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 提 要
中世纪是宗教的黄金时代,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等三大世界性
宗教,在此时期分别达到了自己的鼎盛状态。欧洲各国以基督教为国教,
发展经院哲学,建立宗教审判所,组织十字军东征, 《圣经》成了人们
共同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教公元6世纪崛起于中东,凝聚了强大的阿拉
伯民族,并向南亚、北非、西南欧广泛传布。伊斯兰教成为左右世界中
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社会力量。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由部派
而大乘,由大乘而密教,在不断变迁中展现着最后的辉煌。而传入中国
的佛教,则借助中国文化土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中国化的
佛教宗派,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
外,印度教、道教等地方性宗教也纷纷展现其繁荣,神权与封建王权相
互交织,成为这一时代的最为显著特色。
本书作者在全面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宗
教在人类中世纪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客观、翔实地描述世界各国
宗教发展概况的前提下,侧重揭示宗教思想、流派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
联系。在东西方的比较中,探求宗教类型与文化类型的关系,为当代思
想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 Page 3…
一、概 述
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足迹,那么中世纪的一段行程,最引人注目的
现象就是宗教文化的繁荣与昌盛。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天主教教堂,还是
金碧辉煌的大清真寺,无论是祥云缭绕的佛教寺庙,还是巍峨壮观的道
教宫观,在艺术的天国里飞翔的多是宗教神仙。在人间帝王的宫殿里,
宗教领袖出入枢机,左右国事,施展着袖里乾坤。在血与火的战场上,
十字军的旗帜高高飘扬,新月旗下的“圣战”斗志正酣。基督教的经院
哲学,伊斯兰教的教义学、教法学,佛教的浩瀚经典,开出了代表时代
精华的思维花朵。在平民百姓的日用常行之间,宗教的禁忌、戒律、节
庆,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成为世界
中世纪精神文明的核心,几乎所有文化的形态,都是以宗教的样式表现
出来。不了解宗教,也是无法正确认识中世纪。同时,由于世界不同国
家和地区流行不同类型的宗教,因此他们的社会政治结构、思维方式也
有很大差异,从而影响了他们迈向近、现代社会的步伐。
1。中世纪各主要宗教的发展线索
中世纪在世界各地流行的宗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这三大
世界性宗教分布地域最广,信教人口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另外,一
些地区性宗教,如道教、印度教、摩尼教、景教、琐罗亚德斯教等等,
在其流行地亦有相当可观的影响。为了方便读者以后的阅读,这里我们
仅作一个简单的,全景式的描述。
(1)基督教的繁荣与衰落
基督教原为罗马帝国下层平民所信奉的宗教,相传为犹太人耶稣基
督所创立。在统治阶级的扶植下,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领土上成为占统
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罗马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包容了众多的民族。随着
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展,整个帝国的统治结构也逐渐分化成东西两个部
分。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罗马继续以罗马为中心。相应地,
基督教教会也分成了两个部分。西部教会受拉丁文化的影响较大,东部
教会则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较大。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东、西方教
会对基督教神学的一些主要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见解,致使矛盾日见加
深。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亡于蛮族入侵,但基督教并没有因此而受挫,
反而使他们获得了一个扩大发展的机会。此后,西部教会加紧了对蛮族
的传教活动,势力逐渐扩展到不列颠、法兰克和德意志。由于当时西欧
分裂成许许多多封建国家,他们彼此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国家内部
又有封建领主相互倾轧,因此他们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持,作为权力的保
证。公元752年,法兰克人丕平当上了国王,他邀请教皇斯蒂芬二世到
巴黎为他举行加冕礼。这不仅意味着基督教成为法兰克国家的精神支
柱,而且意味着教皇获得了废立皇帝的权力,为西欧教权与王权之争埋
下了种子。但是在东罗马帝国,教会的地位则要相对低下,一直依附王
权而存在。东罗马皇帝可以用 《谕令》的形式直接出面干预宗教理论纠
… Page 4…
纷,裁定不同流派的理论是非。东罗马帝国芝诺皇帝的《赫诺肯提谕》,
强行判定基督神人一体,取消“神人”二性说,从而导致东、西部教会
