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

第26章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6章

小说: 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① 

     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为此,他把政治路线确定在生产力问题 

     上。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 

     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 

     的是非标准。”②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252 页。 

② 《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36 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375 页。 

④ 同上书,第225 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16、172 页。 

② 同上书,第123、181 页。 


… Page 106…

          第二,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根据生 

     产力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原初设计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改造不合理的生 

     产关系,从而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 

     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力获得解放。但是,无论苏联、东欧的实践, 

     还是中国的实践,都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有一个继续完善与 

     发展的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生产力发展将因缺乏推动力而陷于停 

     滞。于是,改革社会主义体制中不合理的内容,成为各社会主义国家自 

     5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邓小平把改革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结 

     合,把改革提到解放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 

     沟通和分界问题。邓小平这样评价中国的改革:“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 

     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 

     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 

                                                                      ① 

     程度的革命性变革。”“我们把改革当作是第二次革命。”改革社会主 

     义制度内不合理的成份,必然遇到社会主义性质问题,也就是改革的方 

     向究竟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理论问题。邓小平这样论述:“要害 

     是姓 ‘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 

     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 

          第三,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放的制度。肯定社会 

     主义制度的对外开放性,同样源于对中国历史和当代世界的实际考察。 

     邓小平总结中国经济落后于西方的教训,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闭 

     关锁国。他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年的闭关 

     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 

     后。”而从社会主义的经验来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 

     搞了很多年,也没有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 

     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的僵化,主要指斯大林的两大 

     对立世界阵营和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理论,这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处于 

     隔绝状态。邓小平正视当代高科技带来的全球性变化,肯定了“现在的 

                             ③ 

     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提出了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不会导致资 

     本主义的论断。 

          邓小平的思想,贵在求实和实行。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又运用于这一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 

     次得到发展。 



① 《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42 页。 

② 同上书,第372 页。 

③ 同上书,第90、139、64 页。 


… Page 107…

                            八、儒学的重建 



     儒学是一种古老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 

要意识形态,有过两千多年的显赫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东亚、东南亚以及欧美地区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840年以后,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自身的衰落和西方工业文明的侵入,儒学及其所代表 

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独尊地位,在中国封建帝制结束的时候(1911~1919 

年),儒学被彻底否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及东亚、东 

南亚地区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的重建,面临西方高效率的工业文明与 

东方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之间明显的差异和冲突,这使儒学的地位与 

价值、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等问题重被提出来,形成了关于儒学的种种 

思潮。 

     对儒学的研究和发扬,并非只流行于有儒学传统的国家和地区,50 

年代以后,在欧美一些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国家也开始探索如何利用 

儒学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他们出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社会需要, 

希望那些由工业文明产生却又为工业文明所解决不了的社会秩序、家庭 

稳定、个人品质等问题,能从儒学中找到答案和办法。在美国、德国、 

法国、英国的大学里,儒学研究活跃起来,许多著名的汉学家、“中国 

通”,出版了很多儒学研究论著。当然,儒学在理论上的重建与发扬, 

主要还是在有儒学传统的国家和地区,即中国和东亚、东南亚地区。 



                       1。儒学在中国大陆的沉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迅速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向现代 

工业社会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在政治、经济、文 

化各方面的改造与建设,推动了这一发展。儒学在这个过程中大致经历 

了失落、危机和复起三个阶段。 

     1949年到1966年是儒学失落时期。儒学的失落,是指儒学在中国延 

续了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地位彻底丧失;但它作为文化遗产却并未被抛 

弃,在学术研究领域仍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在封建社会末期已开始动摇,明末清 

初的思想家陈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对当时那种脱离实 

际、空谈性命的腐儒进行了严厉批判。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痛感中国政 

治经济落后、积极引进西方民主思想的思想家,如严复、康有为、章太 

炎等,对禁锢中国人思想的儒学做了更彻底的批判。发生在1919年的社 

会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声中推 

翻了儒学在人们观念中的神圣地位。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取消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统治地位,是“五四”运动的继续 

和完成。而从儒学统治地位的彻底丧失来看,是在1949年以后。中华人 

民共和国当时的代理最高权力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于1949年9月 

29日以法令形式确定了“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文化教育”;1954年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认定:“指 


… Page 108…

                                                      ① 

     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中国 

     大陆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知识被确立 

     为教育的内容,儒学不再被“独尊”为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历代儒宗、 

     孔庙也不再被国家法定奉祀,儒学作为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学术研 

     究的对象。 

          在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毛泽东在 1940年写的《新民主主义 

     论》,提出了“批判与继承”思想,成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方针。毛泽东 

     指出:“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 

     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 

     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 

                                                                             ② 

    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在这 

     一方针指导下,儒学的学术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学术论著方面,50 

     年代至60年代,出版或再版了大量儒学研究著作,如熊十力的《原儒》, 

     郭沫着的《十批判书》(再版),侯外庐等的《中国思想通史》,冯友 

     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编,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第一册等, 

