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哲学思想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洲的是西欧经院哲学。 19世纪初,争取解放与独立的斗争,使西方
实证主义哲学在这里传播开来。人们把实证哲学当作先进的科学思想接
受,希望在此指导下使南美洲摆脱贫困和被奴役。20世纪以来,南美洲
逐渐独立,但未形成统一国家,而是分别建立起许多小国,各国经济一
直处于不发达状态。这使民族思想逐渐抬头,争取独立的发达的经济和
文化成为南美各国新的任务,实证主义受到激烈批判。
40年代,西方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在南美广泛传播,60年代达到高
潮。南美哲学家们热衷于宣传这两种富于情感性的哲学思想,希望唤起
人们对自身命运的关注。这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也发展起来,在古巴等
国被确立为主导性意识形态。 70年代以来,南美哲学界出现多元化趋
① 引自《印度现代哲学》,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37 页。
… Page 15…
向。哲学家们大量介绍、移植西方思想,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加以综合
阐释。有些哲学家则立足于本民族,提出了有一定独创性和地域色彩的
体系,如解放哲学。总的来说,当代南美哲学还处在开掘、发展之中。
当代中东哲学,指20世纪中期以来西亚、北非、阿拉伯半岛和海湾
地区各国的哲学及其发展情况。这个地区使用统一的阿拉伯语言,信仰
统一的伊斯兰教,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共同的伦理道德,因而其哲学
的发展也具有共同性。这里被称作“阿拉伯世界”。 18世纪末,西方
殖民者入侵这个地区,使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阿拉伯近现代史的主
要内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阿拉伯世界相继独立成立20多个国家,进入“国
别史”阶段。尽管如此,各国在语言、宗教、民族、文化诸方面依然保
持统一方式,甚至这种统一性超过其个别性。在中东哲学中,伊斯兰教
哲学始终居主导地位。国别史阶段以来,原教旨主义思潮兴起,成为统
一阿拉伯文化的哲学依据。这一思潮侧重于伊斯兰教的两个基本教义,
一个是“人类都是真正的奴仆”,即宣传“真主面前,人人平等”;另
一个是“真主为他的奴仆安排了各自的生计”,即宣传“人人都有生存
权利”。这一思潮的哲学家们以 《古兰经》一段经文号召人们:“你们
的事物,通过协商(解决)。”提倡阿拉伯各国间以民主协商解决纠纷。
这一思潮为推动中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主义路线起了推动作
用。此外,西方现当代各种哲学在阿拉伯知识界也有传播,如实用主义、
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有的哲学家在积极探索革新传统哲学,吸收现
代思想,建立新哲学,但迄今尚未形成影响。
我们看到,当代的世界哲学,正处在一个各种传统交融的时代,也
处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时代。各地区各民族的哲学正走向世界一体化和
多元化,使人类共同拥有的这笔精神财富更加绚丽多彩。哲学在当代世
界,汲取着高科技新发现和新成果的养份,汲取着各民族各地区优秀文
化的乳汁,集中着不同国籍思想家们的智慧与思维,蓬勃发展,欣欣向
荣。相信在未来世纪里,世界哲学将有更辉煌的时代。
… Page 16…
二、存在主义的兴盛
战后的存在主义有别于战前存在主义。首先,存在主义的中心从德
国移到法国,并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成为战后最具国际性的哲学思潮。
其次,当代大多数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思想越出学院风格,与历史发展、
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生动的时代气息。再次,当代不少存在主
义代表人物既是哲学家,又是出色的文学家、戏剧家,甚至在文学、戏
剧上的成就超过其哲学成就,如加缪。这促进了战后存在主义哲学在知
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中的流传,使存在主义在一些国家成为一时的
时尚,如50、60年代在法国和美国。
战后存在主义的这些特点使存在主义哲学在许多国家兴盛一时,一
些哲学家举世闻名,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影响了其他流派的哲
学,甚至影响了一个时期内的社会精神,如萨特。
存在主义哲学在战后的主要流行地区是法国、美国及欧洲、亚洲一
些国家。
1。法国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正式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
国。德国存在主义的两位主要代表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直接受胡塞尔
现象学影响,承袭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的非理