不可弥补的分裂以及聂斯托利派的独立。以后,东罗马皇帝又频繁干涉
教会活动,使东部教会牢牢地置于王权的控制下。
公元1054年,东、西部教会为争夺最高统治权,正式分裂成罗马公
教和东正教。罗马教皇尼古拉二世经过与王权的几次较量,通过了教皇
选举法,规定教皇只能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消除了封建君主废立教皇
的可能,终于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经过与德意志皇
帝亨利四世的反复斗争,终于使他低头称臣。到了12世纪,教廷在西欧
取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英诺森三世宣称,“教皇是世界之父”,他们
以上帝代言人的身分出面,主持宗教裁判所,审判宗教异端,凡是反抗
封建统治,坚持科学真理,或是对 《圣经》有不同见解的人,都被当做
异端分子受到残酷迫害。为了掠夺东方国家的财宝,在11世纪至13世
纪之间,教会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各国皇帝都要听从教皇的调遣。
教会发展出庞大的经济实力,成为欧洲最大的封建统治力量。虽然中世
纪教会建立了修会制度,提倡禁欲苦行,但在权力的腐蚀下,教会中的
上层分子逐渐腐化和堕落。13世纪末,随着法国的日渐强盛,法王腓力
普四世与教皇展开了一轮新的较量。教廷被迫迁回意大利,甚至出现了
两个教皇的局面。1417年教廷虽然重新统一,但教皇的威信大大下降,
教会对欧洲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基督教势力开始走下坡路。而在东方,
拜占廷帝国不断受到新崛起的伊斯兰教的攻击,使东正教的势力一直不
很强大,最后其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
为了论证上帝信仰的合理性,基督教发展了复杂而又高深的经院哲
学。在中世纪前期,教会内占主流的是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主要是用
古希腊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经典。以后发生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
唯名论者罗瑟林和阿伯拉尔,与唯实论者安瑟尔谟就名词、概念是否真
实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2世纪,随着东西方交流的增加,在
阿拉伯地区保留的亚里斯多德哲学传入欧洲。托马斯·阿奎那运用亚里
斯多德的哲学思想,建构了正统神学体系,成为教会一致肯定的对神学
争论的权威解释。14世纪,随着市民阶级的兴起,教会内被视为异端的
唯名论再度发达,邓斯·司各特和威廉·奥卡姆对正统神学的批判,已
经孕育着教会统治势力的瓦解和宗教改革的先声。
(2)伊斯兰教的崛起与繁荣
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在其产生之前,当地正处于古代氏族
社会的末期,原始的传统宗教占主流地位,各部族之间相互仇杀,社会
动荡不安。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在麦加的古来什部落,家道
贫寒,自幼随其叔父经商。25岁时,与富商的寡妇赫蒂彻结婚,并为其
经商。40岁后开始创教工作。他继承了当地民族原有的安拉信仰,朝觐
麦加“天房”等宗教仪式,又吸收了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的部分神学理
论和教义,创造了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创教之后,先是在他的几个亲属及亲密的朋友之间传播,
并和他们组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合一的宗教公社。随着教团的不断扩
大,他们四处传教,对不相信他们宗教理论的部落就实行武力征服。公
… Page 5…
元630年,穆罕默德率1万多人攻占了麦加,清除了克尔白神殿中的偶
像,使之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此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基本皈依了伊斯
兰教。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在率领十万穆斯林作了最后的朝觐后逝世。
穆罕默德死后,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阿里相继继承穆
罕默德的传教事业,主持穆斯林教团,史称“四大哈里发”时期(公元
632—661年)。此时期伊斯兰教的势力扩展到了叙利亚、伊拉克、埃及
和波斯。完成了《古兰经》的编制,使伊斯兰教的理论和教义更趋统一。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661——750年)穆阿维叶将哈里发从选举制改
成了世袭制,建立了由他们家族主宰的封建王朝。哈里发既是最高宗教
领袖,又是国家的君主,实现了政、教的高度合一。以后,伊斯兰教的
历史几乎就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历史。倭马亚王朝瓦解之后,伊斯兰
世界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
建都巴格达,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公元909
年——1171年)建都埃及,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绿衣大食”;后倭马
亚王朝(公元756年——1031年)建都西班牙,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白
衣大食”。他们相继遣使与中国交往,并有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一部分
