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31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31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周世宗、宋太宗都曾向他求问长生久视之道,他皆不以黄白之术为然, 

     而答之以清静无为,深合帝心。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陈抟在道教 

    史上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根据道教经典及自身体验,画出了一符《无极图》 

      (如下)。据明末思想家黄宗炎研究,《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 

     “顺以生人”,是宇宙开辟,万物化生的过程。“逆以成丹”,讲的是 

     内丹修炼方法。按照道教的理论述,天人合一,宇宙与人身有着相似的 

    结构,人体修炼应模拟自然演化过程,逆向而行。最下之○为“玄牝之 

     门”,气从此而生。呼吸吐纳,意守玄关,生热筑基。向上一○名“炼 

    精化气,炼气化神”,化有形之精为无形之精,使之升入五脏六腑,“名 

    为五气朝元”。五脏分别与五行相匹配,令其阴阳和合,水火交媾,而 

    成丹药。再上之圈为“取坎填离”。按八卦原理,肾为坎男(■),心 

    为离女■,但离中虚,坎中满,心肾交泰即是“抽坎填离”,使坎中阳 

    爻与离中阴爻相结合,“乃成圣胎”。最上一○为“炼神还虚,复归无 

                                          ① 

    极”,而仙道己成,便可脱胎而去 。陈抟《无极图》虽对内丹功法的说 

     明尚嫌简单,但为日后内丹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抟的再传弟 

    子张伯端作《悟真篇》,对内丹修道理论作了详细的阐发,被视为内丹 

    道的经典著作,与《参同契》齐名。至此,内丹道理论基本完善。 

          张伯端(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浙江天台人。少年时曾 

    为太学士,举进士不第,屈居幕僚。后“坐累谪岭南兵籍”,遂绝仕途, 

    潜心道教。  82岁时游蜀,遇刘海蟾,得金丹还液火候之诀,修炼成功, 

    著《悟真篇》阐扬内丹学。他以《道德经》和《阴符经》为祖经,吸收 

     “三才相盗”和“虚心实腹”的观念,又融摄禅宗和儒学,形成了独特 

     的“先命后性”的内丹修养理论。他继承了道教追求肉体长生的传统, 

     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附?”,故宗教修养当从锻炼身体入手,“先 

                                                                          ① 

     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修命之要,在乎金丹”。他用八 

     十一首诗词,对内丹功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其弟子翁保光在《悟真篇注 

    序》中,对张伯端的内炼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其文如下:“夫 

    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时,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 

     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之真气,施设法 

    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晨,结成一粒,附在鼎中, 

    大如黍米,此名金丹。取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 

    捕鼠,如鹯搦鸟,不能飞走矣。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之火, 

    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间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 

    逆上泥丸。舌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美,此名金液 

    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 

     刀兵虎兕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这个修炼过程,基本和当代气功家 

    练习气功的方法类同,其健身强体的功效被实践所证明。在“修命”的 

    基础上,张伯端又借用佛教禅宗的思想,大谈“修性”之功,这是传统 



① 参见《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① 《悟真篇·序》。 


… Page 134…

    道教所没有的。他认为:“既性命之功未修,则运心不普,又焉能究竟 

                          ② 

     圆通,迥超三界?”身体锻炼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长寿,精神上还不能 

    达到无限,成为神仙。所以,“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 

                                    ③ 

    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张伯端从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禅宗思想 

    来“修性”,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张伯端身后,其弟子经石泰 

    —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人的传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统,元代 

     以后并入全真教。 

         在内丹道发展的同时,传统道教的符箓派也在发展,天师、上清、 

    灵宝诸派也曾产生过颇具社会影响的道士,受过朝廷的策封。另外,一 

    些符箓派道士又吸收内丹学的思想,创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 (1093年 

    ——1153年)所创神霄派,号称其所炼的“先天祖气”可以和天地之真 

    气相感应,小则可以为人治病,大则可呼风唤雨,祈雨求晴。他们的法 

    术曾得到过一些帝王的重用。 



                      4。金、元时期“河北新道教”的崛起 



         河北新道教包括全真、太一和大道三个流派,尤以全真在后世影响 

    最大。由于全真道领袖们的发展,使道教从理论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 

    大变化,所以被称为道教史上的“鼎革”。河北新道教异军突起,与当 

     时中国北方沦为异民族统治区的现实有关,许多汉族士人不甘心于“亡 

     国奴”的地位,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收复中原,使他们彻底失 

    望。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具有正宗华夏文化色彩的思想作为精神的慰藉, 

    道教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金、元统治者及时加以利用,结果使 

    新道教反而成了他们辅助统治的工具。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1113年——1169年),陕西咸阳人。他幼 

