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森林回忆录 >

第22章

森林回忆录-第22章

小说: 森林回忆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辩证论书,反驳印度学者的曲解、偏激,以澄清事实。僧团委员会必须慎思精选人材来司理此事,因为:1。 此印度学者是国际驰名的作家,而且这套《清净道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2。 佛教思想经广大时空的流变,必须要有能力以现代观点结合历史观点提出辩证论着;3。 佛陀入灭后到觉音尊者出现的一千年间,对部派佛教发展和斯里兰卡佛教背景,以及觉音尊者之所有三藏注疏、《解脱道论》、《清净道论》等著作必须了如指掌;4。 对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历史、朝代、国王、百姓、文化也要相当清楚;5。 必须通达三藏和注疏,同时对巴利文、英文等相关的经论要有相当的了解。 结果是马哈西尊者、Vicitasarabhivumsa尊者、西连难达尊者被任命,由马哈西尊者主笔,另二位协助。 
  马哈西尊者为大结集编写二册巴利《清净道论注疏(Visuddhi Magga Atthakatha)》加入原版注疏后,再为了澄清、论正 哈佛大学所出版的清净道论序文而写了一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继大结集之后又花了约三年时间;完稿后首先呈送给一位极负盛名于巴利文学的僧人作家Vasetthabhivumsa尊者修饰,他不但未改支字词组,反添写了几首锐敏、灵慧的偈子来表达这直下的见地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导读(总共有七十四首偈子);复呈僧团委员会审核,亦一样支字未改的一致通过。 这本《清净道论导读(Visuddhi Magga Nidana Katha)》可说是觉音尊者的最新传记,被第六次僧团大结集所共同一致认可的。 
  赴斯里兰卡(锡兰)弘法 「崇高的佛教应包含三项品质:经教(Pariyatti)、修持(Patipatti)和观慧(Pativedha),前二项在每个国家的(正统)上座部僧团里尚维持着满意状况,但是第三项的观慧却未必是;然而,我敢这么说,在缅甸上座部的这三项质量都很平衡发展,同时我非常确信,缅甸上座部有相当数量的阿罗汉或已证得一、二、三、四果的圣者可以在每个隐幽处或角落间被找到。」斯里兰卡 慈喜(Anandametteya)长老在第六次大结集(1954年5月)的典礼上如是致词,他并非夸张,这是面对历史性、国际性的公开致词;之前这位长老曾经来过缅甸共商结集事宜,对马哈西尊者的修持和不无余力的推展四念处慧观非常欣悦和挚诚感恩。 
  此外,斯里兰卡的德藉僧人 向智(Nyanaponika)尊者和英藉的Graham Howe博士都受过马哈西尊者的内观指导。向智尊者得益后,以马哈西尊者的内观法写了一本四念处禅修,序文是由Graham Howe博士执笔的,刚好在第六次大结集前出版,引起国际上对马哈西尊者推展四念处内观禅的注意 (可能是这本《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其初版日期是1954年3月,目前巳被译成十种语文,经四十年不断地被印行,确是一本好书,但笔者拥有的英文版本却无Graham Howe博士所写的序文);稍后,向智尊者又纶纂马哈西尊者的《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因此,斯里兰卡政府邀请马哈西尊者前去成立禅修中心,时值尊者法务繁忙无法分身,乃派遣三位大弟子和僧团委员会外交官员前往。之前斯国尚未有任何开放的禅修中心,政府于是出资兴建几幢全新的禅修中心和男女宿舍;落成时再度邀请马哈西尊者参加开幕典礼。 
