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

第326章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第326章

小说: 修行资料汇编(真实)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禅修者明了如此培育的择法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陀解释第三个觉支,即精进觉支。

    「精进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存在我内心。』精进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精进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精进觉支。」

    有致力界、精勤界及不断精进界三个层次的精进。时常如理作意这三层次的精进能帮助未生起的精进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精进觉支。

    注疏提到十一种能帮助培育精进觉支的方法:

    一、思惟恶道的危险;

    二、明白精进的利益;

    三、思惟所行之道;

    四、恭敬钵食;

    五、思惟遗产的殊胜;

    六、思惟导师的伟大;

    七、思惟传承的殊胜;

    八、思惟梵行同修的伟大;

    九、远离怠惰之人;

    十、与精进者相处;

    十一、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

    依照《天使经》(Dev等思惟恶道的危险能令禅修者心中生起如此的想法:「现在是激起精进的时刻;在遭受极端的痛苦时是不可能精进的。」

    明白精进的利益是指能接受四道、四果及涅盘这九种出世间法只有通过精进才能证得,而不是通过怠惰。

    禅修者向自己说:「我必须走在诸佛、诸辟支佛、诸大弟子已走过的行道上,然而该道并不是懒惰之人所能走的。」这即是思惟所行之道。

    禅修者思惟:「那些以钵食等来支助你的人既不是你的亲戚、也不是你的仆人,他们给你美味的食物时并不如此想:『在未来我们将依靠你而活。』然而他们布施时是期望能够从布施当中获得大果报。再者,佛陀也不允许你用必需品纯粹只为了身体强壮及生活舒适,但允许你用它们来实行沙门的任务以及脱离生死轮回。怠惰者并不恭敬钵食,只有精进者才恭敬它。」如此思惟佛陀所允许的钵食就能激起精进,就有如大友长老tta)的例子一般。

    该长老住在农夫洞(Kassaka Lena)。在他时常去托钵的村子里有一位年老的女信徒,把他视为亲生儿子般地护持他。

    有一天,她正准备去森林时向女儿说:「这里有好米、奶、酥油和糖。妳用这米煮饭,当妳的哥哥大友尊者来时,就把那饭连同奶、酥油和糖一起供养他,而妳也吃那饭,我已经吃了稀饭和昨天剩下的冷饭。」「妈,中午时您吃什么呢?」「妳用碎米和野菜煮酸粥,把它留给我。」

    当时长老着好袈裟,在洞口从钵袋拿出钵,正想要出去托钵,而透过天耳通听到那对母女的谈话,他想:「那位大施主吃了稀饭和隔夜饭,且将在中午吃酸粥,却把饭、奶、酥油和糖给你。她并不期望从你这里获得田地、食物或衣服,只希望从她的布施获得人界、天界及出世间界的成就。你是否能让她获得这些成就?的确,你不应该以含有贪、瞋、痴的心吃她的食物。」当时他就把钵放回钵袋,松开袈裟的结,不去托钵而回到农夫洞里。他把钵放在床下,把袈裟挂在衣竿上,坐下决意精进修行,心想:「如果没有证悟阿罗汉果,我就不出去!」

    之前已经精进修行许久的长老,在那时再度培育起观智,而在用餐的时间还没到时就证得了阿罗汉果。此漏尽者如盛开的莲花般微笑地走出山洞。

    住在该山洞附近的护法神向他说:

    礼敬您──至上圣生者,

    礼敬您──人中至上者。

    您的污染已灭尽,

    您是应供者。

    说毕随喜的话之后,该树神说:「尊者,在供养食物给您这般的圣者之后,那老妇女将会解脱一切苦。」

    当长老起来开门看是什么时候时,他发现时候还相当早,所以他穿好袈裟及拿了钵入村托钵。

    那位已经准备好饭的少女坐着从门口看出去,心想:「我的哥哥就要来了。」

    当长老到来时,她就从长老手中接过钵,把掺有酥油和糖的乳饭放在钵里,然后交回长老手中。在说了「愿妳快乐」的随喜话之后,长老就离去。那少女站在当地看着他离去,当时长老的脸上有非常明亮的光泽,五根特别清净,脸就像脱开果柄的成熟棕榈果一样地明亮。

    当那少女的母亲从森林回来时,她问道:「亲爱的,妳的哥哥来过吗?」少女就将一切经过告诉母亲。该大施主知道其子的出家生活已在当天达到顶峰,所以她说:「亲爱的,妳的哥哥乐于佛陀的教法,没有任何不满。」大家应当以大友长老作为学习的典范,恭敬钵食。

