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节下,这一问题的确得到了控制。同时,也就使整个资本主义结构发生
了变化。在经济运行方面,市场机制作用越来越小,尤其对那些国家支
持的企业,如武器生产、宇航工业等国营工业和垄断企业,投资决策完
全不考虑市场情况。在行政运行方面,国家机关执行着许多经济职能,
它们不仅通过宏观计划调节经济运行,而且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法律
运行方面,法律制度日益远离公民个体利益的保护,而转向为国家的合
法性服务。在阶级结构方面,由于经济危机的被控制,阶级冲突也被遏
制在潜在的状态,经济危机的副作用被分散到那些非组织的、处于自发
状态的人群中,如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病人、老人等。于是,社会的
阶级特性看不清了,阶级意识也分裂了,社会中的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
是受害者的状况导致了阶级妥协。
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干预的最主要的
后果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及其意识形态的结束。这种结束使马克思所讲
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问题不复存在,即私有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抗、周
期性的经济危机,都已不存在,因而以此为条件的社会革命成为不可能。
但是,这并不是说晚期资本主义没有危机、不需要革命。相反,其危机
从经济危机形式转变为合法性危机,即合法性意识形态与非合法性现实
的矛盾导致的一般人对国家失去信任的危机。这一危机源于自由竞争观
念的被侵害。也就是说,国家干预控制住了原有的经济危机,却侵犯了
资本主义经济赖以生存的保护个人首创精神和企业自由的这种被长期公
认为合法的意识形态;而国家干预本身又以合法性为根据,事实上其法
律根据并不充分。这种国家干预合法性的自相矛盾与自由竞争合法性的
意识形态之间便出现了裂痕,并已成为公开的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只
有当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潜在状态的阶级结构得到改造后,当合法
性不再成为现行制度的支配力量并不再构成压力时,合法性危机才能最
终得以避免。这种条件的具备,绝不取决于马克思所说的革命,而是通
过新的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通过舆论结构改造,才能把政治制度变成
一种合理的统治。
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被认为是法兰克福学派中右翼思想的代表。
与他的倾向基本相同的学者还有施密特,他对马克思的自然观和历史理
论从社会批判理论角度也作了全面重述,提出了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
社会历史特征理论的观点,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与结构统一。公开
表示与哈贝马斯等人持对立观点的,是涅格特、杜契克等人,他们被认
为是学派中的左翼。他们的理论在基本点上同样坚持社会批判观点,在
革命问题上则持极端激进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战后的法兰克福学派在
第二代时已出现理论分歧,到第三代便分化离析了。哈贝马斯的学生韦
尔梅尔、奥菲等,随哈贝马斯离开社会研究所的工作,另行研究国家资
本主义政治危机问题去了。
2。法国马克思主义及其
“合乎人性的社会主义”理论
… Page 86…
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同,战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
着力宣扬人道主义,显然,这与存在主义的影响分不开。虽然后来出现
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但法国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倾
向一直很突出,它成为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的主要理论支柱。萨特
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其主要代表之一,此外还有列斐伏尔的“异化
一日常生活批判论”、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和高兹的“争取社会主
义新战略论”。
(1)列斐伏尔的异化—日常生活批判论
列斐伏尔(1901—),法国加斯科尼人,获巴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年代,在法国文艺界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影响下投入马克思主义研究。
1928年,参与创办了《马克思主义杂志》,次年加入法国共产党。30年
代,他开始在大学任教,并与法共的思想路线发生分歧。二次世界大战
中,他积极反对希特勒的独裁主义,被迫离开大学教授职位。战后,他
历任杜卢斯法国广播电台主任、国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巴黎大学农泰
尔学院社会学教授等职,1973年退休。50年代起,他反对斯大林主义,
致力于创立适合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一种激进的社会
政治理论。由于他一直反对法共路线,1958年被开除党籍,但他并没有
放弃理论研究。1968年“五月风暴”中的学生领袖正是他的学生,他所
在的农泰尔学院也是这次学潮的发源地。这一切使人们注意到他的理
论,他被提到与萨特并列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他的主要著作
有:《日常生活批判》、《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问题》、《总结和其它》、
《马克思,哲学》、《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论国家》等。
列斐伏尔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倾向,尤其在他对马克思主义
