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过科学与民主政治来了解,还要通过西方文
化之基本动力——基督教了解。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同样,即要通过作为
①
中国文化之动力之儒教来了解” 。他认为,儒教不同于佛教、基督教,
它是一种“道德的宗教”。在仪式上,它将一般宗教仪式转化为日常生
活中的礼乐;在信仰上,它以天人一体取代一般宗教的人格神。因此,
儒教能够给人们现世的安慰,使人通过道德养成而达到“仁者与天地万
物一体”的境界,从而满足人们突破个人有限生命取得无限圆满的愿望。
儒教这种将神性通过道德寓于人性中的进路,完善地统一了现世伦理界
与未来超越界,是其他宗教所做不到的。
港台新儒家的思想家们,立足于现代,努力发掘中国传统儒学的优
秀成果,希望把古老的儒学与现代的科学、民主结合起来,振兴中华民
族,丰富人类的思想文化宝库。可以看出,他们所着力发扬的是儒学中
的心学一支,所吸收的西方文化主要是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这自然
限制了他们的思维视野。当历史进程推进到80年代以后,他们的思想明
显地落后于时代了。然而,新儒家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随着老一代新
儒家代表的学生们,扩展到海外,这就是被称作“第三代新儒家”的一
批华裔学者,他们的思想比他们的老师更为开阔一些,也更具有时代感
一些。
3。海外“第三代新儒家”
“第三代”这个概念,是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从事儒学复兴运
动的现代新儒家中的第三批学者。第一代的主要代表是20年代至40年
代的祖国大陆学者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贺麟等人。主要著作出版
于50年代以后的熊十力,也被认为属于这一代学者。第二代的主要代表
指50年代至70年代活跃于港台的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
钱穆等人,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人的学生。第三代则指第二代人的学生、
80年代以后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海外学人,主要代表是杜维明、刘述先、
蔡仁厚等人。如果说,第二代新儒家还主要是沿着第一代在“五四”中
西之争中文化保守主义发展自己的思想,那么,第三代新儒家则主要是
站在科学与民主已开始在中国扎根的背景下,带着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
①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第89 页。
… Page 118…
来阐发他们的思想的。这使他们对儒学的理解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第一,提出儒学是哲学的人学。在儒学的“传法统系”上,第三代
接受了第二代的观点,认为是自孔子而子思、孟子,再宋明儒。但是,
他们不认为这一统系的中心课题是一般的心学,也不赞同习惯看法是性
理学,而是认为是哲学的人类学。杜维明指出:“哲学的人类学,是儒
学集中在人的问题对人的反思所提出来的一套仁学。仁有两个意思:仁
爱的 ‘仁’,和人禽之辨的人,这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是可以互相解析的。
①
仁者,人也。”他认为,这个仁学并不只包括人心,而是包括了广泛的
内容,如认知方式、美感经验、宗教体验等,可以分为身、心、灵、神
四个层次。即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要通过他个人身体的锻炼、心知的磨
炼、灵觉的培养,直至神灵的净化,来完成他的人格发展历程。这个过
程绝不仅仅是陆王心学所言的“易简功夫”。由于这个过程和社会群体、
和自然、和天道是结合在一起的,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得到训练。也就是
说,儒家所说的人格修养,重视现实,有一种忧患不安之情;重视社会,
主张“克己复礼”,在完成自己人格过程中也完成他人的人格;重视历
史发展,忧心于礼崩乐坏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重视社会完整性,倡导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儒家倡导的人格,是以不忍之情通过自己人格的发展使社会大
众走向安定和平的社会,也就是《论语》里曾子所说:“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杜维明
认为,这种人文精神在传统中国培育了农民的坚毅性格和知识分子的忧
国忧民品质,对当代人仍有着积极意义。
第二,强调儒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伦理价值。对儒学的伦理性质及
其社会作用,第三代与第二代持相同看法,即肯定建立道德形上学的必
要性。但是他们不赞同建立道德宗教。第二,儒家如牟宗三、唐君毅明
确提出孔子是教主;儒学是宗教,肯定儒教和培养新的宗教精神,有助
于儒家道德的振兴。第三代儒家如杜维明、刘述先等,则提倡儒家道德
与当代工业文明相结合。他们根据二次大战后日本、台湾、韩国、香港
和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迅速发展,认为它们既非资本主义模式
也非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特点。并且随着它们的
成功,其发展方式正在影响整个西方社会。因此,儒家哲学与世界现代
化有密切关系,当代人的“全球意识”、天下一家的观念,和儒学的天
地万物一体思想是一致的。儒学要有新发展,就必须对现代社会的需要
作出创建性的回应,对西方各种思想作出回应。如,与西方基督教对话,
与马克思主义对话,与弗洛伊德心理学对话,汲取现代西方哲学的新方
法、新思想,由此建立起儒家伦理的哲学人类学。
第三,重新理解“五四”以来西化派与保守派的对立。第三代新儒
家要发展现代新儒学的思想,要找到儒学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就必须
面对“五四”以来儒学没落的现实,回答西化论与保守派争论不休的问
题。他们同意第二代新儒家反对把传统说得一无是处的观点,批评新文
化运动的代表们的极端立场,认为胡适等“以全盘西化的极端态度来对
抗狭隘的国粹主义,不仅没有达到自的,反而助长了义和团心理的发展。
① 杜维明:《儒家哲学与现代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 年版,第98 页。
… Page 119…
全盘西化及义和团心理的互相激荡,导致媚外与仇外两种态度反应,结
①
果对西方文化造成了免疫性和过敏性同时并存的矛盾现象。” 可以看
出,虽然第三代也反对全盘西化的极端立场,但在分析问题时,不像他
们的师辈那样夹带着怨愤情绪,更多的是从效果上进行冷静分析。因此,
他们不像第二代那样激烈抨击新文化运动,而是认为:“西化知识分子
对儒家传统的迎头痛击虽是今天儒门淡泊的原因之一,但使得孔孟之道
一蹶不振的杀伤力并不来自学术文化的批判,而来自非学术、非文化的
腐蚀。确实,假借孔孟之名而行复辟之实的军阀和政客才是使儒家遭受
②
奚落的罪人。”相反,“严格地说,胡适和鲁迅都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
论者”,因为他们虽宣传引进西方文化的必要,却并不鄙视中国传统文
化的价值,他们在发掘文物、解释历史等方面还有着显著贡献,因而,
他们对儒家传统的学术批判,“其结果对孔孟之道的精义不无■清的积
①
极作用” 。应当说,这样的分析与认识,是客观的、是尊重历史的。
第三代新儒家尚在发展之中,还没有提出关于儒学的某种理论模式
和哲学体系,但是其代表们立足于现实,着重思考中国在探求自己的现
代化道路方面的挫折与教训,思考儒学对世界、对未来的意义,其思想
的开放、其视野的开阔,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尤其引起了汉语文化圈
内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
①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2 期第108 页。
② 同上书,第104 页。
① 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载《文化:中国与世界》第2 期第107 页。
… Page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