  马哈西尊者于1958年7月带领 班迪达(Pandita)尊者等五位大弟子和数位在家弟子二度参访斯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承先启后者。佛入灭后约230年,印度阿育王派遣儿子摩晒陀尊者等人,将第三次结集的三藏传到斯国,而后传到缅、泰等国。马哈西尊者对斯国有着深挚的感恩,他率领僧俗二众参观当年由国王的「大眉伽林花园」所改建的第一座上座部佛寺…「大寺」,和参观那棵从世尊成正觉的菩提树移株来栽植、已二千二百多岁的国树它是一棵世界上有历史可考的最古老的树;同时参访中部Dhampula的「阿庐卡石窟(Arloka Cave)」,此石窟是当年大寺长老们因深切体认世间动乱的险难而结集五百阿罗汉在此诵出三藏,并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以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马哈西尊者与弟子们在此石窟内沈思感念这五百阿罗汉的大悲心与深细的努力和辉煌的贡献,让佛法永远照耀世间。 
  赴西方国家弘法 1979年,马哈西尊者率领 西连难达尊者等四位精通英文的杰出弟子应邀至美国、夏威夷、英国等西方国家教导内观禅。目前加州圣荷西(San Jose)、半月弯(Half Moon Bay)等禅修道场长期住锡多位第一代和第二代弟子,几位国际驰名、虽年迈却稳健的大弟子,诸如班迪达(Pandita)尊者、昆达拉(Kundalabhivamsa)尊者、西连难达(Silananda)尊者等 亦经常应邀到美国、欧州国家主持长期禅修;他们不仅擅长定禅和毗婆舍那观禅,也是熟习巴利三藏、注疏、义疏的法学博士,能够权威、直下地说出经论与个人的修持经验。 
  「马哈西内观禅法」读过所有原始经典…尼柯耶或阿含的佛弟子们,应该会诚心的认同,世尊是如此明白的指出他的教义和实修方向:「唯有四念处(内观智慧禅)这条路能够净化身心、克服忧伤、去除痛苦,通往正道,到达解脱,体证涅盘。。。。。。。。。」 
  当年世尊出家后,曾与印度极有名望的二位老们修习四禅八定,后来世尊发觉这些不能获得完全解脱,于是离开他尊敬的老师,独自修习开展「毗婆舍那观」而正觉身心的特性本质,体证实相,获得完全解脱…涅盘。 《须深盗法经(Susima Sutta)》里,世尊对仅修习四禅八定之纯定禅行者开示「毗婆舍那观」与纯定禅的不同和内涵 (此经之梵文中译版和从巴利日译后的中译版,以及直接从巴利的英译版,三版内容有极大差异;其它很多经文亦然,不修习止观的佛学者必须谨慎)。世尊临入涅盘前向一位及时赶来问法、皈依的苏跋陀长者说:「唯我沙门有一、二、三、四沙门果,诸师外道教法皆空幻,无沙门果。。。。。。。」 
  遗憾的是,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内观智慧禅)不仅在北传失传,甚至在南传也不广泛深入。 因此,马哈西尊者孜孜不倦地倡导、推广毗婆舍那观,尤其鼓励尚未到达某种定成就的习禅者,直接就从止观同时进展的纯内观下手,主要原因是: 
  1。根据止观禅师们的经验统计,约仅百分之二的习禅者会从定禅转向观禅,绝大多数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2。现代人生活繁忙、思想复杂、定成就不易培育。 3。出定后,定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保持,而观力尚能持续相当程度。 
  4。定禅是寂止的,而观禅是活性、有动力的 (定力可比如放大镜,观力可比如核子断层扫瞄,二者结合起来很powerful)。 
  同时,尊者鼓励初学者以观照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为主要所缘,其中原因是: 1。腹部起伏的目标较大,容易观照。 
  2。四大现象较粗显,不但容易辨识,亦不易掉入昏沈。 3。呼吸时腹部的起伏主要是风大的特相,所以可直下观察色法的本质。 
  再者,尊者特别强调坐禅、行禅要相互平衡,其中原因是: 1。训练正念安住于一切活动、一切时,结合到日常生活中。 
  2。训练收摄、守护六根。 3。培育精进力和耐力。 4。加速五根、五力、七觉支的平衡。 
  5。促进身心平衡、血液循环等。 当年阿难尊者在第一次结集前夕一夜精进行禅后,即由初果证得四果阿罗汉;世尊与圣弟子们托钵乞食亦是一种行禅的修习。 
  因为尊者的极力推展观慧,以及他有系统、有技巧、明晰、直接的教学方法,同时因为国内外林立分布的马哈西禅修中心,所以让人习惯方便地称之为「马哈西内观禅法」,其实就是「四念处」的「毗婆舍那观」法。 
