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回忆录-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想自己的身体如坟场
有关僧侣们面对恐惧的记事,到底要传递什么讯息给我们呢?
当一个僧侣遇见老虎或鬼时,他有三种面对的方式:第一种,如果他无法掌控恐惧,那么,他的禅修必定就会退失了;也就是说,他可能被吓得落荒而逃。第二种,如果他能让心安住,就会得到智能,并知道如何以正念来面对恐惧。第三种,他也许有了巨大的转变,不再生起任何恐惧。这样的情形会发生在许多已经受持头陀支多年的僧侣身上,他们能渐渐地净化自己的心灵,进而以坚定的勇气取代内在的恐惧,达到如阿姜曼所说的,可以安住在任何所到之处,也不会因恐惧而烦恼。
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僧侣就不须再待在坟场了,僧侣对尸体作禅观,并得到透彻的了解,他开始转而向内观想自己的身体与死亡,直到对「死」有全然的了知为止。然后,诚如阿姜布瓦(Bua)所说:
外在的坟场会逐渐地不再那么必要,因为我们的内心已经系在这个核心上,所以不再需要依赖外在任何东西。我们要观想自己的身体,看它就像外在的坟场一样,不论是生前或死后。我们可以从每个角度来与外在作比较,于是,问题便会自然地逐渐从心中消失。(7)
【注释】
(1) 大多数村民会拒绝睡在抬尸体用的竹子上,他们相信如果这样做,鬼会在半夜找上门来。然而事实上,他们用这些竹子编成僧侣睡的床之前并未请示僧侣,他们认为僧侣并不怕鬼,有时他们的确是对的。乌汶省素塔寺的住持阿姜平(Phim)便指出,把装尸体的好棺木烧掉非常浪费,他常常在进行火葬前,把尸体从棺材中(尤其是柚木材质的)搬出来,之后用这些木头做成桌椅。但他的弟子们与寺里的男孩都很怕使用这些家具,说有时在半夜会听到桌椅发出敲打声,他们认为那是鬼想要讨回他们的棺材。
(2) 所听到的或许是大型野兽的声音,或许也可能是来测验头陀僧勇气的巫师所发出的声音。
(3) 当恐惧消失时,站在伞帐下的人影,也随之消失了。
(4) 自然森林寺(Wat Pa Thammachat)的住持于一九九一年四月五日与作者会面。当他还是沙弥时,便随着老师在伊桑区学习这些守则。他回忆有个沙弥离开伞帐,探查外面奇怪的声响后,离奇死亡。
(5) 阿姜李就与阿姜草一样,在遇见老虎时,都进入甚深禅定中,于是心便不为恐惧所动。
(6) 阿姜李若想在坟场度过雨安居,必须先经过同意,他想得到尖竹汶省僧伽省长的允许,但僧伽省长拒绝了他的要求。阿姜李的同行者当中,有位是前省府官员,他则诉诸更高层人士…西南地区僧伽区长,即位在曼谷的铁西林(Wat Thepsirin)住持。这个官方僧团同意他的计划,并以公文告知僧伽省长准许他的计划。令人好奇的是,高阶的法宗派僧侣并不反对阿姜李在坟场里雨安居。高阶的行政僧侣表示,法令规定僧侣在雨安居时应留在寺院,或许他们并不想违背地方居士的希望。(高阶的法宗派僧侣最主要的支持者来自贵族,然而,在一九三二年集权专制解体后,已失去原有的势力。)
(7) 最后,这些云游僧在早年用以训练心智的方法已不复存在,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事。僧侣们再也找不到静谧的森林,有着老虎居住的洞穴或与世隔绝的山洞,以供长时期修行而不受打扰。这些仍被保留的野地已成为国家森林,然而,政府也公告在这些保护区内,森林僧并不受限制。
【译注】
'1' 「帕考玛」布是一条多功能的长白布,泰国男子一般将它作为沐浴或擦汗之用。
泰国森林派传统导师
阿姜索 · 堪塔西罗 (1861…1941) 阿姜索· 堪塔西罗与他的学生阿姜曼振兴了泰国二十世纪森林头陀传统。他是一位真正的森林隐者,没有留下教导的文字记录。很幸运,他的另一个学生阿姜普· 谭尼育的回忆,使我们得以一瞥阿姜索简短却有力的教导方式。
