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 >

第2章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第2章

小说: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卫生分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撰了 《脉经》 10卷,共97篇,列述24种脉象的意义,使古代脉学进一步 

规范化和系统化。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切脉之法,始于《素 

问》。自《内经》、《难经》、《伤寒论》以来,虽然都以诊脉治病,但终 

未明“脉理”。叔和《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论脉分门别类,在阐明 

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清代医家徐灵胎称颂《脉经》时说:“王叔和 

著《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后之说,一 

无所遗。……然其汇集群言,使后世有所考见,亦不可少之作也。”《脉经》 

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曾经宋代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 

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此书刻本颇多。解放后,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 



                                针灸的由来 



     针灸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劳动与搏 

斗当中,偶然刺伤、碰伤或烧伤了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却使原有的某些疾病 


… Page 6…

痛苦得以解除,后来人们从千百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创造出我国 

独有的针灸疗法。当中草药尚未发现的时候,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治疗疾病 

的主要方法。针在石器时代是砭石,即一种楔形的石头。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生产的不断改进,相继发明制造了骨针、竹针、铜针、铁针、银针、金针。 

古代医疗用的针有9种,即民间传说中的伏羲制九针。在这9种医疗用针中, 

排针 (外形像三棱锉)、火针(像剑)、馋针(像箭)、鍉针等属于破痈疮 

排脓血的器械,早已弃而不用。近代常用的有毫针、锋针、长针及圆利针, 

而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毫针。我国历代医学家写出了大批针灸专著。公元前 5 

—前4世纪,我国已有论述针灸的提专著 《针经》,东汉的《针灸甲乙经》 

和明代的《针灸大成》,也是针灸学名著。此外,尚有《针灸资生经》、《针 

灸聚英》等许多针灸著作,对促进我国针灸学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7世纪时,我国太医署已设置针灸系。 



                              针灸铜人的由来 



     在中国医学史上,古代最为精巧名贵的医学模型,当以宋代的针灸铜人 

为首屈一指。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针灸学家王惟一曾受命负责编 

撰一部全国性针灸学专著。于此同时,王氏在天圣五年(1027年),主持设 

计并铸造了针灸铜人两座,用以针灸教学与考试。铜人高约1。7米,内铸脏 

器,外铸经络俞穴。穴位之旁,标有穴名。相传铜人穴内注有清水 (一说水 

银),外涂黄蜡。如应试者针法取穴精确,刺中穴位即有清水流出。相反, 

针不能入。针灸铜人的铸造成功,标志着中国针灸教学在11世纪时,已达到 

相当高的水平。这两座宋铸针灸铜人,因战乱一座在南宋时失散,一座曾被 

金人劫掠。后金、宋议和,此座铜人始归宋朝。到了元代,上述铜人迁至北 

京。铜人历经沧桑,保存至今。明正统8年(1443年)国家曾重新铸造过针 

灸铜人,至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针灸学家高武又铸男、女、儿童针 

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之用。迨至清代,复有数种针灸铜人问世。1742年, 

清政府令吴谦等编辑医学丛书 《医宗金鉴》。二年后,清政府为奖励该书主 

要编辑人员,特铸造若干座小型针灸铜人,每人奖铜人一座并《医宗金鉴》 

一部。历代保存至今的针灸铜人,皆是针灸史上的珍贵文物。 



                               拔火罐的由来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 

 “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 

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 

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 

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替代,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 

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目晕、腹痛、哮喘、一般伤 

风感冒、外伤淤血、痈、疮及一切酸痛诸症。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 

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外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 

由于这种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 


… Page 7…

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食疗的由来 



     食疗是利用食物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注意到饮 

食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中,掌管饮食的医 

官叫做“食医”,被列为四种医中的一种。食医这一学科和食医的设置,《周 

礼》一书中也曾提到。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多次论及饮食与防病的关系,他说:“食 

  而 ,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经久变 

味的食物、腐败的鱼肉不能吃,食物变了颜色的不能吃,烹饪不得法的不能 

吃。《山海经》中也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除可令人不饥以 

外,还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则明 

确指出,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应当配合饮食来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 