的解释、评价中,成为使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的思想代表。同时,他
以“异化”概念为基础提出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是他将存在主义
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
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是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他
认为,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历着危机,它被官方化、教条主义化了。
这主要表现在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中。列宁的物质定义把
唯物主义看成了一种公设,而斯大林则进一步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完成
了的体系限定下来,这种公设和限定使“意识落后于物质”、“认识只
是现实的拷贝”这种简单公式成为不可超越的规定,把对物质这个未知
数的探讨、对意识、认识的探讨都排除在外,人从马克思主义中消失了。
列斐伏尔认为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本来的精神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成果是辩证法。辩证法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
物,而不是自始至终贯穿在事物中等待人类去发现的东西。如果说辩证
法有其客观性基础的话,那也只是在实践之中,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
而人的实践活动,以主体能动性为特征。因此,无主体的客体同无客体
的主体一样,没有意义。自然界已成为人类的自然界,它以人为中心,
存在于人类之中,成了一个世界,一种有组织的尝试,列斐伏尔由此证
明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应当成为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而不是
把物质或精神何者在先当作基本问题。
没有单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多种多样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列斐伏
… Page 87…
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他认为,真正马克思本人的理论不过是马克思
得出的一些概念,马克思并没有用这些概念去构造一个体系,在这个意
义上,可以说根本没有马克思主义。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过是后人
在理解时强加给马克思著作的东西,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属于马克思的玄
学语言和推论的推论。他认为,属于马克思的思想,只有关于经济的学
说,没有政治理论。关于国家,马克思也只有一些指示而没有真正的理
论。马克思的思想在经济学方面是科学的,在政治学方面则是唯意志的。
因此,后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没有单一的一种理解,而是多种多样的。
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裂,不是同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内部分裂,而是两种
不同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分歧。同样,除了中国式的、苏联式的,还有
意大利式的、法国式的等等。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并列的,没有哪一种是
唯一正统的,而是各有存在的条件和理由。
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是现代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问
题。列斐伏尔以这样的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异化是永恒
的哲学问题之一,人们从古代社会个人占有制出现便开始了对异化问题
的探索,这种探索到黑格尔达到完善的形式。黑格尔以理念的异化作为
存在的、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的根本条件和绝对基础。马克思继续了
黑格尔的努力,但解决了原有的矛盾、粉碎了黑格尔的体系,保留了合
理成分。他认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于颠倒了黑格尔观点,不是把异
化理解为矛盾的基础和条件,而是把异化规定为人自身的矛盾及其发展
的一个方面;并且,肯定了异化的无所不在及多样性表现。他认为,马
克思并没有肯定社会主义将消灭异化,而是认为异化将以种种新的形式
继续存在和重新产生。为此,现代马克思主义应当发展马克思未及全面
展开的异化理论,研究现实中的异化现象,提出解决的办法。由此他提
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日常生活及其异化特殊形式是哲学的主要对象。列斐伏尔提出,日
常生活是比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更为基本的社会层面。只有在经济
和意识形态发生革命危机时,生活中的一切才集中到政治方面。政治意
识形态的宣传把日常生活隐蔽了起来。然而,革命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恰
恰是由日常生活所引起的。革命发生以后,夺取政权的需要把具体生活
的改造抛在了脑后。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由于继续执行革命中对
政治的需要,因而把国家政权看得异常重要,以为是国家在支撑着经济
和整个社会的结构,结果导致了集权化统治,社会主义仅仅成了工具。
事实上,日常生活才是政治的原因,是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基础。只有从
