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

第22章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2章

小说: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种必须全社会联合罢工的政治斗争形式已经不必要了。因此,新的工 

团主义是当代阶级斗争的主要策略,这种斗争的目标,是达到工人对企 

业的自治,其方式是选择对资本家有巨大损失的时机和岗位进行局部罢 

工,从而在企业中和平地取得权力。马勒认为,“五月风暴”就是这种 

非政治的工团主义斗争的表现,是适应现代资本主义条件的第一次社会 

主义斗争。 



      (3)高兹的争取社会主义新战略 

     在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与战略问题讨论中产生很大影响的另一个理论 

是高兹提出的结构改革战略。 

     高兹(192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法国存在主义刊物《现 

代》的编委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 《劳工战略和新资本主义》、《艰难 

的社会主义》、《生态学和政治》、《告别无产阶级》等。 

     争取社会主义新战略必须从劳动场所开始。这是高兹把他的战略称 

为“劳工战略”的理论出发点。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异化社会, 

这种异化源于匮乏。资本主义消除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同时又再生产出 

新的匮乏:时间、原料、能量、新鲜空气、绿草、和平、安静等等的匮 

乏。这是由资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心理的全面专政决定的。 

要消除异化就要消除匮乏,也就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斗争必须 

从劳动场所开始,因为工人只有在劳动场所才最直接地受到资本的统 

治,在生产过程中才最直接地感受到社会中的异化;并且,工人也只有 

在企业里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力量存在。劳工战略的作用就在于以一 

种适合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造理论把工人争取到革命斗争这边来,这 

种理论应当是以劳动场所的改造为内容的。 

     通过决策参与达到工人自治。这就是高兹的劳工战略。首先,工人 

自治应表现为决定劳动场所和工资规模的一切方面的永恒权力。工会应 

能控制学校以使其不再训练出机器人,而是培养具备全面才能并有自主 

能力的工人;工会应能控制企业及其人事制度以利于发展工人的职业自 

主性;工会应参与企业的劳动分工,以保证技术进步与工人发展的统一; 

工会应有权监视技术变化及其对工人工作条件的影响,保证工人的身心 

健康;工会应有谈判奖金的权力,从而参与企业的经营。其次,为达到 

上述目的,工会不应当拒绝参与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决策,也不应当与资 

本家的种种计划势不两立。相反,应当与资本家合作,共同制订决策和 

计划,以保证这些决策和计划能有利于工人的利益。这虽然意味着接受 

资本主义制度,但却是在接受中改变它,通过一个个局部胜利去争取工 

人权力,最后达到缩减资本家自主性、扩大工人自治的目的。在这种斗 

争方式中,必要的妥协并没有使工会抛弃奋斗目标,相反,它是接近并 

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行办法。 

     群众和政党是实现劳工战略的重要因素。高兹认为,劳工战略的实 


… Page 90…

现是从下而上的,是由群众而不是由领导或政党发动的,是出于工人对 

异化现状的认识而发起的。政党在革命中的作用主要是进行理论概括和 

宣传,使群众认识到斗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政党不应当是同群众分开 

的有组织的先锋队,而应当是建立在基层的、劳动场所的群众性组织。 

它只是为完成斗争任务而组成的短暂结构,在消灭资产阶级国家之后最 

终要消灭自己。 



                         3。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 



     在经历了墨索里尼统治时期的二十多年禁止之后,随着法西斯主义 

的垮台,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从50年代起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与 

意大利共产党的壮大、发展和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分不开。战后意大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是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的研究,注重与 

意大利现实状况相结合的研究,这与西欧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强调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 

哲学的联系,以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结构方法论有很大不同;与苏联为 

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及其体系也很不 

同。之所以如此,首先是与意大利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有关。意共主张从 

意大利具体实践出发,走意大利的社会主义道路。其政治纲领是用和平 

方式建立无产阶级领导权,而不是以武装斗争方式夺取政权,实行无产 

阶级专政。意共领导人认为这条“意大利的道路”,既不是西欧一些国 

家的社会民主主义道路,也不是苏联为代表的十月革命的道路,而是“第 

三条道路”。实现这一纲领的战略步骤是,先建立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的领导权,然后再建立政治领导权,以“阵地战”方式而非“运动战” 