人还留在了我国,成为中国最早的穆斯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三大哈里
发并立,他们不断向北非、东南亚和南欧传播伊斯兰教,使其影响空前
扩大。非洲利比亚直至肯尼亚以北,亚洲的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
加拉,以及南欧的部分地区,都有穆斯林的足迹。13世纪,在十字军东
征和蒙古骑兵南下的打击下,阿巴斯王朝覆灭了,但是由土耳其人建立
的奥斯曼帝国(1290年——1922年)又紧接着崛起于欧亚大陆之间。奥
斯曼帝国是中世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帝国统治者自称苏丹(意
为“力量”和“权柄”),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的至上权力,
拥有完备的统治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在统一中亚和北非以后,不断向欧
洲进攻,终于在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消灭了基督徒统治的拜占廷
帝国。土耳其人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奥斯曼
帝国横跨欧亚大陆,联结东西方交通,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
贡献。
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是“六信”,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天启的《古
兰经》,信先知,信末日,信前定。伊斯兰教的主要宗教仪式称为“五
功”,即念、礼、斋、课、朝。念就是“口诵证言”,每一名穆斯林要
当众公开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向
着麦加的方向进行五次礼拜以及星期五在清真寺举行的聚礼。每逢伊斯
兰教历的9月,穆斯林要斋戒1个月,以示对主的虔诚。有一定收入的
穆斯林要将其十分之一交纳天课,作为对教会的义务。每个穆斯林在身
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生至少要去麦加朝觐一次。 《古兰经》
是伊斯兰教的主要经典,都是由穆罕默德宣称得到的安拉启示,他口传
给其弟子,并由他们整理成书。《圣训》是关于穆罕默德言行的记录,
也是规范穆斯林生活的主要法则。
和基督教相比,伊斯兰教的宗教理论不甚发达,而更重视教法的研
究。这可能是和穆斯林国家政教高度合一,伊斯兰教法典成为社会行政、
立法主要依据有关。在中世纪,伊斯兰教中形成了四大教法学派,即哈
乃斐派、马立克派、沙斐仪派和罕百里派。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围绕着对
… Page 6…
《古兰经》和《圣训》的解释而发生。
伊斯兰教也有许多宗派。随着信仰者日众、穆斯林的队伍逐渐包括
了不同民族和部落的民众,他们由于原先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对伊斯
兰教教义的理解就会有出入。特别是由于他们本来就由彼此对立的民族
利益共同体构成,因此很自然地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其大的支系包括逊
尼派、什叶派、哈瓦利吉派和苏菲派,他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大
多数流派在我国都有流传。
(3)佛教的发展、衰落与转移
佛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又一大型的世界性宗教,发源于印
度,分南、北两路流向亚洲和世界。到了中世纪,在发祥地印度,佛教
展现了最后的繁荣,并从此衰亡。公元5世纪,尚属佛教发展的高峰时
期,无著和世亲创立了“大乘有宗”(亦称“瑜珈行派”)理论。他们
提出了“八识”、“三性”、“五位百法”等一系列理论,把佛教哲学
的思辨水平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后,大乘有宗的弟子难陀、陈
那、护法等人,在“八识”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见分”、“相分”、
“自证分”、“证自证分”等更为详细的区分,使佛教理论日趋脱离生
活,脱离群众,走向空洞、烦琐。公元8世纪,商羯罗在古婆罗门教的
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印度教。由于有久远的文化渊源,所以印度
教的影响很快超过了佛教。为了吸引信徒,佛教也开始部分地吸收印度
教中的一些祭祀仪式,修习方法,逐渐变成了“密教”。密教自称以前
的大乘佛教只是释迦牟尼向一般弟子公开宣讲的教义,而他们的教法则
是得佛祖亲传的秘密真言,非受过灌顶礼的弟子不可传。因而,密宗的
活动方式趋于神秘化,其内容偏重于宗教实践,这和佛教创始时期重视
理论,鄙视密咒的初衷相去甚远。以后,由于过分吸收古婆罗门教中“性
力瑜珈”的内容,使密教成为某些神秘团体走向淫乱的桥梁,从而使密
教更为群众所不齿。公元11世纪后,伊斯兰教大量进入印度,佛教受到
排斥。13世纪,超行寺被焚,佛教在其发源地正式衰亡。
中世纪,佛教的中心转到了中国。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恰恰是中
国佛教的繁荣时期。隋唐两代,佛教在统治者的积极倡导下,发展达到
了高峰。其标志是中国僧人充分消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精神,并结合中
国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天台宗创生于隋,创始人为
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大一统局面,他们的宗教理论以调和南北宗风
为特色,主张“止观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