保持修行或守护禅修目标的方法。或者借着「正念」来说明修行身念处所得到的定力,借着「正知」来说明修行所得到的智慧,借着「去除贪欲及忧恼」来说明修行所得到的成果。

    疏钞解释说:借着正念与正知来说明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修行方法,因为透过这两种素质的力量,禅修者得以守护禅修的目标以及保持不间断的如理作意。

    例如在修行安般念的时候,大家应该以清明有力的正念,经常对呼吸明记不忘,并且以正知来了知呼吸。如果能在一切的姿势里都持续地如此修行,你就能守护你的禅修目标以及你自己的心。

    再者,关于正念与正知这两种素质,批注《殊胜义注》lini)的《根本复注》(Mulatika)中谈到:「对于致力于修行任何一种禅修法门的人,在一切时刻里,这两种素质都能帮助他们去除障碍,提升内在的涵养。」

    什么是「内在的涵养」呢?它的意思是去除所有的烦恼:“cittam dantam sukha vaham”──「已被降伏的心能带来安乐。」免离烦恼的心能够引导人达到涅盘。

    注释继续解释「他安住于观受为受……观心为心……观法为法……」这一段。在这里,重复使用「受」、「心」、「法」等字的理由可以依照上述身念处里重复使用「身」字的理由来理解。

    有三种「受」,即乐受、苦受与不苦不乐受(舍受)。可能有人会问说:「应当如何观照受呢?」应当观乐受是苦,因为事实上它们是苦的;应当观苦受如刺,因为它们会带来困扰;应当观不苦不乐受为无常,因为它们不能自主、不能独立等等。

    因此佛陀说:

    能观乐受为苦,及观苦受如刺,

    离苦乐之中和,能观为无常者,

    必能如实了知,及寂然地行道。

    (相应部.iv.第207页.P。T。S。版)

    疏钞解释说:「能观乐受为苦」意思是能以智慧之眼见到乐受变易的本质,意即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刻坏灭,因此乐受是苦。「及观苦受如刺」意思是能见到苦受带来损害、刺穿入骨、以及难以驱除。「中和」是指不苦不乐受是宁静的,因为它不像苦受与乐受那样粗显以及它具有安和的本质。

    这三种受都是无常的,因为它们生起之后立刻坏灭。它们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而且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能够如此观照的人就能如实了知、寂然行道。

    再者,应当观照一切的受都是苦,因为世尊曾经说:「凡所有受皆是苦。」因为所有的受都受到不断生灭的逼迫。

    也应当依照《中部?小方等经》(Cula Vedall; Majjhima Nikaya)中法施(Dhammadinna)阿罗汉比丘尼对她以前的丈夫毘舍佉(Visakha)所说的话来解释:「贤友毘舍佉,乐受存在的时候是乐的,转变的时候是苦的。苦受存在的时候是苦的,转变的时候是乐的。知道不苦不乐受存在的时候是乐的,不知道它存在的时候是苦的。」

    对于受,也应当依照前面说过的无常等七种随观来观照:

    1. 无常随观:应当观照受是无常的,而不是常的,因为受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

    2. 苦随观:应当观照受是苦的,而不是乐的,因为它受到不断生灭的逼迫。

    3. 无我随观:应当观照受是无我的,而不是我,因为在受当中没有恒常的实体存在。

    4. 厌离随观:观照受为无常、苦、无我达到相当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厌离受,而不会喜爱受,这称为厌离随观。

    5. 离欲随观:一再地观照受为无常、苦、无我就能暂时舍离对受的贪欲,这称为离欲随观。

    6. 寂灭随观:观照受为无常、苦、无我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就能暂时去除烦恼,这称为寂灭随观。

    7. 舍遣随观:如此观照能使你舍弃受,而不执取受,并且使你的心倾向于涅盘,这称为舍遣随观。

    对于心,也应当依照无常、苦、无我等七种随观来观照,依照所缘(arammana)、增上(adhipati)、俱生(sahajata)、地(bhumi)、业(kamma)、果(vipaka)唯作(kiriya)及其它(adi)这些分类法 来观照,以及依照本经后面会谈到的有贪欲的心等方式来观照。

    心与法都必须缘取所缘(即目标)才能生起,例如缘取颜色作为所缘之后,眼门心路过程中的心与法才能生起。因此你可以依照所缘来观照心与法。如果想观照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ara…vithi),首先你必须照见眼净色及有分心。眼净色是眼门,有分心是意门。能够同时照见这两门之后,再注意一群色聚的颜色(所缘)。当那颜色同时撞击这两门的时候,眼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那时你就能观照眼门心路过程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眼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识就是心,与识同时生起的心所就是法,因此你就能同时修行心念处与法念处。修行到名业处的时候,你就能清楚地如此照见。在本经中,当我们讲到心念处与法念处的时候会再加以解释。

    对于法,必须依照触等自相(salakkhana)、无常等共相(samabba lakkhana)以及空法(subbmma)──即无我的本质──来观照,也必须依照无常、苦、无我等七种随观以及本经将谈到的那些存在、那些不存在等分类法来观照。

    如果在禅修者的身这个世间里贪欲及忧恼已经被根除的话,那么在他的受、心、法的世间里贪欲及忧恼也同样已被根除。这是就出世间圣道灭除烦恼的情况而说的。

    再者,已经依照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念处来解释烦恼的根除。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如此解释表示在某一个目标中根除烦恼意味着在其余目标中也根除了烦恼。

    疏钞解释说:因此不适合再度谈论烦恼的根除,因为当烦恼被根除时,它们并不是分别地在各各目标中被根除。例如,并不是先根除了属于身的烦恼,然后才逐一地根除属于受、心等的烦恼,而是当烦恼在一个目标中被根除时,在其它所有目标中的烦恼也全部都被根除。这是由于出世间圣道的力量所致。