好的效果,说“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 

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凡 

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他还写 《食治》一卷,开 

食疗专著之端。孙思邈的学生孟诜,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了一部 《补 

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18世纪后,现代食物 

化学的发展,在食疗方面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磁疗的由来 



     磁疗又称磁穴疗法或磁场疗法。顾名思义,磁疗就是利用一定强度的磁 

场作用于人体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 

用磁来治疗疾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名医扁鹊曾作过磁石治疗的尝试; 

西汉初期在《神农本草经》书中就记载过磁石的特性:可以治疗疾痛,磁石 

味辛寒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以后还陆续不断有过这类记 

载,它们都是将磁石作为煎剂或成药的一部分。至明代李时珍已将磁石粉调 

和各种油膏制成外敷药物。清代还有人推荐和用磁石治疗神经性耳聋、耳鸣 

的验方。此外,在医书《格致镜源》中尚有这样的记载:益眠者,无如磁石, 

以为盆枕内,用此枕而不昏,持之以恒,便有保健效果。 



                             香味疗法的由来 



     我国汉代名医华佗曾用花绸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里面装有麝香、丁香、 

檀香等悬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医务人员, 

尝试用香味疗法作为医治某些疾病的辅助手段,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 

高血压病人可用白菊花、艾叶、银花叶各半斤,矾石  120克,装入布袋作 

枕伴睡,具有降压作用。前苏联的塔吉克加盟共和国还专门建立了一所香气 

治病医院。院内栽有药用花草,并按花草的药用性能,分划成各类诊区,医 

生对症施治,让患者到特定的诊治花草区内去闻香味,如天竺花香味可以使 

人镇静,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白菊花可平肝明目。黄菊花可散风清热,主 


… Page 8…

治感冒、风热、头痛、目赤等症。 



                             温泉疗法的由来 



     温泉的医疗意义,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东汉时期张衡 《温泉赋》中曾提 

到:“有病厉兮,温泉泊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利用温泉可 

治疗“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 

     据科学家分析,温泉水比一般的地下水含有更多的矿物质和气体。而且 

还含有溴、硼、碘、砷、氟和某些放射性元素。根据温泉水所含的化学成分, 

将其分为硫化氢泉、碳酸泉、放射性泉、碱性泉、食盐泉和单纯泉等。 

     利用温泉治疗疾病,方法很简单,只需患者沐浴其中,用含矿物质的水 

泡附着皮肤表面,就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硫化氢泉水可使皮肤血管扩 

张和心脏冠状动脉扩张。碳酸泉水,能使皮肤潮红,血管扩张,有保护心脏 

的作用。碱性泉水可除去皮肤表面的皮脂污垢,治疗皮肤病。食盐泉水具有 

治疗关节炎和神经痛疾病。放射性泉水可增强肝胃分泌,促进蛋白和醣类的 

代谢过程,有利尿、催眠、增加白血球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单纯泉含各种矿 

物质极微,作用缓和,可使人血液循环活跃、增强新陈代谢,适于治疗神经 

衰弱、初期高血压和关节炎等疾病。 

     我国的温泉资源极为丰富,著名的有陕西华清池、辽宁汤岗子、北京小 

汤山、台湾草山和北投等。 



                               导尿术的由来 



     导尿术的发明者和最早的使用者是唐代名医孙思邈。相传有一回,一个 

几天不能小便的病人被人抬到孙思邈家求医,眼看病人痛苦不堪的样子,孙 

思邈极为同情,在服药无效的情况下,他根据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用一根 

洗净的小葱管,去尖后,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然后用嘴对着葱管吹 

气,一会功夫,尿液便流出来了,使病人转危为安。孙思邈用此法又挽救了 

许多人。此后,他在《千金要方》一书中写道:“津液不通,以葱叶除尖头, 

内阴茎孔中深三寸,微用口吹之,胞胀津液大通,便愈。”到元朝时,导尿 