方式开展活动,即以和平方式而非革命方式去实现目标。其次是与意共 

创始人葛兰西思想的影响有关。意共的政治纲领直接建立在葛兰西理论 

的基础上。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一致认为,葛兰西是一位列宁逝世后最 

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意大利具体实 

践相结合的杰出代表。葛兰西不仅在意共纲领方面提出了以“阵地战” 

取代“运动战”的设想,而且在理论上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绝对历史主 

义,即真正的彻底的历史主义。他坚持历史辩证法,强调发挥革命主体 

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这一理论开创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辩证法传统。 



      (1)班菲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 

     安东尼奥·班菲 (1886—1957),是战后意大利最著名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家之一。他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影响,在意大利积极传 

播胡塞尔的思想。后来他又接受了英美现代哲学,形成自己的观点。整 

个40年代期间,他主持意大利的《哲学研究》杂志,并任米兰大学哲学 

史教授。在抵抗法西斯运动中,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主要著作有: 

 《哲学与精神生活》、《理性论原理》、《实在研究》、《马克思主义 

论文集》等。 

     班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要在革命和历史的现实辩证法中把 

握马克思主义。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本体论和范畴体系,认为马 


… Page 91…

    克思主义的实质是关于人类解放和争取人性的实现,因而,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核心范畴不是物质、意识等,而是历史、实践等。在马克思主义 

    那里,人是自然和历史的产物,人在自然中活动并创造历史,使意识、 

    理想得以实现。班菲的思想继承了欧洲人道主义的传统,同时又主张从 

    现实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特征,这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出发点。但是,60年代以后,这种思想倾向很快被具有新实证主义特 

    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取代。 



          (2)德拉·沃尔佩学派 

         卡尔瓦诺·德拉·沃尔佩 (1895—1968),意大利罗马纳人,是另 

    一位推动了战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他的名字命 

    名的新实证主义倾向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从1956年到1965年,成为意 

    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主导学派。德拉·沃尔佩早年研究黑格尔思 

    想和休谟、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思想。曾任教于波伦亚大学、墨西拿 

    大学。 1943年起,他转向马克思主义研究,1944年加入意共。50年代, 

    他曾参加意共主要刊物 《社会》杂志的编辑,后因这份杂志与意共在思 

    想上出现分歧而被停刊,他便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作 

    为实证科学的逻辑学》、《卢梭与马克思》、《趣味批判》等。 

         德拉·沃尔佩的主要理论倾向是批判苏联模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卢 

    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由此而提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 

    认识论思想。他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表面看来很不相同,但实际上基于同一个理论出发点,即都把马克思主 

    义看成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延续,前者强调了“物质辩证法”问题上的继 

    承关系,后者强调了在辩证法的“总体性”和“异化”问题上的继承关 

    系。然而事实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以现实为对象的历史的辩证法, 

    是“现代实验科学的唯物主义逻辑”。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是以概念领域 

    为对象的思辩的辩证法,是以理念为主体的唯心主义逻辑。德拉·沃尔 

    佩大量引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的原文来说明马克思 

    对黑格尔的否定。如,马克思指出:“他'黑格尔'不是从对象中发展自 

     己的思想,而是按照……思维的样式来制造自己的对象。”相反,马克 

    思所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新方法。马克思这样论述了这种方法:“对现 

    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 

    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真正哲学的批判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 

    然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来把握它们。但是,这种理解不在于像黑格 

    尔所想象的那样到处去寻找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殊对象的特 

                ① 

    殊逻辑。”德拉·沃尔佩把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真正哲学的批判”表 

    述为“从具体或现实到抽象或观念以及从后者回到前者的循环运动”, 

    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历史性循环。他认为,从具体开始也就是从 

    一个特定的事实或特定的社会开始,这正是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的运用。 

    马克思使社会科学的方法摆脱纯抽象,进入了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实证的 

    水平。 

         德拉·沃尔佩的理论在意大利理论界引起了热烈讨论,有反对者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359 页。 