    只有那些可能在未来生起的烦恼才能在证悟圣道时被根除,至于过去的烦恼及现在正在生起的烦恼,它们是无法被去除的。圣道使烦恼的原因枯竭而根除烦恼。被如此根除的烦恼是潜伏性的烦恼(anusaya随眠烦恼)。虽然疏钞上说这些是未来的烦恼,事实上它们未必真的是未来的烦恼,因为真正未来的烦恼必须肯定会在未来的时候以生、住、灭的状态出现。然而这些潜伏性的烦恼只是有生起的可能性而已,未必真的会生起。如果圣道没有生起的话,它们就还有可能在未来生起;如果圣道生起的话,圣道会灭除它们,使它们无法生起,因此称它们为潜伏性的烦恼。

    在道心生起的那一剎那,根除一个目标中的烦恼事实上就是根除了所有目标中的烦恼。精确地说,烦恼是被圣道(ariyamagga)所灭除的。这就是出世间圣道的力量。

    再稍加解释如下:如果你已经能观照究竟名色法及它们的因,当你正在观照名法或色法为无常、苦或无我时,你可能会证悟涅盘。如果你在观照色法为无我的时候证悟涅盘,那时你的圣道不只灭除了会依靠色法而生起的烦恼,同时也灭除了会依靠名法而生起的烦恼。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观照受为无常、苦或无我的时候证悟涅盘,那时你的圣道不只灭除了会依靠受而生起的烦恼,同时也灭除了会依靠身、心、法而生起的烦恼。观照心或法为无常、苦或无我而证悟涅盘的情况可以同理类推。

    某一个人根除烦恼的方式未必与另一个人的方式相同。提到不同类型的人是为了指出观照不同的目标而有不同的根除烦恼之法。

    上面所说的是出世间圣道根除烦恼的情况,接着我要解释世间圣道去除烦恼的力量。世间圣道只能暂时去除烦恼而已,还不能彻底地根除烦恼。可以借着持守戒律及修行禅定而暂时去除烦恼,因为戒行与禅定能够暂时削弱烦恼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它们现在不生起,它们却仍然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一旦因缘条件和合,它们就会生起。

    举个譬喻来说明:假设这里有一棵尚未结果的芒果树,尽管现在树上还没有芒果,但是将来有一天它会生出芒果。我们可以说芒果树有生出芒果的潜在能力。同样地,你的名色相续流就好比是芒果树,潜伏性的烦恼就好比是生出芒果的潜在能力,未来的烦恼就好比是芒果。虽然现在这些潜伏性烦恼还没有以生、住、灭的形态显现出来,但是只要它们还没有被圣道灭除,未来它们仍然可能会由于对各种目标的不如理作意(ayonisomanasikara) 而生起。

    借着世间修行而在身方面暂时降伏的烦恼,在受等其它方面并不被降伏。即使有时候,当贪欲及忧恼在身的方面被降伏,而且也没有在受、心等其它方面生起,我们仍然不应该说:由于禅修有效地去除它们,所以在其它目标中已经没有了贪欲及忧恼。因此在受、心等其它目标中再度谈到去除贪欲及忧恼是可以的。基于这个理由,佛陀在谈到每一种念处的时候都会再度提到「去除对世间的贪欲及忧恼」。由此可知,世间八圣道分不像出世间八圣道分那样有力。这两种八圣道分的力量相差悬殊。

    乙、

    四威仪(iriyap

    接着,佛陀要解释在行、住、坐、卧这四种威仪当中如何培育正念。

    「再者,诸比丘,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时他了知:『我正站立着。』坐着时他了知:『我正坐着。』躺着时他了知:『我正躺着。』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他都如实地了知。」

    这是修行四威仪的开始阶段。关于「行走时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这句经文,即使是猪、狗、猫等畜生,当牠们行走时,牠们也了知自己在行走。但是这里所教导的不是这种了知,因为这种了知不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不能去除我想,既不是禅修的法门,也不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在牠们行走时,牠们无法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也无法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然而,此比丘的了知能去除认为有众生存在的邪见,也能去除我想,既是禅修的法门,也是培育念处的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当他行走时,他能以观智照见究竟名色法及其因,并且能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注释以三个问题加以解释:「谁在行走?行走是谁的?行走为何产生?」这些问题涉及禅修比丘对行走的了知。

    以下是这些问题的说明:谁在行走?没有众生或人在行走。行走是谁的?不是任何众生或任何人的。行走为何产生?由于心理活动而生起风界(风大)的扩散作用,该扩散造成行走。所以比丘了知:当「我要行走」这样的念头生起时,它会产生许多风界特盛的色聚。风界的扩散作用产生身表(kaya vibbatti身体的动作),而使身体向前移动称为行走。

    我要进一步解释:在行走的时候有两种色法,即带动的色法与被带动的色法。「我要行走」这个心能产生许多色聚。一秒钟内有数万亿个心生起,每一个心能产生许多色聚,每一个色聚中都有八种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食素。在这八种当中,风界特别强盛。那个风界产生身表,而依照禅修者的意愿使身体动作。由「我要行走」这个心所产生的色法是带动的色法。

    被带动的色法有四类,即业生色、由其它心产生的心生色、时节生色与食生色。如此,带动的色法与被带动的色法中都有心生色。为什么呢?详细说明如下:只有意门心路过程心才能产生带动的色法;五门心路过程心与有分心不能产生带动的色法,而只能产生被带动的色法。例如在行走的时候,同时你也可以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到触觉。眼、耳、鼻、舌、身这五门心路过程的心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有分心也能产生许多心生色聚,每一粒心生色聚含有八种色法,这些色法都是被带动的色法。

    举个譬喻来说:假设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