阿姜曼 · 布里达陀 (1870…1949) 阿姜曼1870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东。拉贾泰尼省乡间的邦堪蓬村,于1893年出家为僧,从此一生游方于泰国、缅甸、寮国,大部分时间在林间梵行。他与老师阿姜索一起,振兴了泰国林居禅修传统,吸引了大批弟子,之后传遍整个泰国,以至海外几个国家。
阿姜李 · 达摩达罗 (1907…1961) 阿姜李是泰国林居传统导师当中最著名的其中一位。他的老师是阿姜曼。一生短暂而多彩,他以传授呼吸禅定著名,也以能识著名。他是第一位将林居传统带出眉公河流域,进入泰国中部主流社会的头陀僧。
阿姜放 · 育提可(1915…1985) 是阿姜李的大弟子,一同与他这位著名的老师度过了24个雨季安居。阿姜李去世后,阿姜放继续主持阿姜李的在曼谷附近的阿梭卡让寺。他的内心是一位真正的林居僧,1965年他离开了阿索卡让寺,寻找便于修行的隐居地,最后在罗勇府的达摩萨地寺住了下来,他在该寺担任住持,直到1986年去世。
阿姜敦 · 阿图罗(1888…1983) 阿姜敦 · 阿图罗1888年10月4日出生于素辇府芒区帕萨村。22岁那年在首府出家。六年后对于毫无知见的城市比丘生活感到失望,便前往乌汶修学,在那里他结交了阿姜辛 · 堪提迦摩,于是在法宗派重新受戒。不久两人遇见了阿姜曼。当时阿姜曼正从多年游方之后回到泰东北。两人深受他的教导与举止影响,于是放下经典研习,在他的指导下开始游方梵行,成了他最早的两位弟子。在泰国与高棉的山林间漫游19年后,阿姜敦接到僧团上座的指示,领导素辇府一座研习与禅修寺院。因此他在1934年接受了这个座落于市中心的布拉帕寺的住持职务。他在那里直到1983年圆寂。
阿姜查 · 苏拔多 (1918…1992) 尊者阿姜查1918年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乡村。少年出家成为沙弥,二十岁受具足戒。他遵守林居苦行传统,多年住在森林中,以头陀行游化四方。他曾跟随几位大师修持,其中对他影响深刻的一位是阿姜曼,曾为他指明禅定的方向。阿姜查本人后来也成了一名优秀的禅修导师,把他实现的佛法传给前来求法的人们。他的教导内容简单: 有念住、不抓取、舍弃、服从自然法则。阿姜查的简明而深刻的教导风格,对西方人有着特殊的吸引力。1975年他为越来越多前来以他为师的西方人,建立了帕 · 那那恰寺。1979年,他在英国苏塞克斯郡建立了第一所西方比丘主持的上座部寺院。今天,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已有十所分院。阿姜查于1992年去世。
阿姜摩诃布瓦(1913… ) 尊者阿姜摩诃布瓦1913年出生于泰国东北乌汶府,早年依当地传统出家,开始巴利经文的学习。其后遇见了阿姜曼,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位极其特别的人,很显然他在佛法修持中已有所证悟。在完成巴利文第三级学习之后,他离开研经寺院,走进泰国东北部森林。在赶上阿姜曼之后,尊者要他把书本知识放在一边,集中精力修习禅定。于是他开始经常独自在山林间闭关,回来后继续找阿姜曼求教。他随阿姜曼学习了七年,直到老师去世。阿姜摩诃布瓦的佛法修持带着活力与毫不妥协的决心,吸引着其它比丘们前来投身于禅修,后来他受请在自己出生的村子附近一座森林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帕·奔塔寺。阿姜摩诃布瓦的佛法开示,以流畅善巧、直接有力著称,显然反映了他本人的个性与修行风格。
尊者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他是『尊者阿迦曼传』、『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两书的作者。由于尊者的努力,才让我们得以认识当代的贤圣僧伽。尊者今年(2000年)已经87岁,现住泰国乌东泰尼省的帕邦塔寺。