性主义思想,探讨了人的存在的意义。他们把人的真正存在 (脱离开主
体客体对立的人)还原为先于主体客体分立的个人的意识活动,并认为
人的这种意识活动所具有的指向性,可以揭示和规定世界的存在,但不
派生世界的存在。他们的思想反映并代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
德国社会中的悲观失望情绪。到纳粹党正式上台,法西斯主义不可一世
地笼罩德国,存在主义就不再时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德格
尔和雅斯贝斯,以及其他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都又写了一些存在主义的
著作,但由于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移居国外,另一些在理论上转向解释
学,使存在主义在德国未能恢复到战前的地位。
在法国,30年代新黑格尔主义者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解释及一系列
有关讲座和著作的出版,引起了哲学界对黑格尔思想的重新关注。许多
后来的法国存在主义者都参加了这次黑格尔复兴活动,这使他们受到那
种追寻自我意识、追寻人的存在的黑格尔精神的感召和启迪。另一方面,
直接师承海德格尔的法国存在主义者们,接受了海德格尔思想和胡塞尔
现象学方法,使他们得以更深入系统地阐发以个人存在为基点的人性论
主张。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法国社会的悲观、颓废心态,是
存在主义的发展和传播的外在条件,人们借助存在主义思想方式去摆脱
残酷现实的困扰和颓丧失望的情绪。
(1)萨特的人学存在主义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最
著名的代表,是海德格尔之后存在主义思想家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也是
法国存在主义最主要的领袖之一。他出生于巴黎,早年毕业于巴黎高等
… Page 17…
师范学校。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从学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参加了抵抗德国法西斯运动,被俘。被释放后在
巴黎讲授哲学并从事写作。 1943年发表他的存在主义思想代表作《存
在与虚无》,及同一主题的剧本、小说等。战后,在继续发表哲学、小
说、剧本、政论等作品的同时,于1947年创办宣传存在主义思想的杂志
《现代》,由此聚集了一批存在主义者,并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家。 60
年代以后,萨特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并试图在理论上把存在主
义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这一时期,他作为社会活动家而具有了更大影
响,他的进步立场和政治上的反战倾向,受到人们的尊敬。萨特的主要
哲学著作除《存在与虚无》外,还有《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
证理性批判》等。他所创作的大量小说、剧本,也都生动地表达了他的
哲学观点和政治主张。
萨特的思想可以分为三方面主要内容:存在的本体论证明、自由观
的存在主义论证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主义解释。
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萨特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是“人”。他称自己的哲学为“人学”,
因为他试图对“人”做出超越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评价。为
此,他从胡塞尔现象学角度分析问题,认为人的意识和主观性先于人的
认识活动,意识没有内容,它总是引向外部,是直接“显现”外部事物
的意向性;这种既真实存在又超越自身的意向性的意识,是个人真正存
在的意识。他由此说明人的真实存在只是具体人的具体存在,而非传统
哲学所说的处在物质或意识中的具有普遍人性的人。
存在的现象与现象的存在。萨特从“现象”出发来研究“存在”。
他同意胡塞尔的观点,即现象就是本质,而非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现象是
本质的外在方面,本质是现象背后的东西。他认为,现象就是现象自己,
它背后没有异于现象的东西,现象自身就是现象的存在。但是,现象的
存在又会因种种条件显现为各个不同的现象,即存在着现象的无数表
现。作为存在的显现,现象的存在是有限的系列;而作为存在的本身,
现象的存在又有着无限系列的显现可能。例如,我所看到的桌子,仅仅
是桌子的存在的有限显现,是这个桌子;而桌子的存在在其他条件下可
以显现出无限种方式,它们都是桌子的存在本身。因此,现象的存在与
存在的现象不同,必须加以区分。如果把桌子的无限显现归结为我所看
到的桌子的这种显现,即把存在的现象归结为现象的存在,就无异于把
桌子的存在归结为对桌子的知觉,即把存在归结为感知,堕入贝克莱的
命题之中。上述区分说明,存在除了所显现的存在之外,还有未显现的
存在。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条件,是意识;意识所显现的东西,是存在。
那么,意识是什么?