     习儒业,长入府学,本希望以儒术经世。青年时代恰逢宋金战争,报国 

    之望破灭。在金代他也曾几次试图从科举出身,但皆未能如愿,心灰意 

    冷,遁入教门。王喆出家修道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他掘地穴居,内 

    修丹道,外佯疯狂,人称“王害疯”。后他云游到山东半岛,打出了全 

    真旗号,发展教徒,先后收留了马钰(1123年——1183年)、孙不二(1119 

    年——1182年)、谭处瑞 (1123年——1185年)、刘处玄 (1147年— 

    —1203年)、丘处机(1148年——1227年)、王处一(1142年——1217 

    年)、郝大通(1140年——1212年)等七大弟子。他们长期追随王喆从 

    事创教活动,成为全真道的骨干。传统道教讲究个人修炼,因而组织松 

    散,全真道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在山东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 

    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三光会”等五 

    个教团组织,道风朴素,纪律严明,在民众中获得了好评。王喆死后, 

    相继由马钰、王处一、丘处机掌教,教团队伍不断扩大。金廷也转而从 

    压制改为拉拢。金、元之际,南宋、金和元三派政治势力都派使者来邀 

    请丘处机,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作了一番权衡,最终决定接受元太祖 

    成吉思汗之邀,不顾七十高龄,远赴雪山绝域,到蒙古军队的大营所在 



② 《悟真篇·序》。 

③ 《悟真篇·序》。 


… Page 135…

     地和林拜谒太祖,因而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支持,为全真道在元代大发展 

     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真道的主要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大潮流。他 

     们以内丹道为基础,但是宣扬“先性后命”,以此与金丹南宗相区别。 

     他们更多地接受了禅宗的“直证本心”和理学的“主静立诚”,认为: 

                                                                    ① 

      “人之修行,先识取性命宗祖,然后真以保命修行。”修性功夫就是要 

     在反观内省上著力,因为人之真心圆满自足,清净不染,只要反身识取, 

      “全其真性”,即可获得一个圆满的人生。王喆将新道教命名为“全真”, 

     就是取“全本无亏,真元无妄”之意。从全真哲理出发,他们对“成仙 

     悟真”进行了新的证明。王喆认为传统道教所宣称的肉体成仙是根本不 

                                                         ② 

     可能的,因为“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欲永不死而离凡,大 

                       ③ 

     愚不达道理也” 。真正的长生,乃是对真性的识取,精神的超越,丘处 

     机说:“所以不言长生,非不长生,超之也。……真性不乱,万缘不挂, 

                                          ① 

     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这样的“长生不老”,和佛教的“顿悟 

     涅槃”,儒家的“存诚立性”已经相去不远了。 

          河北新道教还有两个流派,即太一道和大道教。太一道创始人肖抱 

     珍 (?——1166年),生当宋金交兵激烈之时,摆脱异民族统治的强烈 

     愿望和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恰成反照,对现实的无望使他转向宗教,欲 

     效法汉代道祖张陵,创教以号召人心,积蓄力量,以图将来。太一教以 

     崇拜太一神而得名。太一本是先秦古籍中对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混沌状态 

     的描述,汉武帝时才上升为人格神,具有主宰四方之神的至上意义。肖 

     抱珍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可是创教之后,金廷迅速召见了他,并赐以 

     观额,使之在维持现行统治的轨道上发展。肖抱珍去世以后,其徒韩道 

     熙(1156年——1189年)成为第二代祖师,并按照本教规则改姓教主之 

     姓。三祖肖志冲(1151年——1216年),四祖肖辅道(1191年——1251 

     年)、五祖肖居寿 (?——1280)、六祖肖全佑、七祖肖天佑,以下传 

     承世系不详。总体来讲,太一道在金代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规模,在元初 

     曾兴盛一时,不过由于其自身理论缺乏,道徒文化素质不高,数传之后 

     便难以为继了。 

          大道教入元以后又称真大道,由刘德仁(1122年——1180年)创于 

     金初,他本是一名举人,适逢靖康之变,不愿仕金为官,但也无力组织 

     抗金,唯有创教以慰藉心灵,以教团联络自保。大道教以重视宗教伦理 

     而著名,他们吸收儒、释而订九条戒法,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刘德仁又 

     以祈禳治病称名于世,据记载他“治病不用药,仰面视天,病无不愈。” 