     是这一时期研究水平的标志。在学术方法论方面,儒学研究首次引入马 

     克思主义方法论,对孔子及各个古代儒学思想家及其思想进行了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剖析。在学术内容方面,学者们探讨了许多过 

     去从未探讨的与现实需要相关的问题,如关于孔子思想核心究竟是仁、 

     是礼,还是“中庸”的问题;关于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代表封建阶级还是 

    代表奴隶主阶级的问题;关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学的哲学性质是唯物主义 

     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关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方面是否整理了六 

     经的问题;关于孔子著作的“君子”与“小人”代表的是否民众利益的 

     问题;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什么样的借鉴价值的问题,等等。显然, 

    作为学术领域里的儒学研究,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受政治的影响比较 

     大,这在当时难以避免。对于一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出来的 

     民族,结束封建帝制仅仅三十年,从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对旧文化进行 

     清理和批判,以推动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是很必要很有积极意义的。只 

     是,在这个本来很正常的学术批判过程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的过份干预。 

          1958年,《哲学研究》杂志第一期首篇文章《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 

    修正主义》提出了哲学史要批判修正主义的问题。认为古代哲学研究中 

      “出现了危害更为严重的修正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与唯心分 

     界线、哲学的阶级性等原理受到了忽视。到1962年,这种政治批判进一 

     步升级,在全国性孔子学术讨论会上,一些“马列主义权威”指名道姓 

     地把一些著名学者划为“修正主义”。如冯友兰、刘节、高赞非等,他 

    们的研究成果及方法都被判定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这种状 

     况到1966年以后发展为对儒学和儒学研究的全部否定。 

          1966年到1976年是儒学的危机时期。这次危机,并非来自儒学及其 

    研究自身,而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即那场被称为 “无产阶级文化大 

     革命”的全国性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发动者的初衷是通过政治方式破除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章;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 



次会议开幕词》。 

② 《毛泽东选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 版,第707—708 页。 


… Page 109…

    封建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建立无产阶级的新文化。然而不幸的是, 

    新文化没有建立,优秀文化遗产却连同封建文化一起被破坏殆尽。与发 

    动者意愿相违的另一个结果是,原已退隐的学术领域里的儒学及其历史 

    人物,在这场政治运动中又被推到现实的前台,以被否定方式得到了一 

    次广泛宣传,使二次大战以后出生、在现代科学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人接受了一次儒学文化的否定式扫盲教育。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文 

     中提出了“破四旧”和“横扫牛鬼蛇神”的口号。“四旧”指旧思想、 

     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牛鬼蛇神”指文化学术领域里的专家、学 

    者、权威及其“祖师爷”(即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儒学和孔子被划入 

    破除、横扫之列。70年代前期,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以批孔批儒为名 

    的群众性政治浪潮,儒学被贬为极右的反动思潮,孔子被斥为虚伪狡猾 

    的政治骗子、凶狠残暴的大恶霸、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不学无术的寄 

                               ① 

    生虫、到处碰壁的丧家犬 。显然,这个时期对儒学和孔子的否定,完全 

    是一种狭隘的政治偏见与谩骂,已毫无思想价值。但是,这场“革命” 

    对儒学及其研究所造成的物质危害、政治危害及思想混乱却延续多年, 

    以至于当这次文化浩劫过去之后,人们不得不投入很大力量去拨乱反 

    正。 

         1976年至90年代是儒学复起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个阶段:1976年 

    至1984年为学术界重新树立孔子和儒学地位的阶段;1984年至90年代 

    为全面研究儒学体系及其历史、研究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与现代 

    文明关系的阶段。在后一阶段,儒学研究形成了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局面。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明令要求:一切在“文革”期 

    间被破坏、被污蔑的人和事都必须纠正过来。1978年8月12日,《光明 

     日报》发表庞朴的文章《孔子思想的再评价》,提出了重新确立孔子及 

    儒学地位的问题,由此揭开儒学复起的序幕。从1978年到1983年,祖 

    国大陆举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孔子及儒学讨论会,推翻了“文革”加在孔 

    子身上的不实之词,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初步讨论了“五四”运 

    动否定儒学的功过,达成了尊孔的时代和反孔的时代都已经过去、应该 

    对孔子及儒学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加以研究的学术界思想共识。 

         1984年,孔子诞辰2535周年,在纪念活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中国 

    孔子基金会”和“中国孔子研究会筹备会”,这标志着全国性孔子专门 

    研究机构的形成。80年代后半期,祖国大陆又举行过五次大规模的学术 

    讨论会。其中后三次扩展为国际性会议。来自亚、欧、美、大洋洲的各 

    国学者普遍认为,儒学是世界思想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