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的力行哲学为代表。这一哲学将民生史观作了极端化发挥,主张“生
存欲望”、“万物有生”为根本,强调“知先行后”、“知为行因”的
认识论。这两种哲学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在将近30年的论战
后,伴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暂告结束。
新儒家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是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的两股思
潮。在基本观点上它们都立足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但思想倾向很不相
同。新儒家哲学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
学和贺麟的新心学力代表,侧重于哲学本体论和人生论探讨,不赞成“五
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吸收西方有价值的思想改造中
国传统哲学,建立中西合璧的新哲学。实证主义哲学以胡适的实用主义、
丁文江的科学主义、张东荪的多元认识论和金岳霖的客观知识论为代
表,侧重于认识论、知识论研究。这一思潮主张取消玄学(即形上学),
… Page 7…
实行全盘西化,以西方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建立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
哲学体系。新儒家和实证哲学的学者们严谨治学、执着探索,希望为中
国现代哲学建树新说。然而,民族救亡的历史主题决定了这类纯粹思想
探索必须让位于现实运动,这两种学术思潮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标。
直到80年代,新儒家哲学的第三代学者,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当代潮流中
才重又提出在现代文明条件下复兴儒学的理想。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失去了进步作用,而贯穿中
国近现代史的民族救亡图存的主题使哲学家们必须首先关心社会现实问
题,因而未能完成古代哲学向现代的转换,这一未完成的课题一直遗留
到当代。
(3)当代世界哲学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发展迅速,
许多事物未及深入理解已经更新;二是普及广泛,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可
以被封锁住,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当即可传遍全球。这自
然是当代通讯传播技术和信息事业的电子化、计算机化、卫星化使然。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当代哲学具有速度更快、传布更广泛的运动性特点,
成为思想的潮流,涌动不止。
科学化。当代哲学家普遍拒斥形而上学,拒绝讨论世界本原问题,
视之为非科学或伪科学。正如英国哲学家艾耶尔所认为的:“哲学家们
的那些传统争论,大部分是没有道理的,正如这些争论是没有成果的一
①
样。” 当代哲学家往往把哲学讨论限定在经验的、感觉的范围内,或者
直接以科学为哲学的对象。如,科学哲学家波普就认为:“认识论的中
心问题一直是也仍然是知识的增长问题,而研究知识的增长最好莫过于
②
研究科学知识的增长。”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卡尔纳普更明确表示:“我
相信,哲学上在不远的将来要取得一种胜过迄今为止的哲学家所作的一
切成就,唯一的必要条件就是造就一批既受过科学训练又有哲学兴趣的
专家。他们不为以往的传统所限制,也不被那些专事抄袭古人但又唯独
③
不继承古人长处的人们的文字把戏所欺骗。”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认
为:“显露存在物的那些显象,既不是内部也不是外表,它们是同等的,
都返回到另一些显象,无一例外。例如, ‘力’不是掩藏在它的各种效
应 (加速度、偏差数等)背后的未知的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而是这些
④
效应总体。”讨论现象界、经验、感觉,成为当代哲学的突出特点。当
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积极吸取科学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思想,
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进一步发展。
内在化。现代哲学所崇尚的人本主义在当代发展为内在化的主体意
识。实体化的人与实体物质受到同样的批判,意识被理解为无实体的意
识。美国哲学家霍埃说:“我们必须原则上不再认为自己是纯理性的存
在、独立的自我,或者是站在世界之对立面或世界之外的独立的意志。
①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版,第31 页。
② 波普:《科学知识进化论》,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5 页。
③ 卡尔纳普:《卡尔纳普思想自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19 页。
④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1 页。
… Page 8…
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已经在我们这个世界之内了,我们是什么,这一点与
其说是我们作为个体去作出决定的一个功能,倒不如说是这个世界的一
①
个功能。”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初10年,人本主义曾是人们反思战
争悲剧和医治战争创伤的价值观依据。进入60年代,人本主义口号不再
吸引人,人们把目光转向现实的发展,主体之外的世界及其把握方式成
为哲学思考的焦点。 80年代,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描述:“大约
在15年前,人们突然地、没有明显理由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远离,非常远
离上一代了,即萨特和梅洛—庞蒂的一代。萨特的一代,在我们看来,
是一个极为鼓舞人心和气魄宏伟的一代,他们热情地投入生活、政治和
存在中去。而我们却为自己发现了另一种东西,另一种热情。……那种
深深浸透我们,那种在我们之前就已存在,那种把我们在时空中凝成一
体的东西,的确就是系统。 ‘我’被消灭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就这
样又重回17世纪的观点,但有一个如下的区别:我们不是用人,而是用
无作者思想,无主体意识,无同一性理论来代替神。”②
批判性。在迅速的思潮涌动、流派更迭之中,当代哲学在形式上和
功能上都越来越具有批判的特征。在当代哲学家手中,哲学已不是“最
高科学”,不是各门具体科学的领袖,而是成为一种批判武器,对现实
进行审视和评价。在这个意义上,传统哲学终结了,“元哲学”已不必
要,包罗万象的体系让位于批判的方法,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被“文化批
判者”所取代。哲学在当代的功能越来越趋向于分析、评价,不再预示
真理。
伦理性。当代哲学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一种大伦
理的眼光看待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这一特点从 70年代中期以来日益显
著。如,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提出“拯救地球”的思想受到哲
学界普遍重视。沉思人们过去一贯做法的严重后果,沉思因一味谋算自
然事物所引起的世界的黯淡和地球的毁灭,沉思存在被遗弃的状况,沉