    「思惟遗产的殊胜」是如此思惟:「导师留下『七种圣财』riyi),此遗产的确很殊胜。怠惰者不能获得信、戒、知识(多闻)、舍离、慧、惭及愧这七种圣财。怠惰者就像是已被父母断绝关系的儿子,在父母死后不能继承他们的财产;对于『七种圣财』也是如此,只有精进者才能获得它们。」

    「思惟导师的伟大」是忆念佛陀一生中的种种大事。在他入母胎、为求证悟而出家、成佛、开示《转**经》、显现双神变、在三十三天开示《阿毗达摩藏》之后下来人间、于入般涅盘之前的三个月舍弃命行及入般涅盘这八个时候,由于他那无比清净的戒、定、慧,一万个世界都发生大震动,犹如大地震一般。

    「思惟传承的殊胜」是思惟在成为比丘之后,他已成为佛陀之子,而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懒惰的。

    「思惟梵行同修的伟大」则包括如此训诫自己:「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和诸大弟子都是在精进修行之后才证悟出世间法,而你是否在跟随他们的生活方式?」

    「远离怠惰之人」是指远离那些像吃饱后躺着懒睡的大蟒蛇一般没有身心精进力的懒人。「与精进者相处」是指与心朝向且致力于证悟涅盘的人相处。

    「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精进觉支。如此培育的精进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四个觉支,即喜觉支。

    「喜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存在我内心。』喜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喜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喜觉支。」

    喜觉支有两种,即禅那之喜与观禅之喜。在达到近行定及安止定时,心产生许多遍满全身的「胜色」,因此禅修者感到喜悦。事实上喜是依靠心所依处色生起的名法,但由于与它相应的心产生遍满全身的「胜色」,所以我们隐喻式地说「喜遍满全身」。

    有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喜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喜觉支。

    什么是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注疏说:「喜本身即是令喜觉支生起之缘法。」为什么呢?譬如说在你见到亲爱的朋友向你微笑时,你也会微笑,他的微笑成为你微笑的缘法。同样地,当你缘取初禅或第二禅的喜为目标来修行观禅时,你的观智会与极强的喜相应,如是禅那之喜成为观禅之喜的缘法。

    注疏提到十一种能令喜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佛随念;

    二、法随念;

    三、僧随念;

    四、戒随念;

    五、舍离随念;

    六、天随念;

    七、寂止随念;

    八、远离粗野的人;

    九、与斯文的人相处;

    十、省思能激发信心的经文;

    十一、倾向于培育喜觉支;

    通过随念佛陀的特质直到获得近行定时,遍满全身的喜觉支就会生起;通过随念法和僧的特质,喜觉支也能生起;对于完美无瑕地持守四遍清净戒已有一段长久时间的比丘,当他省思自己的戒行时,喜觉支也会生起;在家居士则可省思自己所持守的五戒、八戒或十戒。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名叫五戒持者,他在仅仅五岁大时就成为阿罗汉。在最胜华佛(Padumuttara Buddha)时代,他是一个富翁的穷仆人,没有能力供养佛陀及僧团,但他有极强的善欲想要修行善法,以便为自己建立生死轮回中的保护所,因此他向一位大长老请求受持五戒而且毫不违犯地终生持守,长达当时人寿的十万年。临终时他省思自己那清净无瑕的五戒,而在死后投生到天界。从那时起到他成为阿罗汉的十万大劫期间里,他不曾堕入恶道,而只在人间与天界流转,享受人天的福报。每一世他都拥有三项特点,即英俊、富有与慧根敏锐。他英俊及富有是过去持戒清净的缘故,但为什么他会拥有敏锐的慧根呢?这是因为在最胜华佛时代他不单只是持戒,而且还修行止观。观照究竟名色法、缘起法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的观智是很高深的智慧,因此他那禅修的业产生慧根敏锐的果报。

    在我们佛陀的时代,当他五岁时,在接近雨季安居的某一天他看到父母向一位比丘求受五戒。当时他即刻忆起在最胜华佛时代所持守的五戒,而生起极强的喜悦,进而生起极强的定力。接着当那位比丘为他们开示有关四圣谛的法时,他即刻忆起在最胜华佛时代所修的观禅,而且能很轻易地观照五蕴及其因为无常、苦、无我。他次第地证悟四道及四果而成为阿罗汉。这是通过戒随念而产生喜觉支直到证悟涅盘的例子。

    通过舍离随念,例如省思自己在饥荒等时把美味的食物布施给梵行同伴,喜觉支就会生起;省思自己拥有令众生成为天神的信、戒、博学、舍、智慧等品德时,喜觉支也会生起;若人如此省思寂止:「通过高等成就而镇伏的烦恼在六十或七十年内都不会生起」,喜觉支也会生起。

