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教的密教化是印度佛教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本来任何宗教都离
不开对神秘现象的崇拜和鼓吹,唯有佛教在它创教时期对社会上流行的
各种杂咒、巫术和祭祀提出了挑战,但是这种理性化的倾向也只存在于
佛教的上层,就佛教向民间的传播而言,仍然是离不开各种神灵奇迹的,
所以佛教本身就包含着向密教转化的种子。公元1世纪至7世纪大乘佛
学的发展,哲学理论越来越高深,虽然对于思想的提高有益,但是作为
一种宗教,也产生出了日益脱离群众的问题。那烂陀寺和超行寺的兴隆
一方面是佛教发达的表征,另一方面又潜藏着极大的危机。这时为了向
民间发展,争取下层群众,佛教便开始吸收婆罗门教和其它民间宗教中
的各种巫术、咒语、占星术、火祭、手契等等,进入密教化阶段。
密教的兴起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密教只是在佛教经典中加入
了部分秘密真言,尚依附于大乘佛学,称为杂部密教。公元7世纪以后,
开始进入密教后期,以真言密法为中心组织体系,有经有教,有轨有仪,
形成独立体系。此时称为纯正密教。密教经典主要是“六经三论”。“六
经”指《大日经》、《金刚顶经》、《金刚顶五秘密经》、《瑜祗经》、
《圣位经》和《楞伽经》,“三论”指:《菩提心论》、《释摩珂衍论》
和 《大智度论》。
密教自称,佛教的“真言密语”是不能公开传播的,以前流行佛教
诸家,其观点只是佛祖为一般人所讲,属于初级层次,故称之为“显宗”。
而真正要成佛,则需要得到“法身佛”(三身佛之一,另二为“报身佛”
卢舍那佛,“现身佛”释伽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所传“真言”。这些真
言佛是不会轻易传人的,只有受过“灌顶札”(密教的入教仪式)的人
才可传授。如果众生按照“三密加持”的方法修行,便可即身成佛。所
谓“三密加持”是:手结契印(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
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相通。密教很重视宗教
修习实践,对设祭坛,供养,诵咒,灌顶都有严格的规定,烦琐复杂,
并且非常神秘,吸引了不少群众。
公元8世纪以后,密教大量吸收了印度教中性力派的思想,主张性
力瑜伽。他们把密教的修行分成四个阶段,称为“密教四部”,即事部、
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无上瑜伽部是密教修习的最高阶段,只对
有上等根器的人传授。其实质是利用女人作“乐密双运”的男女双修,
以一裸体女人为本尊,教徒尊之为“明妃”、“佛母”,围绕她饮酒、
食肉、食鱼,期待性交,最后以男女杂乱性交为终结,称之为“圣轮”。
… Page 104…
密教认为:人心本自清净,但为“染欲”所污,为达到“离欲”的目的,
必须采用“以染害欲”的方法,在男女交媾的过程中体悟“万法皆空”
的真理。
公元11世纪以后,密教在民间广为流行,教理、教规更为通俗、简
便,称之为“易行乘”,其行为也更加污秽不堪,渐为群众所不齿。
4。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佛教的灭亡
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在波斯、阿富汗一带逐渐站稳了脚跟,
并开始蚕食印度。公元712年,大食国伊斯兰军队占领信德,1190年,
阿富汗穆斯林的廓尔王朝侵入德里,在北印度建立了统治。1290年,突
厥人的卡尔王朝又征服了南印度,此时印度大多数地区都被置于穆斯林
的控制之下。伊斯兰教教义中有排斥异端的倾向,特别反对偶像崇拜,
佛教、印度教都成为他们攻击的对象。波罗王朝也曾想利用佛教和印度
教作为工具,反抗伊斯兰教的入侵,但都归于失败。穆斯林运用刀枪和
异教税强迫群众加入伊斯兰教,所以教徒队伍扩大很快,成为印度的主
要宗教之一。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军队将印度仅存的超行寺烧毁,标
志着印度佛教的灭亡。
… Page 105…
十三、隋唐佛教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高僧、大德求法、译经、撰述、
传教活动十分活跃,教义哲理有重大的创造和飞跃,并且形成了中国化
的佛教流派。从世界范围讲,佛教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中国。隋唐佛教
繁荣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和统治者的倡导、扶植分不开的。一个宽松开
放的文化环境,对于儒、释、道三教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好处。其次,佛
教的传入和普及固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乱有关,但真正高潮的
出现,还有赖于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过时贵族和平民才有可能给予僧侣
更多的布施,使他们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营造塔寺,刻印经籍,探讨玄理。