  尊者总是强调:「我祇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佛弟子」,因此誓志要遵循、弘扬佛陀遗教,毕生积极推展经教、观慧合一,竭力教导止观平衡、戒定慧兼俱的「毗婆舍那观」。1982年8月,尊者在智敏灵慧健朗的身心状况下,因突发心脏病而圆寂,享年78岁。 
  「尊者受到缅甸人民极大的尊敬,视为是一个有天赋、特别完美的人,一位无疑的圣者(Ariyalabhi),一位谦虚的佛陀的仆人,他尽其一生在经教和慧观上忠实殷勤的服务,于佛法的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标记。」他不仅与 锡龙尊者一样是缅甸杰出的圣僧,亦是国际驰名、卓越的止与观大师。 
  《 后记 》 一、马哈西尊者的缅文、巴利文著作至少有七十种以上,已被英译的也不少,诸如:《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Wheel of Dhamma(三转法轮经)》、《The Nature of Nibbana(涅盘)》等皆是深入实修和解脱层面的论着,但中译版本却尚未出现;他的弟子班迪达尊者所著的《In This Very Life(就在今生)》,西连难达尊者所著的《The 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四念处)》、《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Biography(尊者马哈西传)》等好书,亦尚未译成中文,这些著作不容易翻译可能是主要原因。 笔者才疏学浅,心有余力不足而深切感到遗憾,唯盼中英或巴利、缅文俱佳,同时对四念处有修行者,早日将这些好书中译,以分享广大的中文佛友们。 
  二、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在南传不深入的主要原因: 1。 佛灭后,宗教色彩渐浓,部派纷争、分裂,佛教逐渐衰微,至公元12世纪在印度本土可说完全消失了;同时各国的其它教说、民俗信仰融入佛教。 
  2。 于公元前二百多年前承先启后上座部佛法的斯里兰卡,因12世纪到19世纪初屡遭外国侵略,佛教数度受到摧残、破坯。所幸的,缅甸、泰国尚保存着完整的巴利三藏。 
  3。 四十业处里的定禅或四念处的「安那般那念」都是先修定(止),上面提过,根据止观大师们的统计,约仅百分之二的习禅者会从定禅转向观禅,绝大多数人都落入定禅的陷井去了。 
  三、四念处(毗婆舍那观)在北传失传的主要原因: 1。与上面1项同。 2。 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阿育王所派遣到国外弘法的僧团,后来也辗转到了中国,却被当时的秦 
  始皇囚禁,因此阻断了上座部佛法传入中国的初机。 直到公元后百年左右,由丝路通西域入 
  中国的佛教已非三百多年前秦始皇时的上座部佛教了。 3。 许多部派佛教消灭,留下的梵文经论不完整。 
  4。译经内涵有误。 5。中国天台宗祖师误判、抑眨佛陀和圣弟子们所正觉的「三十七道品」为小乘教。 
  6。中国佛教仅吸收四念处的「安那般那念」,却发展成「天台摩诃止观」或「六妙门」。 6。 与上面3项同 (偏向定多观少或有定无观)。 
  译撰和参考数据: 1。The Venerable Mahasi Sayadaw Biography piled by Ven, U Silananda, translated by U Min Swe 
  2。摄阿毗达摩义论 叶钧 译 3。佛教诵习本 曾银湖 编译 4。史念原始佛法 希尔伯列克 笔记 
  5。印度佛学思想概论 吕澄 着 6。止与观大师怎么说? piled by Ven。 Visuddhacara,郑柏青 中译 
  西方比丘在斯里兰卡 陈慈兰 2001。8。12 【 前 言 】 
  佛入灭约百年后,宗教色彩渐浓,与当时婆罗门、教耆那教相似,佛弟子们由于持戒不同而立异说、由于对法义理解不同而变更戒律,两者互为影响,加上社会背景等因素,佛教内部开始分歧,首先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后来分裂约有二十派之多。佛灭约230年(约公元前250年)后,印度阿育王当政,他护持僧团举行第三次三藏大结集,并派遣传教师到国外传播佛法,于是阿育王的儿子摩晒陀尊者等人携带刚结集的三藏和一株菩提树到斯里兰卡(钖兰岛)弘法。据斯里兰卡《大史》记载:「佛陀当年为了和平,曾三次造访斯里兰卡,并预言他的和平教义将会在这岛上弘传发展。」 