术有了很大进步。导尿所用工具由鸟的羽毛管代替了葱管,而且不仅可以治 

疗男性病人,还能把此术用到女性病人身上。明朝医生在继承前人导尿术的 

基础上又将此法发展一步,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一书中曾经记载:蕲州有 

位妇女患有小便不通的毛病,当地有个医生,用猪膀胱一个,吹胀后按上翎 

管,后插入病人尿道,用手指搓转猪膀胱,很快尿液大流。李时珍称此法为 

 “机巧妙术”。随着世界医学的发展,1860年,法国医生那力敦发明了橡皮 

管导尿,使医学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目前,最常用的导尿管有“法德式” 

和“英式”两种,临床应用效果很好。 



                                导引的由来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现了一卷画在丝织品上的 

古代《导引图》。画中有男女40余人,有的身着便服,有的赤足裸身,在做 

各种导引动作。在各图之侧,附有文字说明。这幅2100多年前的《导引图》, 


… Page 9…

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导引发展到汉初,已逐渐形成一套医疗保健体操。 

     据 《吕氏春秋》记载,导引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 

     相传那一时期,有一个阶段气候非常恶劣,许多人患起了疾病。有的手 

脚肿胀,有的心胸憋闷,以致“民气郁遏,筋骨不达”。为了消灾祛病,当 

时有人跳起一种舞,认为它可以“利关节”,对疾病能起到“宣导”的作用。 

     后来,有些医生把这些舞蹈动作引进了医书,称之为“导引”。认为一 

些属于肌肉萎缩,关节动转不灵,或由寒热造成气血不周的疾病,都可以用 

练习导引的方法治疗。 



                            肠吻合手术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使用肠吻合手术的,首见于我国隋代巢元方所著的 《诸病源 

候论》。 

     此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写成,共50卷。分各科疾病为67门, 

列症候1720论,专论各种疾病的病源、病机、症状。其中有一节,清楚地记 

述了肠吻合手术的全过程:“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历针缕如法,连续 

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并在缝合时,要求先浅 

后深,分清上下层次,缝得松紧适当,针角要整齐相望,使皮肤、肌肉和筋 

脉都能再次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凡缝其疮,各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相 

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 

     这说明,在隋时,我国的肠吻合手术已有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比国外 

进行的同类手术早了500多年。 



                             整形手术的由来 



      《晋书·列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名叫魏咏之的人,生下来 

就是先天性唇裂,伙伴们常拿他取笑,说他是兔子唇三瓣嘴,弄得他十分苦 

恼。18岁那年,听说荆州刺史殷仲堪幕下有个名医能治疗,便到那里求医。 

医生说,唇裂可以修补,但手术后百日之内只能吃些稀粥,不得说笑。魏咏 

之治病心切,说就是半辈子不说话也要补。于是,医生给他动了手术,百日 

之后,嘴唇完好如同常人。 

      《晋书·列传》中记载的这则史实,雄辩地证明我国的整形手术不但先 

于西方,而且要早  1000余年。如果再往前溯源,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 

科医院院长宋儒耀教授研究,作唇裂修补手术,我国从秦代就已有了。 

     说到鼻整形术,西方最早的病例记载,是约在1000余年前由意大利人始 

创。而我国西藏的民族医师,应用外科手术修复鼻缺损畸形,其成功的例证, 

3000年前就有了。 

     在清代早期,还有外国人到中国学整形手术的。清康熙二十七年 (公元 

1688年),琉球国的魏士哲西渡中国福州,向当时治疗唇裂手术的著名医生 

黄金发学习中国式的手术方法。学成回国后,给琉球国王之孙及其他6名患 

者,在麻沸汤的麻醉下作了唇裂修补手术。手术后结果良好,痊愈后不留疤 

痕。 



                             养生之道的由来 


… Page 10…

      《黄帝内经》介绍的养生方法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这里说的“道”即是指“养生之道”。可见,至迟在先秦时,人们已经 

知道了养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