最后,唐代佛教的繁荣也是和佛教徒长期辛苦经营,创造积累分不开的。
总之各种因缘和合,孕育了隋唐两朝发达的佛教文明。
1。帝王的好恶与佛教的沉浮
中国封建社会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各种宗教都是君主治国的工具,
帝王个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门宗教的荣辱兴衰。一般而言,隋唐两代
大多数帝王都推行三教并奖,三教并用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又有畸
轻畸重的情况,导致三教地位的此起彼伏。隋文帝杨坚诞生在寺院之中,
自幼由尼姑智仙抚育长大,因此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掌权以后,
立即着手复兴因北周武帝“灭佛”而残败的佛教。他广建寺塔,普度僧
尼,大办佛事,使佛教迅速恢复到南北朝的高潮水平。有资料表明,杨
坚一代共度僧50余万,建寺3793所,抄经46藏,造石像106,580尊,
佛教事业由此走向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本人是正统的儒学信奉者,自称:“朕今所好者,惟
①
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但他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从利用宗教的
角度出发,给予佛教很大的扶植。他在旧战场建寺七所,度僧3000人,
超度双方亡灵。玄奘西行求法归来,太宗组织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长
安慈恩寺为玄奘建立了有3000人的译经场,使其得以高质量地新译、重
译了75部,1335卷佛经。唯识宗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最为流行。不过,
由于唐朝是李氏王朝,出于神话其统治的需要考虑,太宗把道教置于佛
教之上。
武则天执政时期,把佛教崇拜推上了一个空前的高潮。她想当女皇
帝,但中国传统文化是重男轻女的,她只好把目光转向了佛教。据《旧
唐书》卷六载:“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有沙门十人伪撰《大
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其经文中有一段,“尔时众中,
有一天女,名曰净光,……佛言天女,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
②
得转轮王。” 由于佛教为武周革命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所以女皇下令:
③
“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武周一代大兴佛事,其糜费令
人发指。她崇信华严宗创始人法藏,赐名“贤首”,经常请其入宫说法,
① 《贞观政要》卷六。
② 《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卷四。
③ 《资治通鉴》卷204。
… Page 106…
因此华严宗在中唐盛极一进。禅宗北派领袖神秀也得到了女王极高的礼
敬,“肩舆上殿”,武则天“亲加跪拜,时时问道”,虔诚之情无以复
加。
唐宪宗在位,崇佛、媚佛的突出事件就是迎佛骨入京。传说凤翔县
法门寺的佛骨有灵,塔门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宪宗决定迎
佛骨入宫供奉三日,然后送诸寺巡回供奉。据 《旧唐书·宪宗纪》:佛
骨到京之日,“王公士庶竞相施舍,惟恐弗及。百姓有破产充施者,有
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崇佛活动过分狂热,就会从维持封建统治的
助力变成破坏力,从而遭到正统儒家的反击。韩愈从维护封建纲常的角
度痛陈崇佛之弊,在《原道》一文中阐述了儒家道统对巩固君主统治的
重要意义。他认为佛教是夷狄之法,应当“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但是韩愈一道《谏迎佛骨表》不仅没有降低宪宗
的崇佛狂热,反而被贬潮州。
隋唐佛教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寺院经济的快速发展,
造成了僧侣地主阶级与世俗地主阶级的矛盾;佛教徒的豪华生活,至使
沙门腐败现象的产生;沙门干政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不满;佛教一支独
秀,引起了道教等宗教的嫉妒等等。这一切矛盾,终于在唐武宗朝酿成
了一次严重的宗教迫害事件——“会昌灭佛”。唐武宗灭佛既有社会政
治、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个人好恶方面的原因。他迷信道教金丹成仙
之术,幻想长生不老。道士赵归真、刘玄静利用了他的这种心理。鼓动
他下了灭佛的决心。会昌五年 (公元845年)灭佛,毁大、中寺院4600
所,小庙4万余处,强令僧尼还俗260,500人,解放寺奴15万人,没
收大量良田,收缴无数金、银、铜佛像及器皿。会昌灭佛的第二年,唐