    「远离粗野的人」是指远离有如骡背的污泥般粗鲁的人,因为他们对佛陀等没有信心,而且也不礼敬佛塔和诸长老。「斯文的人」是对佛陀等深具信心且内心柔和之人。「能激发信心的经文」是指能显示三宝特质及能激发对三宝信心的经文。「倾向于培育喜」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喜觉支。如此培育的喜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五个觉支,即轻安觉支。

    「轻安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存在我内心。』轻安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轻安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轻安觉支。」

    轻安有两种,即身轻安及心轻安:身轻安是诸心所的轻安,而心轻安则是识(心)的轻安。这两种轻安本身即是令轻安觉支生起之缘法,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轻安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轻安觉支。

    在每一个善心里都有身轻安及心轻安这两个心所,但其强度则决定于与它们相应的定及慧有多强。在禅那心里,由于定力甚强,因此轻安也变得很强;在观禅心里,由于智慧甚强,因此轻安也变得很强,因此修行止观禅法能培育极强的轻安觉支。

    注疏提到七种能令轻安觉支生起的方法:

    一、食用良好的食物;

    二、舒适的气候;

    三、舒适的姿势;

    四、看法中道;

    五、远离烦躁的人;

    六、与平静的人相处;

    七、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

    在此,「良好的食物」是指有营养、有益且适合自己的食物。良好的食物给予我们足够的体力修禅,能够坐得久;如果吃得不够或食物品质太差,身体就会衰弱,无法坐得久,也无法保持定力。「舒适的气候和姿势」是指适合自己的气候和姿势。通过运用这三项适合的事物,身体保持健康令心也健康,因而获得两种轻安。然而伟人能忍受一切的气候和姿势,因此这三个条件跟这类人无关。

    「看法中道」是指省思自己的业是自己的财产,而别人的业则是别人的财产,即是依业力果报的法则来对待事物,了知一切苦乐皆是由自己造的业产生。这避免了认为诸有情所体验的苦乐是无因而生的极端邪见,也避免了认为有个创世主在令有情遭受苦乐的另一极端邪见。

    「远离烦躁的人」是指远离那些拿着石块及棍棒四处骚扰人或时常说粗言恶语的烦躁之人。「平静的人」是在身体方面有自制而宁静之人。「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是指在行、住、坐、卧的一切姿势与动作里,皆令心倾向于培育轻安觉支。如此培育的轻安觉支只有在证得阿罗汉道时才达到圆满。

    然后佛陀解释第六个觉支,即定觉支。

    「定觉支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存在我内心。』定觉支不存在他内心时,他了知:『定觉支不存在我内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在他内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圆满已经生起的定觉支。」

    有平静及不混乱之相,时常对它们如理作意能帮助未生起的定觉支生起以及培育、增长与圆满已生起的定觉支。

    达到取相及能把它谨记于心中时,即已达到第一阶段的定。该安详之境即是平静之相;不混乱之相即是不散乱。

    心混乱是因为在众多的目标当中打转,从一个目标飘到另一个,目标散乱,不专一;散乱的本性也是如此。不稳定是它的特相;偏离是它的现起。通过心一境性就能灭除混乱。

    定觉支可分为两种,即止禅与观禅的定觉支。培育这两种定觉支的方法各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实修与保持。举例而言,如果想要修行地遍,首先你必须向通达的导师学习其修行方法,即如何制造地遍等,然后实际修行直到获得禅相且能入禅,最后要谨慎地保持该禅那。

    如果想要修行观禅,你必须先学习教理以便了解什么是究竟名色法、缘起法及三相,然后实际地观照它们以及练习保持观禅定力的技巧。

    有十一种方法能令定觉支生起:

    一、清净依处;

    二、平衡五根;

    三、善于取业处之相;

    四、在必要时策励心;

    五、在必要时抑制心;

    六、在必要时令心喜悦;

    七、在必要时不干涉地旁观心;

    八、远离心不专一的人;

    九、与心专一的人相处;

    十、思惟安止及解脱;

    十一、倾向于培育定觉支。

    「策励心」是指通过激起择法、精进及喜觉支来策励心;当缺少精进、智慧及对禅修的喜悦时应该采用此方法。

    「抑制心」是指抑制太过精进于运用智慧和太过喜悦的心。若要做到这一点,可激起轻安、定及舍觉支。如何做呢?例如修行安般念时,若气息变得不清晰,你不应把它弄得清晰,而只应专注于它。如果禅相已出现,你不应检查它的颜色及形状:白或红、长或短等等,而只应专注于它为禅相,如此就能抑制过强的精进、喜与择法觉支,而提升轻安、定及舍觉支。

    「令心喜悦」是指在心由于智慧力弱、不能证得安宁之乐或不能暂时平息贪欲而感到不满时,令心再次充满信心。这可通过思惟能激起悚惧感的八个原因而达成,即思惟生、老、病、死、四恶道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