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25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25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仙岫蟚da…pahana)。

    在你修行止禅时,无论是专注于安般念、四界分别观、白遍或其它业处的目标,那都是止禅的如理作意。由于该如理作意,十种结暂时不能生起,那即是暂时舍断。例如你持续地专注于气息一小时,在那一小时里就只有善心生起,而没有不善心生起,因此十种结暂时被灭除。当你的定力提升时,遍作相、取相及似相就会逐一地出现。在禅那之前的阶段,专注于禅相的定力称为遍作定或近行定。若你持续培育这些定力一或二小时,在这段时间里不善心不能生起,这也是暂时灭除十种结,即暂时舍断。

    再者,作意颜色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来修行观禅时,由于这些如理作意,速行心中生起的是善法。此善法暂时灭除十种结,这也是暂时舍断。

    当你通过专注似相而安住于安止定一、二或更多小时,该安止定更长久地灭除十种结,这是镇伏舍断。

    由于烦恼被禅定镇伏而没有显现,有些禅修者甚至心想:「我是阿罗汉」,就像住在乌迦瓦里卡(Uccavalika)的大龙大长老(Mahanaga Mahathera)之例。

    以下是他的故事:据说住在达郎迦拉(Talavgara)的法施长老(Dhammadira)是大龙大长老的弟子,他是一位拥有四无碍解智的阿罗汉,也是一大群比丘的导师。

    有一天,当他坐在自己的住处时,心想:「我们住在乌迦瓦里卡的老师大龙大长老是否已达到最究竟的沙门果呢?」

    观察之下,他发现他的老师还是个凡夫,并且知道如果不去提醒老师,那么一直到死亡时他的老师都还是个凡夫。于是他以神通力飞到老师的住所,顶礼老师并且履行弟子的任务之后,坐在一旁。

    大龙大长老问他说:「法施,你为什么突然来到这里?」法施阿罗汉回答说:「我想来请教尊者一些问题。」大长老说:「问吧,我会尽我所知的来回答你。」于是他问了一千个问题。

    大长老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每个问题。法施长老称赞老师说:「尊者,您的智慧真是敏锐,您在何时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师回答说:「六十年前。」

    他又问:「尊者,您修行过禅定吗?」老师回答说:「禅定并不困难。」于是他说:「尊者,那么请变出一只大象来吧。」

    大长老就变化出一只大白象。他又说:「尊者,现在就让那只大白象尾巴直竖,两耳向外伸张,长鼻伸入口中,发出恐怖的怒吼声,向你直冲过来吧。」

    大长老就照着做了。看到大白象快速直冲过来的可怕景象,大长老跳了起来,准备逃走。这时,断尽烦恼的法施阿罗汉伸手捉住老师的袈裟,说:「尊者,断尽烦恼的人还会胆怯吗?」

    这时他的老师才了解自己还是个凡夫,于是跪在法施阿罗汉脚下,说:「法施贤友,请帮助我。」

    法施阿罗汉说:「尊者,不必担忧,我正是为了要帮助您才来的。」于是他为老师详细地解说一种业处,大长老领受了该业处,然后向经行道走去,走到第三步时就证悟了阿罗汉果。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禅定镇伏之下,烦恼甚至能在六十年那么久的时间里都没有显现。

    当烦恼被圣道根除时,即是正断舍断。证悟圣道之后,禅修者就能如经文中所说的:「他了知已经被灭除的结如何不会再于未来生起。」这是指:他了知之前已通过如理作意或安止定降伏的十种结不会再于未来生起之因。是什么原因令十种结灭尽而永远不会再生起呢?

    须陀洹道是邪见、疑、戒禁取见、嫉、悭这五种结最终灭尽的原因;斯陀含道是粗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灭尽的原因;细的欲界贪与瞋恨二结最终被阿那含道灭尽;阿罗汉道则是导致我慢、有欲与无明三结永远灭尽的原因。

    证得圣道之后,你应检查自己心中还有什么不善法能缘取六尘而生起及什么不善法已经被圣道根除。若能如此知见,你就是了知那些已经被灭除的结不会再于未来生起。

    于经中佛陀继续开示:

    「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法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法的生起与坏灭现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为了更高的智慧与正念。他独立地安住,不执着世间的任何事物。诸比丘,这就是比丘依六内处与六外处而安住于观法为法的方法。」

    对于这段经文,应当依照前面章节的解释来理解。

    丁、七觉支(bojjhavga) 回目录

    在解释依十二处而修行法念处之后,佛陀继续解释依七觉支而修行法念处的方法。

    「再者,诸比丘,比丘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

    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觉支而安住于观法为法呢?