武宗服食道士进贡的金丹中毒身亡,他的儿子宣宗继位,马上着手恢复
佛教。但是经过这一番沉重打击,佛教中依靠大量诵经、拜佛吸引信徒
的流派再也无法复兴,只有“不念经,不坐禅”的简单法门——禅宗得
到了恢复,中国佛教从此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再未出现理论的高潮。
2。隋代兴起的天台宗和三论宗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开始形成宗派,每个宗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寺院财产和传法系统。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佛教的成熟。南北朝时虽
然已有诸家师说,但那只是学派,还不是宗派。由于政治分裂,地域阻
隔,诸家师说仅了解自己信奉的一经一论,不能对佛教理论进行全面的
总结和概括。隋唐的政治统一为宗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各派宗
师相互交往,提高了理论水平。纷纷建立自己的“判教”体系,即按照
自己的思想体系,将各部佛教经籍高低排列,使佛教理论有所宗统。另
外,宗派与师说还有一个重要差异,就是宗派建立在比较稳固的寺院经
济基础上。为了维护本集团的特殊的经济利益,使庙产不致分散,各宗
都建立了严格的传承关系——“法统”,选择最善于体会本家宗旨的弟
子作为衣钵传人,统领僧众,继承寺产。从而使思想争论的背后又多了
一层经济的意义。
(1)天台宗的创立及其思想
… Page 107…
天台宗自称印度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是其开拓者,说明他们的理论
与其有关,但传承法系却是虚构的。天台宗的思想先驱是南北朝的慧文
和慧思,而真正创始人则是生活在陈隋之际的高僧智■。智■(公元538
年—597年),俗姓陈,出身于南朝的大官僚家庭,18岁出家,投于大
苏山慧思门下,领悟法华三昧。陈光大元年 (公元567年),在金陵开
讲 《法华经》,博得僧俗的敬佩。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率弟子20余
人入天台山建寺,修头陀行,天台宗从此建立。陈宣宗敕割天台山所在
始丰县之“调”以供寺用,尊智■为“天台大师”。入隋之后,晋王杨
广请其主持,为自己受菩萨戒,并称其为“智者大师”。智■一生的社
会影响很大,造大寺35所,度僧4000人,传业弟子32人,天台宗成为
社会上颇为壮观的大宗派。智■一生著作宏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法
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号称“天台三大部”,
是天台宗的传世经典。
天台宗理论上的主要特点是宣扬“止观并重”,调和南北宗风。从
汉代佛教初传之时,就形成了南北不同风格,北方侧重禅定,南方侧重
义理,南北的政治分裂更加重了这种学风的对立。隋朝政治的统一为宗
教风格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需要。智■系统论证了止观不可偏
废的原则,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是爱养心识之善资,
①
观是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 他将止、
观二法比喻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正因为
天台宗具有调和南北宗风的特点,所以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佛教宗派。
在世界观上天台宗宣扬“一念三千”说,即“世界无别法,唯是一
②
心作。”万法起于一心,“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
界。一法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
③
无心而已,介而有心,即具三千。”三千法界包括了佛教世界观中的一
切存在,天台宗认为都是人们心中的幻象,因此,标志诸法实相的空、
假、中三谛应是圆融无碍的。因缘虚假不实,故空;缘生诸法差别,故
假;不著于空,不执于假,即曰中道。空、假、中三相互不相离,空即
假,即中直,所以又说“三谛圆融”。
天台宗在智■身后传承不绝,在唐代有灌顶(公元561年—632年)、
湛然(公元711年—782年)等人比较有名,并且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2)三论宗的师承与理论
三论宗以传播、信奉大乘空宗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中论》、《百
论》、《十二门论》而得名,自然以龙树、提婆为其初祖。以下还有鸠
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到中国传播大乘空宗之学的西域名僧。僧肇是罗
什的学生,以协助罗什译经,著 《肇论》阐述空宗思想而著名。僧朗、
僧诠、法朗是南北朝时期三论师的代表人物,可以视为三论宗的前驱。
三论宗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