尊者摩诃布瓦有许多开示,南传典籍目录『四念处』中,有一篇『四念处』是尊者的教导。
尊者是现在住世的僧宝,值得尊重供养。马哈西尊者简介 陈慈兰 译撰 7…31…2001
尊者阿迦布龙在出家之前,原本是一个富有的生意人。他与妻子相约共舍家财,全部布施给贫困和有需要的人们,然后夫妻分离各自出家,追求解脱。
他跋涉千山万水,历经沧桑前往清迈旷野追随尊者阿迦曼。继尊者阿迦曼之后,他也在清迈的一个山区里证得了解脱。
公元1971年,尊者阿迦布龙般涅盘。他的骨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转化为舍利子。尊者的平生在英译版的『尊者阿迦曼的修习模式』第十九章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苏济瓦Sujiva禅师是马来西亚藉华裔,1975年大学毕业后即出家为上座部比丘,献身于四念处智慧禅的教授。 禅师早年在修习过程里,曾受教于中、马、泰、缅多位止禅、观禅师父,包括缅甸 班迪达大师 (Sayadaw U Pandita)。
禅师自从1982年驻钖马来西亚/哥打丁吉(Kota Tinggi) 山林中的 〃寂乐禅修苑〃 (Santisukharama Hermitage) 教授智慧禅迄今,已有20年,学生超过八千人以上。 目前,禅师行云流水于世界各地弘法、教禅,包括马、澳、纽西兰、意大利、瑞士、德国、杰克共和国等。
禅师除了能说写流利的英文、马文外,巴利文、中文、广东话、泰文等 都非常通畅。 他酷爱森林、大自然,经常流露出开心的微笑,对文学、绘画、摄影也极有天份。 他的著作有:毗钵舍那观实修(A Pragmatic Approach to Vipassana)、 智慧禅实修(Essentials of Insight Meditation Practice)、慈悲禅、四无量心禅、出家人直说趣事(Funny Monk's Tales / 以契入正念的角度来描述世间故事) 等; 禅诗作品有:The Voices from the Heart, Walking Iris , Wind in the Forest 等。
缅甸帕奥禅师(Pha…Auk Sayadaw),法名乌.阿钦纳(U Acinna);1934年出生于缅甸中南部,九岁出家受沙弥戒,二十岁受比丘戒。
1953年(23岁)参加僧伽会考,取得Dhamma…cafiya(法师)资格;30岁时曾跟随数位当代长老学习禅观。随后渡过十余年的潜修时光,在这期间,
依据巴利圣典及其相关注疏,深入研究禅观理论,以配合止观之实践。 1981年(47岁)应邀接任帕奥丛林禅院住持,开始教授内部住众禅修,因其教法殊胜,目前依止学众已增至数百人,其中更不乏来自世界各国之僧伽
及爱好禅修人士。禅师更于教学之余,以8年时间完成五本共约四千余页之巨着《趣向涅盘之道》。
1996年受到缅甸政府肯定,颁授Maha kammatthanacariya(大业处阿阇黎,即大禅师)的荣誉。
大禅师所授禅法,依据《清净道论》中三学、七清净及十六智观之次第,强调修学者应以「戒清净」为定、慧二增上学之坚实基础;奢摩他(禅定)部份,依个人根基及生善需要,一般由「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或「四界分别观」入门,遍修入禅诸业处,得色、无色界八禅定。次以色、名业处,缘起,相、味、现起与足处入毗婆舍那(观)门,从见清净以达智见清净。
1。 佛陀很少用相当的次数和这样强调的语气开示一种教法:「唯有四念处(内观智慧禅)这条道路能够净化身心、克服忧伤、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达解脱,体证涅盘。。。。。;要以四念处为自依洲、法依洲。。。。。。。」