思如何去看待自然,沉思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成为当代哲学家们
关注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80年代的发展,也从人道主义倾向转向
一种人类的意识,马克思晚年写下的《人类学笔记》成为研究马克思思
想的新热点。代表东方哲学的第三期新儒家学者,也在80年代看到了复
兴儒学的希望。他们试图以儒学内在的平和与伦理去克服人与自然的冲
突,摆脱自然对人的惩罚,帮助人们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达到
一种安心立命的境界。
当代社会向当代哲学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当代哲学在回答这些问题
的过程中,发展了这门古老的学问,也推动了现实社会的改善,使之更
加适合人类生存。
2。当代哲学与现实社会
当代哲学的成就与风格,既是整个哲学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与
现实社会相互作用的产物。当代哲学的种种特征和选题,深深地植根于
① 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12 页。
② 引自布洛克曼:《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12—13 页。
… Page 9…
全部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抽象和总结。
(1)当代社会对哲学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无所不在的社会。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基
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一个又一个地推翻了工业社会初期形成的经典理
论。技术事业的崛起,带给人类深刻而广泛的物质条件变化。在不到半
个世纪里,人类的科学技术进步已递增数倍。
宇航技术使人类亲眼看到地球是一颗被湿润、发光、蓝色气层包裹
的独特星球(1961年),它并不是哥白尼日心说所描述的仅是太阳系行
星里的普通一员,而是充满生机的活的星球。物理学耗散结构的提出
(1967年),勾划出一种新的系统演化模式——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自
组织性原理,这给人类理解地球演化提供了新思路。生物学微观古生物
实验方法(1965年)从古老的沉积岩化石中分析出大约3。5亿年生命历
史,使人们认识到生命体并非从无机物的长期反应性中生成,而是在原
核细胞生物时就与地球环境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新的自
然观告诉人们,地球,并非如达尔文进化论所理解的先为生物提供了适
于生存的条件而后才有生物的适者生存;相反,地球通过生命(光合作
用)而捕获、转移、储存太阳能,通过生命活动 (生物与地球的化学循
环)而推动地球表层物质元素循环,并通过生命过程去调节、控制、维
持自身的系统平衡。正是生命的参与,才使地质历史构成生物圈,才使
地球保持平衡态。
自然观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否定了拉普拉斯以来的决定论观念,
也否定了康德以来的非决定论思想。传统哲学那种封闭的、一元的、绝
对的、体系化的思维方式失去了作用,近现代哲学那种单一的、怀疑的、
相对的、情感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再有吸引力。当代哲学走向开放、多元、
民主和无中心。正如美国哲学家费耶阿本德所说:人类要认识自然,“就
必须使用一切思想,一切方法,而不能仅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这是
①
因为“现实的科学比人们所料想的更接近多元论”。当然也是因为“经
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列宁语)。当代知识
分化与综合的并行、学科细分与交叉的并行,当代社会独立与共存的并
行、动荡与平衡的并行,使得任何一种绝对化,无论它是理性的还是非
理性的,都不再能适应时代需要。现实、共存、民主的时代风尚,造就
了哲学的多元、开放和无中心。
(2)当代哲学对社会的作用
任何哲学都不可能超越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同样,每一个时代和
社会又需要哲学的参与和干预。
当代哲学以其特有的理论方式评价现实,校正着现实与人类理想及
根本利益的差距。正如美籍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哲学所竭力阐
述的概念,暗示着对现存政治现实的颠覆。 ‘暗示’意味着什么呢?哲
学是批判性的思想,它的概念是规范性的,它的定义是不明言的命令。”
① 费耶阿本德:《实在论、理性主义与科学方法》,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111 页。
… Page 10…
② 这种社会批判意识在当代哲学家头脑中格外自觉。美国哲学家哈贝马斯
直言不讳地称:“我认为,哲学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客
观主义;就是面对思想和制度的意识形态的(可以说是虚假的)独立性;
①
就是展示激进的自我反思的力量。” 当代哲学各流派积极干预现实社
会,存在主义向人们揭示现实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向人们呼吁用行动改
变自己的命运。萨特一再强调:存在主义“是用行动说明人的性质的;
它也不是一种对人类的悲观主义描绘,因为它把人类的命运交在他自己
手里,所以没有一种学说比它更乐观的”。当代哲学家们对现实的关注
和评价,使他们的思想常常越出学院的讲坛,掀起一些社会波澜,成为
一些社会风潮的舆论先导。西方60年代中后期的学潮,中国80年代中
后期的改革开放,苏联、东欧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政治剧变等,无不
同当代哲学意识形态的导向相关。当代哲学的社会功能已不像传统哲学
那样代表着真理和智慧,远离日常生活,脱离现实需要,而是代表着人
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智慧,贴近现实,表现生活,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服务。
3。当代哲学轮廓
当代世界哲学从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来划分,主要有三大哲学:西
方哲学、苏联和东欧哲学、东方哲学。此外还有南美哲学和中东哲学。
(1)当代西方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指20世纪40年代以来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和近现代
英国经验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哲学、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延
续下来的哲学思想及其流派。主要有分析哲学、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
义、结构主义、科学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其内容涉及语言学、逻
辑学、美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广泛
的文化领域。当代西方哲学又是当代流行最广、影响其他文化最深刻的
哲学,其传播、渗透遍及世界各国。
当代西方哲学有两大主要脉系:英美哲学和欧陆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以分析哲学为主导。它创始于20世纪初的英国。20、
30年代在英国迅速发展,出现了逻辑实证主义、日常语言学派等分支。
40年代,其中心移往美国,与美国的实用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