     所以在朝野很有名气,吸引了大批教徒。大道教的快速发展引起了金廷 

     的注意,金世宗曾召见过刘德仁,赐号“东岳先生”。刘德仁以后下传 

     二祖陈师正、三祖张信真、四祖毛希琮、五祖郦希诚、六祖孙德福、七 

     祖李德和、八祖岳德文、九祖张清志等。在郦希诚时,正逢金元之交, 

     由于他的杰出活动,大道教曾兴盛一时,至元末逐渐衰落。大道教衰落 



① 《晋真人语录》。 

② 《立教十五论》。 

③ 《金关玉锁诀》。 

① 《重阳授丹二十四诀》。 


… Page 136…

的主要原因也是未能建立起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仅仅依靠宗教领袖的 

个人品质和魅力,终难流传久远。 


… Page 137…

                  十七、东亚地区佛教的传播与繁荣 



     佛教在印度创生之后,先是经西域传入中国,然后再以中国为中介, 

传向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因此这些国家的佛教具有明显的中 

国化色彩。佛教传入后便立即在当地生根、发育,成为东亚诸国民族精 

神中的重要成分。 



                           1。朝鲜佛教的兴衰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山水相依,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佛教传入中国 

不久,便开始有僧人向朝鲜传教,此时适逢朝鲜的三国时代。 



      (1)三国时期佛教的初传与发展 

     公元4世纪至公元7世纪,在朝鲜半岛上同时存在着三个国家:高 

勾丽、百济和新罗。高勾丽在朝鲜半岛的北部,首先从中国接受了佛教。 

据高丽僧一然的《三国遗事》载:在小兽林王即位的第二年(公元372 

年),有前秦僧人顺道到达高勾丽,送来佛经、佛像。二年后又有阿道 

来传教。高勾丽王为顺道建立肖门寺,为阿道建立弗兰寺,佛教事业从 

此开基。到广开土王三年(公元394年),平壤已建寺院9座。 

     百济在朝鲜半岛中部,佛教传入稍晚。枕流王元年(公元384年), 

印度僧人摩罗难陀从东晋到百济传教,受到国王的热情欢迎。第二年, 

摩罗难陀在汉山建佛寺,度僧10人,以后佛教迅速流布全国。百济国王 

对佛教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建寺度僧,派遣学僧赴东晋留学,又 

遣僧人到新罗和日本传教,把百济变成了佛教的二级中转站。 

     新罗在朝鲜半岛的东南部,传入佛教最晚,但发展最快。大约在高 

勾丽传入佛教50年后,有一名墨胡子的僧人到新罗传法。当时梁朝使臣 

送来了一批礼物,其中有香,新罗人皆不知用途,墨胡子告诉他们,焚 

香可以发愿、乞灵,向三宝祈祷,新罗人始知有佛。当时朝内有的大臣 

拥护佛教,有的反对佛教,国王近臣异次顿自愿舍身殉道。据说杀死异 

次顿时,他的头飞上庆州的金刚山,脖子里喷出数十丈高的奶白色血, 

还发生了大地震。反对佛教的人大为惊骇,不敢再诋毁佛教了。以后新 

罗国王建了许多寺院,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并派遣大批学僧到中国求法, 

产生了一大批名僧,其中圆光法师最为著名。圆光(公元532年——630 

年),俗姓陈,25岁到中国求法,兼学儒术。他对《成实论》、《大涅 

槃经》深有研究,又曾讲解《般若经》和 《摄大乘论》。在高勾丽、百 

济攻打新罗时,他代表国王向隋朝请求增援,并且回国抗战。在反抗外 

敌入侵的环境下,他提出了“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亲 

以孝,三曰交友有信,四曰临战无退,五曰杀生有择”。显然他是把儒 

家伦理和佛教五戒结合了起来,用于战时环境,朝鲜的佛教从一开始便 

具有了“护国”的色彩。 



      (2)新罗统一时期的佛教 

     新罗王朝联合隋、唐,逐渐吞并了高勾丽和百济,实现了朝鲜半岛 

的统一。当时中国国内也是政治统一,佛教发展出现了鼎盛局面。受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