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路德维柯·杰伊莫纳特 (1908— )从另一方面反对德拉·沃尔佩
的观点。他是米兰大学科学哲学教授,是从新实证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的。以他为首的一些理论家着重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须肯定存
在着不依赖认识主体的客观实在,这个客观实在是可知的又不是绝对
的;认为认识过程是感觉同理论抽象化、形式化的综合过程,感觉和概
念是认识客观实在的工具。杰伊莫纳特认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
缺陷是在历史联系中考察自然界,因而忽略了自然界本身的内在规律。
70年代以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转向对科技革命的理论研究。主要
表现在葛兰西研究所、意共领导人、意共中央党校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
究中。他们看到了盲目夸大科技革命作用的危险,认为科技革命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的后果之间的矛盾只
能由有效的社会革命改造来解决。因此,他们主张把科技革命纳入社会
主义革命中来考虑。
… Page 94…
七、苏联、东欧、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宣告了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和平
正义力量的胜利。由于社会主义苏联在这次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
用,也由于各国和平民主力量的增长,战争结束后,南斯拉夫、罗马尼
亚、波兰、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民主德国
等欧洲国家,朝鲜、越南、中国等亚洲国家,相继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政
权,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横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马克思主义
成为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开始了它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历程。
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以苏联、东欧、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
营的马克思主义,在地位上是这些国家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公开宣
传和传播的政治保证;在实践上是这些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依据,
得以直接贯彻运用;在内容侧重上则强调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具体实践
的结合,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同时,这一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伴随
着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解体、伴随着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
经济上的坎坷历程,经历了一个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演变的过程,尤其是
80年代末以后,苏联、东欧的共产党先后失去执政党地位,社会主义制
度遇到尖锐挑战,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考验。尽管如此,实践中的马
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仍在继续发展着。90年代以来,与当
代科技成果相结合、解决全球性社会问题、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
改革的问题,已成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
1。苏联马克思主义研究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历了生气勃勃的列宁时期和个人崇拜占主
导地位的斯大林时期以后,从5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转折。
而每次转折都与苏联的社会政治生活、苏共领导人的变动密切相关。尽
管如此,苏联的哲学家们还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多基本理论作出了
重要贡献。
从1945年到1953年,由于战争破坏造成的影响和苏共党内个人崇
拜的因素,苏联哲学界处于沉闷状态。理论研究停留在注释和复述1938
年发表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内容的水平,缺乏新思想和新观点。1950年和1952年,斯大林的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两书分别发
表,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界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件大事。这两部代表
斯大林晚年思想的著作,是作者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所作的理论总
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斯大林强调
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并肯定了人类能够认识并驾驭规律;提出质变
飞跃有爆发和逐渐过渡两种形式,修正了他30年代提出的只有爆发式飞
跃的观点。他还提出了社会精神生活并非都有阶级性的观点,如语言学
就没有阶级性;指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总是走在前面,生产关系
经过一些时候才被改造为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观点,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
消极、中立的,而是积极干预经济基础的;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不否认
… Page 95…
个人利益的观点。他还认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是一个包括一系
列经济改造和文化改造的历史阶段,等等。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是积极而
有一定创建性的,但是,在当时个人崇拜风气盛行的苏共党内,斯大林
的上述思想被过分抬高,被称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
“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甚至被当作衡量是否反马克思主义的标准,
这使得斯大林的理论探索成为不可触犯的终极真理而被游离于社会实践
之外了。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苏联历史出现转折。此后的38
年,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后的38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在这块
土地上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最后38年。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告解
体,进入“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历史阶段。
(1)解冻时期哲学(1953—1982)
这个时期,政治上先后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担任苏联人民委员
会主席和部长会议主席这两项国家最高职务 (1953—1964年和 1964—
1982年)。基本遵循苏共20次、21次、22次代表大会路线。
反对个人崇拜。这是这个时期意识形态的首要主题。体现在哲学领
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被重新强调,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被集中批判,斯大林的著作和理论论述被全面审查,由于个人崇拜所造
成的理论错误被一一揭露,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不再被当作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顶峰,但在理论观点和框架上并没有
被全盘否定。在个人崇拜年代里被错误对待的一些哲学观点和哲学家也
得到了纠正,如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作用被肯定,他
的著作得以出版。正是通过理论上的反对个人崇拜,苏联哲学家们普遍
感到思想解放,对社会现实的理论探讨活跃起来。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苏联哲学家们
突出探讨了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问题。对立面的统一、同一被提到与
对立面的斗争同样的高度,否定之否定被确认为辩证法规律之一,辩证
范畴被纳入辩证法内容,辩证法与逻辑、认识论相统一的观点受到重视。
此外,辩证逻辑、认识论,物质概念等基本问题也被提出来重新理解。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苏联哲学家们侧重研究了理论结构及范畴、同辩证