… Page 92…

有支持者,意共党内甚至形成了一个由多产的青年知识分子组成的理论 

群体,被称作德拉·沃尔佩学派。这些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地发表自己的 

看法,补充、发展着德拉·沃尔佩的观点。其中,德拉·沃尔佩的学生 

科来蒂最为著名。 

     科来蒂(1924— ),意大利罗马人。早年研究新黑格尔主义,1949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起,担任罗马大学讲师、教授。1950年加入 

意共,积极支持赫鲁晓夫的思想,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便退出了 

意共,因为他认为苏联和西方的共产党人都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社会主义真正民主化。以后,他独立进行理论研究,为一些学术刊物自 

由撰稿。主要著作和论文有:《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矛盾和对立·马 

克思主义和辩证法》等。 

     科来蒂发挥德拉·沃尔佩关于马克思不同于黑格尔的观点,进一步 

论证了恩格斯思想与黑格尔的雷同,以及恩格斯同马克思的对立。他把 

恩格斯《反杜林论》与黑格尔《逻辑学》进行比较,认为前者是对后者 

的抄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辩证法的一切基本命题也都抄自黑格尔。 

恩格斯及其辩证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不同仅仅在于表面形式的不同,即 

恩格斯把黑格尔的重复不自觉他说成是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造。 

科来蒂认为,这并不能使辩证唯物主义成为科学,正好相反,这只能使 

旧的形而上学以“科学”的面目继续影响人们。马克思的路线则与此相 

反。马克思所肯定的仅仅是黑格尔关于理性的理论,即把理性理解为存 

在与非存在的统一;所否定的是把理性直接实体化。马克思在打破理性 

实体化的神秘外壳过程中,拯救了“世界的自我观念化和自我否定”的 

合理内核。也就是说,在科来蒂看来,马克思把黑格尔哲学中有价值的 

东西看成是黑格尔的理念辩证法(即主观辩证法),所批判的是黑格尔 

把它实在化的倾向,而恩格斯以及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则恰恰进一步使 

黑格尔的理念辩证法走向实在,使这种主观的方法成为形而上学和教条 

主义。 

     科来蒂和其他德拉·沃尔佩学派成员还发挥了德拉·沃尔佩的许多 

思想,如关于“矛盾”只是思考客观的一个工具,自然现实世界中只有 

 “真正的对立”而无“矛盾的对立”的思想;关于人的本质是一个社会 

历史主体的思想等。其主要倾向是否认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继承关 

系、否认马克思与恩格斯、列宁的一致性,认为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 

提供了认识社会历史的实证性方法。这些观点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激烈 

争论,也使意共理论成为意大利学术界的主导。 



      (3)60年代以来的理论趋向 

     在60年代的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大讨论中,最早对德拉·沃尔佩 

观点提出异议的是意共理论家卢波利尼。卢波利尼 (1909— )曾是德 

国哈特曼和海德格尔的学生。二战中,参加抵抗法西斯运动,放弃存在 

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加入意共。战后在佛罗伦萨大学任教,并担 

任意共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评论》编委。主要著作有:《新老哲学家》、 

 《康德的空间与物质观》、《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政治学批判和政 

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研究》等。 

     卢波利尼反对德拉·沃尔佩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认为后者忘记了 


… Page 93…

马克思主义范畴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的方法不是具体——抽象——具 

体的方法,而是抽象——抽象的方法,因为客观实在并不是可以在经验 

抽象基础上简单推演出来的。但在对待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上,卢波利 

尼持同样的否定态度,认为它不是马克思原有的思想,他认为,马克思 

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是把实践看成认识的基础和人的历史存在的基础。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出的认识论观点具有片面性, 

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从认识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出发,就绝不能把认 

识看作机械的反映过程,因为“反映”只是一种比喻,至多只能表示认 

识过程的结果,不能表示认识过程的运动,只有从人的方面去理解认识 

的客观性的能动过程,才能把握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思想。 

     路德维柯·杰伊莫纳特 (1908— )从另一方面反对德拉·沃尔佩 

的观点。他是米兰大学科学哲学教授,是从新实证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的。以他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