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中才能找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办法,即对现代世界
中的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列斐伏尔认为,现代日常生活的主要问题仍是
人的异化,但比马克思的描绘复杂得多。人们“快乐地”生活着却并没
有实现自身的自由。这种自相矛盾是由于20世纪的技术客体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普遍性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而造成的。高科技所催出的物质条
件,在使人们生活于消费之中的同时,也使人们安于本份,循规蹈矩,
失去了对自由的要求和追求自由的能力。高科技的大众传播工具严密地
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处在被信号、影象的包围、
同化之中,日常生活由此而被国家和官僚政治一体化。工人阶级在意识
上被瓦解了。被消费社会和大众传播工具夺去了阶级目的、阶级目标和
… Page 88…
阶级意识,成了无主体意识的消费者。列斐伏尔认为,要改变发达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苏联模式的国家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必须走
工人自治的社会主义道路。即从政治制度的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改
造开始,建立自发的自治机制,从日常生活到国家重新组织社会。这种
自治国家,以群众自治原则为政权依据,属于消亡中的国家形式。这种
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也是改变现实生活的实际道
路。
(2)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
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法国理论界曾展开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和战略
问题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提出的一些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1968
年的“五月风暴”。马勒的新工人阶级论就是这次讨论中影响较大的一
种观点。
马勒是法国《新观察者》和《社会主义论坛》杂志的一位政治记者。
曾加入法国共产党后改入法国统一社会党,任中央委员。1973年因车祸
去世。他热心于研究50年代以来法国社会生活、阶级结构中的变化和新
现象,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从根本上发生变化,从而改变了工人阶
级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战略,必须建立在对新工人阶级的认识基础上。
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和文章是 《新工人阶级》和《一个在变化中的工人阶
级》。
工人阶级不是无变化、无差异的同质性实体,而是随社会发展而变
化的阶级群体。这是马勒为他的“新的工人阶级”已经形成的观点提出
的理论根据。他认为,资本和资本主义是历史的产物,在这一历史现象
发展至今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征是许多
小企业独立存在。企业中分工简单,实行计件工资制,工人依靠自己的
技能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但由于不占有工具和产品,他们必须为资本
家工作。资本的投资主要用于购买原料和支付工资。这种特点决定了工
人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工人罢工会给资本家带来很大损失。工人运动
的目标主要是夺取生产手段,其性质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第二个时期的
特征是资本原始积累完成后生产手段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的投
资更多地用于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分工细致,操作简单,实行计时工
资制,福特制和泰勒制是主要管理方式,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工人罢
工必须采取联合形式才能对资本家构成威胁,因而具有政治运动性质。
马克思《资本论》所考察的正是这个时期。第三个时期的特征是生产过
程自动化。资本更大地集中于大垄断企业和国家企业。劳动力费用不再
是资本投资的主要构成,用于工人的投资主要已不是支付工资,而是技
术训练和技能培训。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有知识
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同时,在现代化企业中,大量的高技术人员
出现,由于他们受雇于企业,在需求和感情上都更接近于工人而非管理
者。这些技术工人和高技术人员构成了当代新的工人阶级。新工人阶级
不同于以往的工人阶级。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生产中和企业中的地位,要
求根本改造社会关系。要求广泛参加生产管理,建立工人自治。
企业工团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能。这
是马勒提出的新工人阶级的斗争策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第一时期的无
… Page 89…
政府工团主义斗争方式,在第三时期有其适用性。因为新工人阶级成员
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使它们对生产过程具有制约作用;工会会员在企业中
已达到50%至90%;用于机器设备和厂房建筑的巨额投资在短期内不能
收回,分期偿还投资的限定使资本家必须不间断地生产。这些条件,使
企业的单独罢工成为可能,并且可以有效地使资本家妥协。第二个时期
那种必须全社会联合罢工的政治斗争形式已经不必要了。因此,新的工
团主义是当代阶级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