反思意识与前反思意识。萨特认为,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传统理
性哲学家所说的反思的意识——“我思”,而是前反思意识——反思前
的我思。反思意识是对意识的意识,即以意识为对象的意识,是第二次
的。反思前意识则是对对象的意识,直接指向对象的意识,是第一次的、
原初的。例如关于桌子的意识。意识直接指向桌子时,我所思考的仅仅
是桌子,桌子的存在与意识的存在融为一体。意识是关于桌子的意识,
意识与桌子之间没有分离。这是前反思意识。当意识指向关于桌子的意
… Page 18…
识时,我所思考的不仅仅是桌子,而且包含意识本身。桌子与意识的意
识是分离的,这是反思意识。萨特作这样的区分是为了说明,前反思意
识不依赖反思而存在,而所有的反思都以前反思意识为前提。也就是说,
先有意识存在而后有反思。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应当颠倒过来:我
在故我思。萨特说:“正是非反思的意识使反思成为可能;有一个反思
①
前的我思作为笛卡儿的我思的条件。”意识先于反思,我在先于我思,
表明了存在具有本体论意义。
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意识无论指向桌子还是指向关于桌子的
意识,都表明了它具有意向性,即指向意识的对象,“一切意识都是对
②
某物的意识” 。意识由于这意向性而超出意识自身达到意识外的存在。
意识外的存在可以呈现在意识中,但不依赖意识而独立自在,它是自在
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是尚未显现于意识的、独立于意识的存在。但它既不
是唯物主义的也不是唯心主义的,因为它不产生意识也不是由意识所产
③
生。它仅仅是“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即,自在
的存在不创造任何东西也不被任何东西创造,而只在那里存在着;自在
的存在的出现既无原因也无目的,无可解释,只是偶然地自己存在着;
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变化和发展,永远不会变成异于自己的他物,只与
自身完全同一。作为这样的存在,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或变化,如果加
以描绘,它是一个无可名状的、僵死的、偶然的、荒诞的世界,是一种
令人苦闷、烦恼、厌倦、绝望的状态。
与自在的存在相反,现象显现于意识的存在是自为的存在。自为的
存在有两个特点:一是意识的,因而它总是指向意识之外并超出意识,
维持意识与外界的联系;二是自由的,它能够不断地超出自己、否定自
己、创造自己,在时间性中显示“是其所不是和不是其所是”的丰富面
貌。由于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因而它是非存在,即对存在的
否定。它不是自在的,而是必须超出自身的,它就不是其所是,而是其
①
所不是。萨特说:“自为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自在的纯粹虚无化。”这
也就是说,自在的存在本身是无分割、无裂开的,而意识对存在的显现
只是有限的显现,因而意识显现的过程是对自在存在的虚无化过程,通
过虚无而显现存在的一部分,自为的存在也就只是自在存在的缺乏,就
总要趋向自在存在,否定自己和世界。于是人就总处在超出、否定和创
造之中,萨特称之为“自为永远是悬而未决的,因为它的存在是一种永
②
恒的延期” 。
自在与自为虽然相反,这两种存在却相互分不开。自为存在没有自
在存在作为依托,就成了某种抽象的东西,成了绝对的乌有,如同没有
色彩和明度的颜色,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自在存在则不依靠自为存
在而是其所是。但是,这样的自在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与
①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11 页。
② 同上书,第21 页。
③ 同上书,第27 页。
① 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 年版,第786 页。
② 同上书,第788 页。
… Page 19…
自为存在的区别,来自自为存在的赋予。萨特说:“自为和自在是由一
③
个综合联系重新统一起来的,这个综合不是别的,就是自为本身。”即,
自为存在的超越本性是联系自为与自在的纽带。萨特所说的自为存在也
就是人的自我存在、主观意识。他对存在所作的本体论证明,就是要证