    在此,诸比丘,念觉支存在比丘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存在我内心。』念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念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念觉支。」

    在此,念特别是指忆念四念处,即包括忆念五蕴、十二处等观禅的目标。究竟名色法及其因缘(即苦谛及集谛)是观禅的目标。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念觉支。

    正念本身即是念觉支的缘法。如理作意的特相跟之前所述的一样。时常如理作意念觉支之缘法时,念觉支就会生起。

    再者,有四种方法能令念觉支生起:

    一、具备正知的念;

    二、远离内心迷惑的人;

    三、与拥有正念的人相处;

    四、倾向于培育正念。

    解释如下:念是忆念目标,而正知则如实知见目标,例如忆念眼净色的是正念,而如实知见眼净色的观智则是正知。简而言之,在修行观禅时,正念忆念诸行法及其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相,正知则如实知见之。念不能单独起观照的作用,而必须与正知配合。

    通过在「向前进」等七种动作里具备正知的念,念觉支就会生起;或者,在这些动作里激起有益正知的念是具备正知的念。由于具备正知的念令人在任何地方皆能培育念,因此它是念觉支生起的必要因素。

    通过远离犹如对弃食呱呱叫的乌鸦一般内心迷惑之人,念觉支就能生起。通过与拥有正念的人相处,念觉支就能生起。通过在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正念,即持续不断地忆念禅修业处,念觉支就能生起。比丘了知,通过这四种方法培育而生起的念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佛陀继续解释第二个觉支,即择法觉支:

    「择法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存在我内心。』择法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择法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择法觉支。」

    在此,「择」是分析,「法」则是五双好与恶之法:善法与不善法、无可指责与当受指责之法、应修行与不应修行之法、高尚与卑劣之法、清净与邪恶之法。简而言之,这五双法中的前者是将会带来善报的善法,后者则是将会带来恶报的不善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择法觉支。

    怎样如理作意它们呢?你应观照缘取六尘而生起的善速行心路过程与不善速行心路过程中每一心识剎那里的名法,并且观照它们所依靠而生起的依处及所缘取的目标。名法是四名蕴,依处是色蕴,而目标则可能是名蕴或色蕴,如是你所观照的是五蕴。接下来你应观照导致五蕴生起的因缘,然后观照五蕴及因缘法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如此如理作意观照时所产生的观智就是择法觉支。

    注疏提到七种能令择法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提出有关五蕴等的问题;

    二、清净依处,即清洗身体、衣服等;

    三、平衡五根;

    四、远离愚痴的人;

    五、亲近智者;

    六、思惟难以知见的诸蕴、处、界等之间的差别;

    七、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提出有关五蕴等的问题意思是:探寻诸蕴、处、界、根、力、觉支、道分、禅支、止禅及观禅的涵义。这就是向法师请求解释五部尼柯耶及注疏中甚难理解的部份。不懂得教理就很难正确地修行,因此你应当向贤能的导师学习。

    清净依处就是清净自身依处(身体)及外在依处(衣服和住所)。当灯芯、灯油及容器肮脏时,灯光就晦暗,灯芯则会爆裂发出声响;当灯芯、灯油及容器清洁时,灯光就明亮,灯芯不会爆裂发出声响。而智慧也是如此,于肮脏的内在和外在环境里,从心及心所产生的智慧多数是不清净的;然而在干净的环境里生起的智慧多数是清净的。如此,干净能令属于智慧的择法觉支生起。

    当头发与指甲太长,体液过多及流汗时,自身的清净就受到污染;当袈裟破旧、肮脏与发臭以及住所肮脏、凌乱时,外物的清净就受到污染。因此必须适时理发、修剪指甲、服用令身体轻松的催吐剂与泻药、涂肥皂、洗澡等,以保持自身清净。同样地,必须保持外物清净,即修补、清洗与染自己的袈裟,用黏土等物铺自己屋内的地,令它干净、平滑以及做必要的工作以保持屋子干净。

    平衡五根就是平衡信、精进、念、定及慧五根。

    当慧根不清晰、精进根松懈等时,信根的作用就可能太强而盖过其它根,这是因为信根对能激起信心的当信之事作用太强。信根太强时,其它根就无法适当地执行各自的作用:精进根不能执行致力的作用,不能支助相应名法,也不能避免懈怠;念根不能执行面对目标及持续忆念它的作用;定根不能执行不散乱及驱除散乱的作用;慧根不能像以眼见物般地如实知见目标。

    这四根不能执行各自的作用是由于受到过强的信根干扰的缘故。只有通过平衡它们的作用,五根才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因此应当通过思惟当信之事的真实本质及不注意能令信心太强的事来减弱过强的信根。