2。 修习四念处有二个途径:a。 先修定后转「毗婆舍那观」,四念处里的「安那般那念」便属这途径;b。 止观同时进展的「毗婆舍那观」或称「纯内观」;《须深盗法经》里佛陀所教示的,以及近代缅甸列迪(Ledi)尊者所强调的从身体各处觉受起观、开展 与 马哈西(Mahasi)尊者所强调的从呼吸时腹部起伏起观、开展,便是这纯内观途径。
3。 四念处在北传可以说失传了(原因叙述于后),唯「安那般那念」被发展成「天台摩诃止观」或「六妙门」; 同时,北传佛弟子长久以来误以为毗婆舍那观的定力剎那定(Momentary Concentration in continuity)只是初禅前的近分定而已,所以有 〃慧解脱不须要有初禅定力〃 之谬见。 事实上,剎那定在毗婆舍那观禅的每一禅都有,而且各有不同程度。 四禅要俱足止观平衡的剎那定才堪称为「正定」,否则便是外道定或邪定。
4。 中国佛弟子们如要修习四念处,研读巴利或巴利直接英译、中译之经论可能是较好的选择。(原因陈述于后)
口口相传 世尊在世至公元前三十年,约五百年间,没有文字记载经、律、论,圣弟子们皆以背诵、合诵方式,将圣典一代代流传下来。当年世尊告诸弟子:「我已将正觉所证之法教导汝等,汝等应该集合诵读、修习,依文依义,无有纷争,以使梵行持续长住,慈悯世间,利益和安乐人、天;何是汝等所当合诵者?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这是汝等所当合诵的。《长部。欢喜经等》」又,世尊涅盘前的最后游化,再次苦口婆心的遗教弟子们:「汝等当知我以此法自身作证,成最正觉,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所说法,内外已讫,没有分别,。。。。。同一师受,同一水乳,汝等宜当于此法(三十七道品) 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如有修行此法者,则我真弟第一学者」;「。。。。所谓四大教法者, 依法不依人」;「。。。。要以四念处为自依洲、法依洲。。。。。。」《长部。游行经或大般涅盘经》
「为防止僧团内部起纷争、歧见,为使梵行持续长住,为慈悯世间,利益和安乐人、天,世尊教诫弟子要合诵、修习经法,而且再三强调:三十七道品是自觉觉他之正法。」
佛灭二千五百余年后的今日,虽然文字印刷精美、计算机储存便利,但是在正统南传上座部佛教里,口口背诵、合诵巴利三藏的沿习依然存在。(1998年三月,笔者初次参游缅甸仰光的一个森林禅修道场时,每天清晨、傍晚都静思在数百个暑假短期出家孩子们朗朗背诵巴利经文的音声里,这背诵旋律如同潺潺流动的清泉、如同扣击翠玉的回音,萦绕在时空上、澈响在山林间。)
所以1920年代,缅甸谢昆村(Seikkhun Village) 的一个寺院,出现背诵、合诵三藏的沿习并不稀奇。当年,最后一节课,主诵者清晰、流畅、悠扬、甜美的诵读声,盖过了老师Parama尊者微弱的音量,这清诵的旋律和速度,犹如一匹纯种的第一代雄马,俱足各种优良品德,豪迈自如,无须任何鞭策。然而,这位主诵者既非长老级僧人,亦非受戒的比丘,而是一位十九岁的沙弥。能够熟背三藏,尤其是阿毗达摩论疏、注疏的僧人,是极稀有难得的,成千上万个僧人才可能找到一个。当年的这位天才主诵者即是梭巴纳(Sobana)沙弥,后来被尊称为 马哈西(Mahasi)尊者。
幼年时期 梭巴纳沙弥于1904年7月29日清晨三时,出生在古老缅甸王朝首都雪布(Shwebo)之西约七哩路外谢昆村的一个小康家庭里。六岁时,被送到寺院受教育,当时的寺院不但提供心智课程,也提供世知课程,是出家人的安住处,也是传教师、政府官员、将军们的踏脚板。十二岁时,在Ardeicca长老座下剃度为沙弥,被赐名为梭巴纳(Shin Sobana),意即卓越、庄严、高雅,这名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