唯物主义的关系、共产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等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被肯
定为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共产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与辩证
唯物主义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也被确认为是一门独立的非
哲学学科。围绕上述问题,苏联出版了许多哲学原理著作,为马克思主
义哲学体系的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
研究列宁思想和马克思早期著作。在个人崇拜时期,列宁思想被当
作斯大林思想的陪衬。到解冻时期,这种状况发生改变,列宁被提到马
克思主义在19世纪90年代的代表的高度,列宁的《哲学笔记》等著作
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同时,马克思早期的《1844年》
等著作也开始被苏联哲学家所研究,“异化”问题、人道主义问题等成
为哲学界的理论热点。
探索新领域的哲学问题。从50年代中期起,苏联哲学家们逐渐开展
对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管理理论的哲学研究,努力给予马克思主
义的理解与评价。他们认为,“三论”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内容
… Page 96…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早有论述,如 《资本论》中协作产生新
生产力的观点就是系统论的整体大于部分总和的思想;恩格斯的 《反杜
林论》、《自然辩证法》,列宁的 《哲学笔记》等书中也都包含着丰富
的系统论观点。对于科学管理理论,苏联哲学家们的态度是,批判地吸
取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生产经验有益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此外,苏联
哲学家们还以同样方式研究了人的发展问题和全球性问题。
(2)改革时期哲学
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发生迅速变化,甚至剧烈动荡,哲学领
域也随之进入一个批判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社会危机的出现,苏联政
局于90年代出现急转直下的变化,随着苏联解体,哲学发展面临着新的
选择。
重新思考哲学的本性与功能。这是80年代中期至末期苏联哲学界讨
论最热烈的问题。1987年4月由《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主持召开的“哲
学与生活”主题讨论,将苏联哲学自身改革问题的探讨推向高潮。关于
哲学本性,苏联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的两句名言进行论述。马克思说: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哲学在本
性上是人类知识的一种批判形式,哲学正是以这种批判分析的方式去考
察、分析和检验现存的精神文化,揭示其实质,展开其前景,使其不得
安宁地处在亢奋状态,推动思想不断向前运动。哲学研究除了它自己给
自己设定的范围外,除了它自己论点的权威之外,不受任何局限,不承
认任何别的权威。然而哲学的这一本性,在苏联哲学中已经丧失,亟待
恢复起来。有的哲学家甚至呼吁:“把马克思主义固有的革命的批判的
精神还给苏联哲学。”关于哲学功能,苏联哲学家们认为主要是革命和
批判、创造和建设、预见和分析。具体讲就是要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建设和预见,要从世界观的高度去审视人类创造的一切,不崇拜任何东
西。这种审视也包括对哲学自身的批判性考察。苏联哲学家对苏联哲学
现状提出诸多不满,如屈从于“权威自居者”,迎合一时的政治需要,
不敢研究尖锐的社会问题;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科学,错误地对自然科学
成果横加指责;一概否定现代西方哲学,简单进行政治批判,等等。他
们提出,哲学的改革应从解决研究方向、途径和方法入手,要恢复哲学
积极地独立地干预社会和进行建设性批判的社会功能。
积极探索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苏联哲学家们大胆地提出了苏联哲
学停滞的原因,一是社会政治原因,二是哲学自身缺乏独立性原因。苏
联哲学家们反对那些所谓的“实践家”的苛责,认为急功近利、纯经验
主义同样阻碍着哲学的发展。关于哲学和哲学家的独立性,苏联哲学家
们认为也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苏联哲学界队伍庞大、成果数量可观,
但是缺少传世之作,其原因就在于哲学教条主义遏制了哲学家的独立创
造。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业,哲学家以哲学作品价值论高低,哲学作品价
值的重要标志就是思想内容的深刻程度和独创水平。苏联哲学家们认
为,在艰难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依然有一批人以活跃的思想和积极的思考
进行着研究,这些人是苏联哲学的希望所在。
… Page 97…
2。东欧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
东欧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是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流行于东欧各
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哲学思潮。它与这个地区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相
关,它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政局演变的产物,又是促进这种政局变化
的重要的思想力量。由于东欧各国地处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受到来自
两种对立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理论倾向。这些国家,
除南斯拉夫独立解放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是在苏联干预下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苏联政治经济的制约作用很大。随着苏
联斯大林时代的结束,东欧各国也随之进入批判斯大林的时期,探索自
己发展道路的问题成为这些国家摆脱苏联控制的主题。同时,与西欧的
相邻,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东欧各国在寻找自身
发展途径时接受了西方的某些观点。因此,当解决现实政治、经济问题
出现困难的时候,东欧各国便转向西方寻找答案,在思想上接受现代西
方哲学的影响,人道主义哲学思潮的观点,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
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成为东欧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灵感来
源。以人道主义批判苏联的社会主义、斯大林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成
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内容。在具体的理论论述中,东欧各国马
克思主义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南斯拉夫的“实践派”、波兰的“人
文学派”、捷克的“存在人类学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学派”等,
都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表现。80年代末,东欧各国相继发生政
治剧变,政权更替,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更名改姓,有的组织分裂,有
的沦为在野党,有的名存实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被取消,马克思主
义失去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也随之失去理
论舞台。进入90年代,这一思潮完成了它批判社会主义、批判马克思主
义的使命,转向沉默。
(1)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形成最早
的一个思想派别。它基于50年代初南斯拉夫全社会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而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马克思主义在南共党内和南斯拉夫国
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是当时
哲学教学与研究的主要内容。1948年,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与苏联共产党发生政治冲突,南斯拉夫在探索独立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全面批判斯大林主义,提出了自治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在这一历史
背景下,南斯拉夫哲学界的一些学者重新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提出
了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人道主义观点,并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体系的观点展开积极的理论争论。争论的结果,持实践观点的一方取得
上风,实践派成为南斯拉夫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实践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