    「思惟当信之事的真实本质」是指依缘及缘生等本质审察当信之事。例如你对佛陀的信心太强时,可以分析佛像的四界,如此就会见到许多色聚及能分析它们的究竟色法;你也可以观照缘取那些色法的名法,然后观照这些色法及名法为无常、苦、无我。通过如此知见法的本质,你缓和了过强的信心。或者通过不作意佛陀的特质,你也能缓和过强的信心。

    瓦卡利长老(Vakkali Thera)就是信根太强的例子。这位通过坚强的信心实行其任务的尊者喜欢时常看着佛陀。佛陀就训诫他,说道:「你看这不净的身体有什么用?只有见法者见我。」而催促他修禅,但他却无法修禅。有一天佛陀赶他走,使他感到非常伤心。当他去到一个很陡的斜坡,想要跳下去自杀时,佛陀运用神通,令自己显现得好像就坐在他的面前,向他说道:

    「充满喜悦与深信佛陀教法的比丘,

    能够达到诸行法灭尽的寂乐之境。」

    听了佛陀的话之后,他感到很喜悦,而开始修行观禅,但由于信根太强,他无法获得观禅的喜悦。明了这一点的佛陀在指导他平衡五根之后,再教他一个禅修业处。该长老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精进且次第地修行,然后证得阿罗汉果。

    然而,如果精进根变得太强,那么信根就不能执行对目标激起信心的作用,其余诸根也不能执行各自的作用。在这种清况下,应该通过培育轻安、定与舍觉支来缓和精进。苏那长老ra)就是精进过强的例子。

    苏那长老的身体很娇嫩。从佛陀取得业处之后,他去住在清凉林,他想:「我的身体很娇嫩,然而只是舒适地过活是不可能获得快乐的。」因此他决定只采用站和走两个姿势,精进地修行。由于行走太多,所以脚底生了水泡,令他遭受极剧烈的痛苦。虽然很痛,他还是非常精进地修行,但无法通过太强的精进而在禅修中获得特别的成就。

    所以佛陀去拜访苏那长老以及用琴的譬喻指导他。指出如何运用平衡的精进以改正苏那长老的禅修方法之后,佛陀就去灵鹫山。该长老根据佛陀的指导,平衡地运用精进力,而在努力修行观禅之下证得了阿罗汉果。

    应明白当任何根太强时,其余的根就无法执行其作用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此,智者特别赞叹平衡信与慧及平衡定与精进。信太强而慧弱的人易于相信没有道德且不值得相信的愚人;慧太强而信弱的人则会变得狡猾,就有如服药的副作用一般地难治,这类人认为善业只依靠想要行善的意愿(思)就能生起,由于超越常理地乱想,他步入邪道,不行布施也不做其它善事,因此死后堕入恶道。反之,通过平衡信与慧,人们则只相信值得相信的对象,例如佛陀。

    定有令人倾向怠惰的本质,所以当定太强而精进太弱时,怠惰就会击败心;精进有令人倾向掉举的本质,所以当精进太强而定太弱时,掉举就会击败心。当定受到精进的良好配合时,心就不会掉入怠惰;当精进受到定的良好配合时,心就不会堕入掉举。

    必须令信与慧共同平稳地执行作用,对于定与精进也是如此。当这两对都达到平衡时,安止就容易产生。

    对于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信心是有益的,借着稍微偏强的信心,他能通过相信及专注于目标而达到安止。

    关于定及慧,有如此的说法:对于修行止禅业处者,坚强的一境性是有益的,因为定是安止的主要因素。通过坚强的一境性,他达到安止。对于修行观禅者,慧根强是有益的,因为当慧根强时,他能够透视三相。当定慧平衡时,修行止禅者就能达到世间安止。

    由于修行止禅者的定力很强,所以很强的慧也是好的。

    出世间安止也只在定慧平衡时才会生起,所以佛陀说:「定慧两者必须并修。」

    念根适用于所有情况,因为念可以保护心,使心不会由于过强的信、精进或慧而陷于掉举,也不会由于过强的定而陷于怠惰。信、精进与慧有掉举的倾向,而定则有怠惰的倾向。

    因此,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需要念,就像所有的调味汁都需要盐,也像国王的所有政务都需要宰相处理一般。由于念在任何情况皆适用,所以论师说:「世尊的确如此说:『念在任何情况都是需要的。』」为什么呢?因为念能帮助心,念的现起是保护,缺少念就不能策励或抑制自己的心。

    远离愚人是指远离没有了解诸蕴等智慧的愚人。与智者相处是指与通过观照五取蕴生灭的五十相 而拥有生灭(随观)智的人相处。

    思惟深奥且难以知见的诸蕴、处、界等之间的差别是指以智慧分析诸蕴等的运作。

    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择法觉支。

    禅修者明了如此培育的择法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陀解释第三个觉支,即精进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内心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