  约在公元前100年,斯里兰卡(以下简称斯国)僧团长老们因深切体认到世间动乱的险难,乃结合五百阿罗汉在中部Dhampula的「阿卢卡石窟(Arloka Cave)」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论疏,并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写在贝叶上保存下来。斯国《简明史》上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经典,是斯国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 斯国从此成了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法的主要根据之一。十二世纪以前,斯国佛教兴盛,但是十二世纪以后至十九世纪初的六、七百年间,却屡遭葡萄牙、印度、荷兰、英国等强国侵略和统治,佛教数次遭受摧残和破坯,斯国不得不遣使至缅、泰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重建僧团。这株阿育王时代传来的菩提树未受到国难的摧毁,目前还活在斯国中北部坎地(Kandy),被封为国树。 
  经过二千多年佛教历史的流变,许多别的部派佛教都已消灭,仅留下小部份不完全的经论。由于上座部佛教谨持「保守」精神,得以较完整的保留巴利三藏经论和许多重要论著,因此引起国际学者们的重视、加以研究和翻译;同时,在佛灭二千五百余年后之今日,由上座部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原始比丘僧团之面貌轮廓,依然可见。 
  十八世纪末,英国继荷兰,占领了斯里兰卡百余年。 英国、德国、丹麦等西方学者因此接触了斯国佛教。这些西方学者于188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立了巴利圣典协会,进行研究、同时英译和注释巴利原典,五部尼柯耶、律藏和巴利三藏索引先后于几十年间全部出版。原始佛教研究之门由比打开了,不仅日本学者随后跟进,1930年代时,中国学者也恍然大悟,开始重视阿含(尼柯耶Nikaya)的价值,原始圣教终于在二千年后,于东亚(北传)佛教国家重现光芒。 
  德籍的三界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持智尊者(Ven。 Nyanadhara)、向智尊者(Ven。 Nyanaponika Thera)、英籍的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等 因接触到西方学者翻译的佛经、佛书,而后只身渡船到东方去出家。 
  【 英籍: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 髻智尊者1905年出生在英国,是一位杰出、极具盛誉的学者。 1949年到斯国出家,对法义的领悟力非常明敏,可惜英年早逝,据说是身体健朗、无病遽然而终的,1960年在斯国过世,享年55岁,共出家11年,听说在这11年中尊者仅穿过一件补了又补的僧衣。 
  尊者语文天份卓越,短短数年即精通巴利文、斯里兰卡文和缅甸文,所以对上座部佛法非常通达,他致力于将巴利圣典以现代英文语法翻译同时加以注释 (1880年代英国巴利圣典协会所英译的语法近似中古韵文,对现代的一些英语读者来说颇感深涩)。尊者过世前已将一部最具权威性的论书《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翻译和注释成现代英文,此论书原是5世纪时斯国高僧觉音尊者(被公认是位阿罗汉长者)所著,被古今中外佛子们公认为实修的百科全书,至今已被翻译成八种语文和导读。 
  尊者过世后,被发现留下三迭厚厚的遗稿,其中大部份是《中部尼柯耶(Majjhima Nikaya)》的翻译和注释。 直至1976年,被Bhikkhu Khantipalo尊者选出了其中90经,加以整理后,以书名《A Treasury of the Buddha's Words》在泰国出版,共三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